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示范高中

江苏省四星级高中

学校微信

  |  

当前位置:教育科研 > 教师读书

东海县教师读书通讯

发布日期:2012-03-07 来源:[db:出处] 浏览次数:

东海县教师读书通讯

 

东海县教师读书活动办公室                         2012229

 

 

 

 

 

 

读书心得

1. 《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读后感   ……………   石湖中学  王华

 

2.  坚韧、刚强,战胜自我    ――读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有感

             …………… 西双湖中学     

 

3.《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读后感    ……………  县初级中学   穆清霞

 

4.慢慢走,欣赏啊!          ――读《帕夫雷什中学》有感 

……………  石湖中心小学  陈如

5. “生本”要扎根老师心间      ――读《教育走向生本》有感

                        …………… 张湾中心小学   朱恩娥

               

 

我的教育故事

1. 爱上“糖衣小炮弹”       …………… 县特殊教育学校    

2. 他是我的小粉丝    ――我与学生王正雨的故事

 …………… 南辰中心小学    

3. 我的手又“痒”了   ……………  石榴中心小学    

 

 

读书心得

《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读后感

 

石湖中学   

习惯成就人生,习惯决定成败。自从看了宋运来老师的《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这本书之后,我对这句话的含义有了更深层的理解。本书从教育习惯、教学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五大方面全面论述了影响教师成长的100个好习惯,书中每讲一个好习惯后,都有经典案例,还有案例分析,既生动,又实用,我读了之后确实感觉受益匪浅。

   要想做一名智慧的教育者,那么智慧从哪里来呢?从这本书中,我发现智慧就是从习惯中来。这本书中的第五个好习惯就是是要善于换位思考。经典案例中讲到了特级教师黄静华的教育格言:“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她用自己朴实的工作作风和“读懂学生,科学地爱生”的“换位思考”德育艺术,使教育产生了最大的效果。有一次,黄老师去北京开会,在电话中得知班上三个男生在逛超市时看到几枝喜欢的圆珠笔,一时控制不住,悄悄放进了自己的口袋。尽管知道这三名学生已知错、认错,但黄老师还是急得寝食不安,回到上海,一下飞机,她顾不得回家吃晚饭,匆匆赶去超市买了三枝新型、精致的圆珠笔,分别送到了三个小男孩子的家中。孩子们见了黄静华老师,开始都很不安,低着头准备挨批。但黄老师并没有这样做,她对此进行了换位思考:如果此时我狠狠地批评他们,反而容易使他们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因为犯了错误的孩子更渴望得到大人的宽容和信任,这时要特别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没有斥责,没有严历的批评,三个孩子拿着老师送来的笔,都流下了悔恨的泪水。老师的真诚唤醒了孩子们的良知。不久,其中两个孩子在路上捡到了一只装有现金和重要物品的塑料袋。他们几经周折,才找到了已搬迁的失主--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老人家激动不已,特地来到学校,一定要给他们每人50元酬金,以示感谢,可孩子们婉言谢绝了,他们说:“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当两个孩子搀扶着老人走出校门时,又有谁会想到,这两个孩子前不久还犯了错误呢?谈心也是一门艺术。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谈心的艺术性在于注意讲话的艺术,还在于尊重学生。黄静华老师在一个清晨,接到了学生小伟母亲打来的求助电话,说孩子又在网吧里通宵未归。听后黄老师便骑上自行车,在小伟常去的一个网吧里找到了他。她二话没说,把一脸疲惫的小伟拉到了小吃店。小伟吃完饭,见老师没有训斥他的意思,便松了口气,说是妈妈把家里的电脑锁了起来。黄老师告诉他:“以后想打游戏就到办公室,顺便教教我怎么用电脑。”吃完早饭,她把小伟送回家,叮嘱父母不要打骂孩子。为了收住小伟的心黄老师又想了一招。她向小伟求助:“学校的走廊有点黑,老师晚上一个人走有点害怕,你能不能一边做作业,一边等等我?”这一等就等到了毕业。每天结伴回家的路上,黄老师都要小伟谈谈心。小伟的学习习惯一天天好起来,后来还考上了一所名牌学校。看了黄老师的故事,我又想到了我们办公室的唐品佳老师。她所教的三1班有一个挺有名气的学生刘卫平,很多老师都知道他的大名。打人、害人是他的专长,前后左右的同学经常受他的欺负,哪一节课不想听就跑到教室后面的地板上睡一觉。为了让他下课时不在教室里捣蛋,唐老师也想到了一个好招:下课总是安排他帮老师送送作业本,或者到办公室拿点东西,顺便再表扬鼓励他一下,我觉得这和黄老师的办法有异曲同工之妙,非常值得我学习。

