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示范高中

江苏省四星级高中

学校微信

  |  

当前位置:教育科研 > 教师读书

东海县教师读书通讯(2017.02)

发布日期:2017-02-27 来源:[db:出处] 浏览次数:

 

东海县教师读书通讯

 

东海县教师读书活动办公室                            20172 

 

 

读书时讯

——“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宣传推广座谈会在京召开……………………   梅 

读书热议

——专业阅读造就幸福教师………………………………………………………朱永新

——《致教师》:让人有回家的感觉……………………………………………梁 

教师书房

——教师读书的“忙”与“闲”…………………………………………………孙贞锴

——做教师专业阅读的领跑者……………………………………………………佚 

读书随笔

——从《阅读的力量》中谈体会…………………………………………………黄海燕

——巧借“微课”,玩转“翻转课堂”…………………………………………王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刘尧尧

—一读《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37个技巧》有感……………………… 轩稳殿

——教育与谁对话——读马丁·布伯与魏书生…………………………………郇克会

——加强情感体验 承续阅读文化………………………………………………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汤宜成

——读《班主任基本功》有感……………………………………………………张永东

——我的读书笔记…………………………………………………………………秦雪莲

读书时讯

“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宣传推广座谈会在京召开

作者:朱梅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中国教育新闻网讯为进一步宣传2016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努力发挥其在图书出版和全民阅读活动中的引领作用,216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京召开2016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宣传推广座谈会。

  2016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推荐活动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全民阅读活动组织协调办公室主办, 20多家媒体和网站参与。

  2016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包括文化类10种、文学类15种、生活与科普类10种、少儿类15种,涉及图书出版单位共计45家。入选图书导向正确,内容健康,质量上乘,广受喜爱,能够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层次读者的阅读需求,基本反映了2016年大众阅读的新趋势。此次推荐活动的社会参与热情超出预期,参与投票读者达4000万人次,再创新高。全国上百家媒体对推荐活动进行报道,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据总局出版管理司司长周慧琳介绍,此次推荐活动创新机制、程序规范、公开透明,为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具体而言,统筹协调,积极引导,将中央的要求、群众的选择、专家的指导、媒体的参与和政府部门的组织协调有机结合起来;制定科学合理的推荐标准和严谨规范的推荐程序,确保了推荐图书质量和活动顺利开展;发挥网络投票和专家指导的作用,体现和提高广大读者的阅读品位;形成媒体宣传的强大合力,不断扩大推荐活动的影响力。

  周慧琳表示,出版界要认真总结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出版的成功经验,发挥其引领示范作用,推动出版更多精品力作。尤其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出版工作导向,二是高质量做好主题出版工作,三是大力实施精品工程,四是把原创出版放在突出位置,五是进一步重视编校质量,六是做好精品出版的保障工作。

  座谈会由总局出版管理司副司长许正明主持。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总经理李忠介绍了推荐活动情况,总局出版管理司副司长李一昕宣读了2016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入选名单,人民出版社、译林出版社、中信出版社负责人介绍了各自的经验,来自《光明日报》的相关负责人代表参与媒体介绍了参与推荐活动的体会,作者代表韩毓海讲述了入选图书创作的心路历程。

  来自出版发行单位、新闻媒体等各方面代表近百人参加了座谈会。(朱梅)

 

 

读书热议

专业阅读造就幸福教师

作者:朱永新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教师专业阅读的价值与意义

没有阅读,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没有专业阅读,就无法造就真正的教师。

如果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那么,一位教师的阅读史,不仅是他的精神底色,也是他的教育蓝图。

新教育实验是以教师成长为起点的教育改革与创新,我们把职业认同与专业发展视为教师成长的双翼,其中,专业发展包括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与专业交往的“吉祥三宝”。这一教师成长理论的核心要义,就是希望教师能够虔诚追寻教育,通过专业发展不断追寻卓越,更重要的是,在这追寻的过程中,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度过幸福完整的一生,成为一位幸福完整的教师。由此可见,专业阅读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第一宝,也是最根本的基础。

为什么新教育在教师阅读上,特别推崇专业阅读?

