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示范高中

江苏省四星级高中

学校微信

  |  

当前位置:教育科研 > 教师读书

东海县教师读书通讯(2016.10)

发布日期:2016-11-01 来源:[db:出处] 浏览次数:

 

东海县教师读书通讯

 

东海县教师读书活动办公室                            201610 

 

 

读书时讯

——深圳基教系统“十万教师阅读行动”进入思辨季……………………………邹晨璐 

读书热议

——读书切戒在慌忙…………………………………………………………………丁雅诵

教师书房

——教师成长:从新手到研究型教师的七个“密码”……………………………徐如松

——读书:最美好的生命举止………………………………………………………张艳亭

读书随笔

——无法破译的“黑箱”……………………………………………………………张启道

——《谈新课程的评价改革》读书笔记……………………………………………金雪燕

——用阅读滋润孩子的心灵…………………………………………………………吴 

—一孩子,应该享受快乐……………………………………………………………张 

——由读《做不抱怨的教师》想到的………………………………………………杨广军

——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作文教学的航标灯……………………………………刘桂平

——走近诗意语文……………………………………………………………………杨宗梅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研究量化与课堂实践》读书笔记……………………孙克浩

——读《国际教育新理念》…………………………………………………………马胜利

——读《杜郎口旋风》有感…………………………………………………………任 

读书时讯

深圳基教系统“十万教师阅读行动”进入思辨季

作者:邹晨璐   来源:南方教育时报

十万教师阅读行动进入思辨季

罗湖首场思辨会畅谈《教育的目的》

  全国首创的深圳十万教师阅读行动又有新动作了,按照整体安排,深圳基础教育系统近日启动教师共读思辩季。1026日,首场思辨会在螺岭外国语实验学校举行,罗湖区的9位中小学教师围绕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展开思辨,全市各区和市局直属学校的代表进行了观摩。全市各区和直属学校将在115日前完成读书思辨会。

  没有正反方的思辨会

  这个思辨会不是我们日常看到的辩论会,没有正方反方,分主题讨论,活动一开始,罗湖区中学语文教研员余克俭作为主持人介绍道,罗湖区从本月11号开始准备此次思辨分享会,在15天时间里从基层老师中海选出9位对《教育的目的》有感触和思考的老师,此前没有彩排,属于最原生态的表述,每个话题的个人发言时间是5分钟。

  思辨会分三轮,每一轮都有一个话题,包括教育的功用、教育的节奏和教育的目的。前两个话题,每位老师按顺序逐个发言,第三个话题则为自由思辨,思辨手在上一位说完后,举起手中的“yes”“no”的牌子,表达立场,并阐述自己的观点。

  当下小学教育缺乏浪漫’”

  第一轮思辨,9位思辨手分别就教育的功用各抒己见。简单地说,学那么多知识究竟有什么用,从最低目标来看,有知识有学历就可以找到工作,但是过于功利,过于狭窄,有的人说看不到知识有什么用,真的要用的时候用不上。余克俭说,如果人的认识水平只能达到有用没用的考虑,他的一生就只能满足于满足生存的基本需要,认识不到生活中的美。

  第二轮讨论的主题是教育的节奏,怀特海在著作中说,小学是浪漫阶段,要自由;中学是精确阶段,要训练;大学是综合运用阶段,也要自由。对此,2号思辨手刘博表示赞同,他认为,小学就是智慧的浪漫主义,主要是激发孩子的求知欲。

  6号思辨手徐平认为,当下的教育浪漫阶段是做得最糟糕的。徐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教育应该要追随学生成长的心理特征,是大节奏,个人还应该有老师的小节奏。大节奏上有国家教材、地方教材,下有校本教材,所以老师更要注意把握好教育小节奏。

  教育的目的引发大讨论

  自由思辨环节的主题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教育给人一种宗教般的情怀。”5号思辨手高映东说,教师是一种圣职,学习的本质不在于记住哪些知识,而在于是否触发了思考。他认为这种敬畏感目前做得还不够。

  高映东话音刚落,9号思辨手余文浩便举起了手中“NO”的牌子,余文浩认为,从怀特海的论述来看,保持老师的敬畏感和宗教虔诚并不是教育目的,怀特海谈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个人,我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人。随后,其他老师也结合书中内容及实际经验对此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读书热议

读书切戒在慌忙

作者:丁雅诵   来源:人民日报

在北京大学某地下超市有家野草书店。这个被书友称作燕园最后的实体书店,经历了十多年的苦心经营,如今可能面临招标不中、被迫撤店的局面。

  没有书店的学校是荒凉的。那些经营许久的小书店,或是食堂旁开辟出的一小间,或是宿舍楼下的一个小门面,其实早已与学校融为一体,成为校园文化的地标、学子情怀的寄托。

  然而,在互联网经济、电子阅读的影响下,实体书店的地盘正在逐渐失守。而实体书店的寒冬,也从一个方面反映出当下国民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以前书籍匮乏的时候,人们如饥似渴地找书看。如今,书是极大丰富了,但真正读书的人却越来越少。最近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成年国民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等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64.0%,超过了58.4%的图书阅读率。成年人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首次超过1小时,达到62.21分钟,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为22.63分钟。

  有人说,我用手机看书,不也是读书吗?确实,电子阅读也是阅读,但阅读的内容、质量又如何呢?如果把粗制滥造的网络小说、毫无科学的保健秘诀、乱七八糟的花边新闻、偏颇失真的事件评论也当作是在读书,那可就大错特错了。图书虽然也有粗制滥造之作,但是由于有出版单位的把关和出版成本的制约,总体质量要比网络作品高得多。

  新媒体阅读看上去信息量大、方便快捷,但是事实上却无法避免浮光掠影、一扫而过的弊端。要从庞杂的资讯中筛选出质量好的,再认真研读,并努力排除不断涌入的新信息的干扰,这是很难做到的。即便是些好文章,一旦放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中,也很可能在指尖滑动的过程中变成过眼烟云。在这样的环境中,那些如传统文化经典、中外文学名著之类的好书渐渐被遗忘在角落。快餐式、碎片化的阅读成为阻碍中国人深层次阅读的重要原因。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真正的经典阅读,是一个需要长期付出辛劳的过程,是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的。宋代理学家朱熹说:学者读书,须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意思是说,读书的时候,应该沉潜其中,只有反复玩味和推敲,才能领悟其中之意。以前人喜欢买毛边书,鲁迅就自诩为毛边党,这种书印刷装订后不切光,页与页相连,看书的时候,需要用裁纸刀裁开来看。裁一页看一页,可谓静心读书的法宝。

  过去的大学校园,无论是在操场边还是在树荫下,总能看到年轻人手捧书本的背影;无论是在图书馆还是在小书店,也常能看到学生流连在书架间的身形。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的呈现形式可能多种多样,但读书,特别是读那些能让人保持思想活力、得到智慧启发、培养浩然之气的书,永远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一个不读书的人没有前途,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没有未来。多读书、读好书,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特别是当我们年轻的时候。

教师书房

教师成长:从新手到研究型教师的七个“密码”

作者:徐如松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教师的成长是无止境的,成长也应成为教师的终身修炼,做研究则是促进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身为教师,不管处于哪个发展阶段,一旦真正走上研究之路,就能实现自我超越。这段印在《从新手到研究型教师(2016年修订版)》(宁波出版社)封面上的话,我把它看成作者刘波老师的真情告白刘波老师用专业成长手记的形式,向我们诠释了自己从新手到研究型教师的心路历程。

  常生龙先生在本书序言中归纳了研究型教师的三大特征:把乐业化为每日常态、把研究作为工作方式、让学习成为生活习惯。对照刘波老师的八小时内外,我觉得完全是量身定制。

  全书体例分成七辑:做草根研究的践行者、做有效研究的求索者、做专业刊物的博览者、做专家学者的同行者、做教育热点的关注者、做驰骋云端的先行者、做贵人相助的幸运者。读完全书,虽找不到一篇具体写把乐业化为每日常态的文章,但却处处感受到作者乐业的情感态度。爱教育,不需口号,只需行动,我以为这是师德的最高形态。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教育科研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这句话的初衷应该是给校长传授管理秘诀,但刘波老师却自觉地践行了。

  相较于乐业,我们可以把全书的七辑视作从新手到研究型教师的七个密码,即教师工作方式学习方式的总和。笔者发现刘波老师给出的真情告白”——草根研究、有效研究、研读书报、请教专家、关注热点、运用技术和得到帮助,无不是发自肺腑和自觉能动的。新手能否一帆风顺地成长为研究型教师,起决定作用的不是校长、导师、学生,也不是大环境和小环境,只能是自己。

  从书中可以看到,作者踏上讲台就开始了草根研究、有效研究,研然后知不足,便开始研读书报、请教专家。笔者把这样的实践称之为内外兼修,内因起决定作用,外因通过内因显现效果。拿请教专家来说,作为草根教师,聆听专家讲座、拜专家为师的机会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有选择地阅读几本适合自己的教育大家著作,由浅入深地持续关注他们的理论和实践,却是不难做到的,关键在于持之以恒。刘波老师从2008年偶遇特级教师闫学的《教育阅读的爱与怕》之后,通过持续阅读,先后与朱永新、钱理群、李政涛、吴非、李希贵、任勇等不少专家学者神交,从他们的书籍中汲取营养,匡正和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关注热点、运用技术笔者称之为看得准、飞得高。身处移动互联网时代,教育技术突飞猛进,课堂教学离不开云技术,教师专业发展亦是如此,博客、微信、移动终端以及各类APP,都可以成为促进教师成长的利器。当然,在基于互联网学习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既关注教育热点更要关注教育本质,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只有这样,我们才不至于迷失在万花筒式的爆炸新闻中,不至于被网络依赖成手机控,浪费时间而与专业成长渐行渐远。

  都说机会垂青于有准备的人,在教师专业成长的路上,是否能得到贵人相助亦是如此。所谓贵人,就是对自己专业成长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专家、名师等,得到贵人相助,能使自己的专业成长之路走得更畅、更远,但贵人不会自天而降,贵人相助是自己努力的结果,从某种程度上说,自己才是自己的贵人

  从新手到研究型教师的路有多远,刘波老师给出了答案。商界有成功不可复制之说,但笔者发现刘波的真情告白对广大青年教师,完全可以移植。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教授曾经开了张保单:每天写教育随笔一千字,坚持三年,想不成功也难。我想说,像老师那样,潜心教育、研究教育、博览群书,与师为友,五年计划,十年一剑,一定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当然,在老师真情告白的基础上,适当关注和增加自己的学科教学、课堂研究,可能会更加锦上添花。

读书:最美好的生命举止

作者:张艳亭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王开岭曾经在与年轻朋友的通信中提到,读书是最美好的生命举止。我想,但凡真正爱读书的人,都会在很大程度上赞同这个命题。举止一词用得真是妙,看似自然随意,但细细思量,必是有了深刻体验之后的灵感迸发,是在胸中酝酿多年的妙手偶得。那么,在举止的前面冠以生命,就着实令人感动了。能这样说的人,一定是一个将自己的灵魂交付给字纸多年,同时又在字纸阅读中升华了自己的灵魂,并且跳脱出来的人。

  因为有人问到了读书对年轻人的意义,王开岭先生的文章就以生命举止为注脚,很巧妙地解答了这个问题。不难看出,询问读书之意义这件事,或多或少是含有一些功利色彩的,而生命举止一词其实已经对这个包含某种程度的功利色彩的提问给予了委婉的批评。

