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示范高中

江苏省四星级高中

学校微信

  |  

当前位置:教育科研 > 教师读书

用爱心将学子心理灵动起来

发布日期:2016-11-01 来源:[db:出处] 浏览次数:

 

用爱心将学子心理灵动起来

韦贵霞

最近阅览了美国作家多金的《青春期心理学:青少年的成长、发展和面临的问题》,于是我对青少年学生的心理进行了一个深入的思考。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它是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距离,它反映了个人或群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表明了人们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关系的深度、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等心理方面的联系程度。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会给人以愉快、充实、幸福、成功、欢乐;而当人际关系紧张失调时,它又会给人带来烦恼、痛苦、失望、忧伤,给人们的学习、生活、情绪和健康等方面带来一系列影响。

中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有家庭关系、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伴随着性的成熟,身体发育的急剧变化,自我意识的形成,认知能力的发展,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上也日益显示出与童年完全不同的特点,并在人际关系上建立了新的模式。

“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失调而来的。”因此,了解学生的人际关系,指导学生协调这种关系,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为了充分了解本校学生的人际交往状况,我与同仁一起,对本校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心理偏差,本文试着对学生交往中带有共性的六种心理偏差及成因作一些简要分析:

一、傲慢心理

具有此类心理的学生自我意识较强,对自我的认识、评价失当,他们不谦虚,喜欢表现自我,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常常给人一种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感觉,不容易被人接受。

成因:

1.成绩优秀的学生因老师偏爱、家长喜欢、同学羡慕,自觉不自觉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变得骄傲自满,看不到自身缺点,瞧不起别人。自己孤立自己,不愿意与后进生交往。

2.特长生凭借自己的特长傲视同学。体育特长生身强力壮,行为粗野、狂放、无所顾忌,甚至欺凌弱小;艺术特长生故作高深,不失时机的卖弄自己,自以为是高人一筹,优越感强。

3.个别学生因家庭教育不当、家庭结构残缺等原因,长期处于放任自流、我行我素的状态,加上教育者对他们关心不够,一些不健康思想乘虚而入,使得他们敌视他人,与家长、老师、同学对立,行为上呈现反叛性,交际中呈现抵触性。

4.个别学生受社会丑恶现象影响,痴迷武侠小说及凶杀暴力影视,崇拜网络英雄,处处扮“酷”,傲视他人。

5.大城市转学来的学生、家境比较好的同学心理存在优越感,在各方面喜欢表现自我,影响同学对他们的印象。

二、闭锁心理

具有此类心理的学生多内向、沉静,他们作茧自缚,封闭自我。为了不在别人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不使自尊心受到伤害,不愿与人交往。人际交往过程中,往往处于被动,不轻易与他人沟通。

成因:

1.个别成绩优秀的学生自我期望值过高,心理承受力差,接受挫折后,心理失衡,情绪变得低落,又不善于自我调节,不愿意把自己的苦恼告诉他人,因而形成闭锁心理。

2.单亲家庭、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的学生,有意识地封闭自我,营造自我小天地,只注重自我感觉和自我评价,心理一直处于忧郁、焦虑、紧张、固执、自私的状态。

3.生理发育提前、心理发育滞后的早熟学生,在身心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易产生矛盾与困惑,一些隐私问题得不到宣泄,自己又没有勇气告诉他人,整天闷闷不乐。

4个别学生因身材矮小、过度肥胖、生理残疾等原因而自卑,拒绝与人交往。

5.智商偏低、反应迟钝的同学因基础知识薄弱、成绩差、学习压力大,妄自菲薄,不能正确评价自我,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心理一直处于一种紧张、焦虑状态,不愿意与人接近。

6.由于否定友谊所造成。这类学生认为“人心难测,朋友难交”,认为人与人交往是相互利用,怀疑朋友之间会有真正的友情。

7.个别学生由于自我意识的增强、身心方面的矛盾的出现造成心理上的不安和焦燥。他们需要一个能倾吐烦恼、交流思想、表露自我并能保守秘密的地方。虚拟网络正好提供了一个平台,不少学生迷恋虚拟世界,感觉现实生活不是想象的那么美好。在现实生活中,缺乏与人交往的技巧。

三、偏激心理

具有此类心理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容易走极端,常对外界的压力和成人的过度保护表示反感,产生逆反心理。在被人误解、侮辱时,往往会以牙还牙,针锋相对,甚至有过激行为。

成因:

