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示范高中

江苏省四星级高中

学校微信

  |  

当前位置:教育科研 > 教师读书

东海县教师读书通讯(2016.7)

发布日期:2016-08-05 来源:[db:出处] 浏览次数:

东海县教师读书通讯

 

东海县教师读书活动办公室                              20167 

 

 

读书时讯

——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向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出版物……………………………张春铭

读书热议

——“大家小书”:大家写给大家看的书………………………………………… 

教师书房

——《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三集》:语文的本质是“多读书”……………………潘裕民

读书随笔

——《家庭作业的迷思》读后感……………………………………………………李立彩

——《积极学习——101种有效教学策略》读书笔记……………………………孔庆环

——《幸福教育的样子》读书笔记…………………………………………………邵丽娟

—一《合作学习教学策略》读书笔记………………………………………………李 

——在新课改下构建和谐师生关系…………………………………………………陈 

——读《英语教学活动设计与应用》有感…………………………………………高文梅

——读《差生心理与教育》有感……………………………………………………韦荣余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有感…………………………………………………李 

——读《学与教的心理学》有感……………………………………………………吴 

——《建构主义理论》读书笔记……………………………………………………李登攀

 

读书时讯

 

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向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出版物

作者:张春铭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中国教育新闻网北京75日讯(记者 张春铭)今天,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2016年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出版物入选书目,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明天出版社、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等80余家出版单位的100种出版物入选,其中,图书78种:思想励志、人文历史类20种,科学科普、百科知识类18种,启蒙益智、图画绘本类11种,儿童文学、青春文学类29种;音像电子出版物22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吴尚之出席会议并讲话。

  近年来我国少儿出版取得显著成效。从规模上看,每年出版少儿图书4万多种,约占全国年出书品种的10%,是我国出版业成长性最好、活力最强的一个板块。从结构上看,儿童文学板块继续保持良好态势。同时,主题图书、科学科普、低幼启蒙、图书绘本等各个板块均取得长足进步。从质量上看,原创能力显著提升,质量不断提高,涌现出一大批精品力作,特别是曹文轩获得今年国际安徒生奖,充分展现了我国少儿出版的较高水平。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中国好书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等评奖推优活动推出了一大批精品少儿出版物,为青少年阅读提供了优质内容。

  本次推荐的百种优秀出版物,内容丰富,题材多样,阅读价值高,可读性强,有利于引领和推动青少年阅读。

  思想品德、人文历史类图书着力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加强中国梦宣传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一书,有利于广大青少年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激励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刚刚出版不久的《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了一部学习党史难得的教科书。《唐宋八大家故事集》、《中华好故事·爱国励志》等,着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展示民族精神、文化理念和价值追求。

  科学科普、百科知识类图书注重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和可读性相统一,在普及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自然老师没教的事情》、《我们的家园·环保科普丛书》等,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孩子们展示了一个奇妙的科学世界。启蒙益智、图画绘本类图书内容生动活泼、设计形式多样,富于童真童趣,激发孩子的想象力、观察力、语言表达等多种能力。儿童文学、青春文学类图书给青少年以文学熏陶,具有较高的文学性和艺术性,拓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曹文轩的《火印》弘扬友爱、尊严、温情等正能量,向青少年展现了文学的魅力和阅读的力量。此外,推荐的音像电子出版物重点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等题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吴尚之强调,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推动全民阅读最为关注的群体。我们要从国家长远战略的高度,切实做好少儿出版工作,大力推动青少年阅读。一是要认真开展主题出版活动,在青少年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是要大力实施精品战略,要牢固树立精品意识,把精品力作创作生产作为少儿出版工作的重要目标和评价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在推出精品力作上花更大力气、出更多成果。三是要进一步做好评选推荐工作,坚持价值导向、专家意见、读者评价、质量标准相统一的原则,把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作为标准,进一步完善优秀出版物推荐机制,充分发挥优秀少儿出版物的引领示范作用。四是要不断创新阅读推广方式,坚持不懈地倡导青少年爱读书,始终如一地服务青少年读好书,引导青少年善读书,推动青少年阅读广泛深入开展,让少儿出版的发展成果惠及千家万户、亿万儿童,共同打造全民阅读的书香社会。 

 

读书热议

 

“大家小书”:大家写给大家看的书

作者:王珺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袁行霈先生在大家小书丛书总序中说:这是一套大家写给大家看的书。所谓大家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书的作者是大家;二、书是写给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读物。而小书,一是指其篇幅小,二是指姿态低。但就其分量而言,非但不小,反而相当重。

  由北京出版集团与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共同主办的向大家致敬人文宣讲活动启动仪式暨大家小书百种出版学术研讨会日前在北大举行,大家小书的编委王宁、程毅中、楼宇烈、熊国祯、瞿林东等济济一堂,探讨大家如何写小书。

  大家小书丛书编委王宁表示,大家小书各位作者都是近几十年来学术界耳熟能详的专家学者,像古汉语专家王力、历史学家顾颉刚、佛学家赵朴初等,是在学术领域当之无愧的大家,他们愿意将自己毕生所学、所思深入浅出地奉献给大家,展现出大家风范。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小书篇幅虽小,却含有丰富的学术内容和人文研究价值,使读者可以小中见大。她相信这套书会成为经受住时间考验的文化经典,希望今后多出版具有广泛影响的一流学者的学术作品。

  该丛书自2002年初版以来,历时15年,迄今已出版百余种经典,涵盖文学、艺术、历史、哲学、语言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在学术界和读者之间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关注,已成为国内人文社科领域极具口碑和影响力的系列丛书。2015年,大家小书中的《苏辛词说》荣膺“2015中国好书,同时全品种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首届向全国推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书目

  据介绍,大家小书一百种并不是终点。随着对作者资源挖掘的深入,大家小书的体系将愈渐丰满,北京出版集团还将开辟出新的支系:以当代学者为作者主体的当代系列和从西方经典中遴选的译馆系列也即将出版。(中国教育报记者 王珺)  

 

教师书房

 

《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三集》:语文的本质是“多读书”

作者:潘裕民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最近,喜获温儒敏教授的新著《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三集》(北京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三集》),读后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叹佩之余,亦心生共鸣。

  作为当代著名的文学史家、教育家,温儒敏教授除在中国文学史研究上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外,近些年在语文教育的研究上也引起学人的广泛关注。据我所知,教授曾于2007年出版过《语文课改与文学教育》一书,随后又有《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一、二集陆续问世,现在的《三集》是他第四本有关语文教育的论集。全书由课标与课改”“教材编写”“高考语文”“语文教学”“研修文化”“大学本义文学生活七个部分组成,其中多为作者近几年在报刊上发表的文字,包括报刊访谈、演讲与随笔等。与一般纯学术的理论著作不同,《三集》从现实出发,站在一线语文教师的角度思考问题,为当下中小学语文教育及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书中文章大气而又接地气,从而到达一种研究境界的高标。

  综观温儒敏教授《三集》的语文教育研究,其突出特点大致如下:

  其一,作者善于从多元角度去思考、研究语文,注重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当今时代,教育需要继承与创新,语文更是如此。但是,语文课改涉及面广、难度亦很大。作者从目前中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热点入手,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学术功底,在对课标与课改”“教材编写”“高考语文”“语文教学等问题的研究中求得一系列真解。其中,关于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教授主张以人为本,尽量往素质教育靠拢,同时必须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强化学科意识。这是目前我国语文教育界有高度共识的一个理念,也正是《三集》语文教育观的灵魂所系。

  可以说,以人为本”“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三集》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作者力求在语文课和语文生活之间疏通一条通道,提出了语文素养的核心概念。所谓语文素养,比之过去语文课一般只讲语文能力而言,涵盖面要大得多,诸如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的培养等,都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和重要任务。

  由此可见,语文素养比语文能力更高一层。在论及语文教学如何沟通课内外的阅读时,教授指出:语文教学的效果好不好,不只是看课内和考试,很大程度上要看课外,看是否培养了阅读的兴趣与习惯。从语文教学的目标来看,阅读兴趣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语文教学,说到底是培养擅长阅读、思考与表达的读书人。因此,作者在书中多次提到读书问题,提倡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在教授看来,语文的本质就是多读书读说听写中最重要的,这关乎一个学生在成长中甚至进入社会以后继续学习和接受熏陶的能力。毫无疑问,在语文的概念混乱的当下,重新从多读书的角度去理解语文、读懂语文,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其二,本书立论独特,视野宏阔,高屋建瓴,显示出作者的学识魅力与博大胸怀。教授认为,在语文教育中要重视传统文化教育,语文课不能丢了文化之根。但面对传统,一定要有分析的批评的态度和眼光,不要笼统地讲继承传统文化。在本书研修文化一辑中,教授从挺起胸膛向前看的精神着眼,提出要把当老师作为志业。所谓志业,是有自己的志向、乐趣与追求的职业,而不是谋生的职业。两个差一个字,境界不同,其目标与追求也就不一样。苏格拉底曾说,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教师的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运用眼界引领学生前进。教师的视界若不开阔,志向若不高远,难免会影响教育教学的质量。

  对于教师职业,教授在《关于语文教师职业发展规划的思考》一文中强调指出:教师职业本来是理想性质的,对这个职业太实际,就是悖论,也是很多老师职业性倦怠的原因。与前面的一些看法相比,教授关于高考语文改革的一些建议,以及改革趋向的把握与分析,更显得理性而充满思辨。这种科学而理性的研究,也体现在守正创新的态度和气质上。他所说的守正创新,是把以往语文教学好的东西继承下来,绝不搞虚无主义,一切推倒重来。这一观点,对于当下的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写,不无启发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在语文教学一辑中,教授十分重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认为语文命题水平,作文最能见高低。应该说,读书和写作是密不可分、互为促进的。唐代大诗人杜甫有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两句诗一下就道出了写作的秘诀乃在于读书。在谈到大学教育时,教授主张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并认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是大学教育题中应有之义。特别是近些年来,社会舆论对我国语文教育的介入很多,批评指责也不少。对此,教授站在一线语文教师的立场,为他们呼吁和呐喊,成为当下语文教育的保驾护航者和干扰排除者,实属难能可贵。

  其三,作者从语文教育实际出发,文字接地气,避免了一般学术著作过于理论化的现象。《三集》除了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也非常实用。不仅能满足一线教师的实际需求,帮助他们解决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也给语文课堂带来生机与活力,从而获得一般学术著作所难以企及的真实感和充实感。

  针对现在语文教学的问题,教授认为还是读书太少。尤其是课外阅读都说重要,但在教学中却难以落实。因此,必须有一些措施,关键要在教学评价方面有体现。那么,如何来落实这些评价?还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更具体可行的办法。书中的这些认识与建议,反映了一线教师的要求,比较贴近教学实际。在研修文化一辑中,作者主要和一线教师讨论如何预防和减缓职业性倦怠,以及营造自己的园地”“切实提高专业素质与教学水平等等,都能唤起教师春风拂面般的共鸣。

  应该看到,当学者面向大众说话,不仅仅是一个提高的问题。相比之下,普及更为重要。其实,文学研究和语文教学一样,都要有一种平等的意识,要有对话感。尤其是当下的文学研究,不能只囿于学院派,以致在作家作品、批评家、文学史家这个圈子里打转,而一定要走出象牙塔,走进生活的广阔天地,走进社会大众,少一点正襟危坐,多一些交流互动。诚如教授在文学生活一辑中所言:文学研究一旦走进普通读者中,就会豁然开朗、别有天地。笔者认为,能够从中小学语文教师的需求出发,帮助他们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推进科学发展,这样的研究才是最科学、最有效的。