  一个真正的读书人是不会过问读书意义的,因为,读书本身就是他的生活内容,更是他的生活方式,是灵魂饭,必须要吃的。我们每天都要吃饭,但是,我们却不必常常思考和探问吃饭的意义,吃饭是为了活着,而读书,对某些人而言,也是为了活着。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大一部分人,他们的灵魂是必须要吃饭的。

  我是个语文教师,这是一个和读书密切相关的职业,学生读书,教师教书,顺理成章,天经地义,本无太多挂碍。但是最近几年,却明显感觉学生读书功利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其间耳闻目睹各种怪现象,不免感慨良多。在这些怪现象中,开列书单便是其一。

  十几年前,刚刚从校园里走出来的我尚且可以带着我的学生们在鲁迅的文字世界里摸爬滚打,在萧红的呼兰河畔自由呼吸,但是,当读书逐步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进而成为学校语文教育焦点问题之一——特别是考卷上的阅读题越来越艰深难解的今天,为解燃眉之急,各种各样的推荐书目(或必读书单)便应运而生。因为人所共识,读书是治愈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低下的良方,所以教师必须能够对症开方,家长就需要照单抓药,最可怜的是孩子们,不管愿不愿意,他们都得吃下那些。关于读书这件事儿,他们已经被好心地剥夺了自由选择的权利。

  常听到张三惆怅地对李四说:某某书我买了好长时间了,可实在读不下去,但是我妈妈非得让我读,每天必须读半小时,老师还让写读后感呢,说不定这次考试的作文题就是写读后感!”——这就是孩子们读书的现状之一。读书本来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但是这样看来,对许多孩子来说,读书却如同吃药,而且这药非但不能治病,还会留下祸患——孩子们读书兴趣的完全丧失。

  这书单疗法惹的祸何止于此?作为一线教师,我也曾亲历在教研活动中,同仁们围绕着读书问题,更多的是研究必读书目的制定、读书计划的落实方略,以及读书成果的展示和整理形式等等,大家宁愿在这些与读书关系不大的研究中耗精力费唇舌,也不愿花时间自己多读书,或是和孩子们一起读一读书。一张书单,断送了老师和学生多少读书过程中美好的故事和经历。

  叶兆言的《关于阅读》一文就对列书单这一现象给予了犀利的讽刺,他说:必读书是快餐文化,是提倡一种公开的偷懒,看上去正大光明、理直气壮,其实是一种纸糊的学问,戳穿不得。”“一本书是不是应该读,只有读过了才知道。开列书单,其实就是忽视读书行为丰富多样的体验过程,让读书这本该美好的生命举止堕入功利化的深渊,这必然使得读书的乐趣大打折扣。

  在推荐书目风生水起的当下,我还是愿意坚持不给学生开列书单,我坚持的是和孩子们一起读书,随时随性交流。教材上出现了《跨越百年的美丽》,我们就一起读《居里夫人传》;学了《少年闰土》,我就给他们讲《故乡》《社戏》;读过迟子建的《灯祭》,我们就一起流着泪读她的《白雪的墓园》,一起读《会唱歌的火炉》……我始终觉得,读书这件事,不是那么容易照单规划、速见奇效的,更重要的是读书过程中的陪伴和交流、行动和影响。让读书真正成为学生内心的需求、生活的习惯,这才是我们教师应该做的事。

  清楚地记得,去年夏天的一个早晨,有一个小家伙一大早就提着一兜子书,气喘吁吁地往我讲桌上一放,然后兴致勃勃地说:老师,你看,我刚买的!我看到的是——《鲁迅小说全集》《冰心散文集》《巴金选集》《秘密花园》。几乎都不在我们的推荐书目之列,更让我欣喜的是他的每本书里都夹着一枚剪纸书签,精美异常。这意味着这个孩子是真的爱上读书了,并且开始享受阅读。(我有时为了给一本书配一个合适的书签要煞费苦心,课堂上读书给他们听时常常有各种各样的书签从书页里掉出来,没想到这个小举动也会影响到孩子们。)想来,把如此沉重的一兜子书从家提到学校让老师看看的做法,又何尝不是一种美好的生命举止呢。

  真正的读书,没有捷径,也无关功利。生命中的许多时刻,如果能够排除杂念,捧一本心爱的书,细细地品味,默默地思索,让书里的文字和自己的思想轻轻地碰撞出灿烂的火花,我们生命中就多了一个美丽而优雅的举止。不过,这个举止一定要与灵魂深处的需求相伴才会自然脱俗、真纯可爱,否则,一定是矫揉造作,牵强难看的。

读书随笔

无法破译的“黑箱”

——读《支玉恒老师教语文》

东海县房山中心小学    张启道

支玉恒是个“怪才”!于永正老师这样评价他。

老师原是体育老师,年近四十才改教语文。这一改,改出了小语界一颗天王巨星。他的课,不仅全国小语界同行交口称赞,也让专家学者拍案叫绝。

近日,我再一次捧读《支玉恒老师教语文》一书,又一次获得丰厚的收获。可以说,此书并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每一个章节的内容都忠实地记录了老师对小语教育的理解、对小语教学的思考和对小学教育的热情。但是,每读一段文字都像在品尝一杯佳茗,让人享受清香而又回味良久。

一、千锤百炼出风格

我曾想,前些日子“阿尔法狗”能赢取围棋巨星李世石,那么将来人工智能的“阿尔法狗”走上讲台,该会给老师带来怎样的挑战?当科学家们把优秀的教学案例、先进的教学方法、适切的当堂点评艺术等等输入智能机器人,这样的机器人老师比普老师差在哪儿?那么,一线老师如何才能守住自己的教学阵地?读了支玉恒老师的这本书,我忽然想到一个词:“教学风格”,这大概是人工智能机器人所无法做到的。

什么是风格?记得一位作家曾说,把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坚持下去,就会养成风格。我想教学风格不是先天性的,不是人天生就会拥有怎样的教学风格,只能说他可能有较好的做教师的天赋,教学风格后天形成的因素几占所有比重。

怎样才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呢?首先是标新立异,敢于创造。用老师的话来说,就是教学要有独到之处。每教一篇课文都要想一想:能不能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敢不敢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这是对老师有无创造性的一个检验。支玉恒老师就是这样做的:每一堂课都要努力设计出与众不同的教学方案,决不落入老套、俗套,要准备别人想不到的引入谈话,考虑别人不曾考虑到的突破点,选择别人未敢尝试的教学方法,采用迥异于他人的教学过程,组织打破常规的教学活动形式,运用别人尚未运用的评价激励手段等等,要使你的每一节课都让人有一种“我怎么没有想到这样教”的喟叹。总之,要使你的教学处处焕发创造性的光彩。

其次是博采众长,自成一家。于永正先生说:“不看别人的戏,就演不好自己的戏。”支玉恒老师说:“向别人学习,永远是必需的,关键是怎样学习。”“学习的目的当然是取人之长,为我所用,但决不能照搬。照搬是最没出息的一种模仿。”究竟如何学习,老师说得好,就是要把别人的每一个精妙之处,与他的教学思想、教学构思联系起来,进行理性的分析,再结合自己的教学特点思考可吸纳的成分和程度。不能片面地模仿人家的长处,只知道人家穿裙子美,不知道人家穿裙子为什么美,把人家的裙子硬套在自己的身上,可能只会收获“东施效颦”般的病态美。把别人的东西,融进了自己的教学宝库中去,体现出来的,应是自己的特点、自己的风格,就像消化了食物,汲取了营养,长出来的仍然是自己的血肉。

二、洗尽浮华成高格

作为一名老师,大概谁都希望自己能够拥有卓异的教学风格,有的人还巴不得精心包装一堂课,企图一炮打响,弄出个名堂,红遍大江南北。于是,所有的方法、手段,都搬到一节课中,动辄声光电,动辄小组讨论(一两分钟),动辄表演、游戏,甚至吹拉弹唱外加画画、动漫演示,企盼着一个环节下来,听课老师掌声雷动。

其实,这样的课堂,不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是为了老师自己“出彩”以挣得面子。表面上看,课堂热闹非凡,却对学生没有实质上的帮助。学生只不过是老师表演的“道具”,是老师的陪衬或配角。这样的课堂,看不到老师对学生耐心细致的辅导,看不到学生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的学习过程。那么,无论怎样精彩纷呈,又有何价值?因为老师没有着眼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发展,运用语文的方法教会学生学语文。

老师列举了许多案例,说明一些课堂并不是“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导致课堂中看不中用的道理。比如一位老师执教《詹天佑》,展示了一个很漂亮的课件,演示火车到底怎样走“之”字形线路爬山的过程,学生看的很热闹,也一看就懂。但是学生是通过什么手段懂得的?是语文的手段吗?是通过语言实践懂的吗?是经过语言实践提高了他们的语言实践能力的吗?不是的,那是非语文的手段,与提高语文实践能力没有关系。

洗净浮华,老师把传统教学中的朗读法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的教学风格在于他开创了小学语文教学“以读代讲”之风,创立了“自主发展——点拨启导”式教学。他认为“讲课一定要少问多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会感情,在读中受到思想的熏陶。”阅读是教学生掌握阅读技能的最主要手段。鲁迅、胡适等文学大家,哪位不是阅读大量的文言文而积淀了丰厚的文学素养?钱学森、苏步青等科学巨擘,哪位不是在阅读古文作品中汲取了馥郁的语言琼浆?但是,我们的许多学生之所以不能掌握知识,不是就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流畅地有理解地阅读?老师把读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时任全国小学语文研究会的学术委员杨再隋评论说:“善于抓住‘读’这个基本训练方式,以读为基础,为纽带,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悟法,以读促写……”“为从一讲到底到一问到底的语文课堂教学,送来一股清凉的风。”黄亢美先生也赞叹:“自此全国很多地方兴起了‘支氏品读法’”。

三、不待扬鞭自奋蹄

按理说,年届不惑,身体欠佳,从事小学体育教学二十年,以后的时光在教学岗位上混日子,大概谁也不会摔了老师的铁饭碗。但是,老师没有得过且过,不能教体育,改教语文,虽然语文底子不好,一切从零开始。为了练好字,他整整花了三四年时间练写毛笔字;为了练好朗读,他对着录音机自读自录,录了再听,听了再改,改了再录;为了掌握拼音,他拜其他老师为师;为了学他人之长,他听了无数老师的课;为了上好课,他每节课后都要做笔记,写下心得体会或教训;为了多读多学,他的个人购书能够开办一个小阅览室。

上好一堂课,必须得有各方面的知识、能力的支撑。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为了一堂课,要做一辈子的准备。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什么有的老师一年又一年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却不能有所成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沉潜于教学,没有对同一个内容的教学做到有所创新,有所精进。我想老师当初改教语文,也并未想到要谋求个名师的头衔,他对语文知识、技能、教学艺术等方面的孜孜以求,是出于自身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对教学工作的迷恋。

于永正先生认为勤奋是促使老师成为“怪才”的第一位原因,但是勤奋还不能完整地描述老师的治学精神。19893月,老师突患脑栓塞,左半身瘫痪,住院卧床6个月。然而,老师并未因此沮丧,他始终认为他不会被疾病打倒。肢体瘫痪,但大脑、眼睛、嘴巴并没瘫痪,他继续读书。奇迹出现了,住院后期,他的肢体逐渐苏醒。9月份出院,已能持杖而行,后来,11月份就乘车赶往成都,讲出了全场喝彩的《第一场雪》。

老师经常引用毛泽东同志的一句话:“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老师一生不幸和幸运交织,不幸的是灾难丛生,幸运的是每次都能化险为夷。困难压不倒他,疾病打不垮他。这是什么精神?自强不息,刚毅顽强!还不止于此,还在于他“燃烧的激情,充沛的活力,全心的生命关怀……”