1.个别成绩优秀的学生因一次或多次成绩不理想或其他原因,受到老师、家长的严厉批评或同学的嘲笑,产生失落感,对“伤害”他的人产生敌对、仇视心理。

2.性格倔强、脾气暴躁的同学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容忍、不理智,做事处处不计后果。

3.家庭遭遇变故、学校处分等突发事件容易造成一部分学生因极度悲痛而消沉,因事不如意而焦躁,因一时失足而堕落。

4.因家庭结构残缺或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男女生之间的交往走向两个极端,要么疏远冷淡,心向往之;要么亲密过度,谈情说爱,跨越友谊界限。

5.按照个人的好恶和一时的心血来潮去论人论事,缺乏理性的态度和客观的标准,易受他人的暗示和引诱。做事莽撞,不顾后果。

6.有些同学个性张扬,总爱与别人抬杠,以说明自己标新立异,对任何一件事情,不管是非曲直,你说好,我就认为坏;你说对,我就说它错,使别人对自己产生反感。

四、敏感心理

具有此类心理的学生容易产生“心理过敏”,一件小事都会搞得他(她)心神不宁,焦虑不安,心理整天处于一种猜疑或嫉妒的紧张心理状态。处于羞怯,怕在公开场合与陌生人交往。

成因:

1.内向、腼腆的学生比较羞怯,对自己的言谈举止十分在意,太在意自己在别人心理的印象,生怕在别人面前出丑,继而逃避或拒绝与人交往。因交往过程中表现拘谨,可能会导致性格的柔弱。

2.有的学生心胸不够宽广,一有小事,自寻烦恼。总是感觉周围的人在注意自己,议论自己。他人之间的一句玩笑,他都认为是指向自己,常产生怀疑、猜忌心理,妨碍与人交往。造成自己心理压力很大,很痛苦。

3.大多数同学认知表面化,轻率对同学做出评判,造成对他人的伤害,影响对他人的交往。比如:看到男女同学在一起,便认为是在谈恋爱;同学与老师谈话,那肯定是打小报告……

4.少数学生在嫉妒心理的支配下,心理处于失衡状态,导致对老师和同学的疏远。

5.极个别学生的相貌、身材、身体素质、体力及生理上的缺陷、疾病所带来的限制(这种限制将导致个体对某些工作不能胜任,导致个体行为失败,目标无法实现),无形中在交往适应上会增加许多困难,他们会担心受到别人的歧视、嘲笑或议论,因而产生心理敏感。

五、淡漠心理

具有此类心理的学生孤独、封闭,不主动与他人交往,对他人的友好持无所谓态度,不与他人深入沟通思想,交流感情。

成因:

1.“见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等错误认识对一些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产生消极影响。

2.受诚信丧失的社会风气的影响,特别是受家长的一些错误引导,一些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缺乏安全感,存在防卫心理,甚至产生相互利用的畸形心态。

3.有的学生只按自己的兴趣、特长发展某一方面的能力,其他的事情对他来说无足轻重,从而不参加其他集体活动,对与自己爱好、志趣不同的同学交往缺乏热情。

4.有些学生缺乏人际交往的愿望和兴趣,他们对人际交往很反感,认为把过多的精力花在人际交往上太不值得,人际关系好坏不会对人造成什么影响,只要学习好就行。

5.与他人交往平淡,缺少知心朋友。这类人通常可以和大多数人进行正常的交往,但又感觉到这种交往太平淡,与人相处的质量不高,相互间缺乏吸引力和影响力,多属于点头之交,没有人值得他牵挂,也没有人会想念他。

六、模糊心理

具有此类心理的学生,人际交往的面往往比较狭窄,交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盲目性,容易对他人产生习惯性的误解或偏见,不愿意与不熟悉的人交往。

成因:

1.迷信第一印象。有的学生根据第一次见面时对方的外貌、表情、衣着、谈吐等,对对方做出一个初步判断和评价,尽管这种认识带有一定的主观片面性,他们还始终坚持,不对他人做更多的了解。

2.注重近因效应。大多数学生一直同熟悉的人相处,一旦一贯了解的人与人发生矛盾,便自觉地站在朋友这边,与他人对立。

3.很多学生常用头脑中存在的对某一类人的印象去认识一个陌生人,这种刻板的思维往往会造成偏见。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心理状况也肯定不一样。以上只是对中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做粗浅的分析,意在唤起教育工作者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促使学生自觉完善自我,学会与人交往,优化自己的人际关系,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