  读一本好书,如同与一位高尚的朋友交谈。在阅读教授的《三集》时,笔者处处能感受到洋溢在书中的浓烈的人文精神和对语文教育的满腔热情。从中可以读到他对十多年来语文课改得失的回顾与反思;可以读到他对当下语文教育的关注,以及主动探究问题的兴趣;可以读到他对广大师生热爱语文的殷切期望;可以读到他对目前大学普遍存在弊病的担忧,以及人文学科包括中文系出路的探讨。(作者:潘裕民,系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读书随笔

 

《家庭作业的迷思》读后感

李立彩

 

《家庭作业的迷思》是美国作家艾菲●科恩写的,本书尖锐地提出了由于我们对孩子的不信任、对学习的一系列误解及对竞争力错误的关注,不仅使我们的孩子拥有越来越少的自由时间,而且使我们的家庭有了越来越多的矛盾。作者告诉我们应该反思孩子在学校及放学后的时间安排,以拯救我们的家庭及孩子对学习的热爱。

确实如书中所述,增加作业会增加父母负担、孩子压力、甚至家庭冲突,并导致孩子有较少的学习兴趣和较少的时间从事其他活动。这些损失并没有换来学生的学业成就。书中作者提出了研究证据说明这一点,也借用了不少老师的经验,阐明不是不要作业而是要问怎么做才有效益。而问作业的效益时,问的不只是是否提高学业成绩,还有更核心的是孩子有没有兴趣,是否能巩固学习,亲子间的关系与互动会受到怎样的影响等。

从书中我们知道“为了家庭作业而家庭作业”不是中国的专利,美国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英国也有类似情况。细想近年来,虽教育部门三令五申,大部分的学生作业仍然超量,睡眠时间离10小时也越来越远,孩子打着呵欠,在抄写是父母越来越常见的情景。而学生则“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来报复这种“制度”。一直以来,家庭作业都以“巩固知识,训练技巧”等等堂而皇之的理由“执着”地存在。但练习内容的相似,以致孩子没用多少心思,运动着手部的肌肉,未影响思考,也失去了兴趣。科思以犀利的观点让人信服,大量数据颠覆了无效家庭作业存在的意义,指出众多“遗患”。

当然作者在篇末也提出怎样做才有效益。用我的理解就是:老师坚持只用自己设计的量少而之高的家庭作业,将无效(或低效)批改的工作节省下的时间去花心思设计作业,去思考“错误”,应当是能够“双赢”的。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几乎每天都会布置一些作业给学生,目的是巩固所学的知识。可每次考试、测验,学生的成绩总是不尽人意。我们分析原因时总是认为学生练习得还不够,于是又加大练习力度,如此恶性循环,收效甚微。其实,我们如果静下心来反思一下,便会发现对于大多数的学习内容来说,大量的练习确实可以帮助一些学生越来越精于正确的反应,但是却不会帮助他们越来越精于思考,习惯于思考。简单机械的反复练习不会带来理解,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我们在作业布置上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方式。在语文学科上,以前常布置的作业是把某一课的生字词写4遍。现在我们可以告诉孩子们:明天要检查默写,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写或者不写,只要能通过第二天的默写。对于每一课的课后练习,我们摒弃了机械、反复的练习题,而设计了一些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思维能力的练习。这些练习还被分为必做题、提高题和培优题三个层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做。这样的作业大大调动了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把以前被动完成作业转变成主动完成作业,提高了学习效率。最重要的是学生不再埋头于作业中,而是有了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去阅读,去实践,去游玩,去做自己想做的一切事情,学生们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培养自己的创造力。这不正是我们作为一名教师培养学生的目的吗?

苏霍姆林斯基称说:“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样说没有那一位教师是不肯赞同的。”但是,他善于从心理学和哲学的高度对一般认为的“差生”进行分析,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差生”观。他认为,一般认定的“差生”,有三种类型:一类属于思维尚未“觉醒”的学生,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它的觉醒”。第二类属于“天赋”面纱尚未揭开时的差生。第三类属于“理解力差和头脑迟钝”的“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学生在课本面前坐得越久,他就会显得越聪明”的观点,对“差生”是绝对行不通的。要通过对“差生”进行“有足够耐心”的教育来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而这种针对性的教育,有一个曲折的过程。况且并不是每一个“差生”都有闪光点。也并不是每一个有闪光的“差生”都能被教师发现。在转变“差生”的过程中寻找“差生”的闪光点,从激发“差生”兴趣入手进而转变“差生”,是苏霍姆林斯基“差生”教育观的重要理念之一。费佳是他教过五年的一位“差生”。他健忘,对学习缺乏兴趣,思维迟钝。在同一班级里,类似于费佳的学生还有不少。苏霍姆林斯基特地为这些学生编了有200道应用题的习题集。其中不少题是从民间搜集的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差生”做这类不需要进行算术运算,只要求他们感兴趣,愿意动脑筋。他们从这本妙趣横生的习题中找到了兴趣和自尊。“费佳整天整天地抱住那本习题集不放了,每解出一道题,他都感到是一个巨大的胜利。”苏霍姆林斯基还专门为费佳他们搜集大约100本书和小册子,他说:“有些书和小册子是跟课堂上所教的内容有直接联系的,另一些书并没有直接联系,不过我认为读这些书是一种智力训练。”到了五年级,费佳的学习成绩终于赶上一般学生。在六年级,老师终于发现了费佳的“闪光点”--对物理的极大兴趣。费佳很快成了“少年设计家小组”优秀的成员。让差生在学习中有成功感并找回自尊是差生发现自己“智慧闪光点”的基础,也是教师转变差生的关键。从哲学的角度看,启发“差生”寻找“成功感”,找回“自尊心”是“差生”教育的规律。

为什么许多教师终其一生,只是个名副其实的“教书匠”,而苏霍姆林斯基却能成为着名的教育家?仅从下面几个从该书中列出来的目录来看,就很能给人以启示:教师的时间从那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提倡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做一些科学研究、我怎样研究和教育最差的学生、怎样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原来,苏霍姆林斯基不是在简单地重复“教书匠”的工作,而是在创造性地工作,他对工作有满腔的热情,求真务实,有不断努力进取的精神,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能自觉地将教研科研一体化等等,教育家与“教书匠”的区别由此可见一斑。而我们很多做教师的,往往自以为是地认为,只要教好书,育好人就可以了,至于教育科研,那是科研部门专家的事,与己无关,以至于越干思想越落后,越干越没有工作热情,越干职业倦怠感越强烈……一个不研究学生心理和行为,不善于总结教学经验和教训,不探索教育规律的教师,怎么会是一个好教师呢?

将本书封面上卢梭的一句话:“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来提醒还在“迷思”的人。

 

《积极学习——101种有效教学策略》读书笔记

孔庆环

 

最近读了《积极学习——101种有效教学策略》这本书,该书是由M·希尔伯曼编著,陆怡如翻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本书。本书的英文书名是Active Learning,有人译为“主动学习”、“活动学习”,甚至还有“自主学习”,这些译法都有一定的道理,Active Learning确实包含了这些方面的意思。但依翻译者来看,从教师教学的角度讲,译为“积极学习”更为适切。作为本书的作者M·希尔伯曼博士,是美国坦普尔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专长教学心理学,在积极学习领域享有国际声誉。M·希尔伯曼博士毕业于芝加哥大学,他在那里取得了教育心理学博士学位。读完之后让我收获很多,下面就我读的一点收获记在下来,如有不到之处敬请谅解。

一、前言

你可以很快地告诉学生他们需要知道的,但他们更快地忘记你告诉他们的。这句话让我深深的震撼,也让我清醒的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是的,需要教的东西比讲出来的东西多得多。学习绝不是简单地将信息塞入学生的头脑,而是需要学习者自身的心理参与和操练。解释和示范本身永远不会导致真正的、持久的学习。只有积极的学习才能有此结果。

为什么需要积极学习?在学习某样知识时,积极学习会借助于听,借助于看,借助于提出问题,借助于与其他人讨论。总之,要学好某样知识,学生需要“做”——理解问题,明白示例,尝试技能,及使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做作业。

什么样的学习是“积极”的呢?在积极学习中,学生是主体,他们使用头脑……探究观念、解决问题,并应用所学。积极学习是一种快步调的、有趣的和支持性的,并有个人的参与。通常,学生表现活跃,出声思考。

二、积极学习概述

2400年前,孔子在论述教育时,曾说到:

对于我听过的东西,我会忘记。

对于我看过的东西,我会记得。

对于我做过的东西,我会理解。

这三句简洁的话可作为积极学习的精要。

作者将孔子的智慧作一修改并扩展成作者的积极学习信条:

对于我听过的东西,我会忘记。

对于我听过和看过的东西,我会记得一点。

对于我听过、看过并问过问题或与人讨论过的东西,我会开始理解。

对于我听过、看过、讨论过和做过的东西,我会从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对于我教过另外一个人的东西,我会掌握。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一些信条呢?

大多数教师每分钟讲100——200个词汇。但是学生会听到多少呢?当然,这有赖于学生听的方式。如果学生真能聚精会神地听,他们也许能每分钟听到50100个词汇,也即教师讲出来的一半。那是因为学生在听讲时思考了很多。学生很难跟上一位健谈的老师。更多的情况是,学生没有聚精会神,因为即便教学材料很有趣,也很难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研究显示学生能够每分钟听(没有思考)400500个词汇。当听一位老师以四分之一甚至更慢的速度讲时,坚持一段时间后,学生就有可能觉得枯燥,思想便会开小差。

有研究显示,在以听讲为主的大学课堂,学生保持注意的时间不到40%。而且,如果学生在开头的10分钟内能记住70%的话,那么在后10分钟内他们至多能记住20%。因此,听过“心理学概论”课的学生比那些根本没有听过的学生所知道的只多8%,也就不令人惊奇了。

1.对积极学习的疑虑

①、积极学习是否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如何利用积极学习方法讲授学科内容?

很显然,积极学习会比直接教学花费更多时间,但有很多方法可以避免无谓的浪费时间。而且,即便一堂课能够讲得面面俱到,学生们真正学到了多少也是一个问题。讲课者有一种将某一主题的所有可能的内容全部讲到的倾向。毕竟,在他们看来,要想使学生有所收获,最好不要漏掉任何内容。然而,在积极学习课堂,课程是“瘦身”的,目标也有限。指导这种课堂的老师明白,学生们忘记的远比他们记得的东西多。如果内容水平中等,老师就有时间提供活动,从而导入、呈现、应用和反思在学习的内容。

②、如果在积极学习中使用团队或小组形式,如何阻止他们浪费时间?

