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示范高中

江苏省四星级高中

学校微信

  |  

当前位置:教育科研 > 教师读书

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历史发展与当代意义

发布日期:2013-12-31 来源:[db:出处] 浏览次数:

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历史发展与当代意义

   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是l9世纪末从哲学母体中独立出来的。心理学思想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由于西方传统哲学的长期影响和心理学由孕育到独立发展的连续性,心理学带上了浓厚的分析主义的色彩。

   现代心理学是l9世纪解剖生理学、进化论和物理学发展的结果之一。在科学心理学诞生之前,心理学中的心理物理学主要借用物理学的方法研究基本感觉问题。科学的实验心理学的创始人冯特创建了心理学的第一个学派――构造主义

心理学。冯特主张用内省法研究心理学,主张将所有的心理功能分解为特定的元

素。这种分析的方法使他把意识还原为与大脑中特定的“神经流”相联系的要素。这一分析主义的思想一直影响着心理学的发展,甚至近年来兴起的认知心理学也将认知过程看作由几个阶段组成的信息加工过程。

    但这种有关心理现象的还原论和分析论的理论,引起了强调意识和知觉的统

一性质的心理学家的强烈反对,由此出现了两个有影响的整体论方法学派――格

式塔心理学和机能主义心理学。

    韦特海墨、苛勒、考夫卡、勒温等人受电磁学场的理论和胡塞尔现象学的影

响而创立的格式塔心理学基于一个假设,即生命有机体()不是通过孤立的要素来理解事物,而是以质的整体(即格式塔,Gestalt)来理解。这些质在单个部分中是不存在的。在研究方法上格式塔采用现象学的方法、主观报告法和观察法

等进行研究。

    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发展受19世纪进化思想的影响,它确立了结构和功能之

间的重要联系。在达尔文看来,每一个解剖学上的结构都是参与进化生存竞争的

有机体的整体的一个功能部分。这种动态的思想启发了心理学家从对心理结构的

研究转向了对心理过程的研究。詹姆斯、杜威、安吉尔等人在达尔文进化论思想

影响下建立了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斯主张把意识看作一种“流”,并且研究它

的作用方式及其与有机体的关系。他反对心理学中原子论和机械论的倾向和方法,认为意识和肉体之问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人与环境的关系也是如此。

这种思想后来成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心理学领域主要由行为主义和心理分析两个学派所

支配。

    行为主义是在构造主义、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等思想的影响下产生的。

行为主义是心理学中机械主义的顶峰。早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华生在生

理学的基础上,创立了‘‘把灵魂和意识排除在外的心理学”。华生认为,生命有

机体是对外界刺激进行反应的复杂机器(这是l7世纪法国哲学家拉•梅特利关于“人是机器”哲学的翻版)。因而,根据一个已知刺激可以预测其反应,反之,

根据已知反应也可以确定其刺激。这种思想认为心理现象的决定因素在外部而不

是在内部,从而否定了研究内部心理过程的必要,因此,内省法是无效的。条件

反射方法是行为主义的主要研究方法和解释原则。华生之后最有影响的行为主义

心理学家应首推斯金纳,其理论被称为“新行为主义”,主要用操作性条件反射

和强化的方法研究行为。尽管行为主义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批评,尤其是因为它

拒绝研究意识而被称为“无大脑的心理学”,但行为主义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客观

的观察和实验的方法,至今仍影响着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弗洛伊德创立的心理分析采用临床法、自由联想法等方法对心理异常和潜意

识进行了研究。尽管心理分析和随之兴起的“新弗洛伊德主义,被许多心理学家

认为不能用实证的方法加以验证,但它们与用实证方法建立起来的古典物理学体

系仍然存在概念上的联系。卡普拉曾考察了构成古典力学基础的四套概念,以说

明心理分析与古典物理学之间的密切的联系。

    20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马斯洛等人倡导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摒弃了弗洛伊德把人性看作受低级本能控制的观点,主张研究健全的人;也反对行为主义将人的心理简单化为行为的研究方法。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核心是人的自我实现,特别关注自我实现的各种精神和神秘因素,因而可以认为它拓展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但用严格的科学标准来衡量,人本主义心理学不能称为对人的心理活动的客观研究。