    毫不吝啬地赞美学生,这也是一位优秀教师所必备的好习惯。于永正,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我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他善于运用饱含真情的赞美,营造出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毫不吝啬地对学生赞美,使他得到了学生的爱戴、社会以及同行的赞誉,赢得了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的美誉。在他的课堂上始终不乏赞美之词。当学生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时,于永正老师总会走上前去,握住该学生的小手,注视着他的双眼,夸赞道:“你有一双慧眼哟,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多了不起啊!”于永正老师始终能微笑着面对学生,始终用赞赏的话语和学生交流。在他的课堂上,我们能不时听到:“好的,你写得真棒!”、“不错,说得真好!”、“你心理活动的描写不亚于托尔斯泰!”、“你的这篇文章写的太好”了,几乎用不着修改!”、“你朗读得很生动!”……于永正老师用自己的行动验证了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的那句话:“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是激励、唤醒与鼓舞。”其实除了赞美的言辞,我们的一个凝视,一个微笑,握一握手,摸一下头,拍拍肩膀等都可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渊博的知识并不能完全彰显一位优秀教师的魅力,还来自于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的态度。对学生公正,就是对学生的尊重。现在恰恰有一些老师喜欢那些家长有权势的学生。这让很多学生对这样老师失去了尊重之心。教师的公平公正不仅影响到一个学生是否喜欢你这位老师,是否喜欢你这门学科,更重要的是还影响到他对这所学校的看法。看来我们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真的是蛮大。主动问候学生,这也是老师的一个好习惯。现在,很多学生养成了尊重老师、老师主动问候的良好习惯,但是也有学生见了老师,或视而不见,或躲躲藏藏,连个招呼都不打。问其原因,学生的回答令人汗颜:不是我们不愿意跟老师打招呼,是因为有的老师的回应太冷淡,完全是敷衍。确实,面对来自学生的尊重,如果没有一个尊重的回应,我们便会失去那份尊重。

语文教学界情感派大师于漪老师曾经说过:要追求人格的完美,心中要有“两把尺子”,一把尺子是量别人的长处,一把尺子是量自己的不足。看了这本书后,我也经常反省自己。在学习习惯篇中,第62个好习惯是:练好“三字一话”。应该说我的字写得不是很差,但由于赶时间,有时在黑板上写出来的字就真的不敢恭维了,有时为了提高速度,就随意按着自己的习惯把字写在黑板上,潦潦草草,学生经常会问:老师,这个是什么字?那个字是怎么写?直到看了这本书,才让我突然觉悟。一个老师写字如此马虎,学生也会跟着老师马大哈,从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坏习惯,后果就是出现一堆堆潦草天书,老师批评学生,其实都是老师惹的祸。所以从此以后,我要认认真真写好每一个字,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好习惯第46条:“上课决不拖堂”这一点我也觉得自己做得不是很好。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有时会在下课铃响之后快马加鞭地把未完成的教学任务完成,自然就拖了一点时间。以前我都不以为然。从上学期开始,我对孩子们的听课质量产生质疑,并做出了测试。结果测试表明,孩子们在老师拖堂的那几分钟时间里的学习效果几乎为0。为什么会有这个结果?明明课堂是安静的?经过观察和思考,我发现在老师拖堂的时间里,下面的学生表面上是理解老师的心情耐心等候,但其实心思不知飞向何方,也许会想下课找谁玩,玩什么,下节课是什么课等等。也有少部分学生表示出不耐烦的情绪,有的窃窃私语,有的学生坐不住而东张西望,不敢向我提出要下课的要求。分析过后,我又换一个位置,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他们会想什么呢?可能会想:"每天课堂上学知识是四十分钟,课间只有短短的十分钟,这对我们来说是多么的珍贵啊!可是老师一拖就是几分钟,况且,下课后我们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多憋得慌,下一节课怎么能上好?这么一想,我就顿悟了,拖那么几分钟都是因为自己课堂效率不高,不仅让学生跟着受罪,搞得师生关系不和谐,还不能提高质量,何苦呢?更何况拖堂也是一种体罚,而“体罚是教育的无能”。所以,今后一定得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养成“不拖堂”的好习惯,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