如果在课堂开始时很少进行团队建设,如果团队任务没有从一开始就进行细致的结构化组配,那么团队的效率就会很低。学生们对要做什么感到困惑,组织性差,就容易脱离任务。或者他们会尽快地完成任务,采用蜻蜓点水的方式,谈不上深入。有多种方法教学生们如何进行团队学习,例如,在团队中进行角色分配,建立团队基本规则,实践团队技能,等等。

2.积极学习的具体细节

10种课堂布局:U形、团队风格、会议桌风格、环形、同心圆风格、工作站、爆炸式分组、肩章式安排、传统的教室、礼堂式。

10种保证随时参与的方法:开放式讨论、反应卡、调查、分组讨论、学习伙伴、议长制、专门小组、玻璃鱼缸、游戏、点下一位发言者。

给学习伙伴的10种作业:一起讨论某一书面文档。就某一文章、讲课、录像或其他任何教育活动,相互交流,关注伙伴的反应。相互评论或修改书面作业。对某一次阅读相互提问。一起重述某一堂课或其中一部分。一起拟出问题来问老师。一起分析某一个案、练习或实验。相互考查。对老师的问题作出反应。比较彼此的上课笔记。

组成学习团队的10种策略:分组卡、拼板、找出有名的虚构朋友和家庭、姓名标签、生日、游戏卡、抽数字、喜爱的糖、选择喜欢的项目、学习材料。

10种促进讨论的技巧:小结、检查、赞扬、阐述、加强、不同意、调节、拉拢、改变、总结。

10种节省积极学习时间的方法:准备开始。给出清楚的指导。提前准备视觉化信息。快速分发材料。小组快速报告。不要让讨论拖延。快速获得志愿者。准备好应付冷淡的小组。加快活动的步调。获得班级的快速注意。

10种对付小组开小差的干预方法:非言语信号。积极倾听。一碗水端平。激活参与规则。使用善意的幽默。私下沟通。改变参与的方式。忽视负面行为。私下讨论非常负面的行为。不要将你碰到的困难牵扯进来。

三、如何一开始就让学生变得积极

无论你上什么课,在一开始就让学生变得积极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没能做到,就有陷入被动的风险,就像水泥经过一段时间就会凝固一样。组织一些启动活动,让学生对学科内容开始了解、趋向,激活他们的心理,引起他们的兴趣。这类经验可算作是一道美味的“开胃菜”。虽然有些教师只是选择在开始时作一短小的介绍,但是在你的教学计划中至少加进一个启动活动来作为第一步还是很有益处的。

在积极活动的一开始,需要达成三个重要目标。即便该门课只开设一学期,它们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这三个目标是:

1.团队建设:帮助学生相互认识,创设一种合作和互助的气氛。

2.现场评估:了解有关学生的态度、知识与经验。

3.迅速投入学习:创造对学科内容的初始兴趣。

四、如何帮助学生积极地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任何水平的教育都关乎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认知学习(知识)包括获得信息与观念,涉及的不仅是理解学科内容,而且包括分析并在新的情境中使用之。行为学习(技能)包括学生操作任务、解决问题和表达自我的能力的培养。情感学习(态度)包括对感受和偏好的检视与澄清,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评价自身和自身与学科内容的关系。

信息、技能和态度的积极学习是一种探究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探索而非反应的模式,也就是说,他们在寻找问题的答案,这些问题可能是别人提出来的,也可能是自己提出来的,他们寻找教师提出来的挑战性问题的解答方案。他们有兴趣去获取信息或技能以完成布置给他们的任务。他们会面临一些问题,并因此而不得不检视自身的信念与价值观。如果学生们卷入的任务或活动能够轻柔地推动他们去思考、去做和去感受,就会发生上述过程,使用在这一章提供的许多策略,你就能够创设这类任务或活动。

这一部分包括如下几个板块:全班学习;激发讨论;促进提问;合作学习;同伴教学;独立学习;情感学习;技能发展。

五、怎样让学生把所学牢记心间

有些教师的教学会一直持续到学期、课程时限的最后一刻。他们认为,在最后一刻,他们还能塞进更多的信息,涵盖他们教学安排日程上的主题和材料。

无论“涵盖”什么主题,其价值都是有疑问的。涵盖意味着隐藏、掩盖,有时候还意味着分散、零星出现。教学直到最后一刻常常导致重要内容的隐藏、掩盖和零星出现。相反,主动学习给人理解的机会。只有花时间巩固所学,人才可能保持知识。

试想你操作电脑时的情境,提取信息、解决问题、形成想法,但你没有保存你做的工作,于是,什么都没有留下。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学生没有机会“保存”他们学习的东西,那么学习是白费的。

除了要“保存”所学,“品尝”所学也很重要。就像所有的经验一样,对所学进行反思、给它情感性结束就是在品尝它。前面我们讲过积极学习的“开胃菜”和“主菜”部分,现在我们探究餐后的“甜点”。

如果你想让学生的学习有个有意义甚至难以忘却的结束的话,有许多积极的举措你可以采取。在这一部分,我们以四个类别来探讨这些举措。

1、回顾策略;2、自我评估;3、未来设计;4、离别感想。

以上是我的一些收获,不成熟,不够深入,理解不够透彻,想要了解更透彻,请亲自去看原著,不到之处敬请谅解。

 

追求幸福,播撒未来

——《幸福教育的样子》读书笔记

邵丽娟

  

乌申斯基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而牺牲这种幸福。做一名教师,我认为教育的真谛就是让学生幸福。学生从离开学校到步入社会,仍然快乐、幸福,这样,我的教育就是成功的。我们教育学生用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矢志不移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只有幸福快乐的教师才能教出幸福快乐的学生。学生的幸福感是我们教师给的,教师的幸福感同样来自学生。我们只有不断提升幸福感,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才会充满深情、饱含热情、喷洒激情,才会充满智慧的火花。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强大力量,会在有形与无形中影响学生。

为此我拜读了《幸福教育的样子》这本教育专著,感触颇深,下面结合我自己的读书体会谈谈自己对实现教师幸福人生的认识:

一、要懂得享受课堂

课堂是教师生命最重要的舞台,一个懂得享受上课的人,课堂便自然会成为其享受幸福的重要舞台,营造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和学生一起痛苦、一起欢乐,你就会少了许多教学的焦虑和烦恼。

二、要懂得享受学生

教师职业幸福感最重要的源泉一定是学生的成功和他们对你的真情回报,影响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许多不利因素都可以从学生对教师的尊重、理解、感激中得到弥补。但要让学生感恩你,你就必须学会感恩学生、呵护学生、尊重学生,真正做到这点并不容易,但如果你只知道权威,那也许你会离幸福更远。幸福不仅仅来自工作,更来自生活。家人、朋友、闲情、雅趣是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也许手头钱是有点紧,但还得学会舍得用杯水车薪中的一水一木去买些喜欢的书、买件心仪的衣服,和家人、朋友一起去聚个会、旅趟游。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自觉高雅的生活情趣很重要。

三、要懂得研究教学和职业规划

把教学工作看作是一种简单的重复,那必然厌倦,也无言幸福。应把研究教材、教学当成提高自己素质的必走之路,应把教学作为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一个体现。教学研究中带来的新鲜感和职场中不断进步的成就感是带来职业幸福感的催加剂。

四、要享受生活

幸福不仅仅来自工作,更来自生活。家人、朋友、闲情、雅趣是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也许手头钱是有点紧,但还得学会舍得用杯水车薪中的一水一木去买些喜欢的书、买件心仪的衣服,和家人、朋友一起去聚个会、泡个吧、旅趟游。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自觉高雅的生活情趣很重要。

五、要有良好的心态和状态

教师的职业幸福是一种心态和状态,也是信念与追求的体现。教师是精神的“传道士”,必须拥有好的心态面对工作和社会,这与我们的幸福“鱼水情深”。心态决定状态,有了好心态就有了好心情,心情是可以传递的,教师是爱的事业,有了好心情,就能笑对生活,就能爱每一个学生,同他们“打成一片”,非常专一的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就能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陶醉,接受情感的洗礼、引导和激励。况且,有了好心态,就会少些烦恼多些快乐,少些狭隘多些豁达,就会视教师为一种艺术,在忙碌之中、创造之中收获更多的幸福,乐此不疲虽苦犹甜。我认为,当我们教师的劳动被他人、社会认可时,必然会带来无比的快乐,会被幸福紧紧“包裹”。

我们应把这种对幸福教育的认识落实到具体的工作实践中:

一、热爱教育事业

    我们教师又靠什么来支撑我们无比睿智的人生呢?那就是——爱!从事教育事业,没有一片爱心是不可能成功的。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对于职业也是如此。从对新课标的研究开始,到认真的备课、写教案、上课,再到与学生打交道,我逐渐的习惯了这份职业,并且在习惯中对教育的热爱、对学生的关爱与日俱增。随着对教育教学的深入了解,无论形势发生怎样的变化,这种维系教育大厦永远矗立的感情在我心目中变成了一种永恒。没有这种对教育事业的真正热爱,我想我不会真正的投入与付出,当然也不会体会到作教师的幸福。

二、提高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提高的关键是在工作实践中是否善于学习、善于动脑、善于发问与质疑。现在提倡的“终身学习”、做“学习型教师”、“研究型教师”,一方面指学习不断更新变化的专业知识、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更重要的是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你不读书、不借鉴别人、不吸收新鲜的知识与观点,只是闭门造车,是很难有新的进步的。学会借鉴、学会吸收、学会融合、再加上自己的经验、自己的思考,就会使你的能力不断提高,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新问题,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解决的方法与途径。说到底,就是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要拓展自己专业化成长的时空,就要不断地提升自己。在不断的学习中不断的充实自己,体会成长带来得乐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读书、读书,再读书。他把读书看作是一个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提倡教师每天要不间断地读书,与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新教育实验的倡导人朱永新教授也这样说:勤于学习,充实自己,这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基础。是呀,要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成长水平,不阅读,不积累,何以提升自己?所以,我们青年教师要尽快成长起来,要把读书看作是一种自觉的学习方式,多阅读,勤阅读,不断丰厚自己的精神底蕴,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的需求。

    只有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善于钻研、乐于钻研,才能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近成功,才能日积月累,有所收获。人都是有惰性的,教师也自然如此。“志存高远”,我们便会把教育工作当作生活的第一需要,把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作为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新课程的实施为我的有所作为提供了条件。只要善于学习,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或教学专家甚至出色的教育家已不再是梦想。

三、互相学习,交流合作

    我在教育教学中积极的学习、大胆的交流。我和同行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沟通,得到了很多良师益友的帮助与指导,使我在不同角度受益匪浅。除此之外,我还积极争取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因此,教师在成长过程中,一定要把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和同事共同进步,更有利于教师群体和个体的提高。主动向身边的名师请教,抓住一切与名师、专家交流的机会,得到名师的指点,可以让自己少走弯路,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我尽可能的拓宽交流渠道,力求在交流中凝聚合力以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没有交流,教学只能停留在一己之见上;而善于交流,教师就能够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多几分信心和希望、少许多迷惘与曲折。

四、拥有幸福心态

教师工作是一种需要较大付出的心智劳动。在这一劳动过程中,是带着“教书匠”的观念来实施教育,还是带着快乐的工作观念来实施教育,其教育结果会大不相同。记得魏书生老师说过这样说过:人活在地球上一共两件事:第一做人,第二做事。做人认认真真守住平常心,做事实实在在为他人和自己带来快乐。静下心来做眼前能做的事。大事做不来,小事赶快做;元帅当不了,好好当士兵;上如不着天,下边要着地;高处不能成,低处要肯就。这是我们所有人都能做的事。我们每位教师所干的工作,不一定都是十全十美的,不一定都是自己喜欢的,也不一定都是专业对口和自己熟悉及专长的。我们能把自己喜欢的、熟悉的工作干好,那是十分容易的事情;能把自己不喜欢的不熟悉的工作干好,这就需要人具备更高的素养。教育工作肯定会遇到“难度大,压力重,学生难教”等状况,确实会出现“不喜欢”的心情。但是,我们要明白我们不能选择我们的学生,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其实不管是平常之心、宽容之心,还是感恩之心,只要你拥有阳光般的心态,就会少些烦恼、多些快乐。

将教育视为一种艺术,乐此不疲,虽苦犹甜,那么你就能够拥抱幸福!就像书中所说的那样:有舞台,就应该好好的演一个角色,没有舞台,就应该静静地做一名观众,我们现在有教育这个大舞台,有教书育人这样一个特定角色,有灵魂工程师这样一份特殊职业,我们就应该好好扮演人生角色。与其等待下雨,不如自己浇花;与其左顾右盼,不如面对当下;与其在徘徊中消沉,不如怀揣理想,坚定的行走在教育的路上。