    现代认知心理学是目前心理学中的主流思潮。认知心理学把人的认知过程类

比为计算机的信息加工过程,主要采用实验、模拟、口语报告等方法进行研究。

在现代语言学、系统科学和计算机科学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认知心理学,在

人类认知的内部过程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

    近些年,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正电

子发射断层扫描(PET)、脑磁图(MEG)和多导事件相关电位(ERPs)等新的脑功能成像技术的出现和不断发展,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不断融合,逐步产生了一门新的交叉边缘学科――认知神经科学。通过这些新的技术,并结合认知心理学的实验设计思路,能够对正常人脑完成某个认知功能时的活动情况进行观察,并对脑与行为的关系进行推断。

    从上述心理学的理论及其研究方法的历史发展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心理

学中一个学派的理论的产生与其研究的问题、指导方法论和具体研究方法是相关

联的;同时也是与自然科学的发展分不开的,自然科学对心理学的影响,不仅表

现在研究方法和技术上,而且也表现在研究的指导思想上(如系统论)。现代心

理学的理论体系尽管杂乱,但我们从中仍然不难看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形而

上学与辩证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对立。

    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上,似乎存在一种主观方法与客观方法之间的来回的反

复。冯特强调实验的控制条件下的内省法,这可以看作一种主观方法。后来行为

主义完全否定了内省法,代之以行为的客观观察。而认知心理学除客观研究之外,又肯定了主观方法,用口语报告法来代替内省法。这种方法的主观与客观的来回反复并不意味着心理学又复旧至了原来的状态。事实上,心理学的研究问题

或研究方法的每一次循环往复都是一次提高。当再次以类似的观点、方法来考察

某一问题时,它已经充实了更多的内容和证据,比第一次更细致深入了。这种螺

旋式的发展观正是辩证法的发展观。

  教育科学研究中也存在类似的发展情况。教育研究领域的研究方法的发展表

现在研究范式的发展上。一般将教育研究范式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

现代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未出现以前的定性研究范式,以哲学思辨研究为主;第

二阶段是以自然科学研究为样板的定量研究范式的兴起,伴随着狄尔泰等的唯心

主义、胡塞尔的现象学等哲学支持下的定性研究范式的发展;第三阶段是定性研

究范式与定量研究范式的并存互补阶段。

    从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心理与教育科学在发展成

为真正规范的科学过程中,经历了漫长的道路。

    心理与教育科学要成为真正规范的科学,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这一哲学方法

论的指导,并注意吸收现代科学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技术。

当今的学校教育研究中重视心理研究,目的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以下特点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人:

1.成为心态积极的人。

    心态的积极和消极之别,决定着生活的方向、质量、高度和智慧。积极心态是一种以积极为核心价值与生活策略的心理状态。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心态是获得成功的基本定律之一。现代人需要自主培养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摒弃负面与悲观的消极心态,以积极的认知与行为方式来看待自己、他人与社会,以积极而阳光的人生态度看待过去、现在与未来,积极面对困难、理智应对挫折和善于迎接挑战,追求现实而崇高的生活目标。

    2.成为心理健康的人。

    心理健康是一种正常人心理动态发展的相对状态。心理健康是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也是现代社会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标志。现代人需要树立科学自助的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基本的心理保健常识和调适技术,积极寻求专业心理帮助,学会运用心理互助和朋辈辅导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为终身幸福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3.成为心理和谐的人。

    心理和谐是一种具有心理协同特征的审美状态。心理和谐是校园和谐与社会和谐的基础。爱因斯坦曾说:“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即学生离开学校的时候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心理和谐发展,首先体现在个体心理结构与机能方面的和谐,善于解决心理矛盾与问题,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相协调,做到言行表里如一,实现智商与情商统合,保持心理的相对稳定与动态平衡。

    4.成为心理成熟的人

    心理成熟是指个体逐渐内化其社会经验,从而形成成人生活所应具备的心理素质的理想状态与水平。心理成熟是相对于个体年龄发展阶段和社会角色而言的,是个体心理发展目标的理想追求。成熟的心理修养,表现在认知方式合理、情感稳定积极、自我意识健全、行为习惯优良等各方面,善于自主开发心理潜能,善于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

