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示范高中

江苏省四星级高中

学校微信

  |  

当前位置:教育科研 > 教师读书

东海县教师读书通讯(2016.11)

发布日期:2016-11-25 来源:[db:出处] 浏览次数:

 

东海县教师读书通讯

 

东海县教师读书活动办公室                            201611 

 

 

读书时讯

——《让教育多一点理想》:让孩子与美好相遇…………………………………阳  华 

读书热议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培训…………………………………………………………周建国

——阅读也是生活的刚需……………………………………………………………盛玉雷

教师书房

——打开经典阅读之门的钥匙………………………………………………………陈秀玉

读书随笔

——读《阅读里的生命教育》有感  ………………………………………………李 

——读《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有感 ………………………………………倪晓燕

——高效与有效,关于课堂的再次叩问……………………………………………王培福

——读《名师崔峦:教小学生阅读和写作》有感…………………………………顾月玲

—一读加里·D·鲍里奇的《有效教学方法》 ……………………………………祝久善

——读《音乐课程标准》有感………………………………………………………贡惠娟

——读书感悟…………………………………………………………………………张方铃

——《课堂决策—中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及案例透视》读书笔记………………孔庆环

——《生物学教育心理学》读后感…………………………………………………李登攀

——《教育:让生命更美好》读书心得……………………………………………赵鑫军

——读《中小学外语教学》有感……………………………………………………吴 

 

 

读书时讯

 

《让教育多一点理想》:让孩子与美好相遇

 

 作者:阳华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孩子,家庭的希望,社会的未来。作为教师的我,知道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的内心世界里都有一个美丽的童话。近日,我有幸读到了陈心想博士的教育随笔集《让教育多一点理想》(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便被深深吸引。作为教育者,追求理想的教育,就是要让每一个孩子都相遇美好,让每一个生命都绽放精彩。

作者陈心想在国内曾就读于中等师范学校,他的《永师杂忆》一文一下把我拉回当年的师范生活,从初中时就立志做教师的我,也开始了对美好教育理想的重新认识和思考。作者毕业后被保送到师范本科院校深造,后来到美国留学攻读博士。他既有国内受教育的历程,又有十多年在国外求学、工作的经历,这使他对教育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又有着特殊的情怀,他时时关注美国教育,亦念念不忘中国教育。

本书不仅有着对当今教育的痛点分析,如家长为孩子的成长代劳,只偏重孩子的智力培养,高考状元的经验与感悟,撕书作为毕业仪式,十万元买下复读生岂是教育之道,农村留守儿童等等,还有对家长老师的启发指导,如父母要当孩子的贵人,注重培养非智力品格,天地有大美,教学中为重心,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看世界,建立师生信任关系的策略等等。

中美文化、历史背景不同,教育体制和策略也有差异,但教育的本质是相近的,都是为了培养社会人,因为作者的亲身经历、观察与思考,总是给我们智慧的启示,让我们对美国教育和美国社会也有一定的了解。让我们深层思考,让教育多一点理想,让孩子与美好相遇,我们到底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如《父母要当孩子的贵人》,文中说,孩子不能放养,而要培养。对父母来说,如何培养则是一个文化资本的问题。孩子从父母那里学待人接物和对社会学校的了解,而父母则对孩子培养好的生活习惯,指导孩子学习方法、选课、选专业的策略等。如今指导孩子学习的家长,妈妈居多,所以具有文化资本的妈妈也是孩子良好发展的基石。确实如此。父母是孩子的首任老师,家庭和美,对孩子的爱宽严适度,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老师对孩子的教育指导,要经常和家长联系交流,取得家长的信任和支持,家校合育,让孩子相遇成长的美好。

又如《给平凡孩子也点个赞》,文中指出,《时代》杂志里发表了一篇长文《给平凡的孩子以赞美》,文章提出,我们应该重新思考优异到底是什么?成为第一到底值得为之奋斗吗?美国的很多家长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上常春藤的料,这相当于相信自己的孩子会成为亿万富豪、百老汇明星或罗德学者。这些家长给孩子定位是职业和教育上的1%,认为只要足够努力,就可实现。为了成为最好的1%,教育成了一场军备竞赛,孩子们不仅家庭作业繁重,课余还得参加各种学习活动。目标都是为了以后上个好大学。

美国家长的这种期望和挑战,很值得我们中国家长思考,我们的很多家长目前又何尝不是这样,天天逼着孩子,陪着孩子,学这学那。其实普通的孩子,应该自有其价值和人生,不要逼他非成为那1%。每朵花的绽放,都有其绚丽的色彩,让他在自己适合的地方,开心成长,相遇美好,相遇最好的自己。

在《生命成长所需要的四种空间》一文,作者认为教育需要给孩子留有充分的自由空间,让孩子像树苗一样向天空自由舒展枝丫,接受阳光雨露的滋养,健康成长。在时间、想象、亲近大自然、自由选择这四个方面给予其充分的发展空间。学校和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花园,在这个美丽的大花园里,老师和家长一道,遵循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孩子、鼓励孩子、欣赏孩子、爱护孩子、引导孩子,让他们在大自然中成长,在各种活动中享受快乐,在充分的空间中完成生命成长的蜕变。

作者书中诸如这样对我们有深度启发的文章还有很多。让教育多一点理想,让理想的教育就在我们身边。这是一位情系教育的留美博士真诚的呼唤。愿我们借着陈心想亲切朴实的语言、接地气的旁征博引、见解独到的真知灼见,引领我们走向教育的诗意栖息地。让教育多一点理想,让孩子与美好相遇。     (作者单位:四川广元外国语学校)

  《中国教育报》2016117日第10

 

读书热议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培训

 

作者:周建国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教师核心素养是教育发展的软实力,培训是改善教师素养的重要路径。当下不少培训虽然把发给了教师,但并没有把瞄准方法告诉他们。如果能在培训中引领教师读书,虽一时半会儿难见效,但终究能改变教师的素养。读书是教师从内心出发的自我培训,是涵养理论、内化行为、提振底气的必然选择,也是修补精神构造最强大的力量。因此,笔者以为,读书就是教师最好的培训。

  当下不少教师依旧被绑架在应试战车上,致使他们忙应试而缺失读书意识和能力,不读书成了常态,而读书的教师反而成了另类且稀缺;可悲的是这些不读书的教师,还禁止学生读与应试无关的闲书。因而他们终究跳不出应试窠臼。

  读书是教师提升实践智慧的必由之路。互联网虽然增加了学习通道,但课堂依旧是当下学生主要的学习渠道。为了丰富课程,向学生输出有光亮的智慧,教师必须具备解构、扩展、整合教材以及拓展文本等能力。为此,教师要向蜜蜂学习,要在书山丛林里不停地采集,输入思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吸收、加工、建构、提炼,产生新的认知和见解,这样才能源源不断输出创新的智慧。因此,读书是教师输入思想输出智慧的桥梁。

  因为被应试裹挟,不少教师依旧围着教材、教参和教辅书转;有的为读而读,漫无边际,缺失读书目标;有的教师读和做依旧两张皮。在信息大爆炸时代,教师穷其一生也难以读完浩如烟海的书籍,所以,教师要有选择、有计划地阅读经典。其实,教师读书与电脑要装一定数量的程序一样,如果没有足够程序,电脑无法运作或者功能不强;如果装了太多程序,电脑就会死机。教师只有读了一定数量的书,才能左右逢源驾驭教学。不为教书而读书,就是指教师要跳出学科的限制,跨界和自由地阅读,不要用专业阅读来拒绝其他阅读。教师要把读、思、做、写嵌入实践。尽信书,不如无书。作为实践者,教师更需要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因此,要读懂社会、人生和学生,边读边思边做边写边跟进,以读促思、以思促做,把书读活、读透,做出特色,写出风采;发现不足,回头再读,循环往复,从理论消费者蜕变为草根理论创造者。

  教师要做互联网+”教育阅读的促进者。互联网是20世纪末上帝送给人们的最佳礼物,也是打破垄断思想、加快教育转型的利器。为此,教师要与时俱进,既保持纸质传统阅读好习惯,又接纳丰富多彩的互联网立体化阅读。虽然读视频、读图和听书等碎片化阅读,可能零碎和间断,但只要坚持不懈,照样能积聚跨界成长正能量。为此,教师要跳出因循守旧的深井,打开心门,敞开脑门,建好自己的博客、微信、微博和QQ群等,建设资源库,扩大朋友圈,发布读书心得和课堂视频等,利用圈子的力量推动读书,辐射并分享读书的智慧,优化并叠加小环境的合力,从而改变教育大环境。

  校长要重视建构教师的读书文化。教师不读书,责任虽然在本人,但是,要改变教师读书的生态环境,校长必须改变观念且要带头读书。因为校长就是教师的精神领袖,只有校长当好阅读领头羊,才能去影响并推动教师的阅读;为了保证教师的读书时间,校长应该淡化应试,规范办学行为;为了改变发书后就完事的陋习,校长不但要请专家把脉问诊开良方,还要请优秀教师现身说法,使大家感受到读书的力量。

  让读书真正成为教师的自我培训。书籍是没有围墙的大学,如果教师能手不释卷,就是终身读大学;读书不但是教师最好的备课,是改善核心素养成本最低的自我成长,而且更是教师觉醒和增加良知的阳光大道。期盼校长能用好手中权力,推动教师读书;更期盼培训部门在学分认可、改变培训方式和优化内容等多想办法,促进教师读书落地生根。(作者单位:浙江省奉化市教育服务管理中心)

  《中国教育报》20161114日第9

 

阅读也是生活的刚需

 

作者:盛玉雷  来源:人民日报

 

  如果有一天,我独自漂流在茫茫的大海上,我会选择一本书为伴。在1974年的国际儿童图书节的献词上,英国女作家尤安·艾肯这样说。时过境迁,书里描写的世界可能已经改变,但人们对阅读的爱却鲜活如初。

  刚刚结束的11”中,有一组数据让人没想到:图书销售额增长近90%30分钟破亿元,21—30岁的年轻人成为购书主力……

  这些数字令人意外。在这样节奏轻快的时代,不少人忧心国民平均阅读量的下降,也产生了读屏与读纸孰优孰劣的介质之争。但实际上,无论是孩童还是老人,无论是凿壁借光的清苦,还是坐榻品读的享受,阅读从来都是人们生活中的刚需,无关时代,无关媒介。

  有人说,海明威阅读海,发现生命是一条要花一辈子才会上钩的鱼;梵高阅读麦田,发现艺术躲在太阳的背后乘凉;弗洛伊德阅读梦,发现一条直达潜意识的秘密通道……“智者阅读群书,亦阅历人生。阅读总能帮助人们透过薄薄的纸张,感受历史进程的脉搏;总能启迪人们略过苍白的语言,体验人生百态的曼妙。如果说,人生的旅程就是探寻一个又一个未知的可能,那么阅读,或许就是不同世界的入口。

  在一个日新月异的信息社会,阅读这种近乎复古的慢节奏能绵延至今,除了依靠其经久不衰的魅力外,氛围的培育与凝聚也不可或缺。年轻人的选择,证明了阅读的需求端依然旺盛,而数字阅读的红火、线下书店的重生、城市图书馆的包容、乡村书屋的遍布,也证明了阅读的供给侧功不可没。

  但年轻人对阅读的渴望不止于此。最近,一场脱胎于伦敦地铁读书行动、名为我准备了10000本书,丢在北上广地铁和你路过的地方丢书大作战火热上演。毫无疑问,这种漂流瓶似的读书传递活动将面临恼人的交通、路人的冷漠或旁人的不解,但一群年轻人却热情满满,让拥挤的地铁和乏味的城市变得不一样。或许,这就是阅读带给他们最初的感动。

  推崇阅读的人不会老去,而热爱阅读的人却不断新生。正因如此,阅读带给我们的感动,才能源远流长,没有尽头。

 

教师书房

打开经典阅读之门的钥匙

 

作者:陈秀玉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关于阅读的重要性,已深入人心。读什么?却还是不少人争论的话题。几年前,我开始用心读写时,一位前辈就善意地提醒:不要读那些二手、三手的东西,要读经典。

  因这位前辈的学识我很欣赏,他的话在我心中便多了一点分量。我试着找出他推荐的一些经典书籍阅读。可是,我不得不承认,他口中的很多经典书籍我读不下去。连门都进不了,怎知好不好?