著名语文理论家、实践家、特级教师周一贯先生说:“老师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没有被破译的‘黑箱’。”以我的肤浅学识、平庸之才,当然无法破译老师的教学艺术的秘码,但是在老师的教学富矿中,捡拾到只言片语散金碎玉,就足以蒙受点化,启迪思考了。

《谈新课程的评价改革》读书笔记

东海县和平路小学 金雪燕

暑期里,我阅读了《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谈新课程的评价改革》以后,感觉受益匪浅,现将心中感受最深的地方略作回顾,以便将本书的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于教育教学工作中。

本书包括七个单元的内容,即,一是新课程改革与评价观的转变,二是发展性学生评价,三是表现性评价,四是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五是考试改革的目标与方向,六是发展性教师评价,七是如何实现教师专业发展。而在每个单元的学习中,都包括以下五个部分,即主体部分、条件部分、案例部分、研究性学习部分、培训建议。对每个单元每个部分的学习,都让我感受颇深。

在新课程改革与评价观的转变中,包含四个主题的学习,一是什么是课程评价,二是课程评价的功能,三是现行课程评价之批判,四是新课程改革的评价理念,五是行动研究:推进新课程评价改革的有效方法。

评价改革首先是评价指导思想的变革。《纲要》指出,评价改革的目标是改革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这一目标体现了新世纪对教育评价的新要求。一方面,知识经济的发展,冲破了以往以工农业为主的经济对人的束缚,个人的才能被赋予更大的价值,教育在开发人力资源上担负起更大的使命。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人才观的变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市场选择代替了计划分配的旧模式,每个人随时都可能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教育应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富于创造性的人才。为此,社会对教育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评价不只是发挥鉴别和选拔的功能,更应实现其教育和促进发展的功能。认识到这种变革,由衷地接受发展性评价观,是促使参与者积极投身评价改革实践的前提。并在广泛了解国内国外评价改革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初步领会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评价理念,充分理解实施评价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为后继学习提供必要的知识背景和观念准备。

评价是教育过程中教师、教育管理人员经常进行的一种活动。如教师对学生学习和发展进展情况的评价,校长对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办学水平的评价,课程评价专家对教科书的评价等。下面我就前三个主题谈谈自己阅读的收获与感受:

一、           什么是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有广义和狭义两种不同的含义。

狭义的课程评价是特指对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在改进学生学习方面的价值作出判断的活动或过程。

广义的课程评价即教育评价,是指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的信息,对教育活动中受教育者的发展变化以及构成起变化的诸种因素满足社会与个体发展需要的过程作出判断,并为被评价者的自我完善和有关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的活动。

二、什么是学生评价

学生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进展与行为变化的评价。它包括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发展状况的评价。其中对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方面发展情况的评价是我们历来非常关注的问题,而其他方面的评价当前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学生评价是学校教育评价的核心,因为促进学生发展是教育活动的本质追求,学生发展的水平和状况理所当然地是教育评价关注的焦点。而且学生评价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师评价和学校评价的结果。新课程改革倡导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基本精神。

三、学生评价的基本方法

提到学生评价,人们很容易立刻联想到考试与分数。其实考试只是评价学生的方法之一,分数也是学生发展情况的衡量指标之一。那么评价学生都有那些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呢?了解并掌握这些方法和手段是我们实施学生评价改革、探索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的前提和基础。下面就介绍几组基础教育实践中常用的学生评价方法。

1.诊断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又称准备性评价,是在教育活动开始之前或教育活动进行之中对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或特殊困难进行的评价是对教学活动的准备。它主要是对教育背景、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作出诊断,以便对正下药据此进行教育设计。诊断性评价的实施时间一般在课程、学期、学年开始或教学过程中需要的时候。它涉及的内容主要有: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学生前一阶段学习中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学生的性格特征、学习风格、能力倾向及对本学科的态度;学生对学校学习生活的态度、身体状况及家庭教育情况等。概括地说,诊断性评价的作用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确定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明确学生发展的起点水平,为教学活动提供设计依据。

所谓学习准备,就是指学习者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对于从事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学习是一种连续性活动,后续学习是在学生原有的水平之上进行的。学生原有的发展水平是后续学习的起点和基础。实践证明,学生当前发展的差异,多是由于前期经验的不同所造成的。如果学习者具备必要的学习准备,教学又适应于这种准备,则有利于学生在新的学习活动中取得成功和发展。反之,如果后续教学活动不是基于学生原有水平,与学生的学习准备程度之间的适合度不够,那么,学生在后续学习活动中则难以取得成功和发展。因此,在教学活动进行之前,应该诊断学生的学习准备程度,以便于检查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否定得太高或太低,教育内容选择是否恰当,是否适合学生的水平及兴趣,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前提和基础。

第二、识别学生的发展差异,适当安置学生。

传统的班级划分主要以学生的年龄为划分标准,无视学生在发展潜能、学习准备等方面的个别差异,对同一年龄的学生施以划一的教育,以同一个标准来衡量各具特点和个性的学生。实践证明,这种班级教学既不利于教师因材施教,也容易挫伤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应当注意的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诊断、识别,不是为了给学生贴标签,更不是要把某些学生编入慢班从而降低对他们的要求,而是为了明确学生的差异,实施有针对性的因而是有效的教育,促进每一个学生更好地获得适合于自身的发展。因此,对学生的识别和安置应是有弹性的,应以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为标准,而不必过分拘泥于对学生的准确分类。

第三、诊断个别学生在发展上的特殊障碍,以作为采取补救措施的依据。

这种诊断性评价类似于医生给病人看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是针对学生在某一方面的学习内容或知能发展上的严重困难,运用某种特殊的评价手段而作的诊断,目的是找出造成严重困难,进而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故这种评价既可能有特殊困难的学生,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实施这种评价。对于发展慢的孩子,我们不必强求他们在一定时间内达到某种程度,我们可以延缓对孩子的评价。我们应静下心来,为孩子们提供自由的发展空间,留给孩子一些时间,相信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成为最佳的自我。

2.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又称过程评价,是在教育过程中为调节和完善教学活动、引导教育过程正确而高效地前进而对学生学习结果和教师教育效果所采取的评价。

第一、引导学习活动的方向。实施形成性评价必须明确规定每个学习阶段的学习目标及其评价项目,划分出学习单元和具体课时,这无疑能对教学活动起到导向的作用。

第二、强化学生的学习。形成性评价能对学生是否已经达到阶段目标、达到的程度如何作出判断,从而肯定学生已有的发展成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强化学生的学习行为的作用。

因此,用于改进工作的形成性评价的作用比总结性评价重要的多。美国著名教育评价学者布卢姆和他的同事多次尖锐地指出:每个教师在新学期或新教程开始时,总怀着这样的预想: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将完成学会所教的事物;三分之一的学生将不及格或勉强及格;另外三分之一的学生将学会所教的许多事物但还算不上是好学生”“这些使师生学业目标固定化的预想,是教育系统中最浪费、最具有破坏性的一面。它压抑了师生的抱负水平,也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法定的10年到12年学习期间,相当数量的学生由于年复一年遭受挫折与羞辱,他们的自信与自我观念被这些预想有条不紊地摧毁了。“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

第三、及时发现问题并提供矫正处方。通过形成性评价,教师和学生可以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简单问题与困难,并通过对问题和困难的分析,寻找产生问题和困难的原因,制定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措施。经常向教师和学生提供有关教育进程的信息,按照需要采取适当的修正措施,使教育成为一个自我纠正系统。即使有的学校对考试、测验进行了控制,也大都是进行单纯的考试、测验,没有利用考试对教学过程的问题作出诊断和分析,尤其忽视了评价结果的及时反馈,忽视了改进措施的制定,以致无法起到形成性评价应有的作用。

总之,阅读了《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谈新课程的评价改革》,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教育教学方法也有了改善,相信自己一定会以更科学有效的评价方式来实施课堂教学。

用阅读滋润孩子的心灵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东海县山左口中心小学   吴季

阅读了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后,深感此书的教育意义深远,深感自己对教育理论、教育专著思考甚少,深感自己的教学底气不足。

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模本,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我这颗干渴的灵魂。它像站在我面前的导师一样,排解我们教学中的苦恼与困惑,同时也给我很多的收获与体验。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关于学困生课外阅读上的观点。

在《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这一条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他的这番话,激励了我,更加坚定了我对学困生课外阅读力度的加强以及方法指导的信心。以往,对学困生,我总是认为在他们身上来自各发面压力那么大,学习上只需要记住基本的生字词、背背诗文名句就可以了,至于课外阅读那是优生的专利,对他们来说是拔苗助长,为了减轻他们的负担可不做要求。现在看来我还真是想错了。

苏霍姆林斯通过多年的教育工作的实践,和对儿童的脑力劳动和精神生活的研究,告诉我们:“不要强迫儿童尽量长久地死抠书本,而要培养智慧,发展大脑,教他去观察世界,发展儿童的智力。而这种发展智力、观察世界的发法就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正如苏霍姆林斯所说,阅读不仅能使某些学生免于考试不及格,而且能使他们借助阅读发展智力。“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缺乏阅读能力,将会阻碍和抑制大脑的极其细微的连接性纤维的可塑性,使他们不能顺利地保证神经元之间的联系。谁不善于阅读,他就不善于思维。这不禁使我想到身边所发生的一些事,有些家长竭力反对自己的孩子阅读课外书籍,只是让他们死抠书本,认为书上的内容会了,学习成绩自然会好。也有老师把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的范围压缩到最低限度,原先我也经常这样做,不惜浪费自己的休息时间把他们拉来补作业、背书、默写,自己弄得心力交瘁,学生学习效果也不好,要么是不理解去死记硬背,今天会默明天就忘,要么就是记住了不知道怎么去用,成为一种“死”知识“。再看看我们平时面对的期中期末考试试题,局里直接就说考试要以本为本,说的没错不能脱离教材,但这样一来,老师学习复习也就不敢把书本丢一边,他考什么我们就教什么,应试教育嘛,成绩最重要,谁还能替学生想那么长远呢?这样一来,误了学生,也害了学生,学生被逼无奈,慢慢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产生逆反心理,最后沦落为后进生,想想这其中我们教师其实是阻碍、影响了学生发展的主谋,想想真有些后怕,为了孩子赶快转变观念吧!

