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示范高中

江苏省四星级高中

学校微信

  |  

当前位置:教育科研 > 教师读书

读书笔记

发布日期:2016-05-10 来源:[db:出处] 浏览次数:

本人主要阅读了《课堂研究概论》、《学习方式的变革》和《静悄悄的革命》这三本书,在阅读的过程中做读书笔记如下:

传统的理论教学论,旨在描述教学事实,考察各种教学现象发生的原因与条件,从而揭示其中规律性的联系。也就是说,它着重要回答“教学是什么”的问题。研究者因其研究范式的影响,误认为研究“教学是什么”的问题就是在书斋文献中玩味“经院哲学”式的文字游戏。研究的重心自然就放在了纵向上对历史上教学思想与理论的研究和横向上对国外教学理论与思想的译介。可见回答“教学是什么”的问题仍然需要研究者透过教学现象来作出回答,不深入课堂教学的“田野”就没有第一手的研究资料,就缺乏对教学研究结论所需要的根据。

——摘自《课堂研究理论》

现代课堂教学论则主要回答“教学应当是什么”(教学的价值观问题)、“教学应当做什么一怎样做’’(教学规范问题),即确立教学的价值与规范以指导教学实践。课堂教学论明确指出教学研究的对象就是教学现象及其规律。它们存在于课堂教学之中,研究者从事课堂志研究就是贴近了研究对象,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观察、描述、解释,得到第一手的资料,再以理论的思维提升研究的结论,以达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两种教学论的性质不同,就应当有不同的逻辑结构:课堂教学论一般采用从目的到手段、从内容到方法,是从教学事实中概括规律的归纳体系。而理论教学论基本上是从理论到理论、从范畴到范畴的演绎体系。课堂教学论是属于教学规范的理论,它是以科学技术理论为基础的教学规范理论。

——摘自《课堂研究理论》

 新课程认为,对于课程,教师应当成为课程的研制者、开发者,而不仅仅是接受者、消费者、传递者,这样才能使课程不断创生、拓展;对于学生,由于知识只能靠学生的自我建构,才能真正被学生内化。基于此,教师应当是平等者中的首席,扮演着协调者、促进者、合作者以及资源顾问的角色。教师必须从学习者的经验出发,在教学之前认真考虑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使新知识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紧密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时地给学生提供独自组合、批判和澄清新旧知识差异的机会,进而建构自己新的认知结构。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建构适当的问题情境,注重现有教学内容的调整,使学生在认知上产生冲突,从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摘自《学习方式的变革》

 20世界8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学校教育培养目标的重大转变以及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习方式作为重要的内容也在不断变革中,特别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以来,学习方式的转变更是作为重中之中,其变化表现出以下几项特征:

1.从一元到多元,走向共生

2.从重教到重学,学教统一

3.从被动到主动,学得灵动

4.从学会到会学,注重实效

                         ——摘自《学习方式的变革》

以学习为中心设计教学过程与教学操作:

将学生和学生发展置于课程标准的核心地位,充分认识、尊重和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能动的建构作用。

在内容标准的设计上,从“学习领域”、“学习主题”、“目标要素”的学习的维度,设计和组织课程内容。

在课程实施建议方面,从“教”更好地为“学”服务,从“教”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发展”,从“教”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课程目标的设计上,充分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着眼于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的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

在课程内容标准的设计上,有着眼于知识体系和知识序列的完整,不直接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顺序和教学进度,而是以学习领域、学习主题、目标要素的方式,明确学段目标和内容标准。

在教学实施和操作上,以提供建议和典型案例的方式,让教师准确理解标准,增强课程意识和能力,降低对教材的过分依赖,减少实施过程中的误差与落差。

在课程与教学评价上,更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过程,更注重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与课程的发展融为一体。

——摘自《学习方式的变革》

倾听这一行为,是让学习成为学习的最重要的行为。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擅长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人)是不可能学得好的。学习,一般认为这是能动的行为,但不应忘记的是,在能动的行为之前,还有倾听这一被动的行为。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性来实现的行为。

——摘自《静悄悄的革命》

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能力的话,那么与其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培养其倾听的能力。这看起来好像离得远些,其实却是一条捷径。在教室里,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之后,课堂的言语表现才会变得丰富起来,而不是相反。

——摘自《静悄悄的革命》

一般的校内教研活动都是事前花几个小时的时间来讨论,事后却只用短短 30 分钟议论一下就结束了。事先之所以花那么多时间据说是为了避免事后被说这说那。这种防御性姿态,以及观摩者对授课教师评头论足、一味指责别人缺点的研讨方式,都必须改变。研讨教学问题的目的绝不是对授课情况的好坏进行评价,因为对上课好坏的议论只会彼此伤害。研讨的焦点应针对授课中的困难乐趣所在,大家共同来分享,以达到教研的目的。因此,互相讨论这节课哪里有意思,哪里比较困难,学生有哪些表现,并通过相互交谈让学生学习时的具体样子重新浮现出来,这样的教学研讨才是每位教师所期待的。

——摘自《静悄悄的革命》

综合学习产生混乱的原因还在于认识上的错误,即把综合学习理解为通过经验(体验)进行学习,而把学科学习理解为通过知识(技能)而进行的学习,这种两分法的错误理解导致了认识上的错误。如果按照上述理解,那么,综合学习就陷入到活动主义与体验主义中,而学科学习就陷入到知识主义与技能主义中了。为避免混乱,必须先要确认一点,那就是,不管是综合学习还是学科学习,都要实现学习的课程,这一点上它们是相同的。