  这几年读了一些书,有别人眼中的经典,也有前辈口中的二手、三手书,这样的阅读积累加快了我成长的步伐,我似乎还听到自己拔节的声音,阅读力、理解力都有一些提升。

  《民主主义与教育》是其中一本。当我真正手捧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准备啃读时,还是有点力不从心。感觉这是个美味的椰子,而我却找不到插吸管的地方,无从下口。不得不再一次搁下,望着美味兴叹。不知何时才有能力、有勇气重新翻开这本书。转机来自《向经典致敬——6位教师对话教育先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阅读。这本书结集了六位一线名师阅读教育大师经典的精彩文章,分别从三个方面呈现:一是总结、回顾自己研读经典著作的心路历程;二是结合阅读心得以及现实教育状况等写一封信给大师,与教育大师隔空对话;三是摘录大师经典语录。

  该书的第四部分是邱磊对话杜威。从邱磊演讲稿中,我看到了一个立体的杜威,看到了一个虔诚读者的阅读与思考。在邱磊的演讲录一个人的教育学中,我更轻松地了解了《民主主义与教育》的作者杜威的一些事迹与观点。邱磊在还原杜威时,分析了杜威为什么会成为近现代以来大家之一,谈到了几点理由。一、用建设代替不满。杜威奉行从做中学的实用主义,杜威知道没有建设力,什么都是空谈,我们更需要建设者和改革者。二、学术背景深厚。不管是康德、达尔文,还是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都给了杜威更高的视野。三、有精神支持。38岁时,杜威就写自己的教育信条,最后他说:我相信教师是上帝真正的引路人。四、有科学精神。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这就是他在科学精神下实用主义的自然流露。五、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杜威看来,凡对生长有用的东西就是教育。所以他选择了教育。

  邱磊在谈到经验的秘密时说:在杜威教育思想的诸多关键词中,经验是难以绕开的。所谓的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他的名言经验是重于泰山的一盎司,意思是说,只有你把有启悟、有体会的东西付诸实践,并经受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是有价值、有生命力的。邱磊在演讲中用一句话总结了杜威的教育学:从教条到信条,从文本到生本,从识见到实践。

  读完此书,我似乎找到了一个插吸管的地方。因为我对杜威的教育思想已有了一个整体的有血有肉的印象,而且从几位名师的文字中,也学到了一点啃读经典书籍的方法。

  《向经典致敬——6位教师对话教育先哲》一书其他部分是对话孔子、叶圣陶、苏霍姆林斯基、怀特悔、洛克的,结构都差不多。想阅读相关教育家书籍的老师若能先读读这本书,一定能更快、更深入地进入阅读与思考状态。想阅读其它经典书籍的老师也能了解一下这条从当下教育现状出发,进一步了解、研究大师之作的路径。让我们一起向经典致敬,拿起这把钥匙,开始经典阅读,走近真正的教育。(作者单位:福建省诏安县金星中心小学)

                                            《中国教育报》20161114日第10

 

读书随笔

展示绘本的生命教育

——读《阅读里的生命教育》有感

 

东海县第二幼儿园  李敏

 

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平时关注的也就多了。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遇到了《阅读里的生命教育》,一口气心无旁骛地用了两天时间读完这本书,这种阅读的速度对于我这个有拖延症的人来说,算是我阅读生命里的奇迹了。第一次拜读了大陆版中文,后来才知道还有台湾版的,不惜几次在淘宝里买了退,退了买,以求正品,最后终于黄天不负有心人,等了一个多月,花重金购得正品台湾版。

作者刘清彦本人,由于身体的原因只能靠冰淇淋作为食物,不论春夏秋冬。他遍尝了自己人生中的许多苦难与疾病。“年纪不老,生命经历却颇为丰富,人生中酸甜苦辣、生死离别和病痛挫败的滋味统统品尝过。曾经攀上风光明媚的高峰,也曾直坠幽暗的死荫幽谷。一路跌跌撞撞的成长过程,感谢上帝依然带领眷顾,还有许多天使相伴扶持,以及从生活中和书本里所看见的美好榜样。······”这一段文字简单的介绍了作者刘清彦的经历,他所受到的挫折让我震撼,他对挫折的回应更让我臣服,他的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人生的富有不是物质的丰盈,而是在你的人生道路中打倒了多少坎坷,依然在寒风中笑迎春天的到来!非常喜欢和敬佩在逆境中依然前行的人!

推荐序中孙效智教授这样写道:“他说故事时,口吻真切而融入情境,音声富于磁性而抑扬顿挫,全场听众则为之动容而屏气凝神。他在说故事的前后,往往也会对故事的背景、作者的生命历程,以及他如何透过故事与小朋友们互动进行分享。他的诉说饶富童趣,又自然流露一种说理不说教的风格,让人为之折服。现场听青彦说故事实在是一种享受。······对照青彦现在的风采,我还真难想象他在第一单元里所说的,小时候曾经有过‘说话结巴,没有情绪,表情呆滞’的模样。不过,仔细想想,这也不是完全无法想象的,因为生命有很大的潜能,生命会自己找出路,特别是对那些能将‘吃苦当吃补’、‘危机当转机’、‘挫折当操练’的人而言。青彦正是这样的人,而且还要加上一项特质,他有着能对上帝交托而对自己建立信心的恩典。······”这段文字是对刘清彦在生命的挫折中的肯定,同时也是对他在说故事特有的风采的赞赏。同时也对这本书简单的概括。在我读完《阅读里的生命教育》这本书后,感受到孙效智教授并非言过其实。

这本书是作者刘清彦对自己给教会里的孩子所讲的故事及与孩子们的对话进行筛选而编成的书,内容被分为四块对话:与自己对话、与他人对话、与环境对话、与生命对话。同时,我认为这本书的名字取的也是非常贴切,非常的有意义。比如:他在给孩子们读书讲故事的时候能尊重孩子的想法,给孩子说出心里想法的机会和时间,并在必要的时候加以引导,这也是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具备的能力,充分体现了他说理不说教的风格。

在前言“真实的力量中”他提到了一个观点:父母不可能一辈子像直升机在孩子上空随时待命、空降支援,也无法一路尾随,在他们身边叨叨絮絮、耳提面命。到了终究要放手的那天,是不是能安心让孩子走自己的路?家长学会放手这正是作为幼儿教师的我所坚持的。然而在生活中我看到的是许多的家长对待孩子是那么的保护,那么的舍不得放手,总是怕孩子会吃亏,而不知道放手让孩子自己去体验对于孩子来说是多么地重要,孩子是多么地需要这样的体验。孩子的各方面能力都有了,还怕他吃亏吗?恰恰相反,家长越是舍不得放手,孩子越容易吃亏。许多家长的育儿理念需要教师们旁敲侧击引导他们形成科学的育儿观念,这是一个长期而必不可少的一项任务,任重而道远。

本书作者向我们娓娓道来五十本图画书,每个图画中的作者或者是提到的重要人物,在书页的最下面都有详细的介绍,并配有彩图。《最美丽的第一夫人》是一本传记图画书,对书中的主人公爱伦诺·罗斯福作了详细介绍,这与孙效智教授提到的刘清彦对故事的背景也要了如指掌是贴切相符的。这也体现了刘清彦的一种阅读学习态度,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这本书给我们展现的不仅仅是五十本图画书,还有作者对阅读的阐释和理念。我认为《阅读里的生命教育》这本书也适合家长与孩子共读,里面的故事和与孩子们的对话都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还有刘清彦在给孩子说故事时的提问也是值得我们去考量的。每个标题最后都有一个“阅读对话”,这些对话就是对孩子的提问,他的提问对孩子认识人生、生命、与人相处、对身边事物的看法和认识等等,可以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讨论中,自然而然将生命的意义进行感知或烙印在身心里。在“相信自己做得到”的这个标题中,讲述了《我做得到!》和《向梦想前进的女孩》这样两个图画书。相信自己也就是自信,这是每个有理想的人都需要的,我们往往会直接像孩子灌输这种信息,“你要相信自己,你要努力,一定会成功的。”这是我们对孩子的说教,孩子对你这样的说教有感知吗?这样的说教达到了你的预期吗?可以肯定的说:没有,甚至有的时候还会起到排斥作用。而刘清彦老师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对孩子们讲述他们最喜欢的故事,娓娓道来,孩子们心甘情愿的接受这些信息,变被动为主动,心灵深处被激荡起层层涟漪。故事讲完,问题自然而然出现,没有一丝的违和感,孩子们争先恐后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这些都是孩子自己与故事产生共鸣后的意愿,已深入心底,孩子良好的品质就这样被慢慢渗透,慢慢变成自身的一部分。这才是真正的潜移默化的教育。

书中还穿插了作者自己的一些故事,他的命运曲折坎坷,但他却一步一步坚实的走了过来,虽然他靠吃冰淇淋活命,但他依然坚持给他人说故事,到不同的地方传播正能量。他从高中时就开始给教会的孩子们说故事,就这样说着说着说了二十年,这是一个怎样的信念,一个怎样的坚持!这并非所有人能坚持得来的。这一点也是最震撼我的。而今,我们的教育中正缺失这样的坚持品质,幼儿教育中,家长教师往往忽视给孩子这样的锻炼机会,孩子们对坚持毫无感知;中小学教育中,一味抓分数这种情况比比皆是,对孩子的坚持教育也是时常忽略。

我们的幼儿园是以绘本为特色的幼儿园,绘本馆里有许多的绘本,给孩子们进行的绘本课有固定的绘本,每学期只是那么几本,我想这远远不能满足孩子们的阅读量,何不借用这现成的有利条件呢,这个发现是我在看了《阅读里的生命教育》后受到的启发,想了就做了。上学期后半期,我开始到绘本馆挑选绘本,利用餐前准备的时间、午休前准备时间等空隙见缝插针地给孩子们读绘本,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与孩子们分享的《谁偷了包子?》,这是蒲蒲兰绘本馆的绘本,这是一本纯中国特色十足的绘本,茶壶茶碗、方桌板凳、包子铺,处处彰显着浓浓的中国传统风情,让人感觉很亲切。这个绘本在一般人眼里,应该给大班的孩子阅读。之前我也担心我们小班的孩子对这本“复杂”的绘本感兴趣吗?其实很多事情就需要我们去尝试的,不试试怎么知道是什么情况呢?翻开书页,包子铺热闹的景象吸引了孩子们,同时他们也观察到了在热闹下的孤单的身影,“妞妞为什么孤单?”“没有人陪她玩。”有的孩子能够感同身受,说明他有这样的经历。后来包子被偷了。被谁偷了呢?偷了几个?还剩几个?这引起了孩子们极大的兴趣,他们看的津津有味,聚精会神,虽然篇幅有点长,但环节紧紧相扣,一环接一环,深深吸引着孩子们······事实证明有的绘本是不分年龄的。这个学期我坚持给孩子们读绘本,在不断的阅读中,总结着,体验着。我相信,坚持这样做我和孩子都会有收获,在不断地摸索尝试中成长起来!

古语说的好:开卷有益。珍惜生命中遇到的书,那也是一种缘分,用阅读来带动阅读,周而复始,这样坚持,你将会成为一个不一样的人!

 

探究阅读教学的内在秩序

——读《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有感

 

东海县房山中心小学   倪晓燕

 

金色的秋天,我有幸拜读余映潮先生的佳作,细细品读着余先生的《阅读教学艺术50讲》,如饮甘泉,深深地感受到语文课堂教学美妙之处和余映潮先生对语文教学的执著精神。

这本书,正如简介中所说:“以其宽阔的理论视野和丰富的教学实践对语文教学设计和规律作出了深刻的、系统地、富于操作性的概括,是余老师教学智慧的结晶”。细细品味起来,通篇都洋溢着一个“美”字,处处流露着美,时时创造出美,我也只能以自己的粗陋之见来撷取书中的精华篇章专心品读、细细咀嚼。我认为余先生的阅读教学艺术有以下几点非常值得学习:

一、注重在语言上进行积累。

知识的积累是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笔参造化神始足,腹有诗书气自华”,而在当下被《补充习题》、《我探究我快乐》、《伴你学》各种大试卷异化了的语文课堂上,时时处处可见的是课堂上讲解和无节制的操练,课外阅读则多是长篇大论,也不问学生喜欢不喜欢,就图书一本本地推荐给家长。常常疏于研究课本这个最重要的阅读积累资源,对此,余先生的教诲是:要达到的教学境界应该是“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课堂阅读教学中最为重要的是基本语言积累。余先生的每一堂课都有形式多样的语言积累练习,大到做一册册的资料卡片,一本本的手抄报集,小到摘录几组美词、雅句。“静”能体现出系列性的语文知识、语言板块的积累,“动”又能突显出运用知识创作美句、续写优美片段等等,不一而足、异彩纷呈。给我印象最深、感悟最深的是余先生经过“提炼组合”总结升华的单元小结课,艺术性的展现出单元教学内容的精华所在,体现了平凡积累中的妙笔生花。如余先生的一次单元小结课教学内容:知道一点常识、识记一批雅词、品味一组奇字、摘录一些美句、学用一种句式、重温一个精段,这已经成了余先生单元小结的重要组成部分,每次学完一个单元,孩子们也会情不自禁地去完成这些知识的梳理工作。我想学生们虽是忙碌着的,却也是忙有所得乐在其中。

像这样的语言积累教学,如同一股汩汩流动不息的泉水,注入到学生的语文课堂学习中,使语文课堂教学变得丰盈起来,把孩子们投入到语言的海洋中去,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不再是无本之木了。

二、注重精致教学设计

余先生在教学设计中善于运用新理念、新观点,勇于创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他有鲜明的教学创新意识,有在进入新的变革时期之后深入探索的自觉性。他提出了“课型创新”的新理念,并以朗读教学为主要内容进行了教读课、品读课、辨读课、说读课、演读课、联读课等新课型的探索研究。

余先生创造了“板块式教学思路”,他的学术报告《板块式阅读教学设计的六种思路》在第三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倍受各地区欢迎。在这样一种教学创意下,教学结构呈“板块”状而又灵活多样,组合丰富合理,可以充分地表现教师设计教学时的理念、创新意向与审美意识。在阅读课上适时运用板块式教学思路,可以使学习现象更加有条理,使教学流程更加有序可寻,使教学内容更加优化得体,使教学过程更加灵活生动。对于传统“一言堂”“满堂灌”式等等教学结构而言,板块式教学设计是一种创造性地创新,是掷地有声的阅读教学变革的新挑战。

余先生多角度多层次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中活动,在他的课堂上,语言积累活动、有表情诵读活动、分层评说活动、反复品读活动、智能练习活动、课文集美活动、读写结合活动、妙点揣摩活动、探求感悟活动、思绪放飞活动等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语文实践活动都能有机地得到安排,真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真正让学生自己去构建知识体系。

三、注重诗意之美。

余先生认为分析一个单元的教学要求,可以看出,所有的单元有一条极为重要的课堂活动的线索串起,那就是“朗读”。必须探求充满琅琅书声的实用的、新型的教学模式。而且朗读不是泛泛而读,不是常见的“请同学们读这段话,看读懂了什么?”这样的指导,而是有一种分层递进的优美地读。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朗读环节:“用说话的方式来读”——“用内心独白的方式来读”——“分角色按提示的语气演读”。

同样,余先生的教学评价语言也是既精美又富有诗意的。这样就使学生一定能够在课堂学习这个特定的“场”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的清新之美、朦胧之美、春意盎然之美。

品读着这本书,徜徉在语文教学之美的海洋里,深深叹服的同时,我还要情不自禁的从书后的《跋》中摘录下面几句话:“在1979年以来的我所订阅的每一期刊物的封面上,都有一个大的‘卡’字,这说明我已经读过它而且做过读书卡片了。”“在我的书房里,有一个墙面贴满了历年来的各种纸条,那都是关于工作的设想与安排;最远的工作,已经设计到了2008年。”“我突破了常规的教研工作模式......坚持20年开展系列性的活动,......坚持13年主持召开了13届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会。”“1984年,我开始发表文章。”“暑假中的每一天,我都要写作10个小时以上。冬天的夜晚,我戴着手套打字。”“1997年,我50岁。那一年,我开始上示范课。”“2003年,我56岁。但我仍然觉得自己年轻,因为我要从年龄中减掉那被耽误的十余年。”

我之所以不厌其烦的摘录那些含有各类数字的语句,只是想说,在如今这个改革大潮频频来临的创新时代,世俗、功利的浮云使好多努力前进的人迷失方向,又有多少人能够潜心研究教育这项清贫寂寞偶尔还会被指责的事业呢?在这一行内又有多少所谓的“专家学者”能够像余先生一样静下心来,挥散浮云,专心教育教学实践,用自己的心血来为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增砖添瓦呢?只有您,余先生,只有您站在实践的第一线思考着、验证着、补充着,不断走向理论的最高峰,俯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全景,凝炼了语文教学的真谛!