 

《合作学习教学策略》读书笔记

李冬

 

利用闲暇时间粗略地阅读了刘玉静高艳编著《合作学习教学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共有520个节内容,下面就一些个人认为比较重要的内容进行摘录。

交流、合作是人类社会生存的重要动力,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改中提倡的主要教学方式之一,很多教育工作者对它进行了研究并进行课堂实践。教学实践表明,要想真正将小组合作学习行之有效地开展,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只有长期进行课堂教学实践研究,不断研究解决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一、引言部分

1.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合作是21世纪的成功策略,21世纪的失败将不是败于大脑的智慧,而是败于人际和人机的交互上。“中国的学生被认为是出类拔萃的,在世界上获得了极高的声誉。但是,中国学生的整体素质还是有必要进一步提高的。原因是还有很多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和学习能力不高,甚至那些优秀的学生,也必须学习如何与他人一起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已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己成为数学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

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成效的课堂教学模式。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就开始对合作性学习进行研究和实验,特别是新课改以来,合作性学习又进一步得到实验推广。但是合作学习至今己实施多年,小组合作学习仍然没有被广泛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仅在某些学校进行试验性实践,或在一些公开课上偶尔使用。

2.研究问题的方法

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

二、合作学习的理论概述

1.合作学习的发展历史

“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思想在我国古代教育中就己经出现萌芽。早在两千多年前,在我国的古典教育名著《学记》中,就有对合作学习的阐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一观点认为,在学习中要互相切磋,彼此交流心得和经验,以增加学习的效率。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是最早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思想的,他经常和学生一起切磋学艺,交流理想、志向,并提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罗马哲学家塞内加认为,当你教别人时,你等于学了两次。夸美纽斯认为学生可由教别人和被别人教得到好处。进入21世纪,伴随着课改的大潮,合作学习成为教师倡导,学生欢迎的学习方式,为更多人所接受、研究。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和一种教学策略,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进入我国,我国的研究者多是从理论的层面对合作的价值等问题进行宏观的论述和探讨,只研究了理论方面的意义,在操作性、适应性方面有一定欠缺,很难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提供具体的指导。

2.合作学习的概念界定

合作学习的概念的说法不统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国教育学者王红宇认为:“所谓合作学习,就是指课堂教学以小组为主要组织形式,根据一定的合作性程序和方法促使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共同学习,从而利用合作人际交往促成学生认知、情感的教学策略体系。”另外还有的学者认为:“合作学习具体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相对于个体学习与竞争学习而言的。”我国学者王坦为“合作学习”作了实质性定义:“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相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作者总结认为,小组合作学习主要有几个方面的特点:①具有明确的合作目标;②小组成员之间形成一种相互依赖关系;③每个成员都明确自己的责任;④每个成员都有相同的成功机会⑤每个小组定期自评。合作学习可以这样理解:合作学习是在传统的班级授课的组织形式下,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成员相对固定,每个小组成员都分配一定的任务,为完成共同的教学目标,生与生积极互动,师与生也相互交流,并对小组进行评价的一种教学方式。

3.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

美国约翰逊兄弟的研究发现,有效合作学习的关键因素有五个:

第一,积极地相互依赖积极相互依赖是指学生既要明确自己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不仅为自己负责,更要为其他同学负责。

第二,面对面的互动小组内成员间互相交流提问,互相帮助与共同探讨,为完成共同的教学目标而积极地参与讨论学习。同时教师也要及时与学生交流互动,指导各个小组更好合作讨论,对小组内有争议的问题及时帮助解决。

第三,给小组内的每个成员分配相应的学习任务,每个成员明确自己的任务并且都要完成自己的任务,让那些成绩差的同学也能为小组的成果做出努力,从而使他们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认识到自己也是小组内的一份子,增加他们的学习信心。

第四,人际技巧促进每位成员都能与其他的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学会更好的沟通,增加小组成员间的彼此信任。

第五,小组评价为了保持小组活动的有效性,合作小组必须定期地评价小组成员共同活动的情况,目的是帮助小组成员学会怎样更好地合作。

三、数学小组合作学习

1.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含义

总的来说都具有这样的共同特点:①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是以数学小组活动为主体进行的一种教学方式;②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是数学小组成员之间互助进行的过程;③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共同数学目标为导向的活动,是为达成一定的数学任务而进行的;④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是以每个小组在达成学习目标过程中的总体表现为主要评价依据的;⑤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主要由数学教师安排数学学习任务和调控数学学习过程。

综合以上认识,笔者认为对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含义可作如下表述: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以构建的数学学习小组为教学基本组织模式,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教学活动来共同完成数学教学任务并以小组总体成绩为主要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方式。

2.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现状

由于合作学习其本身具有的优势,它被用来转变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使学生形成以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方式。但是我国对合作学习研究时间不长,其理论也是移植于西方,因此我国对合作学习的研究不可能像西方那样深入。我国最初开展数学合作学习研究的人员主要是少数学者和几个实验基地的中小学教师。但现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我国几乎各级各类学校和研究机构中都有人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3.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过程

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环节是课堂内的实施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含了师生之间的双边互动,教师与讨论小组的双向交流,生与生之间的多向互动等多种交流形式。生生互动在课堂教学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因而重视小组内部与小组之间相互交流与合作,能够使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互助合作关系,增加学生之间的信息沟通,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为了有效实施合作学习活动,教师一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选择难易适中、科学合理的学习内容。(2)建立科学的学习小组。(3)教师有效的组织指导。(4)检测学习效果。

思考:如何理解课堂是一个小组?

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工作中,或在家庭或者社区中,与他人合作都是一个挑战。有时候,与他人合作令人有点不愉快并且效率也不是很高。有时候,与他人合作又很容易令人兴奋,效率也高。①当学生在各种各样的小组中合作时(包括课堂),重要的和可预测的人际问题是显而易见的。例如,当你进入一个新的班级时候,你曾经感受到焦虑,那么其他人和你的感受是一样的,这可能与小组的形成、信任和接纳等问题有关。小组中的人际关系不仅在某种程度上是可预测的,而且与人际交往的双方是序列相关的。对于共同的价值观、基本的信任、接纳感和归属感的需要必须在课堂生活的早期阶段得到解决。如果这些需要未得到解决且小组成员的关系未被课堂生活所接纳,那么课堂不仅变得不友好和不快乐,而且课堂也不会成为学习取得较大成功的地方。冲突——风暴和控制的存在时很自然的。冲突有利于小组明确价值观和确定各自的角色。冲突给了小组活力,冲突可能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的资源。

四、数学小组合作学习问题调查及原因分析

1.数学小组合作学习问卷调查分析

(1)对教师的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查的主要对象是******学校数学教师共*名,问卷主要涉及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理论的认识,对合作学习过程的把握,合作学习的实施指导与评价等方面。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有所了解,认识到了合作学习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有一定的优势,并且也有许多教师平时经常采用小组合作学习……

(2)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学校的四年级和五年级部分学生,其中四年级*人,五年级*人。主要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小组的分组情况,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及参与情况,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方面的问题。

从调查表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还是接受的,也能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也体会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优点,小组合作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是,通过对学生的调查也发现了许多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究的问题。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高,对小组合作学习认可,但是了解不多。②小组规模比较大,结构不合理。③小组合作学习能够调动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④学生愿意和别人交流,但是与别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不强。

2.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研究

1)教师方面。①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思想重视不够;②教师没有把握好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③教师的角色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没有合理定位;④教师选定的教学内容太随意;⑤教师构建的小组不科学,组内分工不明确;⑥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课内讨论环节处理欠妥。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个关键过程就是课内讨论这一环节,只有把这个环节搞好,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是一个很好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⑦教师制定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体系不科学、不合理。目前对小组合作学习缺乏一个合理有效的科学的评价。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影响合作学习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评价方法的不合理直接影响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有的数学老师只重视对个体成果进行评价。

(2)学生方面。只有让学生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和优越性,并对小组合作学习接受和认可,这样才能更好的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但是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时发现,学生的数学学习观方面、合作技能方面、合作参与度方面以及合作学习效果方面都存在着问题,需要探讨并加以解决。①学生的学习方式没有转变;②学生的合作技能不强;③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④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明显。

五、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策略研究

1.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与教师素质

⑴转变教师观念。对教师加强合作学习方面的培训,让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全面的了解,掌握合作学习实施的基本过程,充分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意义。还要给教师提供更多的向专家学者学习的机会,让老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从心理上接受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2)转变教师角色。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提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教师要转变自己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角色。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因而,在数学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作用,给学生创造更多讨论的机会,不再以居高临下的姿态面对学生,而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数学合作学习本身就是学生与学生共同合作,教师与学生之间共同交流探究,一起解决面对的问题,从而完成数学教学任务的教学方式。

(3)提高教师选择适合合作学习内容的能力。①内容难度要适中。太简单的题目没有合作的必要,自己都能解决,几个人在一起讨论,浪费时间。过于难的问题,大家在一起讨论半天,没有任何的思路,超出了学生的能力也不行。②内容要有趣味性。在选题的时候最好能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征,选择一些令学生感兴趣,又能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③合作内容应选择在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处。

(4)提高教师把握课堂的能力与合作技能。①积极引导,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当学生意见分歧或遇到较大障碍的时候,教师要参与学生的讨论,充当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②教师要把握好合作学习的时间。很多教师给学生安排的合作讨论的问题与时间不相配,要么是问题难度大,讨论的时间不够,刚一开始就草草收场,由教师归纳总结。要么是问题较浅易,没有讨论学习的必要,纯粹浪费学习的时间。

2.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与实施流程

(1)科学合理构建小组。小组成员的构成要科学。在分组时,既要考虑学生的性别、个人性格、特点特长、学习能力、学习成绩等方面的因素,还要考虑学习的内容难易程度、内容是否需要合作进行等因素。分组的一个原则就是“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保证了各个小组间的竞争的公平性;“组内异质”为组内成员的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一般要把成绩好能力强的同学与成绩差性格内向的同学搭配好,达到“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小组规模要合理。经过学者研究表明,小组规模一般在46人比较合适。这样比较适合分配任务及人员搭配,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如果达到10人左右,就会存在很大的弊端,很难把组内的成员全部调动起来参与学习,一些懒惰的学生会滥竿充数不参与讨论学习。座位的安排也要合理。有的老师采用学生面对面的对坐的形式,也有的老师采用就近坐的原则。有的老师还考虑学生的身高和视力情况等因素来安排座位。事实上,采用就近的四五个人坐在一起,方便讨论即可,不必非得面对面把桌子拉开。

(2)教师对学生进行合作性学习的培训。首先,让学生来了解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对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流程要熟悉,了解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中的意义。其次,让学生明确自己在数学小组中的角色。小组中每个人都必须明确职责,每个人都担任一个角色,如激励者、检查者、记录者、报告者、组长。小组中的每个成员所承担的任务要科学适当,如组长的职责是组织本组的认真讨论、协调成员间的协作等。记录员负责本组的讨论意见的记录,其他成员要积极参与讨论,真正的把小组讨论落实好。再次,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合作学习的能力影响着合作学习的效果,只有让学生掌握了合作的技能,学生才能在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充分与他人合作,更好的与他人交流,促进学习。

3.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体系

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评价体系的好坏影响着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对学生的评价不公平会打击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因而必须制定一个科学、公平、全面的评价体系。第一,要注重以教师评价为主,结合组内互评和学生自评;第二,要注重把对小组评价与对成员评价结合起来;第三,要注重把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结合起来;第四,要注重以鼓励性评价为主。

