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示范高中

江苏省四星级高中

学校微信

  |  

当前位置:教育科研 > 教师读书

相见恨晚,一本振聋发聩的书――《教育的目的》读后感

发布日期:2015-10-29 来源:[db:出处] 浏览次数:

当当网上买来时,立刻被《教育的目的》颇具特色的封面插图给吸引住了,还有其下让我颇为震撼的一句话:

“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

这是贯串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怀特海1929年的教育代表作《教育的目的》的主题。

直觉告诉我,这是一本我必须读但一直没读的书。

读完全书后,我竟发现,这是一本振聋发聩的书,我相见恨晚!

一、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自我发展才是最有价值的智力发展。”此语振聋发聩。

当我们将目标定位为“人的自我发展”,在学习伊始,孩子就应该感受到发现世界的喜悦。教育应该让孩子们发现,他所学到的东西,能够帮助他理解在他的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事情。

怀特海说:“学校里教授的知识都是二手货,甚至是三手货。一切学问都是从生活中来的,是从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中归纳出来的。如何归纳,这在书本上是不讲的。学生学了别人归纳出来的二手货,未必真正懂得这些知识和原始的观察有着什么联系。而这才是学生最最需要的东西。”

确实,学习的第一目标还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学获取知识的方法。所以重要的是告诉学生如何观察世界,如何整理观察得到的素材,如何通过分析比较抽象屈规律性的知识。或者说如何创造发明知识。人人都有好奇心。每当你通过观察获得新知识,或是经过无数次的苦思冥想从“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迷惑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时,你都会感到一种无与伦比的兴奋和满足。

可是庸常的教学中,我们往往满足于填鸭式地灌输知识,让学生被呆滞的僵化的思想束缚,这对教育来说,是灾难性的,也是致命的。也不利于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启发并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所以,茅于轼在中文版推荐序中指出:“老师所需要的就是保护孩子们天性中就有的好奇心,进而表扬他们提出问题,启发创造性思维。不是填鸭式和灌输式的教育,更不是打击学生独立思考,限制他们的追求真理、海阔天空的思想自由。这也是中国13亿人口至今没有一个人能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问题所在。”

二、重视教育的两条戒律。

我们在教育活动中要重视教育的两条戒律:不可同时教授太多的科目;所教的科目务须透彻。同时教授大量的科目,每个科目都只能够蜻蜓点水,只能造成许多不相干的知识的被动接受,不能激起任何思想的火花。当下的教育,其实就存在这样的问题,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设置了大量的学科,让学生同时来学习,但因为时间的限制,每门学科一周只有23个课时。我们总以为如果不这样设置,孩子就会出现偏科的现象,但却很少思考:你设置的这些科目,也仅仅是浩瀚的文化宝库中的一丁点内容,本身就是不全面的。我们不应该将目光关注在科目的增加上,而是应该通过对部分科目的深刻理解,让学生借助于树木来认识森林。

三、没有兴趣就没有智力的发展。

兴趣是注意和理解的先决条件。没有兴趣就没有进步。激发生命有机体朝着适合自己的方向发展,最自然的方式就是快乐。快乐是激发生命力的一种正常而健康的方式。我们应该寻求一种符合自然发展规律的模式,这种模式本身令人愉快,让人在自身的快乐中去追求并安排个性的发展。要保持必要的兴趣,就必须有一个适当的不能过低的目标。

教育绝不是往行李箱里塞满物品的过程。没兴趣就没有智力的发展。你可以用体罚来引起兴趣,或用一些愉快的活动来诱发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进步。激发生命有机体朝着适合自己的方向发展,最自然的方式就是快乐。快乐是激发生命力的一种正常而健康的方式。特级教师李烈提倡让学生在幽默和笑声中学习。课堂上学生的笑既是一种愉悦的享受,也是一种对知识理解的表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恰如其分的、比较幽默的语言,常常会引发阵阵笑声,这种幽默往往会比清晰讲述更有吸引力,它会使学生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中理解概念,更会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爱。同样,学生赏识的笑声是对老师教学的肯定,也更能激发教师上课的激情,从而达到双赢的效果。如果教师讲课不知所云,或者顺着教材一读到底,就不要责怪学生睡倒一大片了,但如果我们教师能够提供生动有趣、充满互动的课堂,就会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其中。