那么对于学困生的课外阅读工作,我们到底该做些什么,该怎么做呢?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要在阅读方法上给予正确的指导

()要指导学生选择阅读的内容

读一本好书,犹如交上一个好朋友;反之,读书不加选择,去读一些不适合学生读的书,往往事与愿违,学生的阅读不仅不能收到好的效果,反而会带来不良影响。对于学困生来说,课外读物的选择要简单,有趣味性的,也可鼓励他们根据个人兴趣进行自主选择。

()要指导学生学会做摘抄笔记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古人也教导我们“不动笔墨不读书”,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让学生用笔记本摘抄所读文章的各种要点,内容包括:好词、佳句、警句、精彩片断等,摘抄后要注明文章的标题、作者及出处,还要有相关的解释或见解等。

(三)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朱熹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深思,字得其训,句索其旨。”我教给学生的阅读方法通常有:

1、圈点符号法。阅读时,要把生字、新词、重要句子等用符号点出来,以便于考查和理解。圈点符号法,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需要选用,注意画的醒目、突出,便于鉴别。

2、批注法。在阅读中,对于某些语句,若有自己的一得之见,或对某些问题有异议,就不让灵感火花稍纵即逝,而应随手在文章的空白处写下批注,或发表意见,或提出质疑。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阅读,让学生掌握方法,学会阅读,真正做到如皮萨略夫所说的:“世界上有许多好书,但这些书是为那些会读书的人准备的。”

3、浏览法或跳读法。即对所读的课文不是逐字逐句读下去,而是快速地浏览全文,甚至根据实际需要或自己的兴趣,把不想读或简略的内容跳过去,了解内容大意,寻找作者的观点。

学生可根据个人的实际需要或自己的兴趣而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于学困生来说,做阅读批注难度要大得多,我们可以鼓励他们多用圈点和浏览跳读法,这样可降低阅读难度,提高他们阅读积极性。

二、要激发学困生的课外阅读动力

当我们自己不愿意做一件事时,如果别人用强制的方法让我们做,我们只会感到痛苦,因为我们缺乏做这件事的动力。那么,学生为什么要学习?学生的学习动力来自哪里?通常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家长的期望与要求;家庭环境不佳,希望通过读书改变命运;从众,随波逐流;喜欢某一老师,而喜欢这门课;为了得到某种奖赏;兴趣爱好以至于偏科;养成习惯,习惯成自然;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因此对学困生课外阅读的动力的培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给予欣赏

“赏识教育”的倡导者周弘说“我期望把孩子的人生当做跑道赛场,我们家长就是拉拉队员,永远高喊加油,高呼冲啊,怎么喊都不会错,发自肺腑的,不要装模作样。我教育我的女儿,都是用大拇指,她干任何事我的大拇指都是晃来晃去的。”我们在面对学困生的时候,要改变一味批评的教育方式,而要努力寻找孩子阅读学习过程中的微小进步,对孩子的每一点努力和进步都给予肯定和表扬。要让孩子意识到,通过努力是可以进步的。

()永远期待

教师的期待常常能转化为一种力量。有一句话叫做“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记得我曾经中途接手一个班的语文,在交接时曾经发生了一个误会,前老师告诉我说张三语文学习十分有天赋,我误听成了李四,于是我对李四充满了期待,即使李四最初的表现不佳,我也对他充满了包容与期待。在我的期待之下,李四的成绩进步飞快,由原来的差生慢慢向优等生发展。教师的期待实际上是一种发展性评价,为学生勾勒出他未来可能达到的高度,并且使他能发自内心地以这个标准来要求学生,即使过程出现反复也不改变,这样常常会发生奇迹。

()体验成功

成功体验是一种针对学困生的有效教育方式。对于学困生,我们要放低要求,调慢进度。六年级的学困生,其实他们的阅读水平只有小学四年级的水平,我们可以找来四年级的课外阅读理解让他们读,然后出题目对他们进行测试,这样大部分学困生取得了从未得到过的好成绩。于是,他们的阅读兴趣有了极大的提高,对自己的阅读也产生了信心。

(四)培养习惯

学困生的阅读习惯需要训练和培养。教师可以为他们制定合理的课外阅读时间表,并严格按照时间表执行,长期督促他们,并检查他们的阅读情况,这样他们的阅读水平会得到很大进步的。

()配好同桌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班级里总有一些好学生,教师要善于树立典型,这比简单批评要有效的多。同龄人在一起,关系是平等的,一个行动,一句体己话让他们更有亲切感。两个信得过的人在一起,学习上取长补短,慢慢地他们就能走上自主阅读的正轨。

(六)制定目标

没有目标人往往会迷失方向。学困生的课外阅读更要有目标,孩子有了目标,产生了强大的动力,最终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也要随时根据学生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

(七)宽容学生

允许他们有失误,阅读本来就是一件困难的工作,学困生的基础本来就差,能力弱,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只有正视他们的失误,才能利于他们的成长。“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待学困生要多看优点,少看缺点;多一份宽容多一份理解。

苏霍姆林斯基说,阅读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读书足以移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唯有阅读才能不断丰富我们的知识,提高我们的水平。

当然,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还有很多,读完这本书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犹如一面面镜子,映照出我在教学中的很多不足。让我知道了如何对待学困生的课外阅读,也让我知道了一个人只有不停地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更多的营养,才能不断地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

 教育工作是任重而道远的,而我也将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不断学习,充实 和丰富自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地工作,呵护与珍爱每一个孩子。我们坚信:墙角的花会开,只要有阳光;学困生会进步,只要去阅读。凭借你的智慧、热情,让阅读更丰富、从容、高效,让阅读更长久地住进孩子们的心田,铭刻一辈子,润泽一辈子。 

孩子,应该享受快乐

——读《斯宾塞的快乐教育》有感

东海县牛山街道望东小学 张娟

    漫长的暑假,给自己安排了一本教育专著,从好友那借来的,俗话说:好书非借而不能读也”。早就听同事说有一本能教给你怎样教育孩子的一本好书,能改变你的教育方式,听起来好似有些玄乎,但是吸引力还是有许多的,所以“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它在朋友书橱处”,旋即借来读之。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是一本充满浓浓的爱,充满深沉的人性,充满无限灵动的家庭教育学专著。品读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赫.斯宾塞富于人性的教育思想所震撼,为他奇妙的开创性的教育方法所吸引。书中斯宾塞先生用朴实的语言描述了许多有趣的小事例,向我们证明教育是一件快乐的事。生动而具体地向人们展示了一位仁慈而睿智的父亲、一位伟大的英国思想家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过程,仔细地叙述了小斯宾塞的快乐、幸福、茁壮成长的历程。这些都对我们教育者给孩子的教育起着指导性的作用。

    斯宾塞说:“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是最有效的,此时孩子的学习也是快乐的。”从学习的生理心理过程看,在学习新知识信息时,信息通过感觉进入大脑边缘系统,对信息的意义和价值初步评价,进而进入大脑皮层加以深入判断。判断为有意义的知识信息,就会使大脑产生一种活性物质,促使神经系统网络易于接通,信息被接受和储存。孩子们如果感到有意义、认为重要,学得快乐,大脑被激活,能轻松愉快地学,效率高。反之,若孩子们认为知识信息不重要、没有意义,就不愿学。大脑就不释放活性物质,神经网络就不被激活,知识信息就进不了神经网络,储存不牢,记不住。

 “孩子在想什么?面临怎样的问题?孩子的内心世界就像一个藏满秘密的盒子。在这个盒子里,有动物、有人物有梦境、有情绪,杂乱无章的塞在里面。如果不经常打开来看看,有一天当你不经意地打开时,也许会从里面跑出一只老鼠来,吓你一大跳。”我们平时经常不知道孩子们心里在想些什么,如何让孩子打开心扉,不知道怎么沟通效果会更好,这十二张卡片的游戏,或许会把问题轻松地解决,谁会拒绝玩游戏呢?这样在快乐的玩耍中就可以轻松的走进孩子的内心,了解他内心的秘密,帮他解决心里的困惑,这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啊。

   “要知道如何教育孩子,首先要知道孩子在什么样的状态下学习更有效。经过数年来的对小斯宾塞的教育和大量心理学的研究,我认为,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是最有效的。”所以我们要想办法让孩子们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最终让孩子学会自我教育和自助教育。

 “我认为,与自然界万物的生长一样,在教育中,宁静、和谐、渐渐的发展、耐心的等待,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相反,太剧烈的变化,急切的要求,则是有害的。”所以让我们耐心的等待,陪孩子慢慢的成长,我们要善于抓住生活中那些小小的喜悦和感动,然后和孩子一起分享,我们种下了一颗种子,只需要给他提供阳光和雨露,然后就是静静的等待,只要你相信它是一块金子,他就会发出金子的光芒,我们只是要去享受他会变成金子的过程。

所以说,真正的学习是快乐的,它不仅是指学有所获及学会某事的成就感,而且还指学习过程本身是令人感到快乐的。因此,我们应当努力让孩子们确立学习是快乐的信念。只有孩子们都带着喜悦的期盼开始学习,才会在学习结束时感到意犹未尽,恋恋不舍,整个学习过程都会变得津津有味,充满乐趣。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打算这样做:

1.给孩子解释的机会。有这样一句话说得好: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害羞;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给孩子辩解的机会看起来是很小的问题,但孩子一旦明白了无论何时我们都应该尊重别人说话的权力,他也会同样对待其他人。

2.给孩子均等的权力。在学期开始的时候,在班里宣布这样的规定:每位同学都是班级的主人,管理班级是每个同学的义务,在本学期每人最少负责管理班级一天,即值日班长。按照排好顺序,每日轮流做值日班长。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不使一部分孩子因为得不到老师的重视而感到失落,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

3.多一些友好和鼓励。学生绝不是我们可以随便发泄怨气的被动接受者,相反,如果在一种友好、亲昵和鼓励的气氛中学习,不但可以增加孩对子对老师的信任,而且学习效果会好得多。爱是互相的,学生在理解了老师的爱之后,也会以爱回报教师。他们回报的方式就是尽量少让老师为他们操心,自己尽可能地按老师的要求管束自己的言行。这样,学生原来被动地由教师管理教育而变为自我管理教育了,而且表现得相当主动积极。

4.对家长多报喜少报忧。每每遇到孩子有什么进步或特殊表现时,及时的与家长进行联系,将孩子的进步和成功告诉家长。如此,孩子在父母面前的自豪感被树立起来,为了得到更多的表扬,他们会更多的重复同样的良好行为。

真正的有成效的“快乐教育”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一系列完整的教育方法和观念;只有“快乐教育”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求知欲、创造欲和自信心。我想,快乐应该是学习的真谛,是人生的真谛。作为教师的我们,更应该是一个快乐的教育者,应该给孩子提供一个快乐成长的空间,营造快乐的学习气氛,创造机会,带给孩子快乐的成就感。作为教师,更应让自己成为一个快乐的人,一个快乐的教育者。当好孩子的老师,做一个快乐的教育者,实施快乐教育,创设快乐的环境,让我们的每个孩子都成为一个能享受快乐的人。

由读《做不抱怨的教师》想到的

东海县平明中心小学  杨广军

从《做不抱怨的教师》一书中,我感受颇深。同时,心里也为之一颤。为自己曾经对工作的不满而懈怠;对学生的不满而愤怒;对他人的不满而耿耿于怀。心里就非常懊悔、沮丧,难过。但今天读完这本书让我的心灵仿佛释然了许多。这本书就像一剂良药慰藉了心灵,我将用它的理论在今后的教育之路上践行自己的人生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长久以来,社会一直给予教师这一职业最光辉的荣耀。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思想观、价值观的改变,家长对于自己的独身子女捧为掌上明珠,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施予教师的压力也随之增加。所以我们只有去调节好自己的心态,才能对生活充满信心,对工作抱有热情,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做一个不抱怨的教师。

书中第一章有这么一句话:抱怨是懦弱、无能的最好诠释,他像幽灵一样到处游荡、饶人不安。所以我们教师要调节好自己的心态,对生活充满信心,对工作有较好的满意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才能生活的简单而充实。

抱怨产生不了任何喜悦,也不会让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添姿加彩,反而会让我们的负面情绪不断叠加,从而产生更多的不快。抱怨的人生是可悲的,抱怨不会使我们在教育这个行业中出类拔萃,抱怨不会使我们成为孩子心中优秀的教师,反而为我们徒增许多烦恼,让我们沉迷于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之中,却感无力的恐惧之中。教育是一种智慧,也是一门艺术,如果我们在教育中用朋友的眼光,用平等的地位去看待每一位学生,不让他们束缚在我们给予的枷锁之下,那么孩子是不是会更乐观一些,笑容会不会更灿烂一点。如果抛弃种种抱怨的想法,顺应自然,那么我们的笑脸会不会更多些呢?