 

高效与有效,关于课堂的再次叩问

——《解密高效课堂》读书心得

 

石梁河镇第二中心小学    王培福

 

最近在研读《解密高效课堂》这本书,书中介绍的很多“秘诀”使我受益匪浅,不仅知道了高效课堂的含义,也同时意识到高效课堂对于教师、对学生而言是多么的重要,那么究竟如何才能打造出高效的课堂呢?这是一个形而上的问题,更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刻叩问的问题。

一、有效备课

第一、备备而能用的课。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把握好课堂,向40分钟要质量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保障。上完一节课后,我们每个人都要习惯问问自己“我教给了学生什么?”,问问学生“你们学会了什么?”其实,无论语文教学被注入什么样新的精神,有一点应该是不变的,那就是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务实高效的。什么是务实高效?课堂应该要尽量做到在短短一堂课里,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多的方法,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兴趣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加强。

第二、备有利于教的课。

有利于教师落实地教,巧妙地教,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在课堂中尚有许许多多的不可预见性,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和有创意的新观点,并且在课堂互动中与别人交流和商讨自己的观点和方法,给学生提供在集体讨论中自主选择话题的机会,预计能在和谐互动中才能形成学生的体验与收获,并且,即使是提供了一些激励、鞭策和鼓舞,召唤学生开放的心态,参与学习互动和体验,但学生只有随声附和,根本谈不上彼此之间敞开心扉,交流讨论,导致部分学生唱戏,多数同学当听众或者根本就事不关己的状况。当然了,有一部分原因应该是学生还没有适应这种小组学习的模式,有点放不开。那这时候应该是老师发挥提问引导的作用了,老师和学生间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学生的小组讨论一次接着一次。但很多时候问题和讨论都没有质量,对老师和学生都缺乏挑战性,或者是基本都是老师自己总结。说明了课堂的互动大多在浅层次上进行着,没有思维的碰撞,没有矛盾的激化,也没有情绪的激动,整个课堂看似互动充分,而实质上平淡乏味。渐渐地课堂活动流程就失去了预设中的弹性空间了,每一步(甚至每一句话)把每一个预设都框住。所以,在课堂中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生成新的问题,这样预设才能脱去僵硬的外衣而显露出生机,才会有不乏灵活机智的创造,我们要善于捕捉这些教学的生成点,才会使课程的生成性成为可能。

第三、备有利于学的课。

让学生学得快,学得扎实。毕竟怎样促进,怎样引导,是不可能在教学活动中随意生成的,必须在课前事先有所考虑。语文课堂应该明确目标,不能不顾学生所掌握的水平一味地分析讲解,一味多讲,眉毛胡子一把抓,课堂上学生被动地听,被动地学,是激不起学生的思维火花,殊不知学生的脑子早已跑到了操场上,心早已飞到了九霄云外,甚至有个别学生还打起了盹儿。教师激情洋溢,学生萎靡不振,课堂成了锻炼教师口才的地方,成了展示教师才华的场所。一堂课下来,不但该完成的教学目标没完成,该掌握的知识没有掌握住,该培养的能力没有培养,而且该下课时不下课,该练习时不练习,所有的没完成的内容一股脑儿地留成了作业,回家去做,占用学生的休息时间。语文教学删繁就简,要返朴归真,简单实用的影子不见了,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目标难以实现。简单不是草率,不是省事,是要改变繁琐的、面面俱到地分析课文内容,依据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突出语言的理解、积累与运用,来构建简约、实用的阅读教学。”我们应抓住课堂四十分钟的时间,定准目标,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目标。学生课堂上该学的知识学会了,掌握了,并且练习了,课下就不必留太多的作业了。举个例子,有些老师总爱留在家听写的作业,并且要求家长改,家长们就成了老师的助手。可结果有些家长有事没有改,有些甚至没有听写,我们何不在课堂上挤出三两分钟给学生听写字词?同桌互改,老师在黑板上强调错字,这样既减轻孩子的作业负担,有收到了好的效果。近段时间,我们五年级组的老师们经常在一起讨论的是如何提高效率,在课堂上让学生把该学习的知识学会了,该练习的内容练习了,甚至一些家庭作业该做的也在学校做了,争取少留作业,减轻孩子们的课业负担。

二、有效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主要的一条就是真正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刚才老师们已从上述三所中学中找到了答案。教师要树立一种意识,就是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拿到文本,总是听老师们说这节课该如何如何教,我想这样就错了。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应该让学生学会什么知识,获得什么能力,接着考虑用什么方法让学生学会,课堂上如何通过自学、小组讨论、听讲、等多种途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他们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从而掌握要学到得知识,培养该培养的能力,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现今课堂上主要的学习方式,已为广大教师所喜用。小组学习中的讨论不是为了活跃气氛,而是通过学生之间思想的碰撞,真正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因此设计怎样的问题成了合作学习的关键所在。我们认为讨论的问题必须是高质量有探究价值的。那么应如何设计问题呢?我们可以这样操作:如:请同学在课堂上就某些问题进行一一讨论,首先要求同桌之间相互进行讲解,直至剩下不能解决的问题,然后再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放在四人小组中进行第二轮讨论,实在解决不了再放到全班和老师一起讨论,这样在课堂上建立起一个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三维模式。在小组学习中获得的知识无疑比通过老师讲解获得的印象更为深刻!从而为高效课堂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激起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高效的课堂必然是思考的课堂。思考是高效课堂的催化剂,是高效学习的助跑器。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这也是我们培养学生的重要目标。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资源,创设浓厚思考的氛围。可以创设情境设置问题;紧扣中心设置问题;课外拓展设置问题;引导质疑设置问题,总之通过一系列的问题环环相扣,让学生一直处在一种积极的思考状态中,让他们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加以适时点拨。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让学生学会思考,无疑对学习效率的提高大有好处。

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创设气氛,营造氛围。语文课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容,对人们的精神领域产生着深广的影响,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随时受到语文材料的熏陶感染,并产生独特的体验。人文性和情感性决定了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出动人的教学情境与氛围。而选进教材的课文,绝大部分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名篇佳作,教师在设计导语时,除了考虑知识的传授外,还必须把握文中的“情”,以创设一种气氛,使学生入情、移情、冶情。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首先应是一篇流淌着诗意的美的散文。对一个老师来说,他不但要有又专又博的知识,还要有敏捷的思考能力和良好的语言素养。教学语言不同于普通语言,它是在逻辑语言、科学语言的基础上提炼升华而形成的。为浓烈的感情浸泡透了的、形象化的、韵律和谐而又优美动听的语言。教师运用这种审美化、情感化了的语言去讲课,就能极大地唤起学生的感情,充分显示出教学语言“以情激情”的巨大美感作用。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翻转课堂效益最大化。由于语文篇幅较长,学生的学习程度参差不齐,为了保证课堂的高质高效,许多有心的老师总爱从二年级或三年级留预习作业,并教给他们预习方法,大概包括读熟课文,写生字词,查字典理解不理解的词语等。可是经过一年的训练,大家也许发现并没有受到良好的预习效果。同学们并没有把读书当成一项作业,还有的根本就没有预习,由于没有达到效果,我们许多老师总爱在第一课时再次处理字词,读课文,再次烫剩饭我们何不把预习放在课堂上来完成?课堂上,我们老师提出预习要求,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不仅会很快地完成老师提出的任务,会学会学习语文的方法,还能把知识掌握得很牢,何乐而不为呢?

新课程改革的关键问题是教师是否懂得学生必须通过思考来学习,教师是否懂得怎样激发、激励和支持学生的思考。学生必须通过思考问题的方式来形成自己的理解,这样的观点和以往将知识看做是事实,教学看做是讲授,学习看做是记忆的观点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应积极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质疑为导向的“高效课堂”。它最大的特点就是能提高注意力,激发思维,以及带来真正的学习。

三、高效课堂的自己一些尝试。

(一)努力构建自主课堂:学生因自主而发展

“教师教的很辛苦,学生却不爱学;教师教学很投入,学习效果却不佳。”

这是很多教师的困惑。高耗低效,原因何在?一句话,要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主动愿意学习,让他们因自主而发展。要做到这些,作为教师,我们就应该努力构建自主课堂。怎样的课堂才是自主课堂?第斯多惠说过“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只有让学生自己生成知识的课堂才是自主课堂。特别是数学课堂,一定要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一个知识点,如果只传授答案,老师最多用五分钟就能完成任务,但我们不这么做,我们要做的是一名拉动学生思维内需的教师。把思维过程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思维创新的场所,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是我们的追求。

要让学生能在课堂上自主学习,要在多个方面进行努力。首先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只要我们用赏识的眼光看待他们,不要吝啬自己的夸奖之词,充分给学生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学生的自信心一定能够增强;其次是引导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培养他们良好的数学素养;最后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有他们自己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才能真正实现自主学习,我们的课堂才能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高效课堂。

(二)努力构建互助课堂:课堂因互动而精彩

“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动,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脚步。”这是著名宁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描述的一种教育理想。实施“互助学习”,落实合作学习方式,这是一个很好的渠道。

所谓“互助”,就是基于学生互动基础上的互相帮助,主要体现在学生教学生、学生帮学生、学生评学生、学生影响学生、学生启迪学生。

关于分组,我的具体做法是这样的。我们班一共77个学生,纵向分九组,每三组之间隔开,这样,前后六人分为一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设有组长和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小组长和一位大组长,且每个小组都以大组长的名字命名。每个大组长的荣誉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满足,每次交流数学问题时,在大组长的组织下,数学小组长的带动下,学生合作学习俨然成了一种习惯。在交流时,他们总是让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先谈谈自己的观点,正确的,数学组长给予赞同,错误的,大组长和数学小组长再给予补充,其它科目也是如此讨论,紧紧一个月的时间,我发现,学生的讨论已不再是流于形式,而是能够真正走进题目当中。每次当我提问时,我都是直接叫组名,没有具体到人,让我感到十分欣慰的是,经常有成绩落后或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主动站起来回答问题。事后了解到,原来这都是组内其他成员鼓励他们这样做的,我和我的学生真的尝到了小组合作的甜头,体验了互动课堂的魅力。

应该说,课堂教学是师生以教育资源为中介的互动过程。互动式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的生命与生命的交往和沟通,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相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过程。通过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达到教学共振、提高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用好课吸引学生。马卡连柯说过:“假如你的工作、学问和成绩都非常出色,那你尽管放心:他们全会站在你这一边,决不会背弃你。相反地,不论你是多么亲切,你的话说得多么动听,态度多么和蔼,不论你在日常生活中和休息的时候是多么可爱,但是假如你的工作总是一事无成,总是失败,假如处处都可以看出你不通业务,假如你做出来的成绩都是废品和‘一场空’,——那么除了蔑视之外,你永远不配得到什么。”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哲学家的一批弟子就要毕业,哲学家将学生带到一块荒芜的田地中,告诉大家,将在这块荒地完成最后一课。

哲学家提出的问题是:“怎样除去这块地上的杂草?”