    建构导心教学法的目的,就是通过专业教学活动过程,叩开学生心扉,倾听学生心声,解开学生心结,理解学生心态,点亮学生心灯,拨动学生心弦,启迪学生心智,激励学生心志,呵护学生心田,引领学生心路。导心教学法坚持以心为本、善待人心,提升心理机能、提高心理资本,培养、完善学生的积极、乐观、希望和韧性等心理品质,引导学生成为追求真善美、善于负责任、人格健全大写的现代“心理人”,成为具有理性平和、自尊自信、积极向上心态的“社会人”。

助人自助、阳光心灵是导心教学法的教育信念。教育就是助人白助、阳光心灵。助人自助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义,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助人重在自助,自助方能助人;能助人者善,善自助者明。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自我教育,教育的最大成功就是能够内化为自我教育。直面现实,心理教育要注重引导青少年常怀感恩之心,学会承担责任,懂得自制自律,对于人生未来有明确的目标定位,知道自己是谁、过去怎么样、现在究竞如何、将来应该往哪里走。注重引导青少年在受助中维护健康,在助人中体验快乐,在自助中积极成长,在互助中自主发展。

    心智健全、心灵阳光是青少年自主成人成才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障。相对于其他社会成员,青少年学生的心理成长与发展更加需要科学规范的心理教育,更加需要“让心灵充满阳光”。所谓“心”的教育,不仅仅只是“心智”的教育,因为“教育心智而不教育心灵就是没有进行教育”。(亚里士多德语)心灵教育应与心智教育并重,缺少对心灵的教育是不完整、不和谐的教育,起码也是不完美的教育。因为教育首先是人学,不了解学生心灵就谈不上科学教育。教育是塑造和谐心灵的崇高事业,心灵教育是人类最终极的教育。正如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所指出的:“教育就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

    一切有效的教育,都是触动学生心灵的教育。教育直指人的心灵,教育是心灵互动成长与对话的艺术,是心灵的唤醒与转向,是心灵的攀登和引领。当下的应试教育、分数教育、听话教育和功利教育,将一些家长、学生变成升学欲望和分数成绩的奴隶,使一些青少年的心灵世界变得迷茫、空洞和飘忽。心理教育要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尊严,积极干预心理危机,有效矫正心理偏差,自觉杜绝无视学生心理权益的各种不良教育行为和方式;要满足学生的基本心理需求,让每一个学生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让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和个性得以充分舒展,走出心灵的阴霾,抚平心灵的创伤。导心教学法的理想境界就是让每一个学生“自主抬起头来走路”,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有尊严地学习生活”。导心教学倡导自觉推进“心灵阳光工程”,大力实施积极型、发展性、自助式心理健康教育,让教育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充满和煦的阳光,让教育关爱的阳光均匀地洒向每一个学生饥渴的心田,让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发展之路充满阳光。

素质教育是根据时代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以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为主要任务,注重潜能开发和健全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可以说,专业化、高质量的心理教育是现代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获得科学规范的心理服务是现代人应当享有的基本权益。简言之,心理教育是着力培养学生健康稳定的希望心理,激励学生向积极目标不断进取,促进全面和谐发展的素质教育。导心教学法具备素质教育教学模式的根本特征:以全体学生为教学对象,以发展整体素质为教学目标,主动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民主合作互助的教学关系,启发内化转化的教学方法,和谐愉悦共鸣的教学环境,因而也是看得见的实实在在的素质教育。

    人是心理教育的主题和主体,是心理教育的逻辑起点和归宿。心理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教是为了“育”,育人乃是心理教育的本质。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育人为本是以人为本思想在心理教育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基础,育人为本是心理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心理教育是为了人的成长,为了成长基础上的成才。为了从根本上减少和有效预防青少年的心理障碍,导心教学法主张加强和改进心理素质教育,积极关注和维护未成年人的心理权益,积极引领和促进青少年的心理成长。这是心理教育回归人本化、人性化首当其冲的选择。

    心力(又称心理社会能力)是有效地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需要和挑战的能力,是个体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并且在与人一己、人一人、人一事、人一物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适应和积极的行为能力。它由四个方面的内容组成:情绪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认知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传统教学论侧重知识的系统传授,把发展能力放在次要、从属的地位。导心教学法以能力提升为主题,着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应对变化、把握机会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心理能力。导心教学法的重点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品质,培养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