——摘自《静悄悄的革命》

学校是一个个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地方,公立学校是我的学校,同时也是大家的学校。每次访问小千谷小学时,我总是感到,要在学校生活中实现这一理所当然的事需要学生、教师、家长、教育委员会、市民的真心诚意的共同参与。如果学校失去了这些热心于教育和学习的人们,那么,它即使能够招收和训练学生,也只不过是一个不能发挥任何创造能力的机构而已。……一进小千谷小学,迎面扑来的是学生的声音:欢迎到我的学校来!听到学生喊:请来我们的教室啊!真是比什么都高兴。学生的心情是真诚的、坦率的。

——摘自《静悄悄的革命》

阅读了这三本书,其中日本作家佐滕学所著的《静悄悄的革命》,带给我的感触最深。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是日本教育专家佐藤学教授特以特有的敏锐观察力和探索精神,亲身实践,结合许许多多生动的实例著就而成。他作为“付诸行动的研究者”走访了全日本各地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养护学校,与教师共同尝试从内部对各类学校进行改革,在学校中推进和实现“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二十多年来,他参观了1000多所学校,走进了7000多间教室,“与教室里的学生和教师同呼吸”,“把自己作为教室中与大家共同生活的一员”,与校长、教师们一道研讨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他指出,日本学校现已迎来了一个大的转型期。目前日本的教育改革正向这种传统教育挑战。但是,它决不是一场轰轰烈烈的一蹴而就的革命,而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正如佐藤学教授在书中所说:“这场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在这本书中主要体现了以下三种思想:

一、建立“静悄悄”而又不乏活力的课堂

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结束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学生需要的是能从容平和地、安心地学习的学校,而不是一切都明确规定、热热闹闹的学校。”在教学改革风起云涌的今天,这一句话能不能引起我们大家的深思呢?学生当然喜欢轻松活泼的学习环境,但作为教师,我想,我们更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安静静,能够让他们真正静下心来学习的空间。至此,我们就要咬文嚼字一番,细细地品味这一个“静”字。佐藤学教授笔下的“静”是指这一场教学改革并不是一场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革命,而是“从一个教室里萌发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静悄悄的革命”。教学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时间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状态,静悄悄地、默默地渗入到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工作中去。

二、做会倾听的教师

佐藤学教授在《在静悄悄的革命》中写道:“这种倾听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啊,真不简单’、‘原来如此’、‘真有趣呀’等共鸣共感。唤起这些情感体验可以说是倾听学生发言的‘理解方式’应具有的最重要的意义。”我们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互相倾听的教室”。教师要用心倾听学生的各种语言,包括身体所发出的无声语言,感受学生在课堂中思想的起伏波动与学生的想象产生共鸣,从而共同走向创造性的学习。我们现在都提倡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首先就应静下心来去倾听孩子的声音,了解孩子的需要,接纳孩子的不同,理解孩子的语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所思所想,孩子们也不例外。如果你想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那么你必须改变高高在上的先知先觉者的姿态,走到学生中去,蹲下身来,与孩子的双眸对视,学会倾听,学会理解。教师要认识儿童生动多彩的世界,了解儿童的兴趣所在,关注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欢乐与哀愁,所面临的挑战与诱惑。

学会倾听要求教师面对学生时,从眼神、语言、表情和身体姿态各方面,充满关注和期待,这对学生是无比重要的精神力量。心灵交融的课堂意义就在于,它能点燃学生和教师智慧的火把。教师的倾听也许与讲课同等重要,教师“在课堂上以慎重的、礼貌的、倾听的姿态面对每一个学生,倾听他们有声的和无声的语言。能做到与一个一个的学生展开对话,而不是以群体为对象进行谈话。在对话过程中,竭力以自己的身体语言和情感与学生的身体动作和起伏的情感共振。”这样,课堂中学生“发言和发言之间的微妙的相互碰撞或相互联系才能产生出来”。对此,佐藤学教授的比喻非常有趣而又恰当,他把学生发言和教师倾听比喻成投球手和接球手的关系,如果教师能准确无误的“接住”每个学生的发言,并能与那些倾心“投球”的学生的想法产生共鸣,那么,教室里的“投球”将成为一件愉快的事情,学生也会因此更深入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建立学习共同体的学校

佐藤学教授认为:“21世纪的学校是‘学习共同体’的学校”。所谓学习共同体的学校,是指不仅学生们相互学习、成长,作为教育专家的教师也相互学习、提高,家长和市民也参加学习,共同发展。

有位社会学家曾说过:"小朋友之间的影响要比老师和父母的影响大。”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成人的话孩子不太容易理解,而孩子和孩子之间的交流就容易多了。他们有着共同的学习环境,相同的学习内容,相近或相似的喜好。他们往往可以就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争论不休,或是为发现共同爱好而欣喜不已。如果同一个教室的学生都在相互切磋、相互影响,那么,这对他们的共同进步是十分有帮助的。

许多研究发现,有效能的学校通常拥有有效能的教师,教师一起合作学习,塑造出优良的教学文化,包括教师的相互合作、教师间的密切沟通、积极的学校气氛等,否则学校很难有成功的教学。教师相互学习有多种方法,如休息时的相互交谈,教研小组活动,公开课的观摩等等。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使他们有机会聚在一起,营造出积极的教学氛围,既可以分享他人的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取长补短,又能使教师更为专注于自己的教学工作。

学校是培养人、塑造人的地方,是传承文明和创造文明的场所;教师的劳动是集体性的劳动,是创造性的劳动;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个体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主动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要把学校变成“学习共同体”,使学生、老师、家长市民在这个“学习共同体”里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