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示范高中

江苏省四星级高中

学校微信

  |  

当前位置:教育科研 > 教师读书

专家对教师读书的建议

发布日期:2012-07-12 来源:[db:出处] 浏览次数:

从现在起,做一个幸福的读书人

――给教师朋友的阅读建议

作者:高万祥   

如果暑假是一段旅程,让它成为一段读书的旅程吧!卡尔维诺说:阅读意味着接近一些将会存在的东西。我们想通过阅读了解什么?不同的阅读路径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也许,不同的选择使每个人的阅读呈现个性化差异。本期,我们到达暑期阅读之旅的第一站,为即将开始的旅行准备行李。听听读书人的建议,看看别人想读什么,然后,找到自己最心仪的那一本,准备读。

  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不难,不厌却难;诲人不难,不倦却难。孔夫子一生反复表白,自己别无长处,唯此而已。也正是这不厌不倦,孔子为我们树立了一个至今无法逾越的师表楷模。孔子是教师的骄傲,是读书人的骄傲。我们完全可以说,他的伟大就是书籍的伟大,他的魅力就是书香的魅力。

  中小学教师这个职业,发展的弹性、空间很大,如果能坚持读书学习、教学相长,就能从平庸走向优秀,从优秀走向杰出和卓越,就能成为专家学者甚至教育家。一个杰出的教师,一个卓越的教育工作者,一定是也首先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在我的眼里,优秀教师一辈子就是做两件事:读书和教书。读书是利己的,教书是利人的,而教师这个职业的幸福正在于这两者是完全一致的。那么,教师究竟应该读哪些好书?阅读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阅读经典是最好的备课

  教师需要用专业的学术著作武装自己。

  书籍是学校中的学校,对教师而言,读专业性经典好书,就是最重要的备课。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上课,而是发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想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专著,就应当在你所教的学科领域,使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工作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是用终身的时间来准备的。

  然而,据我观察,现实生活中,许多老师要么什么都不读,要么读一些短小的小品文,比如《读者》、《青年文摘》一类,一谈到大部头学术著作就大呼头疼。这里涉及如何理解和界定阅读两字的问题。我以为,教师的阅读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或者说四种层次:一是功利阅读,这往往是一种为了生存需要的阅读,如读教材教参,读考研考级的书,读炒股投资指南一类的书;二是休闲阅读,或曰泡沫阅读,如武打言情小说、钓鱼下棋、养花种草等书籍;三是低度阅读,即上述读报刊文摘以及知识汇编、奇闻轶事一类的书籍;四是经典阅读,政治、哲学、宗教、科学、文学、历史等方面的传世经典,经过时间沉淀和筛选而被后人接受,它们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人类发展最强大的推动力量,也是影响我们每一个人精神成长的最有效的媒介和营养。

  如果说,功利阅读出于无奈值得同情保护,休闲阅读意义不大也不必棒杀,低度阅读层次不高但应鼓励,那么,真正值得倡导的一定是能够提升职业素养、影响心灵和精神世界的经典阅读。经典阅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能经常进行经典阅读的人,才可以称为读书人。我这里讲的有利于备好课、上好课的专业性学术著作,也属于经典之列。台湾学者高希均说:最庸俗的人是不读书的人。最吝啬的人是不买书的人。最可怜的人是与书无缘的人。我要补充,对于教师而言,这里的书应该指经典好书。我到处寻觅幸福,但是除了带着一本小小的书,在一个小小的角落阅读,其他地方就找不到了。我想,15世纪这位叫托马斯的外国学者带的书,一定是经典好书。

阅读予人思想与良知

  教师需要读一些理论著作,这主要包括哲学、教育学和心理学。首选的一定是《论语》和苏霍姆林斯基的书。我在任职做校长的几个学校,给每个教师都曾发过《论语》,我呼吁全校师生阅读《论语》,走近孔子。在我看来,《论语》是中国人的《圣经》。一部《论语》,汪洋恣肆,内容十分丰富,核心内容是怎样做人,可谓是一部生命哲学的大书。

  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学著作中,对我影响和帮助最大的是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在我心中,苏霍姆林斯基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是人类精神的高地。他的著作大都是他的工作手记和校长笔记,读起来十分亲切。师范生不可不读苏霍姆林斯基,在职的教师、校长更是一定要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书,否则要成为优秀的教师、校长恐怕很难。苏霍姆林斯基等身的著作和毕生的实践,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即培养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大写的人。当然,柏拉图、夸美纽斯、亚当斯密、卢梭、福禄倍尔、杜威、蒙台梭利、赞可夫、陶行知、晏阳初等大师的书,也应该好好读读。另外,我推荐大家读一点积极心理学的代表性著作,如《幸福的方法》、《活在喜悦中》、《生命的重建》。当代全球宗教界精神领袖一行禅师的《你可以,爱》等也十分值得一读,其意义和收获会超越宗教信仰而直抵你的心灵,会改变你的审美价值观念以及生活和人生态度。