总之,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当前课改中积极倡导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师的观念中已根深蒂固,数学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很难在短时间内推广开来。因此,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推广需要多方面的条件,教育部门的支持,学校方面的帮助,教师自身方面的因素以及学生的认可。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是新兴的一种教学模式,符合现代教学模式的要求,在教学活动中体现了它的优越性。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一直是我国长期采用的主流教学模式,它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学组织管理和教学过程的调控,对教学环境的要求比较低,教学效率比较高,更重要的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交流对学生成长所起的作用,远远超出了课堂教学本身。当然也有它的不足,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忽视,甚至压抑,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每种教学模式都有它的优点和不足,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把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小组合作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避开它们的不足,发挥的它们的优势。采用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效果会更好的,就采用合作学习模式;不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就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要注意借鉴小组合作学习的优点,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把这两种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起来,才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及合作学习的策略,保证合作学习实效性应做到:1、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应有一定难度,问题应有一定的挑战性。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性与小组学习活动的激情以及发挥学习共同体的创造性。2、处理好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分配。一般情况下一节课有一定的难度任务的小组合作学习以3次为宜,做到开放空间与开放时间相辅相成。3、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是合作学习实效性的基础。4、小组研讨的民主性、超越性是保障合作学习实效性的关键。5、适时引进竞争机制及激发性评价使小组间通过竞争共同得到提高的同时,个人及小组群体分享成功的快乐。

 

在新课改下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陈芹

 

近日我在闲暇之余阅读了《有效师生关系的心理促进》这本书,书中所列举的案例真是令人触目惊心。看了本书中所列举的一个个发人深省的"教师问题行为"又无不让我们意识到我们应该防微杜渐,教师们不仅要学会预防"问题行为"的产生,而且更要学会对"问题行为"进行心理调适的方法。我们只有这样做了才能防患于未然,最终达到促进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成长的目的。

这本书告诉我们:师生关系是一种教育关系, 是具有道德纯洁的特殊社会关系。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 提高抵御不良社会风气侵蚀的积极性能力。同时, 也要更新管理观念, 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从而为师生关系的纯化创造有利的教育环境。新型的良好师生情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 它是一种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它是师生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 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它是一种和谐、真诚的温馨的心理氛围, 是真善美的统一体。

和谐,是古往今来人类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和愿望。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构建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也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一个和谐的校园需要师生们的共同努力,任前方荆棘丛生我们将持之以恒。茫茫学海中,我们要做勇敢的水手,乘风破浪、共赴前程。青春的脚步如行云流水,青春的岁月需要知识的滋养。让我们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天,向和谐校园的彼岸前行。

我认为,教师是学校心理成长教育的推行者、具体实施者,一个成功的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人格健全的教师,能在课堂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而人格不健全的教师,只能在课堂上造成一种紧张或恐怖的气氛,使学生如坐针毡,惶惑不安。所以,教师完善的心理素质和人格,是构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是实施心理成长教育、情感教育的出发点和首要原则,新的教育实践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从自身的心理成长的角度,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为人师者,特别是我们中学,教师被孩子们视作智慧的化身,言行的典范。教师的一言一行时刻受着千百双眼睛的监督,稍有不慎,就会在学生幼小的心灵里留下这样那样的错觉,或贻人口实。所以我认为学校无小事,教师无小节,严格地说,学校里一切的一切都与教书育人相关。“为人师表”是一句人所共知的老话,然而要真正成为我们教师立身行事的准则,就需要我们一辈子去修炼。

面对繁重的工作和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压力,身为教师的我们在时刻牢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同时更应时常调节自己内心的压抑感尽可能的让自己拥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我们教师队伍的沌洁性、坚韧性和战斗力,从而维护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我们也只有时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将教育教学建立在学生学习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之上,我们的教育行为才能发挥其正面作用。读了这本书使我深深懂得了加强对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的维护是"教师问题行为"预防和调适的重要途径,因为教师问题行为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心理素质方面的缺陷造成的。因此只也不断加强教师自身的心理修养才能够逐步增强教师自我调控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以避免问题行为的产生。

面对难教难管的学生,我们教师往往是抱怨,发牢骚,比如有的学生上课时做一些无关的事情。我们往往容易对这群学生失去信心,产生厌恶情绪。我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保证。那么如何改善师生关系, 从而促进学校教学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呢?我觉得应做好以下方面:

一、 教师要平等友好地对待学生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改变居高临下的态度,真诚地与学生交流;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讨论,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践证明,教师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利,彼此尊重、信任、相互促进,才能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校园里,师生之间没有人格的尊卑、贵贱之分。教师应平等对待学生,不能以高高在上态度、家长式的作风对学生发号施令。例如,当一个学生有缺点或出现过失时,教师对其进行帮助、教育以至严肃的批评,都是必要的,但必须抱着与人为善的态度,才能为学生所接受。反之,如果教师对学生进行挖苦讽刺,则只能引起学生的反感。久而久之,师生间就会出现一道鸿沟。

二、 教师要由衷地信任学生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技巧的全部奥秘, 就在于如何爱学生。”教师都喜爱成绩好的学生, 而爱表现不佳的学生却是不容易的。对于表现不佳的学生, 教师不能只是一味地指责、批评, 而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爱和关心。虽然这种爱有时毫不起眼, 但它有助于师生间理解桥梁的建立和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

信任学生是一种特殊的尊重,对学生有着特殊的教育功能。无端猜测是对学生不尊重的表现。事实上,教师把学生当什么样的人看待,就等于暗示他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学生往往从教师的信任和期待中体验到人的尊严,激励自己不断进取。因此,信任是催人向上的力量,是教育学生的一种特殊手段。同样,信任学生也是培养学生自尊心的一个原则。 

三、互相交流,教学相长

    师生间的良好关系表现为两者之间的互相交流。师生间的互相交流是实现教育教学任务的基本途径。因为这种交流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之中,是全方位、多侧面、多功能的交流。 

四、改革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唱主角、少数学生当配角和问答式为主要课堂教学形式。大多数学生是被动的听课,“死读书,读死书”。新课改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围绕学生来进行。

五、丰富教学内容

目前很多教师在教学方式改革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我认为要想真正激课堂教学,单纯在方式上下功夫是不够的,必须在教学的内容方面有所作为。

从教育教学中师生交流的内容看,既有知识或理性的交流,又有情感或感受的交流,既有品德风范的交流,又有性格或个性的交流。从交流的媒介看,既有借助语言的交流,又有借助直观教具的交流,既有行为动作的交流,又有习惯、仪表、气质和神态的交流。从交流的形式看,既有有意交流,如上课、改作业、谈话、家访、课外活动的组织,又有无意交流,如日常观察、言谈、举止和印象等。这种交流在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错综复杂、密集不断、信息量极大的动态系统。师生就是在这种丰富多彩的交流交际之中,获得有效信息,协调自己的行为,使“教”与“学”达到统一的。 

“教师问题行为的心理预防”应引起教育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我们这些处在时代发展进程中的教师不可否认,依然是这一社会中的高素质者,是社会的精英。但看了本书中所列举的一个个发人深省的“教师问题行为”又无不让我们意识到我们应该防微杜渐,教师们不仅要学会预防“问题行为”的产生,而且更要学会对“问题行为”进行心理调适的方法。我们只有这样做了才能防患于未然,最终达到促进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成长的目的。

以上是我读了这本书的一点感悟,但我觉得"教师问题行为"的产生也是有着多种根源的,它不是一开始就出现在教师队伍中的。虽然教师们对这种问题行为应采取积极防范的态度,但我想教师们更重要的是需要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全社会的关爱。我们所需要的是社会家长的尊重而不应成为被他们指责的对象,我们更需要的是能为我们教师说话并解决实际困难与普通教师心贴心的领导。

总的说来,教师和学生既是师生关系, 又应该是朋友关系, 双方做到以诚相待,和谐的师生关系自然不是难事。一份耕耘, 一份收获。我相信, 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都用爱心去教书育人, 那我们收获的将是一颗颗诚挚的心。否则, 师生之间难以作到真诚相待。师生之间有了和谐的关系,教学质量才能得以提高。一份耕耘, 一份收获。我相信, 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都用爱心去教书育人, 那我们收获的将是一颗颗诚挚的心, 筑就的将是祖国的栋梁之才。

 

读《英语教学活动设计与应用》有感

高文梅

 

读书,能够促进教师的精神生长。人最可怕的是灵魂空虚。由于生存的压力和物质利益的诱惑,大家不再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其结果必然是灵魂空虚,只剩下了一个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躯体。对于一个人来说,没有比这更可悲的事情了。避免陷入这种“更可悲”状况的最可行的办法唯有读书。

每天繁忙的工作压得我喘不过来气,即使这样,闲暇之余我仍然坚持读书。申报课题期间,我阅读了由朱萍、张英联手主编的教育论著《英语教学活动设计与应用》这本书,发现教学活动真的丰富多彩,每个活动的设计都很具体实用,指导作用非常强。《英语教学活动设计与应用》精选了近百个优质课堂实践活动,书中不但完整地介绍了其设计思路,以及详尽的活动过程,还配有恰当的课堂教学用语。尤其是如何活跃课堂气氛以及激发学生学习的强烈愿望。使我大开眼界。每个chapter由目标(Aims)、活动(Activities)、习得(Acquisition)三个环节组成,这三个环节互为补充,保证一切教学设计的完整,既突出语言活动设计,又兼顾了教学的语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使学生赶兴趣。有儿歌,对抗赛,采访,辩论及调查等。同时,展示给每个教师的用语,使老师可根据自己本班需要进行操作,更有利于教师进入教学工作。使我对学科教学的整体设想、课堂教学体系、新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模式、从本书中,我不仅学到了教法,更感悟到以人发展为核心的务本求实的教育思想和科研之路。反思我们目前的课堂教学,我发现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课堂只关注活动却缺少语言;

2.只注意活动的多样性而忽略对学生认知水平的了解;

3.重视课件设计的精巧,而忽略了所设计活动的真实效果。

于是,很多的课堂教学表面上气氛热烈,形式花哨,但仅为了活动而活动,缺乏有效性。    因此,教师应避免课堂教学的盲目性,提高教学效率,确保教学工作的质量,从而为有效实现教学目的提供保证。

对于学生来讲,形式多样的竞赛和游戏激发情景。游戏也迎合学生爱玩的天性,寓教于乐;竞赛则永远是一剂课堂的兴奋剂,培养他们合作协调能力和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意识。在这样热烈的气氛中,孩子的记忆在加深,兴趣在提高,能力也在增长。同时,通过这些活动,能够使师生心灵间加深交流和理解,学生逐渐喜欢老师,有心里话愿意老师倾诉,老师也能了解到学生的内心需要,知道学生内心的喜怒哀乐,更加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在自己平时的教学中,我都能设计一些活动,但我总觉得设计的活动太单调,学生早已不感兴趣,因为游戏用不好,没有充分发挥游戏的价值,但这本书通过很多活动实例以及拓展活动,激发了我的很多灵感,也解决了我教学中的一大困惑。例如:听力活动中的听录音找东西这个活动设计,让我有很大的触动和灵感。在传统的单词听力训练中,我们常常是让学生听单词找单词或听句子找单词,虽然有效却缺乏新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是书中把这个游戏与动手联系,效果就大不相同。它是让学生把听到的单词或图片放到相应的数字下面,把沉旧的游戏新用一下,效果就大不一样。并且,还把这个游戏稍做改动,就成了另外一个游戏,让学生听句子,并指出刚才听到的单词在文中的顺序,既锻炼了学生在听句子捕捉单词的能力,也提高了同一资源教学的使用率。比如说:

活动1:听录音找东西。听录音,把单词或图片放到相应的数字下面。我曾经试过这个游戏还不错,将5个新授单词标上125的序号,老师读单词,学生写序号,最后一起核对答案,这是一个很好的听力输入游戏。同时我觉得我们也可以演变一下,可以将125改成A/B/C—字母,我们在学习单词的同时,复习字母,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是一举两得。

活动2:听录音跟我做。这是美国心理学家提出的TPR教学法,尽量让学生做的眼到、手到、耳到、心到。可以教师说指令,学生做动作,增强记忆。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各组员听指令。

活动3:听歌学英语。播放歌曲,歌词(划线处让学生填写)。在我们课本上,每个单元都有歌曲,我们可以试试这个方式,让学生一边学歌,一边填单词,这也是一种听力训练的有效手段。

我在想:要提高课堂活动的质量,还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课堂的活动内容。无效的设计是不可能牵动有效的课堂学习活动的。有效的英语教学活动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明确语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限定课堂教学的运作,对保证课堂教学有效开展至关重要。课堂活动应有利于学生获得语言知识和发展语言的技能。教师设计的每个活动都应以达成教学目标为导向。如果教学活动脱离了教学内容,偏离了教学目标,那么再有趣的教学活动也难以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学习以及英语文化有了积极地情感,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在设计活动时,教师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课堂教师可根据学生情况进行教学设计。

1)游戏导入

游戏能使人感到快乐,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例如,在基础模块3 Unit2 How to open a savings account? 中设计单元第一课时的导入环节,可以采用guessing game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一个盒子,提问学生Whats in the box? 学生纷纷猜测与盒子大小相符的物品后,教师变魔法式地打开盒子,原来是教师本人的钱包。学生很感意外好奇心被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继续提问:Whats in the wallet? 学生回答:money, ID card, IC card, credit card等,于是自然进入单元的学习主题。

2)图片导入

各种图片或漫画含有丰富的信息,是常用的导入方式。在平时,教师可以精心搜集各类图片,根据主题进行分类,自己建立教学图片资料库,以备教学所需。例如,基础模块1  Unit 6  Would you like to order?  可以选用学生所熟知的KFC的点餐单图片,结合上面的中英文来介绍他们爱吃的产品,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单元内容的愿望。

歌曲导入

中英文歌曲是我们取之不尽的学习资源,很多广为传唱的歌曲不仅在韵律上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歌词也别有新意,往往蕴涵着很深厚的社会文化信息。如在教学基础模块2 Unit5  Its time to change. 这一单元时,明确单元的主题是倡导读者养成good habits. 教学中可以选用《小星星》作为引入,让学生随着歌曲进行热身,由对歌曲的语调来促使下步的学习。

做为一名教师我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读了这本书,对本人以后的教学,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指导作用,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让他们在学习和适用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习,这也是很重要的。只有让学生亲自参与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他们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鼓励学生大胆地使用英语,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直接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一个空间。在我有限的教学生涯中,我会经常借鉴这本书,从中汲取更好的方法,搞好教学。使英语课堂不但有“气氛”,而且有“效果”,让学生不但积极“动”起来,而且在“动”中有更多收获。

 

让“差生”不差

--读《差生心理与教育》有感

韦荣余

 

近年来,学困生是社会、家庭、学校教育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据国内学者调查研究,学习困难学生(以下简称“学困生”)比例高达13.2%-17.4%,而农村更甚。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学困生现状不容乐观。尤其是我所任教的八年级(2)班的学困生情况较为严重。据调查,班级10%左右是单亲家庭,期中2个是孤儿,还有25%是留守儿童,班级学困生比例较大。我自己的孩子也属于学困生。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要面向全体学生,要让学生全面发展、全体发展,转化学困生,成了我们八年级(2)班的每一任课教师面临的巨大挑战,成了我教育自己孩子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于是,我决定先从研究自己的孩子入手,选择《八年级学生轩学习成绩、性格、家庭教育之间关系的个案研究》作为我研究的课题,进而推及八年级(2)班,为了本课题的顺利完成,我首先就如饥似渴地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书成为自己的老师,每天去向他们请教”,在众多的专家著作中钟启泉的《差生心理与教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以下内容选自我在阅读中对《差生心理与教育》的摘抄和一些感受。

一、经典摘抄

(一)差生成因概述

差生的成因,有智力程度一类的素质因素,兴趣、动机、习惯一类的人格因素,学校、家庭、社区(我们生活在农村,此点应是社会环境)一类的环境因素,视力、听力、疾病一类的身体因素。这些因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复杂地交织在一道,构成导致差生的总体因素。

(二)提高差生学习动机的心理条件

1.“饥饿感与学习动机

人在空腹时会求食,口渴时要觅水。在从事学习活动时也会感到某种欠缺——精神上的空白。这种精神上的欠缺意识,不妨谓之饥饿感。这是一个生僻的用语,但却是论述学生学习动机的最贴切的词语。

从原理上说,要强化学习动机,其前提条件就是必须有强烈的饥饿感。可惜这个原理尽管不言自明,但一般人并没有真正意识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把重点放在教学技术上,而放在着重制造学习动机的基础——“饥饿感上的,似乎极其罕见。

提起制造饥饿感,也许会令人感到愕然。但从差生的特质考虑,却是最重要的条件。所谓制造饥饿感,就是使学生从饱食终日的心理状态下摆脱出来,使之感到某种精神上的饥饿。但是,现代的学生一般都过着优裕的物质生活,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有的无所用心,不思进取,甚至精神萎靡。对于这种学生,恢复制造饥饿感的教育,乃是重要的课题。有的外国学者主张,现代的家庭生活不能过分满足儿童的需求,在衣、食、住等所有物质生活方面最好是使之过稍微俭朴一点的生活,使之有所不足。这是很有见地的。不仅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也是同样,信息的洪水汹涌而来,不知知识饥饿的学生是很多的。例如,觅书的需求源于知识的饥饿,对于不知知识饥饿的学生来说,书籍不可能是需求的对象。当教科书及其他书籍源源不断地提供在他面前时,他是不会主动寻觅书籍的。这样,信息过多剥夺了知识饥饿感,因此,提供给学生的书籍不能过滥,即令教学上必要的读物,也应当等待其需要时才提供。无论在学校、家庭,不宜提供过多、过滥的参考书籍。

当然,提出这种主张,不能期望教师和家长在一个早上就能做到,不能急于求成。但是,不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开刀,不管对差生如何倾注心力施以各种教育疗法,也是于事无补的。

2.学业成败与学习动机

所谓动机,就是借助意志导向的需求,包括意志与需求两种心理作用。同单纯的需求不同,它伴有意志的作用。需求不管怎么说都是情绪性的,而意志有强烈的理性侧面。因此,一般说来,对目标能否达成(即预测成功与否)的判断起着很大的作用。而在这种预测判断中,必须重视成功率。可以夸张一点说,在这里成功率正是能否达到目标的预测。

然而,学生丧失了对学习的动机,就不能发现目标达成的可能性,失望的机会也就多了。如果学生考试得分低,听不懂课,而教师和家长依然强调过高的教育目标,那么就会加剧现实的能力与规定目标之间的鸿沟,而陷入失望。如果不仅在一、二门学科,而且在许多学科中积累了上述的体验,那么,自我水准本身也会低落,我不管怎么努力也不行一类的强烈的自卑感就会油然而生。

我们应当考虑的是,如何使学生以适度的成功率意识去从事学习。

第一,布置适于学生能力的、难度恰当的课题。课题不能过难,也不能过易,以成功率在1/2左右为宜。遵循这一原则选择学习课题,会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不过,现实的状况并不那么理想化。在班级授课制条件下,面对数十名学生布置同一课题,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成功率在1/2者,仅仅是其中极少数的学生,对于其余学生来说,要么太难,要么过易。在学习课题和学习时间上对全员提出划一的要求原本是不自然的。因此,需要在现行制度条件下,在尽可能的范围内谋求个别化。

第二,引导学生具有适于自身能力的要求水准,这一点十分重要。成功与失败,是受达成水准与要求水准之差所制约的。如果达成了要求水准以上的成绩,应判断为成功。因此,一旦要求水准过高,尽是体验失败;反之,要求水准过低,由于容易达成,也不认为是成功。因此,要求水准应以成功率为1/2左右为宜。但是,学生的现实能力有巨大的个别差异,千篇一律地规定一个要求水准,是成问题的。对于一个成绩考了90分的学生来说,如果教师只要求考70分,那是调动不了积极性的,反之,对于平日尽是考3040分的学生来说,70分是高不可攀的目标,同样也调动不了积极性。划一的或是不切实际的目标只能使学生的动机萎缩。适合每一个学生的要求水准,就是比他以往的成绩水准有所提高,使之意识到成功率在1/2左右的水准,我们应当依据这种水准去设定目标,使学生有效地学习。

第三,使学习课题与学科的价值判断多样化,无论什么课题、学科,在能够达成的场合,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这一点非常重要。在考试体制下的学校里,只要取得了高分,而且主要学科取得了高分,就以为是成功了。但是,每个学生的能力、能倾是不同的,有的考分低,但理科实验的技能优异;有的主要学科的成绩差,但音乐、体育、美术方面具备优异才能,这样的学生是很多的,倘若对这部分学生仍然用主要学科的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那么他们就不能体验到成功,从而导致丧失积极性。我们不应当用世间一般所谓的好孩子形象去框死形形色色的学生。只要适于某一个学生特点的课题和学科成绩是优异的,就应当予以高度评价,充分肯定他在该方面的成功。

以上三点是使学生获得理想的成败体验的考虑。然而,差生之所以丧失学习积极性,是由于失败体验接连不断。要维持学习动机,就得同时使其成功体验与失败体验取得良好的均衡。由于失败造成悲观情绪,强化了自卑感,可能会最终陷入自信丧失与焦虑不安。能力低下的学生,感受到成人鄙视的行为问题学生,过度地体验失败感,加之受到成人的叱责,而陷入自信丧失状态,最终造成反抗性或自闭性的可能性是极大的。当然也有例外,有的学生在克服了自卑感之后,将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

3.教育期待与学习动机

当调查丧失了学习动机的学生时,会发现其原因与其说在学校生活中,毋宁说多在家庭生活中。当然,直接的契机是考试的失败和来自教师的叱责,但作为间接的原因是家长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期待的影响。因此,在考虑学校里的教师应有什么激励方式的时候,有必要好好了解一下学生的家庭背景。

第一个问题是得不到父母的教育期待。由于某种原因,父母往往会对孩子抱有偏见,或者偏袒兄弟姐妹的某一方。双亲对子女的这种态度,会使子女极其敏感地意识到,并由此丧失学习动机。对于这类学生,最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要表现出热切的期待,要温和地予以鼓励。这种鼓励正是学生激起学习动机的源泉。

第二个问题是家长对子女的划一的、过高的教育期待。在母子一体式的亲子关系中培育起来的现代孩子,怀有强烈的报答母亲期待的心情。当他认识到母亲的期待水准远远高出自己的实力水平的时候,正是小学高年级至初中阶段时期。这时,他不相信自己能在学习上取得成功,从而丧失了学习动机。对于这种学生,有必要劝告他们认识自己力所能及的水准,不要让他硬逼自己达到超越自身水准的过高要求;而且要强调致力于追求同自身相称的水准,而当他达到了这个适当水准时就给予表扬,这才是有效的激励。

不仅如此,对每一个学生抱着同样的划一的期待,也会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动机。在这种场合,宜建议学生设定适合于自身特点的目标。