四、应该引导孩子们的思维。

“我在描述各种解释和方向,就是希望说明:应该引导孩子们的思维。学生们应该觉得他们是在真正地进行学习,而不是只是在表演智力的小步舞蹈。”

“在现代生活的条件下,规律是绝对的,凡事不注重智力训练的民族是注定要灭亡的。你们的英雄气概,你们的社交魅力,你们的智慧,你们在陆地上或海洋中取得的胜利,都不能够挽回这一命运。今天,我们尚能维持着现在的地位;明天,科学将会更进一步,那时,当命运之神对未受良好教育的人进行裁决时,将不会有人为他们提出上诉。”

对思想的逻辑的欣赏,是有教养的心理的一种表现,这是在一种专门学习之后才可能具备的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这样的一种洞察力,既有全局观,有通盘认识;又能看到一组思想与另一组思想之间的联系。只有通过专门学习,人们才能欣赏一般思想的确切表达,领会这些思想被表达时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领会它们对理解生活的帮助。在抽象思维的理解中和对具体事实分析中,人们的思维能力经受了训练,经过如此训练的大脑的思维能力,既能极为抽象,又能极为具体。

我们中学教育的误区,就是在应该富有弹性的地方僵化刻板,在应该严谨严厉的地方却放任自流。所有的学校都要承受这样的痛楚,为了学校的生存不得不训练学生去应付一些考试。没有校长可以根据学校的机遇,来发展适合自己的普通教育或专业教育。

五、智力发展也是有节奏的。

自然是有节奏的,我们的生活也必须要有节奏。遵守每一天、每一周,甚至一年四季的节奏,才能收获生活所需要的东西,做到丰衣足食。如果为孩子们建立有规律的外部节奏,那么一种内在的节奏也会在他们体内形成。

怀特海认为,智力发展也是有节奏的。缺乏对智力发展的节奏和特征的认识,是当下教育呆板无效的主要原因。

怀特海将智力发展的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浪漫阶段、精确阶段、综合运用阶段。无论是一节课的教学,还是一个学段的教育,都应该是上述三个阶段周而复始的周期性重复。

孩子最为成功的智力发展周期是在从出生到上学前这一阶段。幼儿最初的浪漫阶段体验,是他开始了解物体以及物体之间的联系,努力把自己的身体行为和心理感知完美地协调起来。幼儿精确阶段的第一步,就是掌握口语,使其成为交流的工具,来对他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进行分类,并加强自己与其他人的情感联系。他的综合运动阶段的第一步,就是以语言作为一种媒介,来对物体进行分类,并扩大在认知事物的过程中产生的快乐。

非常遗憾的是,随着教育的介入,大多数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所获得的成就都没有超过在第一个周期中的成就。为什么会这样?怀特海认为,这是因为我们给孩子们设定的学习任务是在非自然的状态下出现的,没有节奏,没有中间阶段的成功带来的鼓励,也没有专注集中。一系列缺乏节奏的知识碎片充斥在各门科目之中,孩子们在学习这些知识的过程中,很难在心灵中纺织出一种和谐的图案,也无法在合适的季节收获合适的作物;不同科目之间的相互竞争,使得孩子们不能安心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在学习的过程中缺少了专注和集中;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发展周期,让孩子们经历浪漫、精确、综合的发展阶段,去感受完全成功所带来的快乐。

“思考教育的目的,事关我们下一代的成功或失败,他们将如何塑造我们这个世界。这绝不是小事。”

《教育的目的》是一本振聋发聩的书,一本让我相见恨晚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