弟子们各抒己见:

“可以用手拔取这些草。”

“可以使用除草剂。”

“我用火烧的方法。”

“可以通过向土里加石灰的办法,使草失去生长的土壤条件。”

 ……

哲学家说:“大家回去按自己的办法除去地里的杂草,一年以后,都到这儿来,说说效果,这就是我的作业,再见。”

一年后,弟子们陆续从各地来到这块土地上,一年前荒芜的土地已经长满了绿油油的庄稼。可是,老师始终没有来,弟子们开始猜测“从不迟到的老师为什么没有来?”大家结合一年前老师提出的问题,再看看这绿油油的庄稼,弟子们明白了:除去杂草的最好办法是什么,用绿油油的庄稼占领;怎样除去心中的邪念,用美德占领……

(三)努力构建快乐课堂:课堂因快乐而高效

“现在的学生一届比一届难教了。”“讲了一遍又一遍,到头来还是不会做……”许多教师这样感叹。难道真如教师们感慨的那样,如今的学生真的一届不如一届?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的背后有许多原因,其中,因学生缺乏兴趣不爱学习以及因为老师的课讲得太枯燥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是最突出的问题。

我认为,教学在于营造一种氛围,有效的教学应使学生获得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的情感体验。课堂不快乐,人生不快乐;课堂不精彩,人生不精彩。这正是“快乐”成为高校课堂构成要素的原因。

我并不主张在课堂上为了“快乐”而“快乐”。有的老师讲个冷笑话,或为了让学生感到课堂的“快乐”,宁可牺牲大量时间讲一些与课堂主题无关的内容,这是都是对学生最大的不负责任。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比如教态上再亲和些,语气上再委婉些,语言上再幽默些……,只要学生感到课堂是轻松的,老师是可亲的,学生是友善的,他们就能感受到课堂的“快乐”,一旦感觉到课堂的精彩,他们就会对学习产生兴趣。

总之,依据新课程理念的精神,数学课堂不是知识呈现的课堂,新时期的教师一定不要沉醉于自己的“千言万语”中,一定要锤炼属于教师和学生共同的“高效课堂”,在关注结果的同时也关注知识形成的过程,让我们每位老师不做“讲师”做“导师”。只有把构建“高效课堂”落到实处,我们的学生才会由衷的说:“数学课,真像思维体操课!”

高效课堂在学校里推行的如火如荼,走在高效课堂的学行路上,我利用寒假的时间仔细品读了《解密高效课堂》一书。第二章(努力构建互助课堂;课堂因互动而精彩)中的“不做讲师做导师”令我很受启发。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要导之有效,导之高效。预责立,课前教师一定要充分备课,认真钻研大纲和课标,把握好课的重难点,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掌握情况。

学生掌握了教师所设定的教学目标了吗?学生掌握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如何?学生学到了什么?学生是否有所发展?我们的教学是否有效是否高效,这的确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丰富英语输入渠道、促进有效教学。充实有效的语言输入的设计和学生语言技能训练的设计,通过充实有效的语言输入和语言技能实践帮助学生高效学习语言。

 

 

读《名师崔峦:教小学生阅读和写作》有感

 

东海县石湖中心小学    顾月玲

 

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相比,从现实来看比较滞后。但是,作文教学的重要性不亚于阅读教学。过去的《大纲》以及现在的《课程标准》都提出了“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从当今的语文教学来看,阅读教学还不尽如人意,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更多。学生不喜欢作文,怕作文,怵作文,对作文望而生畏。我以为,作文也难,也不难。说作文不难,因为作文就是用笔写话,就是用文字交流,会说话加上认得字,就应该会写话。例如高尔基,没上多少学,却成为苏联的文学家。《课标》对小学生作文要求并不高,认为是“练笔”,是“习作”,所以说不难。说作文比较难,因为作文它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它需要一个人有较好的观察能力,有一些生活阅历,有一定的语言储备,有比较敏锐的思维,还有一定的语言组织能力。要想扭转作文教学难,首先应该从国家层面客观上给予习作更高的地位。封建社会长期以来实行科举制度,一张试卷一篇文章定终身,这不可取。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作文真正可以反映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养,因此,我们要增加口头和书面语言训练的时间。因为,语文教学终究是要培养一个人运用语言的能力。其次,改进作文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转变作文观念,注重培养三种能力;加强指导和讲评等。

    下面结合我阅读崔峦老师所写的作文教学内容,浅谈作文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要确立正确的作文教学观念

    1、进一步明确小学生作文的性质,是“练笔”,是“习作”,不是“创作”。《课标》规定低年级是写句子写话,中高年级是习作,到了初中,才提出写作的要求。我们要让孩子清楚地知道:作文就是用笔写话,是生活的需要,跟衣食一样,是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写话也好,习作也好,要求都不是很高,不是希望每个学生都写得像优秀作文选上的那样,只要把意思清楚明白地表达出来,就好了。

    2、一定要重视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只要在教学方法上,打开创作的源泉,就能使琴弦发出美妙的乐声。”江苏的管建锋老师创办了班级周报,让孩子有发表的机会,每周出一张报纸,一个学期下来每个孩子都能发表34次,多的还不止。所以学生都想方法写出好作文发表在周报。没有在周报上发表,就会觉得很遗憾。

    3、要明确求真力诚是最重要的作文要求。写好作文,先做好人。求真,就是习作有真意,说真话,说自己的话,不说假话、套话、成人话。力诚,就是诚实地说自己的话,老老实实,实事求是。作文是教人求真力诚的学问。诚于中,才能形于外。为人真诚,才能说真话,吐真情。语文老师既要教作文,又要教做人,重视正确价值观的引领,什么时候都要把握住。对小学生来说,“求真力诚”就是要帮助他们开掘作文的内容,否则,就会写出“五子登科”的作文来,即让位子、推车子、捡票子、抱孩子、扶瞎子。作文的源头活水是鲜活的现实生活。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投身生活,在其中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不断发现。正如罗丹所言:“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4、能力的形成靠训练。勤动笔,少束缚,用自己的话按自己的思路写自己最想写的内容。不要满足于一学期78次的习作,要把练笔渗透到各篇课文的阅读教学中,渗透于生活中。作文是习惯,习惯的养成靠历练,当种种习惯形成以后必然会有好的作文。习作的习惯包括:勤于观察、勤于体验的习惯;积累生活材料和语言材料的习惯;想清楚了再写的习惯;勤于读书、乐于动笔的习惯;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规范工整地书写的习惯等。福建老师绝大多数书写都很工整,孩子书写也比较工整,这是我的整体印象。与黄国才老师在北京开会时,看他留下的联系电话,字写得与舒镇老师的一样漂亮。

    二、关注思维表达的三种能力

    习作难,难在内容上,所以首先要解决内容的问题。内容源于生活,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观察、发现的能力。写好习作要很好地组织材料,哪个先说,哪个后说、哪里要详,哪里要略,哪里要平铺直叙,哪里要画龙点睛,这都需要把观察、思维、表达三种能力相结合。

    1、观察能力。叶圣陶先生说:“在实际生活中,精密地观察,仔细地认识,是一种准备功夫。”他还说:“要养成推理下判断有条理,又是一种功夫。”

   1)观察要细致。小学生精细观察能力不强,有一个试验:老师在教室里四个窗台分别放置四种不同的花。然后叫学生背过脸去,问他们各个窗台放的是什么花。过两天,把窗台上的花位置调换后,再问学生各个窗台放的是什么花,以此来训练他们从小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2)按一定顺序观察,可以是按时间顺序,也可以按方位顺序来观察。

   3)抓住特点观察事物。

   4)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周围事物的好习惯。对周围事物保留一种新鲜感、好奇心,做到:别人不见我见,别人没发现的特点我发现。写观察日记的方法可以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还有如连续观察写日记,如养小动物,种花草等。

    2、思维能力。叶老说作文无非是“想心思”。好文章不是写出来,是想出来的。文章构思就是想心思,想写什么?为什么写?写哪些内容?不写哪些内容?哪些先写,哪些后写,怎么写?……想的过程就是把思想、语言、方法结合起来思考的过程。要培养学生列提纲的习惯。同样的内容,高明的构思,可以收到出人意料、与众不同的效果。

    在西方,作文构思中强调批判性的思维,认为培养学生独立性思维、批判性思维非常重要。教孩子怎样形成自己的观点,如何评价,如何推理判断,形成有根据的结论。

    3、表达能力。指语言的表现力,一靠平时的语言积累,离不开阅读;二靠语言范式的积累。

    三、作文指导要从内容入手,作文的讲评要重在激励

    作文指导,首先要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打开思路。通过指导,全班学生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作文就成功了一大半。赞诃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已的独有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中,才能产生使儿童的作文产生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儿童化的、生动的语言。”

    打开思路最好的方法是师生无拘无束地漫谈、聊天,在漫谈中引导学生写什么,想办法把学生的记忆仓库打开,展示记忆仓库中的珍宝,从中选择最想写的内容。接下来指导学生思考:写什么。最好是新的内容,如果没有新的内容,最好有新的角度;如果没有新的角度,则最好有新的认识。如《介绍自己》,可以换个角度来写,写自己在学校和在家里有什么不同,写一写双重性格的“我”,好孩子的双重性格更加明显,有的孩子在学校是大扫除的积极分子,在家里可能连笤帚倒在地上也不会去扶起来。这样写,触及孩子的内心,写出一个真实的我,也是一个进行自我教育的机会。又如写《我的父亲(母亲)》,我们中国的孩子往往搜肠刮肚,闭门造车,然后塑造出一个高大全的形象。而国外则鼓励孩子采访和父母有关的人,父母身边的人,如父母的同事,他们的爸爸妈妈等,了解别人眼中的父母。或到父母的单位去看他们一天的工作,这样写出来的父母是真实、具体、全面的。

国外还有讨论式作文,组织学生讨论,确定要写的内容,一起讨论写哪些内容,分几部分写,每部分写什么,这样做对不会写的孩子是有效的帮助。

    作文讲评,有的老师说上三言两语,读几篇学生范文,表扬一气就完了。被表扬的同学沾沾自喜,没被表扬的同学就垂头丧气,提不起劲,造成了两极分化。

    作文讲评要重在激励,特别激励那些暂时写不大好的、缺乏兴趣的孩子。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学生如果在两三个月里看不到自己学习的成果,他学习的愿望就消失了。”孩子希望被人肯定,这是人的天性。学生写不好怎么办?反反复复地读他的文章,努力发现他的闪光点;和他聊天,弄清他的想法,帮助他修改。下次作文课上请他读,表扬他,一来二去他就进步了。

    作文讲评课上要充分肯定全班的进步,诚恳地提出共性的问题。交流与欣赏不是一两篇优秀作文,而是全班的习作成果。可以让全班学生报题目,让学生受启发;也可以读一读自己最得意的地方,一两句,一两段话,都可以,使他们享受到作文的愉悦。老师随机指出优点与不足,目的是为今后的习作做指导。

    修改作文的方法有几种:(1)用屏幕展示,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可以是内容上的,也可以是表达上的。(2)老师把共性问题编在一篇短文里,组织全班同学共同修改。最终的目的是养成孩子修改作文的习惯。

 

有效教学  有效教师

——读加里·D·鲍里奇的《有效教学方法》

 

安峰中心小学 祝久善

 

加里·D·鲍里奇博士,曾任尼古拉斯·J·阿纳斯塔修斯主管的儿童研究中心任评价主任,曾任专门对教师教育认证的国家测验局委员会委员,目前就职于美国奥斯汀市的得克萨斯大学教育学院。《有效教学方法》这本书着重介绍了以下内容:

一是介绍了作为一个有效教师必须遵循和执行的教学常规工作,以及如何了解学生作为个体所表现出来的差异,并把这些差异视为学生发展的有力条件。

二是介绍了基于加涅的认知心理学和布鲁纳的结构主义理论,论述了直接教学法和间接教学法的教学策略,解释怎样运用直接教学法如解释、演讲、操练和实践以及背诵,以及运用间接教学法如小组讨论、合作、发现和解决问题活动。

三是介绍了使学生参与自主学习的重要方法,和介绍了合作学习中通过各种形式的学生之间的合作来达到学习的目的。并针对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类型、学生之间的互动类型、角色期望和职责等方面的决策来介绍了合作学习活动的组成部分。并介绍了异质学生构成的团队能在四种技能的使用中提高学生的合作技能、自尊和成就。

四是介绍了课堂提问,从提问的目的,提问的目标定位、提问的顺序、使用什么样水平的提问,以及探询性提问的使用等,例举了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提出不同的问题,以及怎样运用探询和后续问题促进较高层次的推理和问题解决行为。

五是介绍了涉及课堂管理,指出与学生发展信任关系,让教师赢得信任,寻求五种社会权威的传统方法。例举了许多具体技术来防止出现恶劣行为,创造出有效的学习环境,以及介绍了课堂管理中的人本主义传统方法和课堂管理的整合方法。

六是介绍了学生学习的评估,以及表现测验,解释真实评估的概念,解释如何设计和评判表现评估,以及专门的对学生档案进行广泛讨论。

什么是有效教学?现在各种论述很多,本书反映了这样一种描述,即有效教学来自于有效教师的有效教学方法。所谓有效教师的有效教学方法,首先是存在于有效教师所使用和遵循的教学常规,这些常规与学生的学习的有效和学习质量的提高有着密切的关系;其次是有效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学习材料、学习环境出发,自觉的运用不同教育心理学理论所阐述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去达到学生学习的有效和学习质量的提高。

一、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

在第四章“单元和课时计划”中,作者依据加涅在《教学设计原理》提出的七个教学事件,在第五章“直接教学策略”中给予这七个教学事件以丰满的血肉,提供了直接教学方式的教学策略。通过直接教学实例阐述了六个直接教学功能,其中在“反馈和纠正”的功能介绍中,指出了“学生的四种宽泛类型的回答:正确,迅速而肯定;正确但犹豫;由于粗心而出错;由于不知道而出错。并且建议当学生正确、迅速而肯定的回答时,最好再问同一个学生另一个问题,以提高反馈的可能性。并指出让尽可能多的学生投入到操练和练习中,覆盖尽可能多的刺激题目,一旦产生了60%80%的正确答案,就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参与积极性,为高水平的任务导向做好准备。”作者又介绍了直接教学法中的除“讲演-朗诵”之外的其它形式,例如计算机辅助教学、同龄或跨龄指导、各种交流工具等等,这些能够促使教师去建立一个个性化的课程软件库,覆盖在各个年级的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直接教学策略的论述是建立在加涅的认知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加涅提出的五种学习结果,并提出与之对应的九个教学事件,阐明不同学习类型的不同的学习条件,即学习条件可以分为学生自身条件(内部条件)和情景条件(外部条件)。教学就是依据预期的不同学习结果,创设或安排适当的内部和外部条件和教学事件,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使预期的学习结果得以实现。因此,在学生学习事实、规则、动作序列等中,直接教学策略是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二、研究型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在第六章“间接教学策略”中,把探究、解决问题、发现学习这三种思维通过间接模式的教与学的特定方式联系到一起。本章通过两个教学实例,来对比分析了直接教学方法和间接教学方法的相异之处。从而突出了建立在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观念上的间接教学策略。本章通过教学实例介绍了先行组织者、归纳和演绎、正例和反例的运用,也介绍了利用问题解决来指导探索和发现,以及利用学生的的问题来精心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并在师生对话中去实现和促进较高水平的思维。