    教育是教师与学生心灵的交流,灵魂对灵魂的塑造。教师要学会蹲下身子,放下架子,走进学生中间,用民主的意识、民主的态度,去培养学生民主的性格,那么我们的教育就能塑造出个性厚重、人格强健的有用之才。

   一本好书就是一位良师益友,它会引领我们少走弯路,逐步成长!如果我们能够从小事做起,从习惯养起,一切终将获得成功,现在就让我们培养良好的习惯,从阅读《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开始吧!

 

 

坚韧、刚强,战胜自我

――读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有感

西双湖中学     

这段时间,我系统地阅读了朱永新教授的《我的教育理想》一书。他在该书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观点:理想的教师应该是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这一观点对我的感触很深。

在上师范的时候,就确立了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做一名合格人民教师的远大理想。但那只是模糊的、笼统的概念,至于怎样去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心里一点数也没有。刚踏上工作岗位,凭着满腔热忱,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当中去,但是想不到的是,社会不是那么简单,领导不是那么大度,同事不是那么谦逊,家长不是那么宽容,学生不是那么听话,再加上自己知识储备不足,经验不够丰富,消极过,彷徨过。

后来接任了校团委的工作,接着又负责学校的政教。政教工作相当于立交桥,上一个层面连着家长和领导,下一个层面连着老师和学生。出了问题,领导说我们做工作不讲究艺术,不成熟,给学校捅漏子;家长指责我们偏袒老师,都不动就扬言找这个找那个要告我们的状,甚至还要诉诸法律;班主任老师埋怨我们不支持他们的工作,他们说下边的工作没法干,不行就撂班主任挑子;学生仗着家长这棵大树,扬长而去不说,还要说什么“走着瞧”的狠话。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知道。

不言而喻,社会的复杂性决定着挫折的客观存在,这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一时一事,而是伴随着人的一生。人的一生就是为实现自己理想而奋斗的一生,挫折也伴随自己一生。作为老师就是要像朱永新教授所说的那样,以“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精神,去面对挫折,战胜挫折,实现理想。

我们的先哲孟子所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中的“天”,就是社会,“大任”就是我们承担的社会责任,“苦”和“劳”,就是我们在工作中所受到的失败和挫折。社会之所以把重大的责任托付给我们,就是因为我们能够在失败和挫折面前,不“弯腰”,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再向虎山行的过程当中,有坎坷,有荆棘,所有这一切的一切,只要按照朱永新教授所说的“坚韧、刚强”去做,并且百折不挠地做下去,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立下的远大理想。

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说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任重道远,路途坎坷,一生磨难,苦苦探寻。这“求索”的过程也就是教授所说的“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精神的展现过程。

我们面对磨难就要像诗人屈原那样“上下求索”,像孟子那样“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像教授那样“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自觉地去做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老师,做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老师,做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老师,做一个充满爱心,赢得学生尊敬的老师,做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老师,做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老师,做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老师。

让我们用我们的激情,用我们的机智,用我们的生命的活力,用我们的百折不挠的恒心,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教坛上,弹奏生命的乐章,唱响理想的颂歌。

 

 

 

《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读后感

 

县初级中学   穆清霞

人说:读书足以移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这句话说得一点也不假,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就是一次与大师的对话,与智者的交流,是一次难得的精神之旅,同时也会让人收获非浅。

自从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担任九年级班主任工作,不知不觉已当“主任”近20年。正如魏老师所说,我也属于愿意当班主任的那类教师。不过自己当初要当班主任的理由却是因为学生最怕班主任,班主任的课比起其他科任老师要好上得多。现在想想自己最初的想法简直幼稚可笑。

当班主任是非常辛苦的,开的会都比其他老师多。开学学费要收、课堂纪律要管、学生做操要陪、班级卫生要抓、学生纠纷要理、三好生要选、学生评语要写、假期生活要查、班级活动要开、学生成绩要上、家长工作要做……总而言之,小事天天有,大事三六九。表面看班级工作是井然有序,可有时也会让人忙得焦头烂额。为了更好地学习魏老师的班主任工作经验,我怀着对他的敬仰之情,翻阅了他的著作――《班主任工作漫谈》。