  古希腊文字的哲学即是智慧的意思,奠基者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人类的宗教和艺术一定程度上都根植于古代希腊罗马的哲学。近代的欧洲文明也源于古希腊、古罗马的哲学。什么是教育学?我以为,教育学是研究如何给人知识、智慧和人生幸福的学问。而心理学的一切研究都可以概括为两个字――关系。心理学告诉我们,如何与外部世界和内在世界协调关系,和谐相处。一句话,教师读包括哲学、教育学、心理学在内的理论著作,可以使自己拥有思想,成为精神贵族。而作为知识分子,教师的全部社会价值和社会尊严就在于拥有思想!著名学者张维迎说,人类为什么会犯错,最重要的原因是无耻和无知。我说,如今以应试教育为表征的伪教育为什么如此疯狂,撇开无耻不说,最重要的原因正是一些教育者的无知”――缺乏独立思考和正确的价值判断。

  我阅读和珍藏最多的是人物传记。以优秀知识分子为主,涉及古今中外各个领域,走进他们的人生和精神世界,我常常觉得十分陶醉和庆幸。

  《曾国藩传》、《仁爱一生》(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里莎修女的传记)、《精神的雕像西南联大纪实》、《张伯苓传》、《陈嘉庚传》、《经亨颐传》、《夏尊传》、《马寅初传》、《梁启超传》、《张骞传》、《翁同和传》、《枯木开花圣严法师传》、《合掌人生》(星云法师自传)、《苏轼传》、《胡适传》、《富兰克林传》、《卢梭传》、《林肯传》……这些各领风骚数百年的杰出人物,都拥有一种共同的情感人格素养,这就是大爱和社会担当精神。多读一些优秀知识分子和优秀教育家的传记,相信我们能拥有更多的爱心、良心、社会责任心。我以为,教师最重要的职业素养是博大的爱心,而教师应该拥有的共同的职业人格是社会责任心。

阅读带来诗情与创意

  每一个中小学教师都应该多读一些诗歌、小说、散文,拥有一点文学素养和诗意情怀,这甚至是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因为教育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劳动。

  我曾经给任职中学的全体教师发《鲁滨逊漂流记》和《老人与海》这两本小说。我对大家说,文学就是人学,小说往往有特殊的文化熏陶和审美教育功能。如这两本世界文学名著,有一个共同的主题:生命是一种意志的存在,而且这种存在是幸福而不是痛苦的。两本书都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把人类几乎所有的美德,如顽强、勇敢、坚韧、善良、同情、合作、创造、机智等,演绎得淋漓尽致。从这一角度去读,你就会觉得它们都是我们的人生教科书。多年来,我一直把《鲁滨逊漂流记》和我女儿的照片一起放在办公桌上,每日每时,看到鲁滨逊的形象,我就会想,和他相比,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作为一个文化人,我们的幸福人生,一定源自生命中的两个家庭和两种亲人:一是血缘的家庭和亲人,二是心灵的或者说是灵魂的家庭和亲人。而优秀文学作品带给我们的,正是心灵的家园和心灵的亲人。

  我诚挚地邀请教师朋友都来读点诗歌。在我看来,诗的本意一是情感,二是创造。在古希腊语中,诗人就是创造者的意思。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就是《诗经》和《楚辞》。中华五千年历史拥有辉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和诗歌的这种基因力量密不可分的。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民族可以和诗如此地相濡以沫。因此,倡导阅读诗歌,也许就是拯救我们中华民族的丰富情感和伟大创造力。从另一个角度说,诗歌特别是古典诗词是医治唯利是图、浮躁病、空虚病的一剂良药,能够洗涤人的灵魂。因为,有诗意的人能艺术地看待生活,无论是面对大自然的灾难,还是日常生活的挫折,抑或是异性的拒绝,他们都能保有一颗赤子之心和一双充满发现的眼睛。有诗意的人,往往有真性情,往往对生活乐观而有信心,因此,叶嘉莹说:诗可以使人的心永远不老。余光中说:一个人可以不当诗人,但生活中一定要有诗意。希望和梦,是上帝赐给人类的两件礼物。我以为,没有诗意和文学情怀的人是无缘享用这两件礼物的。

  从现在起,做一个幸福的读书人!(作者系特级教师、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2004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之一

  《中国教育报》201272日第9版 

 

 