本书还提出鼓励学生从他们自身的经验里运用实例和参考材料,帮助他们从课文中构建出自己的意义;通过师生之间的分享的策略的实施,使得学生能有效的学习;让学生从他们已知的事物中寻找分类、对比和联系;以及把观点同学生自己感兴趣和关心的东西以及问题联系起来,从而鼓励对观点的理解和复述。在这里我们似乎也看到了当代建构主义心理学关于在符合学生社会生活情境中通过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和对话来使得学生在分享和交流中学习的萌芽,也就是学习是社会协商的萌芽。

三、合作学习

直接教学和间接教学所依据的认知心理学理论,反映了“知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被动反映”的隐喻。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通过教学获得这样的现实映象。这种知识观的最大问题是忽略了世界的无限复杂性和未知性,忽略了人作为认识主体所具有的巨大的能动性。上世纪80年代末在西方兴起的建构主义思潮试图从“新认识论”的视角对这种客观主义的认识论作深刻的反思。认为知识是由认知主体(人)积极建构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经验的互动实现的;认知的功能是适应,它有助于主体对经验世界的组织。能提供认知工具,蕴含丰富资源,鼓励学生通过与人和环境的互动去建构个人意义的“学习环境的创设”,成为与“学习是知识的建构”的隐喻相对应的教学隐喻。

在第九章中介绍的合作学习实际上依据以维果斯基的理论为基础的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中关于“学习是社会协商”的隐喻,和社会文化认知观提出的“学习者共同体”的隐喻。社会建构主义强调知识不仅通过个体与物理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且通过社会性的相互作用来建构。认为学生知识经验发展的基本途径就是在与教师或其他学生的交往活动中依靠他们的帮助,解决自己还不能解决的问题,理解体现在教师身上的“自上而下的知识”,并以自己的已有知识为基础来获得新的知识的意义,从而把“最近发展区”变成现实的发展。而社会文化认知观也受到维果斯基理论的影响,关注学习的社会性,但更注重知识或学习与文化、历史、风俗习惯背景的密切联系,强调知识的来源是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指出学习应该像实际活动一样展开,在为达到某种目标而进行的实际活动中,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某种知识。学生在问题的提出及解决中都处于主动地位,而且在学习过程中一定可以获得外部的支持。所以,在本章中,作者介绍了师生之间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任务专门化、小组的组成和角色期望与角色任务等。并阐述了在课堂中建立合作任务结构的过程,以及合作过程的教学和评估。总共介绍了24条合作学习的策略。

在我们的实际的课堂教学观察中,运用合作学习时往往对学习小组的组成存在认识上和组成过程中的偏差。学习小组的安排不仅仅是以往在课堂教学中,前后几个学生凑在一起就可以组成的,在不同的学习任务下,组成的方法不同,而且在小组组成之后,还需要对小组内的学生进行学习的角色分配。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

情境主义学习观依据了“知识的建构性、社会性、情景性、复杂性和默会性”,也是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之一。我们在新的课改实践中,应该而且必须运用合作学习的策略,通过“学习小组――学习共同体”的学习,让学生在符合其生活背景、生活经验、生活经历、学习水平、学习能力的前提下,通过小组学习,即通过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环境、学生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来展开有效的学习。教师也应此而成为能够使用有效教学方法的有效教学教师。

一本好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优质教育的门,为我的教育工作注入了新的理论能量。总而言之,我认为《有效教学方法》这本书,它确实给我带来了一些观念和方法上的启示,让我们不仅要做一名合格的教师,更要成为一名有效教师。

 

读《音乐课程标准》有感

 

东海县牛山小学   贡惠娟

 

从课改的实施到音乐教学中的不断总结与反思,我觉得音乐教师也在这不断的修正过程中取得了不小的进步:音乐教育理念有了根本的变化,得到了一定的提升;音乐教学质量有了大幅度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兴趣爱好得到尊重;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也有了不同层次的提高。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着人类的历史发展。对于音乐教师来说,最重要的工作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帮助学生发现美感。对于中小学生来说,音乐教育的魅力并不在于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表现在启迪、激励、唤醒、感染和净化等效应上。所以给书的最后观点认为说,基础教育阶段的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所以我们的音乐教学绝不是培养几个音乐家,而是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

通过对《音乐课程标准》的学习,我又有了一些新的感悟。其实在取得进步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弊端,这也是我在音乐教学中常会遇到的问题。

1.过于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和课堂教学的形式而不管课堂教学内容和课程类型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创设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听、视等多种途径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音乐教学的根本目的不仅仅只是对学生的兴趣培养,而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利用有限的教材去激发学生欣赏音乐兴趣的火花。兴趣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去寻找比音乐课堂内多若干倍的音乐作品,如将视听的教学模式贯穿于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创新潜能开发,强调他们的创新性,使学生不仅听到声音,同时能欣赏到形象,从而陶冶性情,加深对学习音乐的爱好。

2.过于依赖多媒体,是音乐某些环节被局限在事先设定的操作程序中。教师传情、动人的音乐教学基本功被边缘化。现在确实不提倡一句一句的教唱,但是范唱和范奏还是必不可少的,取而代之的是多媒体,用鼠标一点就可以完成音乐老师要做的工作,这样的话,我觉得音乐课堂岂不是任何学科的老师都能上的吗?那音乐教师存在的价值又在哪里呢?音乐课是专业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在音乐课堂上学生不仅要学会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掌握很多专业技能。如学习认识乐谱、节拍、节奏、速度等是音乐理论知识,但要把这些理论用于实践,真正的能够准确的视唱乐谱或是通过看谱演奏某种乐器则是专业技能的学习。音乐课堂上我们教唱歌曲,应该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呼吸方法和发声方法;教授乐器的演奏,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演奏方法;而像这种专业技能的学习,我认为教师的教授可以节省学生掌握这门技能的时间,可以少走弯路,接受性学习会比学生自主探究的效果更好。

    3.教学内容偏离生活,学生缺乏自身体验,教学过程中好似学会歌曲,但对于歌曲的认识和理解,却少之又少,有时学完了都不知学了什么。音乐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音乐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真正的音乐一定是最贴近生命本质的声音。音乐之所以能打动人心,完全在于对生命的那种真诚和执着。音乐就是这样与人和人生紧密联系着。因此,音乐课上所涉及的知识都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应充分利用生活资源,引导学生通过对生活环境的观察、聆听和反思,感受身边环境中的声音、节奏和图像等,培养他们的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由于学生生活环境各不相同,从而使学生选择表达音乐、理解音乐的方式也可能不同,因此,音乐课堂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多姿多彩的生活表象为学生学习音乐储备了多种资源,有利于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向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音乐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握好这一点。让音乐链接学生生活。

4.合作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过于泛化,做的都是“表面文章”,孩子实质上从合作探究中得不到想要的结果,看似热闹非凡,实际空空如也。多有活动形式而缺少过程。在教学实施中有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起着组织和领导的作用;而有些学生漠不关心,置身其外;有的做一个满脸微笑的旁听者,从不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种学生,他们的底子薄,想要参与讨论而力不从心,久而久之逐渐远离群体;而另一种本身性格内向,胆小害羞,他们即使有能力说,也不想参与。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要兼顾全面,并给小组成员分工,可身兼两职,或两人一职。组内角色要进行轮换担任,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音乐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音乐课堂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合作学习机会,作为音乐教师,应该充分利用音乐本身具有的合作特征,多在合作学习的研究上下功夫,有意识地创造合作条件,在音乐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促进师生共同进步,使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5.课堂评价原则运用失衡。对于评价,我认为要以激励为主,促进学生今后更加有效地学习。对学生中肯建议,准确评价,真情鼓励学生,使学生从心里面喜欢学习音乐,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活动中真正有所收获。对一些平时不主动参与的同学偶尔的好表现进行及时的表扬,激励他们将偶尔变成经常,让他相信自己下次可以做的更好,表现会更出色。激励评价能够让好的更好,让弱的也逐渐好起来。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课程评价应通过科学的课程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激励教师进取,完善教学管理,推动音乐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应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发现和发展音乐的潜能,建立自信,促进音乐感知表现和创造等能力的发展。”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新课程标准提倡鼓励学生,并不意味着就是要在课堂上说几句简单的赞扬语,做几个赞扬的动作,而是要使评价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要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音乐教师对课堂的评价方式经常出现的现象:一是教师是唯一的裁判者,评价主体单一、评奖重结果、轻过程。二是评价重结果、轻过程。在这个评价过程中,只有少数学生能够获得鼓励,体验成功的快乐,大多数学生都成为失败者。课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小组合作活动,发现小组合作中出现教师期待的好的行为,要及时进行表扬,并向全班说明他们受到认可的原因,无形中使他们成了其他学生模仿的对象。因此,音乐教师要以激励评价为主,关注整个合作过程。

6.教师与学生的自身潜能被掩盖,得不到充分发挥,久而久之,就形成依赖他人的坏习惯。《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努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优点为教学服务。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校、家庭运用电脑网络方面所蕴藏的巨大教育潜力,引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学习音乐。”因此许多学校评价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否实践了新课程理念,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在教学中是否使用了多媒体课件,以至于出现许多音乐教师都喜欢在电脑上做文章的现象,本来用小黑板可以解决的问题,却不惜一切代价,请人,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力量制作多媒体课件。一个人授课,后面千军万马为其服务。而效果呢?音乐教学实践表明,如果在条件,设备不具备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充分发挥师生的自身潜能,利用自身优势,创作性的开展教学,同样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音乐课程标准》使我思考,同时给我带来了很多的启迪。我相信,在它的指引下,我一定会让自己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使自己的课堂充满诗情画意,充满浓浓的音乐馨香!使自己的课堂开出一朵朵绚丽多彩的花来!

 

读书感悟

东海县实验中学    张方铃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记笔记的过程,就是“学而思”的过程,是“解惑”的过程,是对知识进行记录、整理、提炼、加工、思考、理解、消化、吸收、创造、提高的过程。正如《在斯坦福和哈佛大学连续拿A:如何学得更快,思考更灵活》一书作者皮特罗杰斯所说,“你要用自己的方式记录精华。记笔记本身就是学习的过程。”对学生来说,记好笔记是学习好的基本要求和前提。记笔记与学好初中化学,甚是紧密的。

在日常教学中,学生经常有这样的抱怨,化学学科知识点既多又分散,并且大量的知识需要识记的特点。因此要根据化学科的特点取舍、创新。因此学会记忆对学好化学这门课程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学好化学的最基本方法,离开了记忆谈其他便成为一句空话。

我是这样借助笔记帮学生理解记忆的:

化学本身有着独特的化学用语,如元素、原子、分子、化合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对这些化学用语的熟练掌握是轻松学习化学的首要任务,而其中大部分必须记忆。第二,一些物质的性质、制取、用途等必须牢记,否则无法应用。于是我在化学教学中注重利用笔记对学生进行记忆方法指导。

一、精选词句记忆法

对需要记忆的化学知识,精选出一些关键性或概括性的词句来,让学生记录以点带面,使知识全面再现。如讲到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中操作步骤时,用每一步的第一个字作为提示点,即“查”、“装”、“定”、“点”、“收”、“离”、“熄”(茶庄定点收利息),使学生一口气就记住了散而乱的七个步骤而且这样的记忆是最深刻的。

二、编制歌谣记忆法

对学生难理解的知识,编成歌谣,写成韵语,学生记起来有音律和节奏,朗朗上口。如电解水的实验中将两个电极产生气体的名称和气体的性质编成歌谣等。“氧正父亲”、“正氧体1能助燃,负氢体2能燃烧。”从而增强学生记忆的趣味性,同时及时提醒学生边做记录变口述,这样强化理解双重记忆,映象尤为深刻长久。

三、运用比喻记忆法

巴尔扎克说过:“激烈的情绪有一种特别的记忆力。”对于初中化学中抽象的概念,微观的结构,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记忆,可以增强学生的想像力。如描飞镖的落点比喻电子的核外运动、清水变牛奶比喻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在书中实验装置边上标出现象,并及时在笔记本中画出装置图或将老师打印分发下的装置图图上颜色写好说明贴在笔记本上)等。

四、分点串联记忆法

把分散的、零星的概念、原理、化学方程式、分点串联起来,放入某一知识系统中进行强化记忆。如元素符号、金属活动顺序表、常见元素化合价的记忆等串联起来记,再如常见酸碱盐溶解性表等,可以达到事半功倍之功效,变分散为集中,变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有趣,变易忘为牢记。老师在授课时,让学生记笔记时将这些知识记在一起,便于学生后来的归纳记忆。

五、列表记忆法

初中化学有很多相似或相近的知识,如分子、原子、元素等概念、实验室制取氧气与二氧化碳等等。学生在记这些知识时感到很困难,教师可以将这些知识列成表格,进行对比,观察异同,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可以大大提高记忆效果,为了强化效果,老师事先打印好的表格发给学生自己填写,课上汇报,再强化难点,用彩笔着重标出,便于课后学生强化复习,提高学习效率。

六、理解记忆法

记忆的方式有两种,即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理解记忆是主要的,理解得越深,记忆就越牢。如讲到催化剂的概念时,我将其总结为“一变两不变”,即化学反应速率要变,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两不变。如酸碱中和反应、酸、碱、盐等概念时,通过对概念的理解来强化记忆,是记忆方法中最重要的一种,同时配上小游戏的,快乐中理解记忆与记笔记。

真正的学习,不是学生把书本里的每个字都背过、理解,而是真的把书里的知识,通过自己的理解都联系起来,形成自己的知识网,通过这个网络可以解决一个领域的各种问题。

当然,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不要透支,不要懒惰,学习才会更有效率。

笔记不仅是在听课过程中记录的重点和难点,更是自身思考和总结的智慧结晶。可以说,笔记是买不到的教科书,其价值远超过教科书。笔记,是一份特殊的教科书——记录的是我们总结提炼知识的精华。这种方法让书能越读越薄、知识越学越精。这就是笔记的力量。但是,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学习方式越来越多元化,笔记却记得越来越少。上课,我们可以下载相关课件、拷贝老师的PPT、上网搜到需要的内容。看起来学习的方式更加轻松了,但并没有经过系统深入的学习和思考,有些知识变得似是而非,有些观点变得人云亦云,有些宝贵的想法一闪而过。海量信息的冲击淹没了我们对知识的选择与吸收,许多知识还没有好好消化就成了过眼云烟。叔本华说:“不加思考地滥读或无休止地读书,所读过的东西无法刻骨铭心,其大部分终将消失殆尽。”那么记笔记好处是什么呢?

