国家级示范高中

江苏省四星级高中

学校微信

  |  

当前位置:教学常规 > 校本课程

创建课程基地      促进科学发展

发布日期:2012-03-07 来源:[db:出处] 浏览次数:

创建课程基地      促进科学发展

       ――江苏省东海高级中学地质・生命课程基地答辩材料

一、申报条件

(一)项目基础

1基础雄厚的办学实力。我校是江苏省四星级高中。先后获得省文明单位、省文明学校、省基础教育改革先进单位等数十项荣誉称号。地理、生物学业水平测试过A率位居全市前列。目前,学校正朝着“特色鲜明、设施一流、管理科学、质量过硬”的江苏省五星级高中迈进。

2.特色鲜明的课程资源。东海县是闻名中外的“水晶之都”。县内地质条件复杂、矿产生物资源丰富,以大陆科钻原址为背景的国家地质公园已经立项,能为地质生命课程基地建设提供极为丰富的课程资源。

3.成绩骄人的学科竞赛。20082011年共有50名同学获省生物奥赛一等奖,其中赵敬发、霍政鑫同学获得名校保送资格,2011年我校获省生物奥赛优秀学校;近3年共有45位同学在省青少年“金钥匙”科技竞赛中获奖,1人获得省“科技大众”竞赛特等奖。

4.成果丰硕的校本开发。我校独立开发特色校本课程的能力已经具备。陆续开发了“东海水晶”、“中学环境生物学”、“生物标本的制作”等深受学生欢迎的校本课程。教师主编或参编的学科著作56部,其中朱东跃校长专著《中学环境生物学教程》受到了全校师生的广泛好评。

5.规模初具的基地建设。现今,我校基地建设的重点项目――约200平方米的地震展室和300平方米的地质•生命展馆已先期投资建设,校内植物园的建设已具雏形。大陆科钻原址、东海水晶城、水晶博物馆、湖西生态园等校外课程资源均已服务于教育教学。

(二)师资条件

课程基地创建小组现有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33人,市学科带头人3人,市学科首席研究员3人,多人次获得省市级教学技能比赛一等奖,多人次主持或参与省市级课题研究,其中课程基地顾问李其柱教授为省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生物学科专家委员

二、创意水平

(一)理论支撑

1.建构主义理论。该理论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同时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此理论指导课程基地建设,旨在培养“会思考、会动手、创新型、创造型”的优秀人才。

2.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该理论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强调教育过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应紧密结合起来,课程基地建设需校内外结合,密切教学活动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二)设计创意

1.搭建合作探究的平台。开发课程资源,增强学生的实践认知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能力的提高,体现先行先为与分享共享结合的教学原则,发掘师生潜能特长,使课程基地成为综合性教学平台

2.拓展实践创新的渠道。建设课程基地与利用课程资源,加强学生对课程的感知与体验,在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感受过程、总结方法、增强技能,逐步养成学生勤思、善创的行为习惯

3.探索学用结合的途径。充分利用基地课程资源为教学服务,与校外实践基地建立密切联系,使教育教学与当地的经济建设有效地结合,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合格人才。

三、建设内容

(一)创设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环境

构建教师团队发展专业平台,形成以名师经营基地、以基地促进教师、以教师发展学生的格局。地质•生命展馆集教学、探究、科普、示范等多项功能于一体;地震展室以模拟、体验、互动的形式实现特定环境下的生活体验;现代化地理教室通过模型、演示、网络等多种媒体的综合形象地演示地理现象与原理,实现空间概念的突破;生物技术实验室配置多种数字化的设备,为学生实验探究提供高端技术支持;校内植物园呈现不同特色的生态系统,为学生提供了生态探究的场地。

(二)突出核心教学内容的模型建构

丰富直观的物质型模型,在现有的地震展室地质•生命展馆、生物实验室、校内植物园的基础上,配置完善实验设备,建设高标准生物技术实验室。增建生物实验教学的模拟展示平台和现代化地理教室,尝试模拟实验操作、人机互动等学习方式,利用网络教研平台,丰富动态生成性教学资源。

(三)建设促进自主学习的互动平台

结合网络平台,大力实施“六模块”建构式课堂,让学生通过自主质疑、交流展示、互动探究等活动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促进共同提高。建成现代化地理教室、地质•生命展馆、生物技术实验室和校内植物园研究性学习区等,为学生提供实验、信息搜集处理、实践体验的舞台。充分利用国家课程资源、地方课程资源、网络资源,形成家长、学校、社会的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发展。

(四)开发丰富而有特色的课程资源

贯彻落实新课改革的理念,深入挖掘个性化的课程资源。基地建设的重点项目――地质•生命展馆将成为我校突出优势、打造品牌的亮点工程,也将成为开发个性化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地质•生命展馆分为地层与生物、生命进化历程、晶彩世界、地方矿产、生物标本等展区,为师生的研究性学习和实践创新提供支撑,为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提供服务。

(五)构建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中心

课程基地的建设、使用、管理的过程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学科教研组织建设在基地,教研活动开展在基地,大力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以名师支撑基地,以基地成长教师。李其柱教授主持的生物学科港城名师工作室将为我校教师的成长提供高起点的平台。

(六)形成学生实践创新的有效路径

地质•生命课程基地突出多样化的实践创新学习,让学生通过实践和创新等研究方式获得个性经历和体验。实验、创新、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将成为学生实践学习的有效路径。

四、预期效能

(一)深化教学改革

地质•生命课程基地的实施,是要把课堂延伸到基地,体现课程与教学的统一,强调教学过程的开放性与生成性。教学内容向生活经验开放,向自然开放;向人类的命运、人类的道德层面以及人的价值领域开放;向学科前沿开放。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共同参与课程开发。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知识与经验,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二)促进学生成长

地质•生命课程基地建设将教育资源和学习内容进行整合,为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发展提供条件,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保障,促进学生的全面而有个性化的发展,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三)推动队伍建设

地质•生命课程基地建设将大大提高地理、生物教师课程实施水平,通过基地建设促进相关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力争一个周期内培养全省知名、全市一流的名师三至五人。

(四)形成学校特色

地质•生命课程基地将成为学校的课程教学改革中心、课程设施资源中心、探究问题研究中心、拔尖人才培养中心、学生特长体验中心。我们将充分利用各方资源,努力搭建学科文化平台,优化校园育人环境,丰富校园文化内涵,积极探索人本立校、个性发展的特色之路,促进学校高位发展。

五、保障水平

(一)学校的保障水平

1.资金保障。项目资金除主要依靠县财政的支持以外,还将通过校友资助和学校自筹的方式解决,其中学校自筹100万,校友资助100万。

2.组织保障。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下设地质•生命课程基地建设办公室。以此,保证配套经费的投入及时到位,为项目顺利实施和有序运作提供有力支撑。

3.管理保障。遵循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原则,按照总体规划、合理布局的要求,实行目标管理,定人定岗定责,制定规范的培训制度、严格的考核制度等,形成科学的管理机制。

4.运行保障。基地积极引入市场运行机制,充分调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各方面的积极性。把课程基地建设纳入学校的发展规划,对课程基地建设进行动态考核与评价,确保课程基地建设的有序进行和课程资源的高效使用。

(二)县财政局、教育局大力支持

财政局在课程基地建设中积极支持,经费上给予大力扶持。教育局高度重视,在人员调配、经费筹措、政策保障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