魏老师的班级不是“管”出来的,他的理念是“引”。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这一点正是魏老师的高明之处。在班级里,有人管卫生、有人管做操、有人管字词默写……有多少事情就有多少学生来管,各管一项,负责到底。这样形成了由班主任、班级干部、学生组成的三级管理网络,人人参与管理,同时便于人人接受管理。从常务班长到值周班长、值日班长的设立;从鱼长到花长、炉长地产生;从“一分钟内全班调动完座位”到“两分钟收好学费”等等,都显示出了魏老师的管理智慧。而“岗位责任制”和“各种常规”的制定,从空间到时间一应俱全,实行了网络化管理,更能看出管理者的独特之处。在我们眼中的麻烦事,到了这都成了培养学生能力的好事。这样做,学生得到了锻炼,班主任的负担也大大地减轻,真是一举两得!

后进生的转化是班主任的一大难题。后进生学习态度差,而且最爱惹事。大家通常的做法发一通火,训斥一通,批评、惩罚,这样不仅没有起到教育人的作用,反而使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魏老师说:“我们不能把学生当作没有思想、没有感情的被动的受管理者,而应是把他们当作有思想、有意志、有情感的主动发展个体。成功管理的前提是尊重他们的意愿,尊重他们的人格,把他们当作实实在在的‘人’,而不是驯服物。”魏老师认为尽管有的学生很气人,似乎是铁板一块、顽石一块,但后进生内心深处还是藏着另一个先进的自我。所以他不是让犯错的学生写检讨书,而是让他们写“说明书”――《两个自我》。魏老师的学生也深有体会:过去淘气了要写检讨书,那时越写越恨老师;现在写说明书,越写越恨自己。学生打心底知道自己错了,下次自然会改正。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型的教育价值观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时空观,同时,也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一种平等的、对话的、相互作用的新型关系逐步建立。这种新型关系达到师生间广泛的交流和沟通,使双方在这种交流和沟通中获得人性的自我完善和自我表现。《班主任工作漫谈》给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我真正感受到魏老师的教育魅力所在,他的宝贵经验值得我们一辈子用心学习。

 

 

慢慢走欣赏啊!

                  ――《帕夫雷什中学》有感

石湖中心小学   

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又读了《帕夫雷什中学》,苏霍姆林斯基这位令人瞩目的当代世界教育家让我惊叹,令我钦佩。

《帕夫雷什中学》一书,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叙述的那样:“本书是根据我个人经验写成,在某种程序上是我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33年,共中包括26年任校长工作的经验总结。”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他的教育信念,他的办学思想,他的施教措施……真不愧为一部“活教育学”。它是智慧的结晶,是百看不厌的参考书,是指路灯,是加油站……读后,如临其境,心旷神怡,回味无穷。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的智慧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是教育,手把手地引领我们如何教书育人。他促使我深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到底缺失什么?在日常的工作中到底该怎样去做才更有成效?

一、爱字当头

师爱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和手段,同时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感情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学生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学生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

记得曾经教过一个叫侠的学生,刚接五年级那个班时,她就令我很无奈,迟到、逃学、撒谎、家庭作业不做……常有的事。

侠又逃学了,怎么办?我借了辆自行车,来了个“三顾茅庐”,可她家却是家门紧锁,始终不见“诸葛”。她家邻居见我来了这么多趟,热心地为我提供线索,可能去种花生了。问清了她家地的大体方位,我来了个长途跋涉。农村的田埂原本就坑坑洼洼,再加上是雨后,更是泥泞不堪。我穿着高跟鞋推着自行车,有时还得搬着自行车,一脚深一脚浅地走着,真是苦不堪言。走一路,找一路,问一路……还是没找着。

干脆到她家“坐等吧!凭着一股倔强,我又返回她家,坐在她家门前的石头上等待。邻居们过来与我寒暄,谈话中我得知侠的家境不同寻常,妈妈早年因疾病成了哑巴,爸爸迫于生计,常年在外打工……快1点了,远远地,看见侠跟着她妈妈终于回来了。侠戴个小草帽,俨然一个小农民形象。见到我,侠哭了,泪水中有内疚,有无奈,有孝心……多么懂事的孩子呀!她只是想为家庭多分担一些!侠的妈妈热情地与我打招呼,我却什么也听不懂,侠向我“翻译”着:“侠说她放三天假,这孩子……”妈妈气得要打她,我劝解了一番,之后又对侠说:“下午去上课吧!你的肩膀还不够宽,挑不了家庭的重担。你现在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上好了学,不是能为家里减轻更多的负担吗?”