如下,是我从生活及网络中找出的一些观点。

一、中学生记笔记的好处

1.是有助于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要想做好课堂笔记,思维就得跟着老师上课走。老师导向哪里,讲解哪里,学生就应该想到哪里,听到哪里。开小差是不行的,不然会漏掉要记的内容。

2.是有助于培养动脑动手的能力。要能及时做下笔记,不仅要求听得懂,而且要求记得快。要能听得懂,就要积极动脑思考问题,快速理解;要能记得快,一方面化学符号书写要熟练,另一方面书写速度不能慢。

3.是有助于增强鉴别力与思维的敏捷性。做课堂笔记也要经过一番筛选。教材中哪一处是重要点,哪一处是次要点,老师哪些讲得详细,哪些讲得简略,学生要能在听课过程中作出自己的判断,要能对老师的分析、点拨作出敏捷的思维反应,经过及时的鉴别、筛选,准确地将老师的重要表述与总结的要点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记下来。

4.是有助于课后复习,收到消化巩固之效。一节或一个单元学完后,可以对课堂笔记作一番整理。在温习与梳理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够较好地消化巩固所学知识。

二、从网络中发现,有不少作笔记的方法,按内容或方式分,读书笔记大致有以下几种:

1.批语笔记:在原文顶端的空白处加上眉批,或在后面加尾批,在行与行之间加旁批。

2.摘录笔记:摘录原文的重要处,精彩处,如论点、结论、佳句、警句或史实、资料等,力求少而精,并注明出处。

3.札记笔记:随时记下读书过程中产生的感想、心得及疑问等,也叫随笔。

4.符号笔记:在原文中值得引起注意的地方,加上适当符号,如直线、红线、疑问号、惊叹号,圈、点等。

5.提纲笔记:扼要而全面地概括原文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或摘引原文,并加上自己的观点。

6.专题笔记:为某种特殊需要,围绕一个专题或主题而搜集有关同一方面的知识。

7.日记笔记:以日记的形式来写心得笔记,易于记下读书体会。

8.索引笔记:根据搜集到的资料编成索引,并作简要介绍。

9.剪报笔记:把资料直接从报刊上剪下来,贴在本子上,便于检索和使用。

10.摘要笔记:即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在理解原著的基础上,对文中的某一观点、事件、情节或某一章节、定理等进行分析、归纳、将原著的主要内容提炼出来,用自己的语言,把精要的部分记下来。

11.心得笔记:就是在读过一本书后,把自己的心得体会记下来。

12.卡片笔记:读过有关资料、随时记下来,然后加以分类集中,把同类的卡片放在一起,用起来非常方便。卡片笔记一种是引语式即记下原著中的重要原话、佳句,作为以后应用或引用的原始材料;另一种是索引式,即只记录书名、文章题目和作者名字,并注明出版单位、出版日期、页码等,将自己学习、业务有关的图书,有参考价值的图书分了类记录下来,以便研究问题时查找。

在日常教学中,我尝试引导学生应用这些记笔记的方法,起到了较好效果。

爱因斯坦说过,对教育而言,“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该始终放在首位”。当越来越多的学生从题海战术和应试训练中解脱出来,沉睡的潜能与活力就能重新唤醒,到那时,学习将是一件快乐的事,教育将是一个和谐发展的过程。若要实现这一目标,记笔记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前提。因为,她可以让学生掌握一个好的学习方法,这是快乐学习的开始。

 

《课堂决策—中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及案例透视》读书笔记

 

东海县房山初级中学   孔庆环

 

最近读了《课堂决策——中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及案例透视》这本书,该书是由林培英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本书。作为本书的作者林培林博士,是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及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并兼任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北京市地理教学研究会理事长等职务。主要研究方向为地理课程与教学论、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其他研究兴趣有教师教育和环境教育等。主持或参与教育部和北京市多项教育科研项目,发表论文多篇。读完这本书之后让我收获很多,下面就我读的一点收获记在下来,如有不到之处敬请谅解。

一、前言

撰写本书的目的是通过对中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及案例的分析,探究目前课堂教学体制下教学现象的形成和影响因素,讨论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中学课堂教学的改进问题。

1、案例研究是撰写本书的主要基础。

关于“案例”一词,不论在学术界还是在教师中间,人们对它的理解和用法各不相同,因而存在都标明是“案例”却在内容和形式上有很大差异的作品。为了读者理解本书方便,这里需要界定一下本书所用“案例”的含义。

郑金洲在他根据国外资料编写的《案例教学指南》一书中将案例定义为:“案例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在同一本书中,他转引了理查特关于教学案例的定义:“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本书对“教学案例”的定义与上述研究者对“案例”的描述基本一致,是指由教师撰写,或由研究人员与教师共同撰写的叙述性的教学实践记录。

2、本书取名为“课堂决策”,也是我们对课堂教师教学行为的一种理解。

课堂中的教师很多时候都是在“决策”,每一个教师都是课堂上的“决策者”。教师的“决策”由两大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课前的“决策”,包括制定教学目标,准备教学材料,选择教学方法,编制评价作业等。另一部分是课上“决策”。课堂并非只是一个将课前计划原封不动实施的地方,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和临时出现的问题随时进行调整,这里就不可避免出现决策过程。

二、学习的个人意义

2003年上半年发生的SARS对我国经济发展和个人日常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事后在回顾那段时间个人的感受时发现,虽然人们都曾一度同样地不知所措,但SARS发生过程中每一个信息对不同的个人来说,一定有着不同的意义。

这种个人意义的形成实际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因为这些不断增加的信息改变了个人的行为。反过来说,学习也是一个外界信息、知识等在学习者头脑中逐渐形成个人意义,并带来相应的行为改变的过程。

1、课堂冲突背后的意义

教师在课堂上“杀一儆百”的方法主要是点名批评,并且使用威严的口气,让学生感到教师的严重不满。一般来说,如果学生是在无意中犯的错误,或自知理亏,教师的“发火”多少是有效果的。但这个教师在点名批评他“刚才还表扬了你,怎么马上就翘尾巴了”之后,学生丝毫没有认错的表示,反而与教师对峙起来,说“我不想听”。

①、不同的视角

我们读到的这个原型案例的题目叫“会了,可以‘不听’——学习中的自主选择”,不知道为什么作者为‘不听’两个字加上引号。“不听”的现象在课堂上是经常出现的,不管是否“可以”。不听的原因有多种,对于案例中的教师来说,测验后一节详细、周到的讲评课是不可缺少的,这么重要的课,学生没有理由不好好听。而学生却不认为这种课有多么重要,教师反复的“唠叨”反复使他们厌烦。

当教学中出现矛盾和冲突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会从不同的立场去解释问题所在。而教师和学生的反应很可能完全不一样。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和学生在两个层面上发生冲突。一是“暗地里”的“较劲”。教师希望学生认真听讲评,但学生并不照教师的希望去做。一个在上面使用“严厉”的目光暗示,一个在下面做各种让教师看得见的“小动作”,以示“不耐烦”。另一个层面是明着“对峙”,教师怒气冲冲地质问,学生公开顶撞。教师为什么会有这种反应?

②、看不见的原因

有时教师面对的并不是冲突,而是日常教学中的一些障碍、一些问题。教师对这些问题的常规性思考和解决办法往往无济于事。第二个案例说得就是这样一件事。案例的主人是一名高中数学教师。他(她)面临的困惑是:“同类型的问题,讲解过多次,做过多次练习,订正过多次,但还是有近半的同学没有掌握,一些常见错误已成了顽固性病症,久纠难改。”这种情况见多了,就使这个教师对自己的学生产生了怀疑:老师讲过的知识都不能掌握,如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③、个人意义创建的困难

不少文章都指出,教学应该联系学生的实际,应该给学生体验的机会,应该关注学生的感受。没有人反对学习应对学生具有个人意义。教学确实应该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但在实际教学中,个人意义的建立并非易事。

2、课堂上的意外

当一个师范生即将走上讲台时,他担心的不仅仅是自己能否把教学内容讲清楚,还有自己能否应对变化莫测的课堂。

①、改变授课计划

老师是一个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地理教师。这天按计划该上新课《世界的人口》。这部分内容准备分成两课时上,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从阅读人口资料图表中了解世界人口的数量和人口增长的趋势,学习分析世界人口分布的状况。

上课铃响了,因为事先准备充分,课进行得很顺利。下面该讲世界人口分布了,老师还没来得及引入,就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发问:“为什么世界人口增长那么快?”“就因为人的寿命变长了,死亡率在下降。”发问的学生还没坐下,他的同桌就回答了。周围的同学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有的说因为生活和医疗水平提高了,人不容易死。但是这个问题在教师的计划中只是上课时让学生自己看看书,不准备展开讲。看到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老师组织一次对人口问题的小组讨论,讨论开始了,大家都无拘无束,气氛更是热烈。

②、来自学生的挑战

老师的经历是年轻教师可能会遇到的课堂情境之一。学生忽然提出一个与正在进行得学习内容无直接关系的问题,教师必须迅速做出决策,做出的调整又可能涉及以后的课程。如果有外人听课,教师还必须面对受到“没有完成知识点”和“打乱教科书顺序”等批评的风险。当然,这种“意外”往往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甚至会给教师的教学打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追求过程与追求结果

过程与结果本来是一件事物的不同方面,没有过程哪有结果?但是教学却是可以做到没有“过程”只有“结果”的。当然,我们必须给这里的“过程”和“结果”限定个范围。过程是指知识的获得过程,特别是指个体对知识获得过程的参与程度。听教师讲出某个概念然后记住,这种学习不能说出没有过程,只有这个过程中学生参与学习的成分较少。如果教师设计一些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得出这个概念,学生就多少体验了某种知识的发现和产生过程。我们这里的过程是指后者。“结果”可以简单地定义为问题的答案。

四、系统思考

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务实》一书中写到:“……自己的问题以及改善以及改善的可能,全都无可避免地受到自己思考方式的影响。真正具有创造性的学习,在一个以事件思考为主的组织里,无法持续。”一个人的思考方式无可避免地受到他所处环境和系统结构的影响。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方式反映了教师的思维方式,同时也间接反映了教师所处的教学行为方式反映了教师的思维方式,同时也间接反映了教师所处的教学外部环境及课堂教学系统的影响。当我们讨论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时,既要考虑教师本身可能的思维方式,又要考虑教师所处的教学环境,要“追根究底”,认识问题的根本所在;当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时,既要充分认识自己所处环境的影响,又不“归罪于外”。这就是思考教师教学行为的系统观点。

五、教师的风格与权力

有一位大学教育系的系主任给博士生讲述这样一个电影情节,大意是:那是发生在苏联学校的一个故事。有一个生物教师病了,学校找了一个代课教师,这个教师没有受到过专门的教育学和教学法训练,走进教室后,往讲台上一坐,就和学生聊起生物问题,当聊到一种鸟的叫声时,教师就学起了鸟叫,结果一下子吸引住了一个男孩子,他大声说,我知道,那是什么什么鸟,教师问,你怎么知道的?男孩子说,我和我爸每星期都去森林里玩……结果他的课非常受学生欢迎。

六、教师教学行为的学校背景

大多数教师行为案例研究都漏掉了一个重要的背景。这个背景就是教师工作的学校。教师成长的基地是学校,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变化也与所在学校背景息息相关。如果我们能够了解某所学校的建设情况,就可能比较好地理解这所学校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这本书中使用的案例有不少来自深圳市翠园中学初中部,本篇使用的学校背景案例也主要来自这个学校。虽然这里的案例无法与前面具体教师的案例一一对应,但可以用来理解在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不端发生变化的同时,作为重要背景的学校管理方面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产生的重要影响。

以上是我的一些收获,不成熟,不够深入,理解不够透彻,想要了解更透彻,请亲自去查看原著,不当之处敬请谅解。

 

《生物学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东海县青湖中学   李登攀

 