校长李希贵:把读书和自身需求结合起来

作者:吴巍

静静坐在桌前,捧一本倾心已久的书,在茶香的氤氲中,细细品读,心神飘飘然如入仙境。与先贤对话,与伟人交流,拨开俗世烦恼的缠绕,直抵内心最真实的自己,想必这是人人期待的阅读佳境。暑期来临,阅读的黄金季节已悄悄开启,看看别人都有些什么样的暑期阅读计划吧,或许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点亮属于自己的阅读季。

  莎士比亚曾经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我们不是不明白阅读的重要性,只是快节奏的现代生活裹挟着我们前行,忙碌成了我们大多数人不读书的挡箭牌,甚至很多一线语文教师也发出了没有时间阅读的无奈叹息。

  对教师和学生而言,暑期是驿站,暂时推开了繁重的教学任务,暂时逃脱了疲于应付的大考小考。只要他们愿意,就可以呼吸一下教案、课本之外的新鲜空气,只要他们静下心来,就可以捧起以前因时间不够而搁置案头的书细细品读。这段让人羡慕的宝贵的黄金阅读时间该如何安排?北京市十一学校的校长李希贵说,闲适与紧张结合,读一些陶冶性情的经典作品的同时,也要抓紧时间读一些自己迫切需要的书。

  阅读的一个重要的技巧就是把读书和手头要做的事情联系起来,即做什么读什么,做什么学什么。你目前着手做的工作,有时候需要高度、宽度、厚度,这些东西仅仅靠本人的体验,甚至周边人经验的借鉴是远远不够的。从眼前遇到的问题出发,去找这个领域最顶尖、最经典、最新的书籍来学习,这样一种急速充电的阅读方式可以帮助教师在较短时间内了解这一领域的动态发展。有了明确的目标,不仅能大大提高读书的效率,而且也解决了读书的动力问题和时间不够的苦恼。李希贵说,有人可能认为这样的阅读很功利,但事实上,对时间比较紧张的人来说,这是一个迅速提升自身素养的好方法。假期给了教师们更多进行深度思考的时间,完全可以把平时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拿出来作为引子,从这些引子入手,去挖掘自己的阅读空间,说不定还能收获研究的乐趣。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我主张读经典,教育学的书不在数量的多少,关键在于读懂、读通,一通则百通,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读多少遍都不为过,教育上产生的一些问题几乎都能在经典的著作中找到答案。李希贵说,打算在假期充充电、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教师,在阅读经典的同时,若还想要借鉴、吸收一些新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不妨读读一线教师的新作。例如雷夫艾斯奎斯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也许能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一些思维的碰撞和启迪。

  我希望教师多关注一些科学类的书,过去我们教师研究课堂教学方法的很多,而对一个孩子如何学习、怎么才能学会、都有哪些步骤等问题关注得少。多读一点科学类的书,能够帮助老师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审视学习过程,调整自身的教学方式。当一名教师换位为学生,也许就能理解一些看似简单的问题而学生却难以弄懂的原因了。另外,对孩子的内心世界感兴趣的老师,则不妨读一读描绘孩子心灵成长的书,例如《窗边的小豆豆》、《夏山学校》等。在李希贵看来,即便是初中、高中老师,也有必要多读一些描绘孩子心灵成长的书。因为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了解孩子、读懂孩子,只有理解了孩子才能宽容孩子,才能和孩子一起成长。此外,作为教师,还需要读一些管理类的著作,比如《人性的弱点》、《掌握人性的管理》、《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等。因为教师不仅是一个教育工作者,还是一个管理者,管理着班上各种不一样的学生,具备一些管理知识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教育目标。

  关于自己的暑期阅读计划,李希贵说:我们学校制度重建、学生走班选课之后,整个管理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我目前最感兴趣的就是关于组织变革问题的书籍,涉及组织变革路径、组织变革过程中应该控制的风险、组织变革中的文化重建等问题的书都是我要重点研究和学习的。另一类是关于公民教育的书籍,因为我一直在思考构建一种每一个学生为自己成长负责的教育机制,构建一种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人格的公民教育,学校可以做些什么。我的阅读与我平时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是紧密结合的,从问题开始,到书籍中寻找答案,由书籍中的智慧之光碰撞出灵感火花。

  李希贵在《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中写道:我真正的学习生活是从读书开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从读书开始的。读书,使我顿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顿悟了人生。阅读不但可以改变教师匮乏、劳累、繁琐的人生状态,而且阅读积累得越多,给孩子们攀爬的阶梯就搭建得越结实、越长远。像李希贵一样把读书和自身的需求结合起来,可以化被动为主动,从被布置读书作业,到自己采取主动的姿态去吸收知识解决问题。这样一来,阅读兴趣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有了解决问题的动力在,再繁忙也挤得出时间来读书,暑期的阅读计划也就能得到更好的落实了。(作者吴巍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

  《中国教育报》201272日第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