从那以后,侠似乎变了一个人,再也不同学了,家庭作业也正常做了,上课时,眼里绽放出异样的光彩。哦,真是不枉此行啊!

二、以人对人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说到:“要以人对人的方式对待孩子,要善于发现他心中能响应我们召唤的那一隅。”“注意每一个人,关怀每个学生,并以关切而又深思熟虑的谨慎态度对待每个学生的优缺点,这是教育过程的根本之根本。”

孩子不仅仅需要呵护,他们更需要平等的自由的交往。用人对人的方式来对待孩子,就是要把平等、竞争、公平、尊重、宽容、善待等引进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些孩子,不是畸形儿,他们是人类的无限多样的花园里最脆弱、最娇嫩的花朵。”我们要善于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调动他们的内在积极因素,去战胜自身的消极因素。而不应把学生入学时那充满求知欲的大大的问号过早地改写成了句号。在一年级的一节数学课上,两组比赛口算加法。一个学生推选另一个学生比赛,可是被推选的学生连说“我不行”。比完后,这位学生确实不行,他说:“我说我不行吧!”这位才入学一个多月的孩子,怎么就认为自己不行呢?不经意间,我问这班老师这位学生怎么样?老师说:“这位学生调皮捣蛋!”我恍然大悟,从老师的身上找到了答案。  

 “事物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教师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更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学生。从小并不受老师青睐的牛顿、爱因斯坦,长大后他们却成了伟大的科学家。谁敢说上面的那位同学长大后就不能有所作为,成为国家的栋梁呢?

三、“与生共舞”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写道:“每当学年一结束,我就跟孩子们一道远足旅行,去田野、森林、河边旅行。跟孩子们一起在南方晴朗的星空下宿营,架锅煮饭,述说图书内容,讲传说和童话故事。”

读着读着,往事历历在目,这里也有我的教育生活剪影,春天,与学生一起去踏青、放风筝;夏天,与学生一起去划船、捉蝉虫;秋天,与学生一起去秋游、野炊;冬天,与学生一起去溜冰、打雪仗……想到这里,我顿感幸福无比!

这本书,对我的心理影响极大,很多人匆匆忙忙地“急驰而过”,无暇“回首流连风景我要细细咀嚼,慢慢品味。也许我永远成不了苏霍姆林斯基那样的教育者,但我愿意朝着那个方向去努力!我要慢慢走欣赏啊!

 

 

“生本”要扎根老师心间

――读《教育走向生本》有感

张湾中心小学   朱恩娥

今年暑假,我有幸接触到了“生本教育”这一理念:读《教育走向生本》。通过学习郭思乐的生本教育,我的浅显的认识是,以学生为根本,一切从学生出发,根据学生的特点、认知能力来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我校现在所倡导的“三案六环节”的课堂教学模式与文中所倡导的理念不谋而合,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所以我现在习惯叫它“生本课”。我觉得我们要想上好“生本课”,就一定要非常认真学习郭教授的这种教育理念,适应当前形势下教育的发展趋势。目前,各个学校都在研究“生本”教育。如何让“生本”的理念贯穿我们的数学教学,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10月份听了全国名校共同体在我县黄川双语开的10节课,让我初步感受了生本课。后来通过看观摩课、集体学习、个人阅读生本教育的书籍、上网查找资料,和其他老师一起开始学着上“生本课”,结合自己的实践,简单谈一下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学生活了起来

生本教育的理念: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以前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们在喋喋不休的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的坐在那里听,重点地方记在笔记本上,然后重复记忆(独立背,组长检查,老师抽查成了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他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思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即便是有些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但多数只是一种形式而已,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生本教育”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孩子们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思维活了起来,在课堂上很放的开,对学习更加有兴趣了。

