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示范高中

江苏省四星级高中

学校微信

  |  

当前位置:教育科研 > 教师读书

教育的目的在于育人

发布日期:2014-10-20 来源:[db:出处] 浏览次数:

教育的目的在于育人

                                ---读《教育的目的》有感

时金成

暑期内阅读了怀特海所著的《教育的目的》,深深被书内的精辟、深刻的论述所感动,结合自己的多年的教育实践,让我深有感触,深深促动了我内心深处的教育理想,带给我明媚的教育天空,让教育思想在教育的天空中自由翱翔,飞高振远,开花结实。尽量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留给孩子一些除了学习意外地记忆,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给孩子慢慢长大、享受成长的机会,对每一个人健康生活的构建,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一、教育的两条戒律

怀特海提出“两条教育的戒律”:其一,“不可教太多的科目”,其二,“所教科目无需透彻”。这些20世纪前期的论述,仍是今天的学校教育实践中要重点关注和着重解决的问题。

教育似乎只有一个主题,就是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拥有五彩缤纷的生活。“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有段时间成为学校教育的宣传口号。为了孩子,为了生活,为了未来富强民主的国家和民族,是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

大量复现式的枯燥教学,知识同实际生活脱节,是今天的学校教育存在的非常突出而严重的问题。如何解决学校课程设置与现实生活间存在的间隙,实现无缝链接,摆在每个教育者的目前。

我们没有向学生展示生活的多姿多彩,而只是一味地灌输知识,完全采用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这实质是反对学校里传授死的知识和“无活力的概念”,反对学习中刻板地接受而不予运用、检验或重新组合知识概念,认为一切教育的中心应该使知识保持活力和防止知识僵化。

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布置作业,学生完成作业。在有限的时间里,将各种各样的知识挤压教给他们,扼杀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理解抽象的思维的最好方法就是,分析具体的生活事例,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激发思维的动力,也就是说要用具体的生活例子来理解抽象的思维,又用理论知识来分析具体的事例。只有这样,才能使知识充满活力;才能培养学生思维,思考并对知识加以利用。

二、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树立自我教育的意识

一切教育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学习都是自我学习。就精神能力的生长而言更是如此。老师讲的再好,说的再多,如果学生不主动学习,一切都将是白费,所以老师的任务不是讲课多么好,而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思考方法、技能并付诸于实际行动。

怀特海反对灌输式教学,他向有实际教育教学经验的教师们呼吁:不要认为“只要学生纪律好,总能把一定分量的无活力的知识灌进他们的脑子里去”。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思想、精神和文化的传递,即思想的力量、思想的美、思想的条理。他举例说,教儿童解一元二次方程可以掌握,但目的何在呢?传统回答是:锻炼心智。

怀特海指出:“这个回答虽有部分真理,但有一个根本的错误,就是很可能窒息现代世界的才华。”在一个课堂纪律良好的班级,学生们聚精会神得在学习二次方程的解法,也顺利掌握了方法。把儿童的心智比做死的工具,不管其创始人的权威和影响有多大。怀特海谴责这是“教育理论中的最致命、最错误、最危险的概念之一”,并且极富意义地指出:“心智决不是被动的;它是一种永不休止的活动,灵敏、富于接受性、对刺激反应快。”这或许是后现代课程家们最感兴趣的思想之一。掌握解二次方程式的方法,只是磨练大脑的过程,不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标。只有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动地位,才能减少教学过程中的浪费和厌倦现象。

教育沦为人生存的工具,文化根本不在我们的考虑之中了。如果教育没有让我们正确地理解生活,让过去的知识更有价值,让我们变得更有智慧,那教育的本来的方向不是偏了吗?那么教育的最后结果,只会让我们沦为学习的工具了。

  三、教育的精髓在于用思维引导思维,在于传承思想、文化

培养一个儿童如何思维,最重要的是必须注意我所说的那种“呆滞的思想”,这种思想仅为大脑所接受而不加以利用,或不进行检验,或没有与其他新颖的思想有机地融为一体。”怀特海这里所说的呆滞的思想,恰恰能反应现在社会上许多由于考试而拼命读书的现象的出现。记得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说过:教育本身,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片云在推动另一片云,一个灵魂在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作为教育过程中的引导者,不但传授知识给受教育者,也是学生思想和行为上的标榜者。

国外教育从幼儿到中学的培养重点是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本能自由发展和创新能力。怀特海反对教学中指向不明的大量考试:“每一所学校,要是训练男孩子们准备小小的一套考试,一定要受到毁灭的痛苦。”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着学生的方方面面,在知识的传授上,他们更注重对学生的激发和引导,引导学生去自己寻找答案,发现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培训学生的一种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发展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必须摒弃这种呆滞的思想,让我们学习到的知识作为启发我们新思想的工具,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事物,让我们向一个更好的方向去发展,去创新,而不是仅仅地循环知识。教育要根据学生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不同的科目,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设计不同的课程。

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除了广泛接触和评析教育中的突出问题外,还深刻揭示了儿童成长的阶段和学习道路。他认为儿童的心灵是成长着的有机体,而成长和智慧发生在自由所给予的创造机会与学生学习知识之间达成平衡之际。俗话说,成功者总是奋力去找方法,失败者总是奋力去找借口;成功者将想法立即付诸于行动,失败者总是在犹豫不决。所有的成功来自于勤奋。

他提出“教育韵律”――渲染(游戏)、精确(掌握)和概括化(抽象),认为这三者不断统合而非序列地排列。他提倡在小学和初中以观点的渲染和游戏为主,精确和掌握的发展始于高中,而抽象和概括则为大学时期的焦点,学校若脱离这一大致的计划,将违背学习的自然韵律。显然,这是夸美纽斯提出的自然适应性原则的延伸,它有益于教师认识不同时期的学生学习特点,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值得我们深深体悟。我们都知道,学生的大脑是一个活跃的组织,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一种想法并不适合儿童,所以教育者要尊重和鼓励学生的各种不同想法和意见。要努力去回归教育的本源,还需我们不断地向各行各业宣传、呼吁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但我坚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教育一定会赶上和超越西方各国,传承我们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历史。

四、教育即生活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本来就具有生活意义,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应该是教育的本质。我们在谈论教育的目的时,很多是指向着未来结果的。

教育的目的就是让我们正确地理解生活,过去的知识之所以有价值,就在于它们能够帮助我们的头脑聪慧,使我们能够自信地面对现在。在中国,存在很多的学校都是为了考试而读书,尽管有些老师总是在叮嘱我们,不要为了考试而学习知识,但是在中国现有的教育体制中,我们总是很难从做法上从想法上转化我们的观念,这也是教育的悲哀吧。“忘记了课堂上所学习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课堂上所学习的一切,必须内化为自己一部分才有实际意义,否则一切都会还给学校,没有实际意义。

教育让我们迷茫,教育让我们徘徊,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生存的工具?文化的传承?还是精神的传承?其实教育的目的在于精神力的传承,让探究未知领域的精神力传承于下一代,让追求自由、民主、爱情的精神力于下一代,让文明思想传承于每一个现代社会生活的人,让愚昧、野蛮、封步不前的思想与行为消失在人类的视野。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的根本目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传承爱的教育,是传承文明、传承思想,更是传承探索黑暗、探索未知、探索未来的探索精神的教育。

教育的目的在于传承,教育的思想在于如何真实地传承,教育的行为在于健康愉快地传承,教育的成就在于探索精神的传承。教育如何评价,谁来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什么?值得我们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