做一名不抱怨的教师首先必须要心理阳光。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被学生所记录,只有当教师完美的塑造自己高尚的人格,才能去照亮学生的心扉。作为教师时刻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从容的面对教育工作中的一切困难和挫折。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格式,时刻都会遇到不同的事情,就好比大海中的航船,不可能一帆风顺,总要经历大风大浪的考验。这就要求教师具备成熟的理智,正确的挫折观,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时刻充满阳光,才能让学生时刻沐浴在你的阳光之下,幸福快乐的成长。

做不抱怨的教师还要有爱。教育工作时充满爱的事业,这种爱包括自爱与爱人。我们不仅要努力做到自尊、自重、自立、自强,还要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师深受着国家、社会、学校、家长的信任与重托。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将会成为孩子们模仿的对象。教师在教育中充满爱,让学生感受爱,久而久之,学生也会成为充满爱的人,有爱心的人。

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做到:

一、不抱怨工作,获得工作的乐趣。

俗话说得好:好工作不如好身体,好身体不如好心情。的确,愉悦快乐的心情对工作和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人们整天总是愁眉苦脸、郁郁寡欢。你纵使工作条件再好,职位再高,薪水再多,也是徒劳无用的。因为他们没有好的心情去享受工作的乐趣,自然就会怨声四起,抱怨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教师也是如此,倘若我们没有好心情,如何将快乐传达给学生,如何让学生愉快学习?

高尔基曾经说过:工作如果是快乐的,那么人生就是乐园;工作如果是强制的,那么人生就是地狱。一个人之所以总是抱怨自己的工作,往往并不是因为他的工作真的有多么的糟糕,而是因为他没有用一种良好的心情,用一种积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

我曾抱怨自己的工作太累,一周的满工作量,再加上学校的管理工作,常常搞得自己晕头转向,总是抱怨不止,虽然已尽力但还是力不从心,抱怨班主任工作落实不到位,学生不听话等,把这种负面情绪带到了课堂,但到了工作中,让自己的工作变得焦头烂额,现在回想一下,感觉心惊肉跳,怎么可以有这种想法呢?醒悟的瞬间心情轻松了,工作踏实了,也不感觉累了,原有的热情与幸福感又回到了自己的身边。

二、不抱怨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常常听到周围的同事抱怨说:某某同学真笨,这么简单的问题都搞不懂。”“家长还说自己的孩子够聪明,简直太笨了。”“这届学生笨的太多,教的都感觉没有成就感等等。这是教师常常抱怨的声音,当然侧面也表达出对学生的期望。但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也没有一个人会让自己完全满意。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更应该教学生做人的道理。可能某个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但总有他闪光的一面,我们要善于发现挖掘。比如某学生热爱劳动,就让他担任劳动委员,充分调动他的积极性,培养其组织劳动能力。某某生在音体美方面有特长,可为其提供他的展示机会等等。相信任何一个学生在爱的教育下都会有所收获,健康成长。

其实成绩并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教育的本身在于“传道、授业、解惑”。还有些老师对于学生的成绩永远看不到满足。哪怕学生考了99分,还要抱怨没有满分,似乎只有满分才算是优秀的学生,只有满分才能证明自己的教育成果。在这种教师的压力下,学生就是考试的机器,永远没有快乐的笑容,教师也永远生活在抱怨之中。此外,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但却被老师抱怨成不爱学习的坏毛病,同样学生之间的小摩擦也成为教师抱怨的话柄。其实很多时候,学生之间的小摩擦,也不那么紧要。这正如自然万物的生长一样,在摩擦的过程中,学会了与他人相处的艺术。因此,我们教师让学生在摩擦中学会交流,在摩擦中成长,这是一种自然选择的过程,而在此过程中,我们教师不必抱怨,适当引导即可。

三、不抱怨压力,获得前进的动力。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压力是一把双刃剑,要么让你一败涂地全军覆没,要么让你一鼓作气地扶摇直上。作为一名现代教师,个中关键在于不抱怨压力,而是找出压力,利用压力,以更加从容的姿态积极面对自己的人生,进而追求人生更高层次的发展。

或许我们在工作中会觉得有很多压力很多不自在,不满足,不愉快的事情,客观的条件让我们颓废、悲观。可是,我要说,人不是万能的,七情六欲在影响着我们,教师是不应该唉声叹气的。我觉得,我们应该更用心地去教学生,去感受学生。去感受生活带给我们的另一份财富。如果用心,是可以教给学生很多东西的,不光光是知识!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态度。你会找到越来越多的快乐!

书中不乏至理名言,但我却深深的记住了一句话:任何人和团队要成功,就永远不要抱怨,因为抱怨不如改变,要有接纳批评的包容心,以及解决问题的行动力。试想,将抱怨的精力用来思考如何解决问题,不是更好吗?做不抱怨的老师所提倡的精神在于你是否能真的拥有一个阔达平和的心境,摆正心态,化消极为积极,可以拥有一个乐观开朗的心态。放下所有的不满、失望。不抱怨了,心中的锁就会随之打开。永远别想要求别人,要做的只有改变自己,生活自然会过得轻松有趣。也许这个过程很艰难,但如果我们一起为这个目标努力吧,相信一定会有收获的。

做一名不抱怨的教师,用我们的心去教学生,去感受学生。去感受生活带给我们的另一份财富。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与其抱怨,不如埋头苦干。不悲不喜,不卑不亢,多工作,少抱怨。累了,伸伸懒腰;困了,望望远处的风景;烦了,想想人生是多么的美好,活着真好;厌了,找家人说说内心的苦闷,让倦怠从此随风而去……

我们应时刻铭记身上的重担,把埋怨的时间和心思都用到提升自身素质上,让我们以书中的事例为借鉴;以书中不抱怨的心态为行为准则;以书中改变抱怨的方法为思路,做一个不抱怨的践行者。用阳光的心境缓解压力,用积极的人生态度挑战压力,让自己的工作充满挑战性,在这三尺讲台上创造出自己精彩的人生。

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作文教学的航标灯

——读《教你学作文》有感

东海县实验中学富华路校区    刘桂平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要多角度的观察生活,力求有创意的表达的新理念。最近拜读了于漪老师的《教你学作文》这部书,于漪老师在书中所的描述作文教学正体现了这一新理念。于漪老师是我国语文教育界的名师,她过去主要教高中语文,也有一段时间教初中,所以总结初中作文的经验写下了这本初中生作文的专著。初中阶段的作文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更具基础性,更起关键的作用,因而这本书有很高的价值。我觉得它不同于现在流行的教辅书,实实在在,又充满教学智慧,对我自己的作文教学帮助很大。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但现在的语文教学,却重阅读而轻写作,许多老师教课文,一篇一篇,精心设计;写作指导上则比较随便,很少专门为此备课,也缺少整体计划。而老师当年的作文指导,多么切实,花了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本书中老师分十八个篇章就作文的写作冲动、审题、取材、立意、结构、情感、技巧、文体把握、修改等方面提出了细心而详实的写作建议,详尽而实用。而每一个篇章都包括引子、“文心絮语”、“佳作借鉴”、“习作评说”、“要语一束”几个板块。在“文心絮语”中于漪老师用中学生熟悉的名篇进行细心的抽丝剥茧式的分析其写作的可取之处。在“佳作借鉴”这一栏目中于漪老师主要是用优秀的文章来给学生以引导,其中还分析优秀点在哪里,让学生清楚又明白。在“习作评说”一栏中,老师既举了学生的习作又加以评析,有理有据,条理清晰。最后在“要语一束”中这一板块进行归纳总结,语言简洁易懂。于漪老师的这部《教你学作文》虽然是写给中学生看的,可是也让我这个教学生写作文的人学到了许多有关作文教学方面的知识,最深刻的的就是以下几点。

一、想让学生写好作文要先让他们多读好文章,还要指导阅读

指导学生要认真读,切不可浮光掠影;要理解,切不可囫囵吞枣。要收到效果,精读须逐字逐句透彻理解,深入体会,反复揣摩;博览要开阔眼界,增长学识,这对文章的立意大有教益。意新、意深,文章就站得住。要让学生明白读佳妙的文章还须潜心思考作者怎样围绕中心选材剪裁、遣词造句、谋篇布局。 老师认为,是学好语文的关键环节。读的能力的强弱,影响到知识能否充分吸收,影响到表达水平的高下。要怎样读呢?读要讲究速度,但更要讲究质量,在上下功夫。读一篇文章,一部小说,有几个问题应该开动脑筋弄清楚:作者写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探知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而推敲遣词造句的奥妙。佳词美句,精彩段落应该反复读几遍,心领神会,印在自己的脑海里,随时备用。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当然有一定的道理。然而,读书只要用心,多思考,不马虎,目注神入,读几遍,也可以收到望表而知里的效果。还得讲究数量,穷书万卷常暗诵,多读名篇名著,精彩的段落、语句能熟记背诵,下笔就会有飞来妙笔。背诵几十首名诗,几十篇名文,作为珍贵的精神养料,琢磨借鉴,受用无穷。 古人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生活丰富,见多识广,材料就积累得多。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说的这个道理。书可以打开我们认识的窗户,看到浩瀚的海洋,苍茫的宇宙,一个个见所未见的人物,一件件闻所未闻的新奇的事,及时地作点摘记,长时间地积累,储备多了,下笔就无搜索枯肠之苦,无捉襟见肘之窘。

二、要让学生养成仔细观察生活的习惯,积累写作的素材

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让生活中许多生动的有趣的有价值的材料从眼皮底下滑走。 ,手艺再巧,也不出任何食品。没有写作材料,提起笔来自然——筹莫展。必须懂得,材料是构成文章的基本要素之一。没有建筑材料,就谈不上盖房子,手中没有材料,再谈写作技巧也是枉然,也写不出内容实实在在的文章。 材料从何而来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脑子里固有的,而是靠在日常生活中广为采撷,用心搜集的。鲁迅先生说: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要看到一点就写。就是说,要我们认真地精细地观察生活,观察人,观察景,观察事;要善于使用自己的眼睛,看表面,看本质,看点,看面,看深,看细,看过去,看现在,看将来……总之,要做有心人,把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材料用眼睛做摄影机拍摄下来,储存到头脑仓库里,切不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而观察又分为有意观察与无意观察,作文的训练需要我们有意思的去体味与感受,,避免熟视无睹现象的产生,所以作文写作需要有意观察的支持。于漪老师反复强调不仅要身入生活 ,还要心入生活。她说生活中的材料像空气中的水珠一样,似乎看不见,但经过雨后斜阳的照射就会显出美丽的彩虹。生活中可入习作的材料比比皆是 ,无论是自然景物 ,还是社会上的人和事 ,只要做有心人 ,细细观察 ,处处留意 ,就可吸取到丰富的养料。相反 ,对周围的事物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 ,固然见不到写作之泉 ,生活之水。