二、教师该放手时就放手

以前的时候在课堂上老师总是唠唠叨叨,生怕学生们听不懂,总是反反复复的讲个不停,总认为学生就是要老师学习的,所以作为老师自然而然要多讲,要反复讲,这样孩子才能学好、学多。自从接触了“生本教育”理念后,才意识到,这样的老师太自作多情了,很多时候我们一厢情愿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到最后却往往是自己失败。而“生本教育”则要求教师该放手时就放手,不要一味地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展开激烈的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且也能大大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我们班的孙海玲、张安德等多位同学可以说是 “生本教育”的受益者,变化就很明显,原来的时候他们俩在课堂上属于不主动积极回答问题的那类学生,对学习的参与积极性不高,但自从我们开始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探究并走向讲台当小老师为大家讲题之后,他们俩像换了一个人似的,积极性特别高,通过看他们的变化,发现他们在学习上冲劲十足,自主意识很强,慢慢的有了合作意识,更多的是学习上的创新意识,我深切的意识到,孩子们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也正是看到他们几个的变化使我更加坚信“生本教育”能拯救每个孩子解放每个老师。

三、存在的困惑

上了一段时间的“生本课”,作为老师看自己,不知道在课堂上该说些什么不该说些什么了,一开始总感觉一节课的知识点应该由学生来生成,自己尽量少说话。但是后来经过几次的磨课才认识到,老师应该学会恰当的去引导孩子。并不是什么都不说,要把握好一个度,这也就是我们“三案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中的精讲点拨环节,这一点还需要在今后的课堂上继续努力。但是,作为老师看孩子,更多的时候是憋着一股气,每次都在想:孩子们怎么这么不会合作?语言表达能力怎么这么欠缺?每次做总结时怎么总是说不在点子上,还那么嗦?实际上,他们的现状其实很正常,因为在前期,我们并没有在课堂上有意识的去培养孩子的这些方面的好习惯,现在,我们刚刚开始接触生本教育,作为老师都是新手,很多地方做的都不够,又何况是孩子们呢?

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所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继续学习生本教育理念,将生本教育深入开展下去。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在反复验证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快乐的成长。使他们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的教育故事

爱上“糖衣小炮弹”

县特殊教育学校    

 

人人都说教学苦,在古代有“家有五斗米,不做孩子王”的说法,而我却偏偏走进

了特殊教育学校。

在许多人的眼里,“傻子”要是能上好学,无异于铁树能开花。有的人说我们专门收购“破铜烂铁”,有的人则戏谑我们是“傻子老师”,别的老师辛苦一辈子,是桃李满天下,而我教的学生,有的毕业了连一句“老师”都不会叫。有的弱智学生的家长也担心孩子被贴上“傻子”的标签,不愿把孩子送来上学,有的则是为孩子找个“免费保姆”,从未指望孩子能学到什么,把孩子送到学校也就不管了。然而,别人可以这么说,而我不能这么做,我坚信只要付出就有收获。

去年开学我接了培智二年级的体育课,这让本来从事聋教育的我,面对满操场乱跑的弱智孩子,一下子不知所措了,照顾了这个,又丢了那个,一会这边有个孩子哭,一会那边有个孩子叫,这个孩子拽我衣袖,那个孩子抱我裤腿,我计划周密的教学无法进

行下去……后来我带一个孩子去上厕所,回来时,发现操场上少了一个学生。正当我急得四处寻找时,高年级聋哑学生跑来告诉我说,有个培智班的孩子在水龙头那里洗澡。我急忙跑过去,眼前的场景让我惊呆了,那个叫韩振的同学正脱光衣服在洗头,踩在脚底下的衣服都湿了,我赶紧制止,把他拉到办公室,找毛巾帮他擦干,再从壁橱里找来平时老师们热心捐助的衣服给他穿上,心还一直悬着,担心操场上的其他孩子再出状况,就这样一堂体育课在混乱中结束了。

事后通过班主任了解,原来在暑期韩振的爸爸经常带孩子去湖里游泳,从此孩子就喜欢上玩水,一看到水就要脱光衣服洗澡,这可愁坏了班里的老师,没办法只好随时都把他带在身边。经过一段时间观察,我发现他有个特点,玩水前必先脱衣服,于是我灵机一动,将他衣服倒过来穿,这样他的衣服扣子在后面,自己就没法脱衣服了,这个困难得到了暂时的解决。后来遇到韩振的家长,让他给孩子做了件罩衣,这样外套就不用