不限于亲子之间,只要人际关系密切,学生就可以认识来自他人的期待并付诸行动。因此,在集体场所,期待的效果是很大的,无视这一点就不能理解个人的行为。个体的动机,就是源于他人的期待而形成的。在上述第一种情形下,由于缺乏来自双亲的期待,子女就会处于无学习动机的状态。其原因有种种,不能完全责怪双亲,但一般说来,父母对子女总不能说没有亲情的,所以最好以教育期待的方式来表达这种亲情。有时父母虽然抱有期待。但子女却接受不了,这是由于在言谈举止方面未能很好地表达出来的结果。

那么,既然必须抱有教育期待,这种期待是否越大越好呢?从上述的第二种情形看,答案是否定的。一旦双亲抱有过高的期待,子女就无法适应,这样就会导致放弃学习的努力,丧失学习动机。因此,成人抱有的期待应当是适于学生能力发展水准的。不适当的过高的期待是不能唤起相应的学习动机的。

再者,成人的教育期待不仅要有适当的水准,而且要符合学生的个性,否则也会招致失败。因为,如果成人全然无视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一味只想达到成人自己的愿望,结果也只能招致学习动机丧失,落得个事与愿违的结局。

二、阅读感受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生涯中,面对过形形色色的学生,其中就有若干被称之为“差生”的群体。他们常常是被歧视的对象,在社会上被左邻右舍鄙称作“无能”,在家庭中常常被训斥,在学校中往往是教师的眼中钉,肉中刺,但是,也正是这样的一个弱势群体,更需要老师的注意、呵护、关爱。如何能让这些孩子有学习的愿望、激情,能让他们感到成功的快乐?。《差生心理与教育》在差生的转化给了我很多启发。

正如书中所说:“差生问题的解决,取决于两个前提:‘反思’与‘行动’。”世间万物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必然道理,差生,也有其所以差的必然因素:既有兴趣、动机、习惯一类的人格因素,也有智力程度的因素,还会有家庭、学校、社会等一系列的环境因素,各种因素错综复杂交织在一起,就形成了差生。教师的任务,就是对每个差生的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把握他的思想动态,了解其性格特征,内因、外因予以充分考虑,然后对症下药,制定适当的教育策略。

    (一)正确对待差生是转化的基本前提

1.树立素质教育观,正确看待差生。

多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和教师过多的关注和重视优等生,因为他们能给学校和教师带来的利益、荣誉…… 而对差生则关注很少,甚至认为他们是一种累赘。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是要端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使初中教育真正由偏向应试教育转变为全面的素质教育,做到真正面向全体学生,把每个学生作为平等的教育对象来培养

2.树立科学的人才观,相信和帮助每位学生都能成才。

学校教师担负着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教师尤其是班主任需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对人才的看法应当更全面,不能狭隘的认为学生只要学习成绩好就是人才的苗子,只重学业成绩,忽视个性的培养,忽视科学素质的培养。要充分认识到专家、学者是人才,兢兢业业地工作在平凡岗位上为社会做贡献的普普通通的劳动者也是人才。

3.树立和谐的师生观,更多地关注差生的发展。

在升学教育的环境下,学校和教师过多的关注和重视优等生,对差生往往忽视或置之不理,动辄训斥,这样的结果使师生关系的淡漠或僵化。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乐学好学的基础,更是转变差生的基础。

(二)实施成功教育是差生转化的关键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在有经验的教师教育实践中,最困难最复杂的问题就是如何使差生也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并体验到成功的自豪感。给差生创设更多成功的机会。所谓成功教育,即通过转变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方法,不断帮助学生取得成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形成学生的成功心理和积极学习的内部机制,成为学习的成功者,进而为其成为社会的成功者做好基本素质准备。简言之,就是教师帮助学生成功,最后促使学生主动成功。

(三)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是差生转化的重要条件。

环境造就人。教育是一种有效信息交流的过程,是一种人际间交往的过程。差生的转化离不开教育环境的整体合力。调查研究表明: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的优劣对差生的转化至关重要。加强家庭、学校、社会的三维互动是有效促进差生转化的重要力量和基本条件。调查结果表明:当前的的家庭,特别是农村家庭,绝大多数家庭没有或仅有少量报刊图书。并且在家庭中绝大多数人平时基本不读书看报,家庭缺乏良好的学习氛围。造成上述状况的原因,主要是农村家庭事务繁忙,更重要的是文化素质较低。如此的家庭环境,不利于子女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许多学生不能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学业不良,乃至成为差生。

《差生心理与教育》对学业不良学生和学习失能学生概念的定义、诊断、治疗、个案的甄选进行了有条不紊的梳理与评介,显示了作者深厚的理论素养和扎实的学术功底,他对差生问题研究的独到之处,对于教学一线的老师极为重要,他扩展了差生教育理论的应用空间,提供了现实、具体而又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让教师参考,有助于教师转化差生工作的实施。差生需要关爱,需要理解,然而,要做到真正地理解差生,让关爱结出累累硕果,还需要一种治疗差生的教育智慧,站在理论高台上的教育智慧。通过学习《差生心理与教育》,必将指导我正确的开展差生教育的实践工作!必将对我教育自己的孩子有着莫大的帮助!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有感

李珍 

   

关于陶行知先生,以前只是在书本上了解过,我国上世纪伟大的教育家。然而,对于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理论并没有真正的了解过。课业之余,我认真拜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才发现,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对现代中国的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一语道出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老师。世界上有两种不合实际的教学方式,其一: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学生读它、记它。其二: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注意的中心点是从书本上移到学生身上来。在这两种教学方法学生中,学生都是处在被动的地位,知识的海洋是无尽的,但老师教给学生却是有限。

    我们到底怎样更好的教学呢,陶行知先生为我们指出了课堂教学的出路,就是要把教与学联系起来:一方面要教师担负指导责任,另一方面要学生担负学习的责任。他又为我们指出了具体的做法:对于一个问题,不光需要教师将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需要把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妥当,指导他,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我仔细思量,他的想法含义深刻,不仅为我们指出了教师教的方法,还为我们指出了学生该如何去学,同时也告知我们学生到底要学什么。想想我们开展的活动教学,要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教师要提出学生进行小组活动的问题,正是学生解决问题所要进行得的手续、程序,因此讨论问题设置得恰到好处,学生就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出解决问题提的方法,同时也就是依靠了自己的能力解决了问题,掌握了新知,最后还能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再想想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

    这个观点不正是新课程非常强调的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吗?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大胆改革课堂教学,真正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不只满足于学生“学会”,而且要下更大的功夫指导培养学生“会学”。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只有让学生学会学习,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终身受益。因为现在的学习方式,就是未来的生活方式。

    陶行知先生提出关于即知即传小先生制观点,我记忆尤为深刻。小先生制是指人人都要将自己认识的字和学到的文化随时随地教给别人,小先生的责任不只在教人识字学文化,而在教自己的学生做小先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孔子看来无论什么人,都有他的长处,都可能成为你的老师。也提出“每个人,即使是只学习过几个月,只要学到一点,就应当把他学到的教给别人,甚至很小的孩子也可以当‘小先生’”。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体系不同,在课堂教学中“小先生”应是能者为师,知者为师,这样人人都可以为师,而不应只是所谓的优等生。基于“对话式教学”的生态理念,给学生理想的话语环境,让每位学生必然能发挥不同学生的长处,体现出“以生为本”、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新课改理念,学生的差异资源也得到开发和利用。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都出自陶行知先生笔下。从陶先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对好教师的殷切期望。他对自身成长提出了四个问题,叫做每天四问: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陶先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陶先生的每天四问为人们提供了进德修业的参考,当作一面镜子,时刻对照自己,必然可以见出每一个人身体健康上有着大的进步,学问上有着大的进步,工作效能上有着大进步,道德品格上有着大的进步,显出水到渠成的进步。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求真的知识,真的本领,真的道德。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我们周围时刻充满着变化。一个有强烈使命感的人,应有一种危机感。怎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被社会所淘汰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心怀进取心,下苦功夫学。正如先生说的那样:学习,学习,学习,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们要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要学的专,也要学的博。

    陶先生的众多教育思想中,给我感悟最多最深的还有就是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思想,和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我们周围时刻充满着变化。一个有强烈使命感的人,应有一种危机感。怎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被社会所淘汰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心怀进取心,下苦功夫学。人类发展永无止境,科学永无止境,肩负着生产新知识,传递新知识的教师队伍建设也将永无止境。为了可能被淘汰的危机,为了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作为教师就要时时更新自己的观念,及时获取相关的信息,不断进取,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只是,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会做人。教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做一个怎样的人才是我们教育的核心。作为一名教师,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求真的知识,真的本领,真的道德。以身作则,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来教育学生。

先生的教育理论,在目前教学中也是不可或缺的。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师爱(以及家长的爱)犹如心理发展的精神乳汁,哺育学生的心灵发展。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创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教师不仅要学习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献身教育的品格,更要有爱满天下的高尚情怀。发扬因为差,更要抓;因为差,更要爱的敬业精神。教师对后进生应有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后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多给学生关照和温暖。对学习好的学生热心引导,对学习差的学生及调皮的学生也是从爱开始,进行指导帮助,不歧视、不训斥、不讽刺挖苦。学生们感受到老师的爱,有了良好的情绪,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使学生们感受时代的脉搏,培育爱他人、爱祖国的情感。情感是理智的基础,善良的心和爱他人、爱祖国的情操也是创新智慧的心理基础。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确,选择了教育,就选择了奉献。有人将教师比作园丁,园丁的梦境,常常是花的芳香,叶的浓荫,教师的梦境,常常是甜美的笑脸,朗朗的书声。”“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将永远牢记陶先生的教诲,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总之,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博大精深,值得我们继续研读,让他的教育思想来指导我们的工作,以更好地实现新课程改革。我愿做一名民主型教师,创设融融的师爱氛围,靠着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去解读陶行知先生的伟大教育思想。

 

读《学与教的心理学》有感

吴晖

 

高复班学生,尤其是中等生由于他们学习成绩平平,想提高成绩可又碍于面子羞于启齿等原因,总会出现上课时师生之间难以互动,平时只顾自己埋头学习而课后不愿意和老师主动交流,加之中等生在班级中相对数量较多,种种原因导致教学质量难以提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绞尽脑汁想了很多办法,但都效果甚微,于是就读了皮连生教授的《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分“教师与学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三部分。通过对本书的反复阅读,使我对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对学生的心理以及学与教间的微妙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此同时也精进了自我,提高了教学质量,由此总结感想如下。

    第一、有效教师特征和无效教师特征及学生喜欢的教师特征

在第一章,书中指出,有效教师的特征有:机敏、热情;关心学生及班级活动;愉快、乐观;能自我控制;有幽默感等,共20余项。无效教师的特征有:呆滞、烦恼、对学生及班级活动不感兴趣;不乐观、悲观;易发脾气;过分严肃等,共20语项。

日本学者对4588名小学一年级至高三年级的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日本学生喜欢的教师特征排在前十位的依次是:教育热心、教学易懂、开朗、公开、理解学生、亲切、平易近人、有趣、不发脾气、幽默。我国学者也做过类似的研究,结果也较类似。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的老师,学生所喜爱的特征是类似的。这里对教学方面提的比较少,学生更喜欢的是教师身上人文性的东西,而不是知识性的,因此,教师除了要有广博的知识和良好的上课技巧外,高的情商十分重要。我对照着有效教师的特征和学生喜欢的教师特征,寻找自己的弱点,发扬自己的优点,力争做学生喜欢的教师,进行有效的教学。