三、加强平时的口语训练,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辅助写作

学生要写好文章,必须极其认真地锤炼自己的语言,丰富自己的语汇,学会运用多种句式表达情和意。语言有奇妙的功能,有人曾这样风趣地说:不是蜜,但是可以粘东西。在语汇的宝库里,挑选最明晰、最确切的语词妥贴地进行排列,让它们胶合起来,能充分地表现深邃的思想,丰厚的感情。许多杰出的文学家深知语言表情达意的重要作用,锤字炼句的故事广为流传。杜甫的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名言常被引用,贾岛对于推敲二字的斟酌,至今引为美谈。 
写文章最忌语言干瘪、晦涩。一是难看,说来说去那几句话,用来用去那几个词,别说漾不起感情的波澜,就连思想也难以较为明确、细致地表达,干枯精瘦,像个瘪三。二是难懂,佶屈聱牙,不通顺,不顺口。写文章是要别人看的,正好像说话要别人听一样,一定要让别人明白你的意思,如果认为词语堆砌就是语言美,那就往往出现词藻架叠、意思不明的情况。晦涩这个毛病不仅由于追求华丽的词藻所造成,思路混乱,不合语法,不合逻辑更是重要的原因。 

古人说:辞,达而已矣。意思是言辞的功能就在于达意。写文章贵在畅达,文从字顺,如行云如流水,把思想感情十分流畅地表达出来。加强说话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作文的语言水平,说话与作文有密切关系,不应截然分开。我手写吾口,在一定意义上说,作文就是写话,说话要通俗明快,让人一听就懂;写文章也要朴素平易,明白如话。把话说完整,说通顺,再把嘴里说的老老实实写出来,这样的文章读起来就亲切流畅。怎么训练呢?课上经常提问题,经常回答问题,力求句子完整,用词恰当;坚持口头训练,如讲故事,介绍读物,分析作品,推荐图画。开始讲,语言常疙疙瘩瘩,讲多了,嘴顺了,话就流畅起来。写好作文以后,以吾口检查我手,读两遍,把拗口的、不顺妥的句子修改修改,文章的语言就顺畅得多。

四、引导学生写真情实感,让文章有血有肉

若是没有真情实感,只写些言不由衷的话,即使词句华丽,大抒其情,也是难以感人的。文贵情真。写文章感情必须真切、质朴。南北朝时梁人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这句话颇有道理。只有对现实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真正动了感情,确有深切的感受,心潮澎湃,写作时词句才会奔涌到笔下,所说的话才会是心花,而不是只剪些纸花往枯枝上贴,硬做,虚假,文章没有活气。德国大诗人歌德曾这样说:只有对自己所表现的东西怀着深情的时候,你才可能淋漓尽致地去表现它。意思很明白,如果你对所要描写的东西缺乏真挚的感情,不情动于中,那又怎么可能言表于外呢?情,真情,深情,是写散文必不可少的。

五、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是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能反应一类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规律性的联系。于漪老师认为生活之中要培养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独创性、广阔性。她说:目光要敏锐 ,要有透视力,能小中见大,浅中见深,于平凡中看出不寻常的意义。深刻就是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她说:观察事物不仅用眼睛等感觉器官 ,更重要的是用心。用去看,去听,去想,去感受,不仅能像摄像机一样把客观的物象摄入自己的眼帘,印入自己的脑海而且能在极其普通极其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一般人所看不到的东西。„„要教会学生对人事、景物既要把握整体,认清局部 ,更要拆开来看 ,洞悉细微之外;拆穿来看,才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透过现象,抓住观察事物的本质。要教会学生观察事物不仅要注意形态 ,而且要注意其发展变化;不仅要注意现状,而且要善于调查采集,追根究底,洞悉过去,预测未来。思维要有独创性 ,有独到见解,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培养创造精神。她说:观察事物要认真体察 ,抓住对象的特点 ,力求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与发现。思维应该是灵活的,应该不拘泥于一个方面、一个角度 ,要从多角度多方位观察、 思考事物。对此,她说: “一件事要反复看 ,多角度看 ,认识其多方面的意义。打开思路 ,反复想几遍 ,就能捕捉住事物的全面 ,弄清含义 ,认清现象背后的本质 ,选准议论的话题。

总之 , 于漪老师在作文教学中,科学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这是一种带有理性教育光彩的思想,是一种灵活的教学方法。通过科学的处理教材,发挥课文例子的作用来突出写作能力的培养,重视选择和转换两个基本环节,培养学生的选材能力、构思能力和表达能力。于漪老师认为广采,积累,精选,提炼,把锤字炼句和炼意结合起来,把听与写、 读和写结合起来 ,锲而不舍地进行训练 ,学生笔下也会生花 ,出现意想不到的精彩词句。

于漪老师的《教你学作文》是奉献给青少年读者学作文道路上的铺路石,也是我作文教学道路上的航标灯。衷心希望它能坚不松动,固如磐石,让我们的学生学好作文,让我们老师指导好学生的作文。

走近诗意语文

——读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有感

东海县黄川中学  杨宗梅

这个暑假,我潜心研读了王崧舟老师著的《诗意语文》,感触很深。以前就听说过老师,知道他是小语界的名师,执教过很多精彩的公开课,写过受专家肯定、一线老师喜欢的著作。可是因为我任教初中,觉得不是一个学段,就没有认真去研读他的作品。

这次是偶然间在朋友那看到《诗意语文》这本书,看题目,我产生了“何为诗意语文?怎样才能做到呢”的疑问,就随手翻翻,这一翻让我眼前一亮,欲罢不能,一口气把它读完。“语文用形象作词、用感情谱曲。语文看上去是一幅幅多姿多彩、形象鲜明的画,读出来是一首首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歌。语文说到底是一种感性的存在。”老师的这本书里有着无数类似这样的经典语句,他把抽象的理论用富有文采的语言向我们娓娓道来,那信手拈来的名诗名句,对文学著作的别致见解,无不让我为他的学识所折服,那些精彩纷呈的教学实例、对文本细读的独到见解,使我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反思自己的不足。“腹有诗书气自华”,老师用他的课堂、他的文字给我们上了最生动的一课。”

一、博览全书,积淀丰厚文化底蕴

 “在文本中出生入死,你的精神,你的生命,你的灵魂就会脱胎换骨,等你从文本中出来时,你已经成为另外一个你了!”文本解读直接关系着你课堂的深度和广度。而要真正做到极有深度的解读,需要教师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而这就需要我们博览群书。如果没有丰富的知识,语文老师就向一个只会花拳绣腿的武者,就像只会“蹄之”的黔之驴,终究只会使你的课堂变成一个空架子,随时都会倒塌。而有丰厚意蕴的教师,会让你的课堂随时流淌出一个故事,一段历史,一首诗词……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仿佛进入到了文化、文学的殿堂,真正感受语文的魅力。而在语文老师这个庞大的群体中,极少读书的人是不少的。很多教师已经被生活琐事折磨的失去了读书的激情,每天喊着让学生多读书,自己却一字未读,只是凭着大学时那点“资本”加上教参就在课堂上招摇过市。试问,自己对读书都没有感悟,只是照本宣科来讲阅读技巧,学生怎么能感兴趣呢?数十年重复着一样的话语,举着一样的例子,学生怎么能跟上时代的脚步呢?反思我自己的课堂,感觉自己很惭愧,虽然自己并不是那吃老本教师队伍中的一员,却也没有花更多的时间花精力去提升自己。

二、潜心钻研,打造“无课”的精彩课堂

“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种佳境;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种佳境;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种佳境。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因此,课的最高境界乃是无课。”我们普老师基本就停留在第一境界,有些优秀教师能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达到第二佳境,能够实现第三境界的人真是凤毛麟角。以前我一直认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需要做的就是要努力上好每一节语文课,让学生在每一节课上都有收获,我们是为了上好课而上课,而从未想过我们不要把课当作课,淡化课的痕迹,让学生也忘记自己是在课堂上。如果学生能够完全忘记自己身在何处,全身心徜徉在语文的海洋中,去吸取语文的巨大能量,那会达到我们意想不到的结果。怎样做到这一点呢?这除了需要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以外,还需要潜心钻研,形成高超的教学艺术。比如创设好情境。可以是问题情境,在教学中设置一些悬念,创造一种特殊的情境,引起学生的共鸣,并使这种共鸣转化为求知欲,进而把注意转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上。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视频或者音乐,营造氛围。也可以是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新颖灵活多变,就能提高学生大脑皮层神经元的兴奋程度,扩大兴奋面积,促进学生注意力稳定集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在流转不息的生命之轮中,我为语文而来!是语文滋润我粗糙的感觉,是语文放飞我稚嫩的幻想,是语文点燃我喷涌的激情,是语文唤醒我沉醉的智慧。我平庸的生命,因为语文而精彩!”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研究量化与课堂实践》读书笔记

东海县石梁河中学  孙克浩

最近有幸读了北师大教授郭玉峰著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研究量化与课堂实践》这本书,收获、感悟颇多。

郭玉峰老师任全国数学教育研究会理事、《数学教育学报》编委、人教社高中数学教材培训团专家等,获2014年第四届全国教育硕士优秀指导教师。在《课程·教材·教法》、《教育学报》、《中国教育学刊》、《数学通报》、《人民教育》、《数学教育学报》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她主要研究中国初中、高中数学课程设置、历史演变、当前改革动态、数学教材编写等。针对具体数学内容,结合一定理论进行分析研究中外数学教材内容比较、数学教育研究方法等的比较研究。分析中学生数学学习特点、数学思维特点,结合实例研究如何根据中学生特点设置相应数学内容和进行实际教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有一个十分明显的变化,就是课程目标明确提出“四基”,要求“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从“双基”到“四基”是多维数学教学目标的要求。“双基”教学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讲究精讲多练,主张在练中学,相信熟能生巧,追求基础知识的记忆和掌握、基本技能的熟练,以使学生获得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基本技能和较高的学科能力为其主要的教学目标。

郭玉峰教授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研究—量化与课堂实践》一书,主要是从日常教学中的思维活动的经验展开研究,本书对“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界定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经历和感悟了归纳推理过程和演绎推理过程后形成的一种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概括来讲就是从最简单问题入手,从观察特例开始,归纳出更一般的规律,并会用口头语言、数学语言等进行表达,形成这种思考问题的或思维模式,并能不自觉的运用到以后的新问题处理中。

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研究问题和研究价值、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内涵的构建、数学基本活动经验量表的创建、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量化研究、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课堂实践研究、研究结论与展望等。《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研究—量化与课堂实践》的主要特色有两点:一是明晰了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与基础知识、数学能力的区分;二是创造性地给出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量表。量表分为水平维度和竖直维度,水平维度分为观察联想、归纳猜想、表达、验证或证明四个方面,竖直维度分为三个层次水平:模仿阶段、性质阶段、实质阶段。借助量表,对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现状进行了量化,对日常课堂教学实践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

    基本活动经验是如何形成的?杜威在其《民本主义与教育》中说过,教育是一种生长,生长的具体过程和内在机制可以概括地表述为“经验的改组或改造”,这个过程不是一个通过灌输实现的被动过程,而是在个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共同生活的过程中能动地实现的。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首先应从直接经验入手,然后是经验的映像性表象,再过渡到经验的符号性表象。教学提供的数学活动应该尽可能遵从学生“已有经验——到直接经验——再过渡到经验的符号性表象”经验的获得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己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发现、探究的过程。

  概括上述的观点可以看出,基本活动经验的获得需要“领悟”与“转化”:通过参与具体活动,直接领悟获得具体基本的经验;然后对所经历的活动通过回顾、反思等内在的思考,内化为能够理解的合乎逻辑的、抽象的经验;最后将获得的经验在解决新问题中进行证实和运用,重新领悟和创造新的经验。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就是在这样不断循环往复的连续过程中所实现的。数学活动应当是一个有层次、逐渐深入的数学化过程,它立足于生活,产生于经验,但又高于生活,超越于经验。只有使学生的认识不断地从感性上升为理性,再由抽象上升为具体,才能达到对数学活动的深刻认识;也只有在整个数学活动过程中对数学规律、数学思想方法的实质与作用产生感悟、反省与建构,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学化”过程,才能真正的获得基本活动经验,提高数学素养。