内容概述:《生物学教育心理学》是由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生物系副教授胡继飞老师和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副教授郑晓惠老师主编的,是一本将生物学教育与心理学相结合的书籍。这一本书主要给我们讲解了生物学学习心理、教学过程心理、课程设计心理、测量与评价心理以及教师心理五大部分,具体指的是生物学教学中注意与感知规律及应用、生物学知识的记忆心理研究及其应用、生物学技能的形成与培养、生物学科的思维活动与概念学习、生物学科教学模式的分析与应用研究、生物学课程编制与教学设计的心理学分析、生物学能力及其培养、生物学学习成效的测量与评价、中学生非认知心理与生物学教学、生物学教师的职业素质与职业心理、现代建构主义与生物学教育等内容。

《生物学教育心理学》这本书籍将生物学教育与心理学结合起来,讲述生物学科的教学心理原理及其应用,是用生物这一学科的知识作为例子讲述。

对研究本课题的启示:

本书以文字的方式给我们讲解之外,还运用了大量的例子和图案给我们讲述,例如:表格、结构图示、网络图示等。这种图示讲解,更能让读者理解其中的意思,且这种方式不易使读者产生读书的疲倦感。这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尤其适用。下面我将选取《生物学教育心理学》这本书中的两个章节,谈谈我的看法。

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注意的方面来说,第三章给了我很多有益的思考。第三章讲述生物学知识的记忆心理学研究,主要讲述了记忆的结构、过程、特点、生物学记忆信息的加工及记忆规律与记忆术。记忆是人脑最重要的生理功能之一,产生记忆的神经部位在于脑结构。美国心理学家将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级,而对于生物学知识的信息加工来说,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也是它的三个阶段。人增广知识量的方式很多,更多的是靠自身在生活学习中,不断地实践与记忆。要将大量的知识储存在脑海之中,必须要记忆,因此我们离不开记忆。读这一章,我们可以知道,感觉记忆是生物学知识记忆的信息加工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它为进一步信息的加工提供了时间和可能性。感觉记忆还有信息滞留性的特点,在可使某些生物学知识具有一定的连续性。感觉记忆中的图像记忆和声像记忆在生物学学习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接触过生物学的人都知道,生物学上有许多的知识很抽象化,它不同于语文、英语等语言学的课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借助于更多的教学材料,像是标本、模型、图片和实物等,抑或为探究活体生物,如鸟,我们需要辨别其声音知其种类等。这些都表明图像记忆和声像记忆在生物学学习中的地位。短时记忆具有暂时性、动态性、操作性和容量有限等特点,我们往往需要进行简单的复述来延长我们短时记忆的保持时间。长时记忆是经过精细复述,将大量的生物学知识长时间地存储于脑海之中。这时,运用二维码技术进行强化,,整合,反馈,迁移就十分必要。

根据本章讲述的生物学学习的记忆规律和记忆术,可以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了解学生学习的记忆特点,更懂得讲法,更知道侧重点,不断地加强巩固学生知识的记忆能力。从学生方面看,学生们阅读此章,抓住生物学知识记忆的特点和记忆的方法,可以更有效地学习生物学知识。

本书不仅对提升学生的课堂的学习效率有指导性的作用,对老师的备课也同样实用。第七章生物学教学设计及其心理学分析指出将学生心理特点与教学设计结合起来。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们往往要思考课程要如何教,并进行教学设计,撰写教案。因此,懂得生物学教学设计的方法十分重要,也是生物教师应掌握的基本技能。生活中不乏有些教师,并不能很好的地将学生心理特点与教学设计结合起来,造成教学过程中的效果不显著。而这一章节主要写的是生物学教学过程的特点及其过程分析、生物学教学设计的原理和方法、生物学新授课的教学设计及其例示、生物学复习课的教学设计及其例示和生物学活动课的教学设计及其例示等内容。分析了生物学教学过程的特点、教学设计方法和分析了教学设计的心理学知识。知识讲解后附上的示例,使我们在学习各种课程活动的教学设计方法和撰写各种课程活动的教案,提供了参考资料。我认为,人有很多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有时候我们需要参照物或说是模版,进行模仿学习。同样,学生的有效学习离不开模仿和借鉴。老师给出的例子越直观越典范,学生越容易上手。

经典摘要:

一、教师读书篇

1.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表,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

2.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如果一个教师在他刚参加教育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教给儿童的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那么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为101301501。这一切都归功于读书。时间每过去一年,学校教科书这一滴水,在教师的知识海洋里就变得越来越小。这里的问题还不仅在于教师的理论知识在数量上的增长。数量可以转化为质量:衬托着学校教科书的背景越宽广,犹如强大的光流照射下的一点小光束,那么为教育技巧打下基础的职业质量的提高就越明显,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教材(叙述、演讲)时就能更加自如地分配自己的注意。

3.学生的智力生活的一般境界和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精神修养和兴趣,取决于他的知识渊博和眼界广阔的程度,还取决于:教师到学生这里来的时候带了多少东西,教给学生多少东西,以及他还剩下多少东西。对一个教师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是自己在智力上的空虚,没有精神财富的储备。

4.教师要有学习的愿望,要有对知识的渴求和理解智力活动的奥秘的志向,沿着这些小路攀登,才能使你到达教育技巧的顶峰——即师生之间心灵交往的和谐的境界。

启示: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而且必须是涌动不息的活水。读书提升境界,读书增长智慧,教师终身与书为伍,与书同行。

二、课堂教学篇

1.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

2. 我们当教师的人应当记住:对于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儿童、不管他已经被耽误到了什么程度,我们都应当让他在公民的、劳动的、精神的生活道路上站住脚。我们的崇高的使命就在于:要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选择这样一条生活道路和这样一种专业,它不仅是供给他一块够吃的面包,而且能给予他生活的欢乐,给予他一种自尊感。

3.一个少年,只有当他学会了不仅仔细地研究周围世界,而且仔细地研究自己本身的时候;只有当他不仅努力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而且努力认识赞成的内心世界的时候;只有当他的精神力量用来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完善的时候,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4.学习——这并不是机械地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里灌输到学生的头脑里。教师的任务就在于,要敏锐而巧妙地、坚持不懈而严格地要求地培植儿童的智力和道德力量,帮助儿童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要求作出很大努力的劳动,这种劳动只有在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克服困难而取得成果的时候才是易中愉快的劳动。

摘自:《给教师的建议》第374

5.智力、能力的发展和整个智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集体和个人的精神生活是否丰富。在学校里,应当让智力生活之火永不熄灭地燃烧和发光;教师和学生的智力兴趣越丰富多样,知识的最重要的泉源——书籍在每个学生的心目中越珍贵,那么智力局限性、对知识抱冷淡态度的危险就会越小。

6.真正的阅读能够吸引学生的理智和心灵,激起他对世界和对自己的深思,迫使他认识自己和思考自己的未来。没有这样的阅读,一个人就会受到精神空虚的威胁。无论什么都不能取代书籍的作用。

7.由读书引起的精神振奋的状态,是一个强大的杠杆,借助它能把大块的知识高举起来。在这种状态下,脑力劳动的强大的源泉——不随意注意和无意识记,就会被打开而汹涌奔流。精神振奋和受到鼓舞的情绪越强烈,就会有越多的知识进入人的意识。摘自:《给教师的建议》第394

8.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只有教师的思想才有可能去点燃它。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就是教师点燃起来的勤学好问、刻求知识的火焰。只有教师才有可能想儿童揭示出:思考,这是多么美好、诱人而富有趣味的事。只有当教师给学生带来思考,在思考中表现自己,用思考来指挥学生,用思考来使学生折服和钦佩的时候,他才能成为年轻的心灵的征服者、教育者和指导者。

9、教师的真正的思维素养,就在于在学习教材的过程中,教师就能找出一些工作方法和形式,使他能够看见学生的思路是怎样发展的。

10、学生的脑力劳动是教师的脑力劳动的一面镜子。

11、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向导所教的学科,而且要注意到学生;注意到学生的感知、思维、注意力和脑力劳动的积极性。教师在自己的关于教材的思考上使用的精力越少,则学生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越高。如果教师把全副注意力都用在自己的关于教材的思考上,那么学生感知所教的东西就很费力,甚至听不懂教师的讲述。

启示:教育教学育人,是和人的心灵打交道的,不了解学生,不懂得学生的心理,一切硬抓很治、软磨硬泡都是粗暴低效的。学生既不是任人揉捏的面团,也不是蒙昧野蛮的禽兽。教师要懂得学生的感受,更要遵循教育的规律。

 

课堂教学如何让生命更美好

——《教育:让生命更美好》读书心得

 

江苏省东海高级中学  赵鑫军

 

近段时间,本人有幸拜读了肖川先生的专著《教育:让生命更美好》,读之如饮甘露。肖川先生的《教育:让生命更美好》一书分五章, 第一章的主题是守望: 一个“好”教育的理想, 主要讲述好教育与好人生, 教育给了我们什么等方面;第二章主题是理解: 作为“关键词”的教育, 主要讲述教育的存在形态, 方向与方法以及教育的社会责任等方面;第三章的主题是解读: 多样化视角看教育, 主要讲述教育的力量、灵魂、意蕴、期待等方面;第四章的主题是改变:由教育走向解放, 主要讲述教育与个人自由发展, 教育与启蒙, 教育与信念, 人、环境与教育等方面的内容;第五章的主题是寻美: 撑起一支教育的长篙, 主要讲述的是去教育的后花园寻找美、为了教育的枝繁叶茂等方面的内容。本书文字优美、自然、含蕴丰厚、耐人寻味、立意突出而高远, 在轻灵与明快之间闪耀着思想火花。对于引导广大教师在教育中理解生命的价值, 让生命更美好等方面富有积极的意义。

下面,从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生活化教学策略的角度谈谈自己的所感所悟。

努力提高学生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的思想政治核心素养,培养有理想、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的中国公民是思想政治课优效教学的题中之义。“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在内容上互相交融、在逻辑上相互依存,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政治认同(有立场、有理想的中国公民)决定着学生成长的方向,是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的共同标识和魂魄;理性精神(有思想、有理智的中国公民)是达成政治认同、形成法治意识、实现公共参与的主观(主体性)的要求;法治意识(有自尊、守规则的中国公民)是公共参与的必要前提;公共参与(有担当、有情怀的中国公民)是法治意识的必然表现,也是政治认同和理性精神的必然结果。

“基于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生活化教学策略”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教学内容要力求反映学生生活,并能够有效指导学生生活,为学生科学的价值观的形成和健康发展奠基;二是教学组织形式、学生学习活动、师生互动交流、社会调查研究等必须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在学生凭借生活经验能够感知和有效参与的过程中,有效发挥价值导向与规范作用。生活是丰富多彩、鲜活生动的。耳之所闻,目之所接,一切能触动我们内心世界的美好事物,都是我们教学中实施“核心素养的生活化引领”的宝贵资源。

一、教学语言:彰显核心素养的生活化引领之美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进行思维和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人类保存认识成果的载体。只有人类才会把无意义的语音按照各种方式组合起来,成为有意义的语素,再把为数众多的语素按照各种方式组合成话语,用无穷变化的形式来表示变化无穷的意义。人类社会生活在沧桑巨变中留下了许多闪烁理性智慧的美言佳句、成语故事,诸如名人名言、诗词歌赋、农谚俗话等,就是我们政治课用之不竭、愈用弥新的信息宝藏。教师如果把它们适时、巧妙地运用于教学中,让生活中的美言佳句走进课堂,则能彰显价值引领之美。

(一)关注生活,拥抱生活

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积极走进和深入生活,观察和思考生活,从真实的生活中提炼出教学资源,从鲜活的生活世界里吸吮着充盈的甘露,以学生为主,为学生所用,引领学生达到“知、思、情、信、意、行”的有机结合。

在讲授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前,笔者事先让学生收集生活谚语、诗词歌赋等。上课时,教师稍加点拨,象“水是庄稼宝,离它活不了”,“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有收没收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于肥”等,学生们娓娓道来,就把庄稼生长与水、肥之间的客观联系直截了当地展现了出来。学生便能由此知晓在处理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困惑时,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切忌孤立和片面。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给学生提供思考想象、表现成功的机会,去深入领会言语作品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教学领悟——热爱生活,善待生命:同学们,我们不妨重新审视自我,有时会抱怨生活中有诸多的不尽人意吧,如,家境贫寒;朋友误解;学业繁重;成绩下滑;竞争激烈;怀才不遇等。仔细想想,其实这些苦难再多、再大,也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的怯懦、悲观和绝望。苦难本是困扼人的东西,殊不知,换个心境看苦难,若把苦难比作健身房中的运动器械,那么它就可以锻炼人,使人体格健壮,意志坚强,坏事岂不变成了好事。

同学们,我们不论遭遇多大的挫折、甚至失败,都该保持一种坦然、乐观、蓬勃、向上的心境。我们要自己看重自己,相信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磨砺自会有光彩。

(二)丰富体验,陶冶品德

现代生活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应服务于生活,通过教育使学生学会生活,体验生活的快乐。为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班情学情,制定出具体的、层次不同的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目标尤其要着眼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和时代发展的需求,着重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基本素质,如创新精神、合作思想、诚信观念、主人翁意识等。

在《经济生活》“公司的经营与发展”教学中,应紧紧围绕“公司要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这一教学目标展开,从“公司——市场——竞争力”三个层面逐一递进。我是这样设置生活探究路径:有人说“眼睛盯着市场看,一切围着市场转。企业做的再大,它也是一条鱼。而市场是水,鱼必须生活在水中”,这体现了什么经济学道理?留出思维空间,让学生去探索,则更有意义。

如此,学生掌握知识便能得心应手、触类旁通,同时丰富了人生体验,陶冶了思想品德。

教学领悟——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1.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的情操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价值观。2.加强德育课程建设。一是把传统班会课改为活动课,引进辩论会、演讲竞赛、研讨会、知识竞赛、座谈会等形式,一课一主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理需求,通过充满知识性、教育性、趣味性的活动,叩击学生心灵,激励其奋发向上。二是开设人文阅读鉴赏课,引领学生博览中外名著,品评文学佳作,感悟多彩人生,提高人文修养。三是开发活动课程,在丰富的文体活动和课程基地建设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和坚韧的意志。

二、涵泳文本:体验核心素养的生活化引领之韵

“涵”,《辞海•词语分册》的解释是“沉浸”;“泳”,就是游于水中。“涵泳”一词,在左思《吴都赋》中就已有“涵泳乎其中”的应用。

(一)在朗读吟诵中“涵泳”

“涵泳”的过程,在于通过引导学生从容求索,深入体会(即“优游涵泳”)文本,提高学科素养。这个过程,即体现在对文本的朗读吟诵、熟读精思上。

《我们的民族精神》有这么一段话:“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其中的关键词“集中表现”“深深植根于”体现了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精神纽带”“精神支柱”“精神动力”“民族之魂”则高度概括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政治教师善诱学生齐声诵读,心无旁骛,声情并茂,学生涵泳于课文的示范语言之间,读出文本中的结构美、色彩美、感情美、思想美。“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我们的思想政治课堂要舍得时间让学生从“泛泛的读”到“充分的读”再到“投入的读”,从“识记知识”到“强化理解”再到“升华感情”,润泽心灵,感悟成长,从而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这岂是一个简单的“灌输说教”承载得起的?