    第二、有效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特征

根据日常经验,我们肯定会认为,教师的智力应该与他们的教学效果有很高的相关。但国外的研究表明,教学效果同教师的智力并无显著的相关。还有,教师的知识水平同学生的成绩也无显著相关。那么,教师的教学成果到底与什么相关呢?研究发现,教师思维的流畅习惯与他们教学效果等级有显著的相关。还有两项研究表明,教师的管理课堂、安排教学活动的条理性和系统性这些能力与教学成绩成正相关,教师在这些方面能力较强,学生的成绩好,在这些方面能力弱,学生的成绩差。这些研究启示我们,教师职业需要某些特殊的能力。其中最重要的可能是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及口头表达能力和组织教学的活动。

回到我们的日常教学,有些教师基本功很棒,知识渊博,而教的班级学生的成绩却很一般,而有些教师,比如政治老师或者历史老师改教英语,虽然从专业的角度来说,他们是要差一大截的,反而学生的成绩却很好。其中起关键作用的不是教师的学识,而是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和安排学习活动的能力。这一点是非常值得注意的。

研究资料表明,在教师的人格中,有两个重要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一是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二是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施穆克1966年的研究表明,当学生把他们的老师看做富有同情心时,课堂内的学生之间更能分享喜爱和感情。科根发现,教师的热情与学生完成的工作量、对学科的兴趣、小学生行为的效性均有重要的关系。瑞安斯1960年的研究表明,有激励作用、生动活泼、富于想象并热心于自己的学科的教师,他们的教学工作较为成功。这些研究表明,教师的人格特征对于教学成果具有非常重要的联系。教师的培养也要基于这些方面。教师要善于表扬学生,要有工作的热情,要有同情心,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时刻在关注他,老师是喜欢他们的,这样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

    第三、教师要善于利用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的心理学教授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对小学生做了一次所谓的学习潜力测验(实际上只是普通的智力测验):他们声称要进行一个“未来发展趋势测验”,并以赞赏的口吻将一份随意写出来的“最有发展前途”的学生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叮嘱他们务必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准确性。8个月后,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成绩都有了较大的进步,各方面的表现都很优秀。显然,“权威性谎言”发生了作用——这个谎言左右了老师对学生能力的评价,而老师又将自己的这一心理暗示传染给了学生,使其感受到了老师对自己的关爱和期望,从而变得自信、自强,进而取得了异乎寻常的进步。

从罗森塔尔效应中我得到了如下启示:教师要学会欣赏学生,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潜力,要针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期待,并且让他们知道,“你是非常有潜力的,老师看好你”,并且要经常的对学生按照期待值进行暗示,这样,被老师寄予较高期望的学生才能朝着教师期待的方向发展,越来越好。教师不要轻易的打击某个学生,哪怕他们真的非常差。即时对于非常差的学生,提出一定的期待,他们也会朝着目标前进,而不会自暴自弃,因此,教师要掌握并且善于利用罗森塔尔效应。

    第四、教师要克服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是一种与职业有关的综合症状,是指个体对付出与回报之间显著不平衡的知觉。这种知觉受个体、组织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教师的职业倦怠就是指教师对从事教学工作缺乏事业的动机和兴趣,勉强维持教学工作,在内心产生一种对教书育人的厌倦和心力俱疲的状态、导致教学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降低的一种现象。这种职业倦怠在教育、教学中的突出表现是:教师在工作中缺乏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教学方式落后,教学作风懒散,无意从教,工作厌烦,人心思动,想改谋他职。其结果导致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相互影响,恶性循环,既影响队伍的稳定,又有碍教育质量的提高。

职业倦怠是一种非常可怕的“疾病”,它不仅对教师自己有害,而且对学生也有害!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人,一旦倦怠,教师和学生缺乏生气和动力,整天死气沉沉,没有理想,没有动力,更谈不上成就感和满足感。在我们的身边,存在职业倦怠的教师大有人在,有些教师,因为年龄大的关系,没有工作激情,还有些教师,职称已经到了顶峰,没有追求的动力,还有些教师,晋升职称无望,也无所事事,没有工作的动力和激情,还有些教师,志趣不在教师这个职业,因此对工作毫无热情,倦怠自然产生。克服职业倦怠刻不容缓!

    第五、争取成为专家型教师

书中对专家型教师的定义是:专家型教师一般指教龄5年以上,教学表现突出的教师。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界定:一是通过学生成绩,即用标准化测验研究学生在一定时期内(如5年)的增长分数。如果某位教师所教学生的增长分数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居前15%,则该教师可被视为专家型。二是通过学校领导认定。三是通过观察教师教学方法,如研究者对学校领导提名的教师再深入进行教学观察来认定。不论采用何种方法,评定专家型教师的基本标准有两条:一是学生学业成就,二是教师的教学行为。

    在专家型教师这一点上,我持有不同的观点:专家型的教师绝对不是5年时间就能达到的高度,只能说5年一名教师可以由新手教师成长为熟练的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能够熟练的驾驭课堂,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真正专家型的教师,应该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理念,教学成绩优秀,在个人的发展方面有一定的树建,得到广泛的认可。成为一名熟练的教师很容易,成为专家型教师很难,教师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做到。成为专家型的教师是我的追求,目前离目标有些距离,还要更加努力!

第六、教师教学专长需要的知识技能

舒尔曼认为,教师的知识结构至少要包括七个分类别:教材内容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教学法-内容知识、学生及其特点的知识、教育情境的知识、有关教育宗旨、目的、价值和它们的哲学与历史背景的知识。

通过对这本《学与教的心理学》的学习,再把从此书中学到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促进了自身的发展,提高了自己的教学质量。深刻体会到读书,读好书的重要性。以后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阅读相关方面的书籍,学习更多经验来精进教学不断地成长,使师生交流更融洽,关系更和谐,争取把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建构主义理论》读书笔记

李登攀

 

学生在上课之前对教学内容有什么了解?他们可能有什么样的疑问?他们期待什么样的课堂?他们会为了什么问题而开动脑筋?他们在课堂上应该扮演什么角色——被动的接受者,还是主动的参与者?如果他们是主动的参与者,那么作为教师的我们又该怎样组织课堂——围绕教科书、课程标准,还是学生的学习?如果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发展和学生的学习为出发点,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在达到各种教学标准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学习呢?……带着这些问题,我读了乔治·w.加侬George W.Gagnon Jr),柯蕾Michelle Collay),宋玲著的《当代教师新支点丛书:建构主义学习设计》。摘要如下:

“建构主义本来是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总之,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可以形成一套新的比较有效的认知学习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较理想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我的思考:利用建构主义的认知规律,设计、实施教学设计,精准地掌握“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可以解答这其中的许多问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告诉我们,知识是不能被传递的,只能由学生自己来建构,而且这种建构是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的。因而,学生才是课堂中的主角,他们已有的知识和思维活动应该成为教学设计的重心,教师则应当成为能回答上述问题的引路人。

“我们认为,学习包括意义建构的社会化过程和个性化过程。这也是CLD概念的基础。之所以会把这项工作看作是组织学习,而不是设计教学,是因为我们的关注点是学生为了学习会做些什么,以及教师为了鼓励和支持学生的学习,会做些什么。众所周知,很多课堂教学都是教师进行讲述,学生并未真正参与。高辍学率和学业失败都与厌倦了这种以课堂为基础的教学密切相关——学生坐在教室,听老师讲课,而不是自己思考和与他人讨论。许多初中和高中,每天都有六到七节4550分钟的课,它们保留了这种标准化的教学单元。在那里,教师会告诉自己和学生,他们已经“讲授了所有教学内容”,并且还认为已经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测验学生之后,当他们发现学生学到的知识很少时,他们就会非常失望,然后指责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建构主义学习设计与此不同,它认为学习发生在学生反思教师教了什么的时候,发生在学生与同伴一起学习建构自己的理解的时候,或者发生在学生在校外应用新知识的时候。当学生在脱离互动或缺少想法反馈的前提下,尝试寻找意义时,理解可能就不会发生。伯克利提出,一些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肄业生曾在高中的数学课中获得过优秀和测验高分,并因此进入了大学,但是他们却无法通过大学的数学课程,因为他们并没有正确地理解数学概念。”

我的思考:怎样在生本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即使接受并且反馈学生的想法、困惑、思考,让学生在交流展示、质疑释疑中接受、巩固所学的知识和能力。

建构的几种途径:

1)支架式建构

支架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是,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的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指当建构新材料A时,先有同性质的材料B的知识,将有助于A的学习。

2)抛锚视式建构

抛锚式教学的理论核心是,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

指当建构新材料A时,先呈现一组概念,从而有助于A的学习。

3)引导式建构

指为了建构新材料A时,可以选用一种材料B的学习来引入A的学习,使材料A的意义在材料B的基础上更易理解。

4)随机进入教学

建构主义随机进入教学方法的理论核心是,在教学中就要注意对同一教学内容,要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下,为不同的教学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现。换句话说,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这就是所谓随机进入教学

情境教学:怎样实施教学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学习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仅仅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我的思考:课堂教学的四大要素: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情景,即教师为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所做的准备工作,包括实验器材,二维码链接的文字、实验实录、最新科研成果、图像等。协作,指学生在生本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呈现的多种协作。在这个环节,可以了解以下内容:学生在上课之前对教学内容有什么了解?他们可能有什么样的疑问?他们期待什么样的课堂?他们会为了什么问题而开动脑筋?他们在课堂上应该扮演什么角色——被动的接受者,还是主动的参与者?如果他们是主动的参与者,那么作为教师的我们又该怎样组织课堂——围绕教科书、课程标准,还是学生的学习?如果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发展和学生的学习为出发点,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在达到各种教学标准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学习呢?我可以通过学生扫描的二维码的内容及时对上述问题进新反馈,组织和引领学生的学习活动。从而实现和满足学生的会话的需求。其中,协作和会话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内容。意义建构则是教学目标。

内容摘要: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总之,通过同化顺应才能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在传统的课堂讲授中,由于不能提供实际情境所具有的生动性、丰富性,因而将使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发生困难。

我的思考:教学的情境重点在为了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在学习过程中要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包括各种类型的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料)。这里利用这些媒体和资料并非用于辅助教师的讲解和演示,而是用于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对于信息资源应如何获取、从哪里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加以利用等问题,是主动探索过程中迫切需要教师提供帮助的内容。二维码的应用可以带来极大的便利。

《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摘要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即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1.创设实验情境,以“趣”激“学”

在课堂教学中,当直观有趣的物理实验在学生眼前展现时,它就成了学生感知的刺激物,只有当刺激物具备了新异和变化的特点,才能成为学生注意的对象。因此所设置的实验情境要考虑到它的新异性,应尽量使学生获得新鲜的感受,借以激发学生观察、描绘物理现象的热情,进而使学生产生想学的愿望。

2.创设问题情境,以“疑”促“思”

好奇是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心理特征。在课堂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抓住这一特征。提出富有思考性的问题,有效地启发诱导,使学生尽快地进入学习物理的情境这中。

3.创设电教情境,以“境”明“理”

利用幻灯机、放像机、多媒体电脑等电教手段,创设电教情境,可以其生动、形象、鲜明视听效果,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录像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其画面可以展示大到宇宙、星际的天体运动,小到分子、原子的结构及其运动变化,也可以用特技方法将原来高速运动的瞬间即变的短暂过程拉长,便于学生观察。也可以将几小时,几天甚至几年才能变化的过程在几秒内展示其全过程。

我的思考:创设情境教学,以情景为背景,以协为抓手作,以会话为途径,以意义建构目标,利用二维码这一特殊媒介,探究初中生物的高效教学模式。

 

 

 

 

 

 

 

 

 

 

 

 

 

 

本期编辑:刘加宽   范来柱   尚实现   汤宜成

欢迎各中小学教师踊跃投稿,报道读书、教科研活动开展情况。邮箱:dsbgsy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