学生虽然参与了数学活动,但并不是就能获得充足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也就是说,经历了数学活动,不一定就获得了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对于不同的学生,即使经历相同的数学活动,所获得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也是有差异的。这与学生的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及个体的感悟都有很大的关系,因而,学生之间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也有较大的差异。就同一数学活动而言,同一个班级的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有的学生获得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比较清晰,有的则比较模糊;有的学生获得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比较丰富,有的学生则比较单薄。存在着这样的现象,要求教师因教学进度、教学容量的考虑进行分层次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和教学目标采用低起点,缓坡度,多层次的弹性教学,这样,每个层次的学生均参与课堂活动,便于激活课堂,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精神。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是否真正参与了数学活动的全过程。  经历了,不等于获得了,从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角度看,学生数学活动的过程就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不断上升、不断转化的过程。当学生经历了不同的数学活动时,在充分交流、讨论与反思等活动的作用下,他们的原初经验得以提升,使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从较低层次进步到较高层次。

本书给出了数学基本活动经验量表

维度划分

 

层次水平 

 

观察联想

 

 

归纳猜想

 

 

数学表达

 

 

验证或证明

 

层次水平一

模仿阶段:没有形成有效思维模式 

不能有意识观察共性、特性和关系;不能主动联想 

 不能主动用特例尝试得出猜想 

不能用自己语言表达;只是模仿性表达 

不能推翻、验证或证明 

层次水平二

性质阶段:初步形成有效思维模式 

能观察到共性;能进行相识联想 

能尝试特例,得到其他特例 

能口头、式子、符号表达共性 

能初步说明 

层次水平三

实质阶段:形成有效思维模式,有丰富联想 

能观察特性、关系;能进行大跨度联想(包括类比) 

 能尝试特例,得到一般结论 

能口头、式子、符号表达一般结论 

能举反例、反证、演绎推理证明 

有效思维模式是指,观察开始、特例启发,归纳推理、得到猜想,进行数学表达,并用反例、反证或逻辑推理等进行证明的数学思维模式。如何达到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三级层次水平?需要让学生经历和感悟数学基本活动的完整过程。量化研究的结果表明:初中学生数学基本—层次,活动经验总体状况一般,学生能够观察问题的共性、特性、关系的自觉意识还不够;在遇到未知、不熟悉的问题时,学生还不能自觉考察特例,尝试性提出猜想和修正猜想;多数学生未能形成猜想后再验证的自觉意识。数学教学需要在四个维度划分上,帮助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逐步达到不同层次水平。只有经历完整的、充分的数学基本活动过程,学生才能在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层次水平一基础上,逐步过渡到层次水平二、三,形成大跨度联想,最终建立起一定的数学直观。

在数学教学中,很容易存在偏重知识传授,比如对习题的讲解,一般由教师包办,学生只是听“过程”听“结果”,这在培养学生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却存在明显不足,也很难够获得有效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有必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探索更为有效的新的教学模式。

在实际教学中,要让学生亲身参与数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收集和处理数据、利用数据分析问题、获取信息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积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等解决简单问题的基本活动经验。数学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关于课程目标的阐述中,大量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从而更好地体现了数学学习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具体而言,就是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经历知识与技能形成与巩固过程,经历数学思维的发展过程,经历应用数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获得基本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要灵活的组织和处理教材,教材是教师最重要课程资源,教师是课堂教材的开发者和使用者,在教学活动中,可因地制宜,根据学校资源、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组织和整理,以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同时也能更好的获得基本数学活动经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

   总之,郭玉峰教授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研究量化与课堂实践》内容详实、结构严谨、实用性强,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促进了教科研能力的提高,让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更科学、更有序。学必思、思必行、行必果。今后还会不断的研读,去挖掘书中更有价值的经验,并在行动中检阅,在总结中提升。

读《国际教育新理念》心得

东海县第二中学  马胜利

在全球化浪潮、知识经济的不断冲击下,世界教育理论日新月异,国内教育改革方兴未艾,“新理念”、“新模式”、“新经验”和“新思潮”不断产生:诸如“后现代主义教育”、“多元智能”、“教师专业化”、“校本课程开发”等。由顾明远先生和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院长孟繁华博士主编的《国际教育新理念》,就是此背景下关于教育理念的一部力作。

一、 本书的内容、地位

全书内容分为三部分,分别介绍了宏观教育理念、一般教育理念、教与学的理念。宏观教育理念部分从理论的高度较详细地论述了当今教育领域的两大宏观理念: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是其他层次教育理念的基础,对其他教育理念居于支配地位;一般教育理念部分对环境教育、生态教育、合作教育、全民教育、建构主义教育等教育理念进行了介绍,较好地体现了当今时代的特点;有关教与学的理念部分更为具体、更具可操作性,对指导我们教师开展日常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本书遵循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既有利于教师从宏观上了解、理解新的教育理念,又有利于教师在工作中贯彻、实施这些新理念。

本书以它流畅的、纲要式的语言讲述教育的最新研究,审慎地反思和筛选世界先进教育理念,进行引进和吸收,向教师传达国际教育信息,强化了教育与世界接轨和同步的进程。同时带着作者的解读和本土化的努力,尽可能地从中国基础教育的实际需要出发,因势利导,从总体上把握和清理各种教育理念,用容易认可的方式内化并植根于校园,适应基层教师对教育理念的迫切需求。这对教师因教育理念的忽视、模糊或欠缺而带来的种种困境有相当大的警示、澄清和矫正作用,对教师将教育理想转变为现实有一定的催化和示范作用,从而引领广大教师推进教学观念转型。

本书使我们认识到,应以教育理念为突破口,才能高屋建瓴、纲举目张,才能与时俱进、不断自我更新,使我们及时汲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成为一个创新型教师。本书为新课改浪潮中有些茫然的教师提供了一份教育理念套餐,它具有全面性、启示性、解惑性和可操作性,使多数教师不至于在眼花缭乱中迷失自我,这对我国教育教学总体改革具有指导意义,也对开展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具有直接的借鉴意义。

二、 本书带来的启示

(一)厘清教育理念,落实教育实践

正如理想和现实存在差距一样,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也存差距。不管什么样的教育理念,都要通过教育实践落实到教育活动中去。很多教育理念挺丰满,但教育实践偏骨干!每一位教师在进行教育工作时都需要教育理念的支持和指导,可以这样说,《国际教育新理念》提供了有益的尝试,促使教师逐步自觉完成对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参照、剖析和定位,有意识地实现教育观念的最优化,以避免因今天的落伍而招致明天淘汰出局的窘况。当然,在农村教育中,现实的教育资源缺乏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实际的教学条件限制了教学活动的进行,当然也限制了教育理念的贯彻。

而要让教育理念从研究者的视野真正进入到一线教师的视野中去,需要一个畅通的途径来完成,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和飞跃。日本的近现代史应该对我们有所触动,日本历史上的强盛时期,几乎都是从重视教育开始的。而现代,日本能从二战的废墟中很快崛起,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国民的教育。本书中,各种教育理念的诞生和发展,除了欧美等传统发达国家外,还出现了日本这个亚洲国家,可见日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多高。当然,要完成教育理念向教育实践的转化,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我们应该明白自己的位置、责任,要有使命感,要将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进而外化为教育实践。

本人认为,教育理念跟教育媒体一样,不存在哪一种最好,只在特定环境下有最适合的一种。我们现在采取的教育,普遍都是多种教育理念相互渗透、相互借鉴、相互结合,并不是采用单一的教育理念。只有辩证地、灵活地将多种教育理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应对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重视多元智能,倡导合作学习

1.开发多元智能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至少存在七种以上的智能,即语言—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动觉智能、视觉—空间智能、交往—交流智能和自知—自省认识智能。全面的教育应该是开发每个人身上的这多种智能,环境和教育对于能否使这些智力潜能得到开发和培育有重要作用。

传统教育只重视课堂学习,忽视了社会实践、音、体、美或者其他方面的特长,这些同样都是高智商的标志。用多元智能理论去评价学习成绩较差但有不同特长的学生,就会认为他们很了不起,而不是什么“差生”。长期以来,我们把考试分数作为衡量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杆,这对一部分更擅长动手的孩子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单纯依靠用纸笔的标准化考试来区分儿童智力的高低,甚至预言他们未来的成就和贡献,是片面的。

素质教育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其目标在于培养成功的人格。不仅要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更应该积极地开发学生的潜能,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本人认为素质教育不应该只是针对孩子,教师以及各行各业的工作者也应该投入到素质教育中来;素质教育不仅体现在学习上,也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好的习惯的养成上。

多元智能是素质教育的最好诠释。多元智能理论所倡导的学生观是积极的,所倡导的教学观是“对症下药”的、因材施教的,所倡导的评价观是多种多样的。多元智能理论纠正了传统智力观念在认识上的偏狭,提出了更加科学的关于智力本质的认识,给传统教育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倾向于对智力进行静态性的描述,而缺乏对智力的动态性的解释,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布卢姆认为,学生经常表现的不及格和学习不胜任,会引起学生怀疑自己的应付能力,因此要引导他们在体验中寻求信任和胜任。在课堂上或其他教学活动中为学生创造一定的成功感非常重要,我们的预期效果、学生实际反映出的结果,两者间肯定有一定的差异。要想缩小差异,就需要培养合作学习。

2.开展合作学习

合作教育要求在课堂上创造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课堂氛围,实现生生、师生、组租间的互动。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小组为教学基本组织形式,师生间、生生间、组组间彼此通过协调的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主要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策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师生之间是一种真正的平等、健康的人际合作关系。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理论,是一种策略,通过课堂互动对学生的认识、发展、学习情感和同伴关系产生积极的影响。一般将班级学生按照一定的人数组合成学习小组,共同研究和探讨教师或他们自己设定的学习任务,共同开展学习活动,使小组每个成员都能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它鼓励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学生的进取意识、创造意识、竞争意识能得到较好的强化。每个学生主体地位、主体人格受到尊重。小组学习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以团体成绩为基本评价依据,合作学习与交往能形成推动学生学习的主导因素。在此过程中,共同学习目标将学生个人利益和小组的集体利益紧紧联系起来,为了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小组成员分工协作、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使小组学习活动建立在和谐的氛围之中,增强了学生对他人的了解和对相互依存的认识,体现现代社会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把握学科结构,实施范例教学

1.把握学科结构

布鲁纳认为,“学科基本结构”是指某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相互之间的关联性,是指知识的整体性和事物的普遍联系,而非孤立的事实本身和零碎的知识结论。教授和掌握学科结构的意义就在于造成学习的普遍迁移,有利于对学科的深入理解和整体上的把握,使学科基本观念在记忆中得到巩固,可以缩小所谓“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之间的间隙。

教学任务的重点是发展学生的智能;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提倡在学习学科基本结构时广泛使用发现法。课程内容过于抽象,教材严重脱离实际;轻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和训练;忽视了知识的不断分化、综合的趋势;只强调发现法,忽视了其他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这些都会招致失败。

为了更好地把握学科基本结构,实施范例教学成为首选。

2.实施范例教学

德国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是借助精选教材中的示范性材料,使学生从个别到一般地掌握带规律性的知识,并发展其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范例教学是通过主体与客体、问题解决学习与系统学习、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统一的教学,使学生获得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的知识的方法。