(二)在良好情境中“涵泳”

“涵泳”是需要情境的。《周易》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圣人通过观察天象,可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可以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因此,教师必须从教学内容出发,精心组织,巧妙构思,创设良好的符合教学规律的情境,让学生沉潜其中,反复玩索,以求细寻其中奥妙,品悟“味外之旨”之效。

在讲授“事物的矛盾具有特殊性”时,笔者是这样设置情境的:

教师语言——“你当然是你,但你还是过去的你吗?你能畅谈10年以后的愿景吗?”

这样的教学语言,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高中生群体,能引导学生潜心涵泳于教师的语境之中。学生纷纷讨论,掀起了课堂教学的高潮。最后语文科代表慷慨陈词:“当我们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虽然睁开了双眼,但对这个世界是一无所知的;当我们蹦蹦跳跳走进幼儿园、小学的时候,是那么的天真和可爱,像春天里含苞待放的花朵;当我们雄纠纠、气昂昂跨入高中门槛的时候,是那样富有朝气和活力,浑身洋溢着令人羡慕的青春气息;再过十年、二十年,当我们学有所成,投身到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潮流的时候,是那样才华横溢,那样成熟和潇洒。我们的天赋好比一朵火花,用我们的勤奋和坚强去助燃,一定会绽放出无限的光彩。伙伴们努力吧!展望未来,我们前途似锦;把握现在,我们更需脚踏实地。”于是乎,课堂形成了强大的气场,同学们内心的自豪感、责任感竞相迸发、充分涌流。

课后,该班开展了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班会活动。围绕三个篇章:国家篇——突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篇——表达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公民篇——强化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表演的情景剧动人心弦;组织的辩论赛美不胜收;集体的诗朗诵瑰丽无比;一曲大合唱《天耀中华》荡气回肠,点燃了全场热情,将主题活动推向了高潮。

三、多样作业:催生核心素养的生活化引领之效

实施作业生活化,政治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成性因素(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构建学生可能的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兴致,让学生参与其中,体验着“学有所用”的快乐。

(一)综合探究作业,在合作中培养良好习惯

阅读下面文字,请学生搜集或撰写自己的名言警句。

1.只要不放弃努力和追求,小草也有点缀春天的价值。

2.树苗如果因为怕痛而拒绝修剪,那就永远不会成材。

3.路灯经过一夜的努力,才无愧地领受第一缕晨光的抚慰。

4.即使脚步下是一片岩石,它也会迸发出火花,只要你拿起铁锤钢钎。

学生作业摘录(美文共赏):亲爱的同学们,莫因学业的挫折而灰心丧气;莫因道路的坎坷而长吁短叹;莫因厄运的降临而意志消沉。只有拼搏的火种,方能燃烧自信和希望的火焰。

设计理念:富有生活气息的作业,能把知识与生活紧紧相联,学生一定会感到亲切而不生疏,自然而不生硬,学生会在兴趣盎然的相互合作中愉悦地完成作业,并逐步成为所学知识的践行者。

教学领悟:留生活多样作业,留下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由学习、自主发展、交流体验、相互启发。传递正能量,提升高素养。

(二)撰写哲理论文,在感悟中体验哲学价值

教师要引导学生平常多写一些哲理小论文,这对于学生来说,既可以体验鲜活而精彩的哲理小故事案例,又可以从中领悟哲理人生之道。案例的选择应该具有以下特点:①典型性。以小见大,有较强的研究价值;②生动性。有场景、情节乃至“冲突”的描述;③启发性。对生活有指导和借鉴意义;④真实性。不是虚构假设的。撰写哲理小论文要做到三突出:突出“短小”;突出“论点”;突出“文理”。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法国的自然科学家法伯曾经把一群毛虫放在一个盘子的边缘,让他们一个跟着一个,头尾相连,沿着盘子排成一圈。于是,这些毛虫开始沿着盘子爬行,每一只都紧跟着自己前边的那一只,既害怕掉队,也不敢独自走新路。它们连续爬了七天七夜,终于因饥饿而死去,而在那个盘子的中央,就摆着它们喜欢吃的食物。

请以“毛虫的悲剧”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短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标题自拟。

教学领悟:这样的案例作文,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极大的参与热情,使得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凸现。学生自然就能联系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针对案例情境,准确把握问题的主旨来拟定标题;检索和选用自己“知识库”中有关知识与案例中的问题结合起来进行描述和阐释、论证和探索。这就形成了案例作文的思维导图,最后落笔成文也就逻辑顺畅、层次分明了。

也许喧嚣的世界和繁杂的事务已把我们柔软的心房揉搓得疲惫,我们该到哪里去寻找心灵的憩息之所呢?还是到哲学书中去寻找吧。也许很多人许久没有那种完全沉浸在哲学书中,仿佛魂牵梦绕,如痴如醉的感觉。那就赶快读书吧!让我们的心潮随着书流而起伏着,思考着,感动着,快乐着……体会百味人生,能使我们的事业日进有功,生活更加绚丽多彩。

 

读《中小学外语教学》有感

 

东海教师进修学校   吴晖

 

从教高中英语以来,一直在研读《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小学外语教学》杂志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办,该书是为教学第一线的英语教师服务,是一本贴近中小学外语教学实践,集理论探讨与实际应用于一体、实用性较强的杂志,它使广大的中小学教师有了更多表达心声以及与同行交流探讨,获取丰富资料的机会。其中,“理论探析”“叙事与反思”“一事一议”“题型交流”以及一些特色板块总是一次又一次引领我走进英语教学研究之门,引发我对中学英语教学的思考,  在研读过程中我受到很多的启迪。

一、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多层次课堂教学活动。

任何课堂教学活动都必须经过精心设计,做好充分准备。在整个教学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必须始终要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放在首位。

首先,要牢固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做积极参与者的意识。教师在教育中要处理好教师的示范、点拨与学生自主学习之间的关系。其次,教师要研究学生的认识规律,让学生自主学习。大教育家孔子认为学习的过程是由:“学、思、习、行”四个环节组成的。现代教育家波利亚也曾说过:“学习任何知识最佳的途径就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和联系。如在单词教学时,指导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识记单词。如联想法便于学生发现规律,从而使机械记忆转化为规律识记,增强记忆效果,提高学习效率。

其次,针对基础不同的同学设计多层次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力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每一堂课都卓有成效。长此以往,学生们就会天天期盼着英语课的到来。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他们的英语思维。让每个学生在愉悦中习得英语,让每一位学生不再把学习看作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

二、加强阅读方法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

随着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行,及就近几年的江苏高考试卷分析,我发现抓住了阅读就抓住了高考,但阅读理解部分的词汇量大大增加,所涉及的语法现象也越来越多,且试卷里出现了较多的长难句。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的高中英语教学也需采取了相应的调整和变革。

1、 区分主要信息、次要信息,把握长难句理解规律。除词汇外,影响学习者阅读成功的因素,还有长句或难句的理解,这里所谓的长难句是指那些含有较多附加信息的句子,难句则不仅是长句,有时可能只有一两个单词的句子(如省略句) ,也很难一下子理解出含义,还有如倒装句,含有歧义的句子等都可能导致理解偏差。对于长句,应首先找出它的主要信息部分,如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然后进一步分析附加信息,找出附加信息所修饰或说明的对象。附加信息多以从句、不定式、分词短语,介词复合结构等形式出现,他们可以是修饰主语的,也可以是修饰谓语或宾语的,有时附加信息还会含有次附加信息,如从句中套有从句。

2、对于长句,应首先找出它的主要信息部分,如主语和谓语,然后进一步分析附加信息,找出附加信息所修饰或说明的对象。附加信息多以从句、不定式、分词短语,介词复合结构等形式出现,他们可以是修饰主语的,也可以是修饰谓语或宾语的,有时附加信息还会含有次附加信息,如从句中套有从句。如:

1)去除句中的插入语But to what extent is sugar—rather than saturated fats, or salt, carbohydrates or proteins, or any of the other devils of modern diets—the cause of obesity? (2014 .南通二模) But to what extent is sugar the cause of obesity?

2)找出主从句Because in the same way that the anti-conventional architects back then took the freedom to combine elements from different historical eras, today, you too can break the conventional rules of style and create something new: your own composition of your kitchen. (2014. 江苏)

Main clause        you can create something new

Subordinate clause the architects took the freedom to combine elements

3)从句中套有从句如:

Now we are facing all the multiple crises in our world at the moment, and what’s going to bring more joy, gratitude, effectiveness in our lives is also what is best for the world.是由and引导的两个并列句 ,第二个简单句中又包含了两个名词性从句,一个what’s going to bring more joy, gratitude, effectiveness in our lives 是主语从句,另一个what is best for the world 是表语从句。

3、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尝试多让学生做一些类似的翻译练习,一方面锻炼学生分析信息之间关系,准确理解英语句子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翻译发现学生理解偏差的原因,以便进行进一步的针对性的教学和指导。

4、培养学生的语篇分析能力,将读写技能密切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在阅读教学活动中,要培养学生以语篇为背景,意群为单位,对句意进行合理判断。如在课文教学过程中, 可以让学生先通读文章, 找出文章中心大意(general idea) ,然后将文章划分段落,找出段落大意( topic sentence) ,然后再对一些关键句子,中心词进行具体理解。最后再让学生将具体细节信息与段落文章中心思想的关系总结出来。我认为这样的理解才是透彻、全面的。另外,在具体解题方面,应使学生养成准确理解题意的良好习惯。若是选择类阅读理解题,应引导学生比较选项之间意义差别,以及将选项、问题、文章中心思想或相关意群联系起来进行推理判断。这样就可以有利于学生合理地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合理地指导并有机地将读写技能相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以上是我们对于如何进行有效地阅读教学的一些思考和实践,我们期望会有更多的人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进行深入地研究,以提高中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效率与效益。

三、用形成性评价帮助学生形成竞争意识、提高阅读水平、树立阅读信心。

科学、正确的评价方式对于我们英语教学非常的有用。对于学生而言,学习方法及学习策略的选择最终取决于评价的标准和形式。尤其是英语阅读教学,更需要为学生提供及时、正确,并具有鼓励意义的评价方案。书上介绍阅读评价体系也需要做到全面、准确、有价值:做到通过形成性评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性评价与高中英语教学相结合可以以阅读任务为途径,鼓励学生以正确的学习态度,参与阅读任务的全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评价,激发学生在评价中及时调整学习策略,不断发展体验成功收获。

     四、把情感教育贯穿于教学始终。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主体的情感认同与学习效果相关。情感交织在学习主体的思维机制中,或成为动力,而不同年龄、不同学段的学生的心理、心理发展不同,其外语学习内部智力的发展也不同,能接受的内容则不同。因此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情感教学应有相应的教学内容与目标并且已成为越来越多英语教育者关注的重点。

1.用爱心导航、用真情渲染,走进学生心灵

师爱是精神关怀的永恒主题,是开启学生心扉的钥匙,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个体差异。循规蹈矩,遵规守纪的学生教师自然心里喜欢,而违纪违规,个性倔强的学生,若教师方法简单粗暴,会起负面作用。因此在工作中应该怀着一颗爱心,“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唯有教师与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有困难就找老师帮忙,有苦闷才会向老师诉说,在彼此信任的基础上,他才会愿意改正缺点,才能接受老师的帮助。要怀着爱心,怀着平常心去了解学生,在工作中做到偏爱后进生, 厚爱特殊生,博爱中间生, 严爱高才生, 让师爱的阳光照进每个孩子的心扉。

2.勤激励慎批评,激竞争促双赢,正确的引导班级舆论

对待学生,要学会发现学生的特长与其成功的之处,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当学生正确地回答了问题,或者提出了一个好的创意,甚至是一个小小的善举,你都要用愉悦人心的语气对他给予真诚的赞赏。

我曾经读过《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因为有雷夫这样的优秀教师,因此教室里充满了奇迹。我们也可以创造奇迹的,我们工作的对象是人,人是可以改变的,奇迹有可能随时发生,因此,作为老师,要有爱心,要有对工作的热情,对学生要有耐心,要时常鼓励学生,让他们成为有修养的人。在创造奇迹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只要我们肯去做,我相信一定能够很好地提高中学英语教学的效率与效益。

 

 

 

 

本期编辑:刘加宽   范来柱   尚实现   汤宜成

欢迎各中小学教师踊跃投稿,报道读书、教科研活动开展情况。邮箱:dsbgsy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