倒穿了,既解决了玩水问题,也使孩子的衣服不容易脏,一举两得。

在平时教学中,我发现韩振性格比较好动,又有点偏执,一但喜欢上一件事就念念不忘,根据他的这个特点,我在上课时有意识地培养他打球的爱好,每次他有一点进步我都会给他大大的拥抱作为奖励,就这样他从此喜欢上打球,每次见到我就说“老师,打球”。有一次我刚进校门,韩振远远的摇摇晃晃地向我跑来,一只小手竭力向我伸来,眼里泛着兴奋的光,嘴里喃喃的说着:“老师,糖、糖……”如此场景,恍如梦境,我赶紧停下车,蹲下身,握住他的小手,极想展现一个温柔的笑脸,不知怎的,眼里却充

盈了润润的泪……

一路走来,和孩子们摸爬滚打在一起,我知道这样的工作即使倾我一生,也很难教出一个人才,但在平凡中我越来越爱上我的工作,爱给孩子们天天穿上小糖衣,爱看孩

子们在糖衣下绽放的甜甜的灿烂的笑脸。

 

 

他是我的小粉丝

――我与学生王正雨的故事

南辰中心小学    

第一次教一年级,心中忐忑不安,从小就讨厌小孩子,现在要做一个孩子王,真不知道该怎样和他们相处。

开学第一天,他们也是意料之中的不给面子,叽叽喳喳地讲个不停,把我的教室当成了玩游戏的地方。尽管我声嘶力竭地告诫他们不要讲话,但是他们依然我行我素。其中有一个穿黑色外套的小男孩就像是一个小蝌蚪一样在教室当中游来游去,他旁边站着一个看起来五十多岁的男人,我想那一定是他的爷爷或是姥爷。所有学生的家长都在教室里站着不愿离开,我猜想他们是想看看老师是什么样子的人,所以我尽量温柔地跟学生说话。但是我在心里默默地对这群毛孩子说:等着瞧,我就不信我制不了你们这群娃,尤其是那个小蝌蚪。

第二天正式上课,情况是一如既往地混乱。铃声对他们来说根本就是多余的。第一堂课,自然要给他们一个下马威。我用教鞭重重敲了两下桌子,故意压低嗓子开始了我与这群孩子的对话。他们表现地不错,可以说是超长发挥。小蝌蚪表现得也很棒,坐姿、站姿学得有模有样。我为自己第一天的表现喝彩。

第二天我们还是练习该怎样坐怎样回答问题,但很明显,他们不耐烦了。尤其是小蝌蚪,我每次看到他时,他的动作都不一样。有时眼睛左看看右瞄瞄,有时用手抠抠鼻子,还有时晃晃小腿等等,总之,花样繁多,这堂课上下来,我可算体会到大人们带孩子的辛苦了。下课后,我把王正雨请到了办公室,跟他严肃地说:“你已经是小学生了,上课要遵守课堂纪律,你想想,你如果不认真听讲,怎么能学到知识。”他默不做声。

下午放学后,我和同事到超市买东西。碰到一位满脸皱纹的老人拉着我聊天,我问他是哪位学生的家长,他往右墙角一指。我看到一个圆圆的小脑袋若隐若现,在超市的货柜间穿来穿去,空气中弥漫着他的笑声,我想这该是多么幸福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不由得对身边的老人说:“他的爸爸妈妈是干什么的?”老人顿了一下,望着我的眼睛,预言又止,最后像鼓足了很多的勇气似的对我说:“我就是他爸爸,我四十岁才生了王正雨,我每天都要出去干活,他的妈妈精神上面有问题,希望老师能多多关心他。”听到这里,我为自己的冒失而惭愧,更对王正雨多了一分疼爱。我不自觉地走到王正雨的身边,温柔地对他说:“你在玩什么啊?”可能是问到了他感兴趣的内容,他开始手舞足蹈地向我介绍他的各种稀奇古怪的玩法,不知不觉,我和同事也跟他一起玩了起来,那是我上班以来笑得最开心的一次。我玩累了,就靠在门边,看他把一堆小玩具,拆了装,装了拆。嘴巴时不时咕噜两句,小眼睛常常眯成个月牙儿。