范例教学在内容上,强调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三原则。基本性原则, 要求教给学生基本的知识结构,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科学规律和学科的基本结构。基础性原则,要求教学内容适应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接近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切合他们的生活实际,并且对于一定年龄发展阶段的青少年来说,这些教学内容是基础的。范例性原则,要求教给学生的内容是经过精选的、能起示范作用的基本知识,这种精选出来的范例性教学内容将有助于学习者举一反三。 

要想成功地实施案例教学,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争辩、去选择和决策,还要重视让学生从案例学习讨论中获得某种经历、感悟和学习的技巧与方法,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课前认真选择案例,通过多元化方式将精心选择的案例在课堂上展示出来,并指导学生有效的阅读,将学生置身一个身临其境的情景和多向思维的空间。学生进入案例情景之后,教师要对学生提出预先设计好的问题,引导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案例分析,然后学生汇报分析结果,学生评议,归纳概括出规律性的知识,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师生还需要拓展新案例,解决新问题,提升学生学习能力,课后要及时进行反思。

(四)促成终生教育,形成学习社会

教育家赫梅尔认为:“可以与哥白尼学说带来的革命相媲美的终生教育概念的发展,是教育史上最惊人的事件之一。”

1.促成终生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保罗•朗格朗,于1965年提出“终身教育”,他认为,“终生教育所意味的,并不是指一个具体的实体,而是泛指某种思想或原则,或者说是指某种一系列的关心与研究方法。概括而言,也即指人的一生的教育与个人及社会生活全体的教育的总和。”

朗格朗认为,终生教育是指一生的教育,不仅包括学校教育、继续教育,而且还包括职业教育,它是人的一生的事业。终生教育建立在学会认知(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实践所学知识)、学会共同生活(与人沟通、相处)、学会生存(培养人的人格,并能以不断增强的自主、判断力和个人责任感来行动)这四个支柱的基础上。终生教育的意义,体现在打破那种把教育限定在某一特定年龄阶段的传统观念,打破传统学校对教育的封闭式垄断,赋予了成人教育以新的含义,对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提出了要求,使学校教育发生了变革,实现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的联系,使人的教育过程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对于教育自身和人类文明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终生学习的能力既是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也是教育变革对教师职业角色提出的要求。每位中、小学教师都应该将终生教育运用到实际的教育和学习活动中去,具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不断地提高自我素质,不断地接受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以使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等跟上时代的变化,提高对教育和学科最新发展的了解。如果教师的理念、知识无法得到更新,显然也无法培养出符合现实社会发展的人才。

学生要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建立终生教育的理念。了解终生教育对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更新已有的知识技能有很大的鼓励作用,并且学习不仅局限于书本的理论知识,而应该是全方位的学习。教会孩子学习方法尤其重要,不仅能让他们学会某种知识,而且能让他们养成主动学习的兴趣,学会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

2.形成学习社会

学习化社会的产生是受终生教育影响的结果。学习化社会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的著名教育学者、永恒主义教育思潮的代表人物——赫钦斯提出来的。“形成全民学习、终生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党的十六大确定的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强调了学习的终生性、学习的全民化、学习的主动性等。

所谓学习化社会,就是有相应的机制和手段促进和保障全民学习和终生学习的社会,其基本特征是善于不断学习,形成全民学习、终生学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其核心内涵是全民学习、终生学习。学习化社会和终生学习成为人类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在此具有了日常的生活性话语权。

学习化社会和终生学习的实现,必须打破传统教育中学校教育居于垄断地位的终极型教育形态,实现社会各部分教育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开放,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同时赋予各自以不同的职能和义务,三方面共同产生积极的作用,才能实现教育效果最大化。整合社会各方的教育资源,调动各方的教育力量,可以提高教育效果,改造社会风气,提高整个国民的素质。

总之,“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善于不断自我更新观念的学习者,只有在及时地汲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每一位教师只有站在教育的制高点看教育,才有产生创新教育的可能。就让我们努力学习、实践、创新吧。

读《杜郎口旋风》有感

东海县白塔高级中学   任婷

最近读了《杜郎口旋风》一书,读完了《杜郎口旋风》这本书,带给我极大的震撼。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我明白了杜郎口的成功经验,就是把握真谛,让教育返璞归真;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承认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就是引导学生将学习内化为自身需求,在主动参与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快乐,实现自身的价值。杜郎口中学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教学中许多特别的做法引起了我强烈的兴趣,而且我认为它是科学的、有效的,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

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教室四面全是黑板,没有讲台,走廊墙壁上也是黑板,老师仅在一个小小的角落里。课桌如一个个小方阵,组成一个学习小组,人员搭配也是优、中、差结合。在学习方面进行接对子,组成黄金搭档。预习新课时,小组成员一起研究分析学习目标和重点内容,需要展示时,小组会选出各自的代表向全班同学讲解问题的答案和解题的思路,其他组员进行补充和质疑。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帮助学生相互沟通,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观念,他们把工作做到了实处。在这里,老师不再是无休止的灌输,而是开放的将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自主学习权力交给了学生,让他们尽情展示,老师只是辅导作用,甚至师生关系转换成了朋友关系,有老师学生之间展开对弈,杜郎口课堂体现了一种最为平等不过的师生关系,这种氛围下学习起来其乐融融。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和相信学生的能力,有选择性地将某些课堂实实在在地还给学生,课堂活动由学生做主——学习重点由学生共同列出,知识难点由学生协作排除,概念延伸由学生一起探究,巩固练习由学生互理试题,综合应用由学生自我展示,学习效果当堂由大家公正评判。在此期间,老师深入学生之中,仔细观察,认真聆听,赏识激励,精当点拨,适时质疑,科学分析,总结提升。与此同时,老师的眼神语调都要注意传递对学生肯定、尊重和信任。这样的课堂坚持下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可得到充分的调动,学生讲话的声音就会洪亮而不低沉,讲台前的表达就会流利而不结巴,黑板上的书写就会工整认真而不草率敷衍,学习效果展示时就会理直气壮而不畏惧胆怯。当然,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既然教无定法,我们就不是去学习教学方法,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更不能简单地去学习形式化的东西,我们应当深入进去,真正地了解他们的教学的整个过程,探讨他们的教学思想,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地了解他们、认识他们,进而对照自己,比较之中找出差距,重新认识自己、总结自己,发展自己;改进自己,从而形成自己的特点和风格。  

在杜郎口,课上呈现出的是绝对的以学生为主体,这里的学生是每一位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学生最渴望得到老师关注的目光,身为人师,我们必须睁圆眼睛,将目光投向所有学生。睁圆眼睛不仅要求我们广泛看,看学生的品行,看学生的学习,看学生的生活;还要求我们认真看、时时看、事事看,看每一位学生的昨天与今天,看所有的学生而不“厚此薄彼”,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与重视,感受到自身的价值与重要,从而树起高度的自信。学生来到前台,教师退到了幕后,只在解疑问难之处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我们看到的是教师的微笑上课,看到的是生机勃勃的课堂教学气氛,看到的是把课堂把时间还给学生的大力改革。正如教室里所书写的“我的课堂我主宰,我的人生我把握。”

现在我逐渐明朗:只有先学,先打下一定的基础,在课堂上才可能有话可说、有据可论。只有充分预习,才会有丰富多彩的课堂展示。要使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有意义,一定要加强预习。杜郎口学生的预习实际上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教师帮助学生明确目标任务、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式方法,学生用双色笔作预习笔记,在规定的课堂时间内完成。预习环节是学生通过自学或组内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通过学生对文本的挖掘、思想内涵的体验,形成自己的作品:一题多解,不同角度、侧面观察分析问题;感悟情思,形成自己的观点;写诗作词,用歌曲、相声、小品、舞蹈、图画等个性化的手段表达自己的学习收获。这让我认识到只有经过充分的预习,只有把预习的知识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装进头脑中,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杜郎口的教育改革集中体现了一个“变”字。变“教”为“导”;变“生”为“师”;变“你要听我讲”为“我先听你说”,变“要我学、教我学”为“我要学、我能学”……从一开始的你说我写、你写我阅,交流基础知识;到小组合作、各自展示、穿插复习旧知、巩固新学;再到升华、感悟、浮想联翩。或表演、或辩论、或唱歌、或讲解、或朗读、或订正,形式多种多样,丰富多彩。这无疑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还学生学习自主权的改革大方向。杜郎口中学的教学分三个课型,依次为预习课,展示课、反馈课。环环相扣逐步巩固加深,轻而易举掌握知识,锻炼能力。预习课上老师提出目标,学生自学讨论,教师点拨;展示课则是以解题为载体,展示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以规范步骤,拓宽思维和提升能力。他们强调,没有预习的课不能上,预习不好的课不能上。至于预习时间的长短则视内容而定,可一节、可半节,但一定得预习充分。教师会安排学生利用固定的课时专门做预习,平时还会利用阅读课和晚自习时间指导学生开展预习,做到所有学生都能很好的掌握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后才进行展示课。当我向一位语文教师问起这样的预习与展示是否会因重复而浪费时间时,他说,有重复的成分,但更多的是知识的巩固与规范,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细想起来,真的是有道理的。在教学过程中某些重复确实是必要的,而学生的展示与互评代替老师的例题讲评,更有助于学生的发展,效果更好。反馈课则是由学生对自己的认知、体验、感受予以反思,采取说、谈、测的方式来了解学生完成情况。同时为重点补救“弱势群体,学生结成对子,潜能生要向优生拜师等,相互学习。这就是他们说的“兵练兵、兵强兵、兵教兵”原则,力争不让一名弱者掉队是他们共同的目标。

有人说杜郎口是一面引领潮流的革命旗帜,有人说杜郎口是一座指引方向的教育灯塔,有人说杜郎口是一阵振聋发馈的思想旋风,也有人说杜郎口是一场无与伦比的头脑风暴。我认为,这些评价都不为过!追溯杜郎口的成功经验,就是把握真谛,让教育返璞归真;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承认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就是引导学生将学习内化为自身需求,在主动参与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快乐,实现自身的价值。

受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杜郎口中学让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自学提纲进行自学,并且把自学提纲的内容及时在课堂上展示,让学生自己教自己,学生登上讲台讲自己的自学所得,互相交流,努力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讲台让给学生的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这确实是聪明之举、科学之道,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亲身的体验与领悟要比教师讲授来得深刻,更易于理解。我们有许多老师喜欢把知识揉烂了、掰碎了喂给学生,实际效果却不太好。所以我们要从学生长足发展的角度出发,有时候培养能力比教给知识更重要。

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提炼《杜郎口“旋风”》读后感,那就是让学生树立自信,学会学习!确实,自信是学生做好一切事情的基础,是学生学习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我们应该把帮助孩子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起点,只要孩子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了进步,就应该给予肯定,就应该热情鼓励,承认他们的进步,放大他们的优点,树起他们的信心。

杜郎口的一切值得称赞,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杜郎口的很多做法值得我借鉴的,我将尝试着把杜郎口中学的一些好的做法运用到课堂中去,进行一些课堂教学改革。课改教学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如何去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围学当中,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与别人分享,吸取教训,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关键。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组学习,加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小组的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展示当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小组成员相互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鼓励全组人进行积极讨论,避免少数优生的意见代替了全组人的意见。鼓励不同小组之间进行展示竞赛,除了组内交流,还参加全班范围内的交流。安排学生形成帮扶对子进行课堂展示的准备,让学生把课堂展示当做一件作品来完成,灵活运用借鉴杜郎口中学的育人理念,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本期编辑:刘加宽   范来柱   尚实现   汤宜成

欢迎各中小学教师踊跃投稿,报道读书、教科研活动开展情况。邮箱:dsbgsy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