第二天上课,我的眼睛不自觉地在他的身上转来转去。而他也一点也不害怕,我看他,他也用弯成月牙的眼睛看我,那眼神好像在宣告我们是一起玩的好朋友。课后我又把他叫到办公室,以好朋友的口吻对他说:“这堂课你表现得很棒,注意力很集中,希望你能继续加油,如果你能不随便晃腿,书写再认真点就更棒了。”他点点头,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王正雨就像是我的忠实的小粉丝,我在哪,他的眼睛就跟到哪。期末考试他的语文考了99分,他的爸爸还专门打电话谢谢我,其实我觉得我和王正雨是互相帮助的搭档,他带给我快乐,我带给他知识,更何况他还是我的忠实的小粉丝。

 

我的手又“痒”了

    石榴中心小学    

“老师,我的手又“痒”了。”哈哈,听到这样的声音,你不要以为我的学生又犯错误了,而是我的学生想要展现自己的“手艺”了,跃跃欲试啊。我们班的“小天才”多的是,编、排、写、画、剪,样样都有能手。有人会问了,你们班怎么会有这么多的天才啊,我的回答是:夸出来的。

经常会听到学生说:老师,我们班的板报该换了吧。老师,我们的班级布置该更新了吧。老师,我今天又画了一幅画,你给指点一下吧。老师,我跟你说啊,今天你的衣服穿的很好看啊。能让学生各尽其能展示自己的才华,与学生融洽相处,这要说到暑后刚开学的那几天了。

开学的第二个星期一,下午第一节课,叮铃铃……上课铃响了,我走进了六一班教室。跟学生问好之后,转身准备板书课题,嗯?看到被画得乱七八糟的黑板,我心中不由大怒,喝到:“谁的手痒啊,把黑板画得乱七八糟,老师还怎么板书啊?值日生呢,快把黑板给我擦干净。”学生听到我的怒喝,愣了半天,一个都不敢动。我瞪着眼大喝道:“今天谁值日啊?”几个男生胆战心惊的站了起来,“老师,不是我们画的。”“那你们也得把黑板给我擦了。”没有一个人上来。就这样,我的眼睛怒瞪着学生,学生们看着我,僵持了好大一会儿,后来一个女生(课后才知道是班长)上来擦了黑板。因为这件事,在上课的时候,我心里在想:课前没擦黑板,可能是学生们忙着玩,忘了,可是上课老师要求擦黑板的时候却没有人动,是害怕老师的批评吗,还是害怕同学们的言论?仔细想想,刚才的画还是蛮有特点,蛮好看的,我要是不去怒喝而是表扬画画得好,学生们又会怎样呢?还会没人上来擦黑板,还会心惊胆战吗?

在接下来几天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表现也不是很好。坐在办公桌旁,边改作业边想:怎样才能调动学生呢,我那天的做法是不是有点过分了,我该怎么做呢?思索过后,我告诉自己,不能太过着急,要沉住气,耐心地从学生的错误中寻找学生的优点,尽可能的表扬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学习的自信心。正好,今天的课堂教学需要几张卡片,我为何不让学生来画呢。我找到了那天在黑板上乱画的学生, 微笑着对他说:“刘响,老师需要你的帮忙,今天你的手“痒”了没有啊?”他不好意思的笑了笑。“帮老师画几张画吧,老师知道你的画很棒,那天的黑板可是你的杰作啊。”他更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

上课之前他送来了帮老师画的画,确实不错。上课时我用到了他的画,并在课堂中向全班同学大大的表扬了他。我发现,这节课他上的很开心,表现也非常好。课后他向我承认了错误,说他不应该在黑板上乱画,而且没有在上课之前擦掉。我笑了笑,拍着他的肩说:老师需要你帮忙的地方还多着呢,等你手“痒”了别忘了找老师啊。就这样,在他的带动下,全班同学都争先恐后的向老师展示他们的才艺。

“今天怎么没人手“痒”,上来表现一下啊?”在课堂中需要学生们动手的时候我会这样说,平时在搞班级活动的时候我会这样说。我们班的小能手是越来越多了,每次学校板报或班级文化建设评比我们班都是第一名呢。好多班主任都会来邀请我们班的小能手为他们锦上添光呢。

“老师,我的手又“痒”了。”

嘿嘿,夸的作用确实很大呢。

 

 

 

 

 

 

 

本期编辑:杨明  朱恒林               邮箱:dhxjks@163.com

欢迎各中小学教师踊跃投稿,报道读书、教科研活动开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