从阅读来说,一方面,无论从事什么职业,无论加入什么群体,在不同中存在着相同,可以共同阅读许多基础图书。这一类图书,我们称之为共同的精神底色。另一方面,每个群体,每个职业,都有自己的特点,阅读的结构会不一样,会有自己这个群体、这个职业的专业书目。后者即为专业阅读。教师的职业特点和教师的专业要求,当然对教师的专业阅读提出了特殊要求。

2014年,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对上海48所中小学和幼儿园的3411名教师进行了阅读调查,其后发布的《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读书现状报告》中,列出了一系列让人触目惊心的数据。

教师阅读时间短:82%的教师每天阅读时间低于1小时。其中,阅读时间达90分钟以上的仅占6%60-90分钟的占12%30-60分钟的占48%,另有34%的教师每天阅读时间在30分钟以下。教师读书数量少:61%的教师在过去一年里读过的书不超过4本。其中,3-4本的占32%1-2本的占26%,还有3%的教师一本都未读过。教师购书数量少:86%的教师在过去一年订阅的期刊杂志低于2种,79.4%的教师一年购买的书籍少于10本。教师阅读效果差:在浏览、泛读和精读三种阅读方式中,39.2%的教师以浏览为主;其次是泛读,占32%;最后是精读,占28.8%

为何不阅读?教师给出的理由很多。66.1%的教师认为“工作太忙”。12.6%8.4%的教师认为影响阅读的主要因素分别是“压力太大”和“家庭事务”。在“阻碍教师阅读的因素”中,有57.2%的教师认为是“没有时间”,13%的教师认为是“没有合适的阅读环境”,还有9.4%的教师则表示“没有兴趣”。

与此同时,报告又显示出教师们对阅读的态度很积极,对待专业阅读很重视:89.8%的教师认为阅读对自己的专业成长帮助很大,80.7%的教师喜欢与人交流阅读感受、心得与收获,81.3%的教师乐意参加各种读书交流活动,91.1%的教师积极鼓励学生看课外书。79.1%的教师经常借阅教育教学相关专业书刊,85.3%的教师关注教育教学的热点和前沿问题,等等。

类似的调查屡见不鲜。正如《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读书现状报告》所指出的那样:教师阅读存在着动机不足、环境不良、方法欠缺和资源缺乏四大问题。与其说这四大问题是教师阅读的问题,不如说是当下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阅读推广需要攻克的难点。

归根结底,缺少阅读的原因无非内因与外因。外因既是客观存在,如环境不良、资源缺乏等,同时也是通过动机不足、方法欠缺等内因才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完全可以肯定一点:教师的确很忙,坚持阅读的确不容易,但是,工作再忙,“没有时间”仍然只是缺乏阅读习惯的借口。就像我们说忙到没有时间吃饭,但每天还是会吃饭一样,把什么事情作为最重要的事情,就一定能够找到做这件事的时间。

之所以教师阅读出现鲜明的理念上重视、行动上忽视的现状,其根本原因在于,对于绝大多数教师来说,这种理念仍然来自外界压力,而不是内在动力。只有向教师澄清专业阅读的价值与意义,让教师真正意识到阅读对于自身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才可能打破这一僵局。让教师懂得为了自己的幸福而阅读,是从根本上解决了教师的阅读兴趣,从而在此基础上逐步养成阅读习惯,在自主阅读中摸索阅读方法,在长期阅读中提高阅读能力,从而成为一位爱阅读、会阅读的教师。

教师专业书目提供阅读地图

“中国中小学教师基础阅读书目”的研制工作,正是建立在以上背景下,体现出以下几点必要性:

第一,研制出一份专业的教师书目,是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需要,是一位教师能够从职业生活中得到完整幸福的需要。从宏观而言,为了自身的成长,一生的幸福,任何一个人都无法离开阅读,从微观而言,为了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更轻松有效地完成教学工作,需要以阅读作为最佳途径。

一份专业的教师书目,是一张教育的地图。一张地图当然无法穷尽世界的美好,却为我们寻觅那些精神上的奇珍异宝,提供了有效的指南。好的教师书目,既节约了教师寻觅好书的时间,提高了阅读的效率,又能对培养教师的创造力提供足够的沃土,而不是施加过度的压力。因为书目不是教材,重在推荐启发,而非强制执行。

第二,专业的教师书目,是推动课程改革、落实核心素养的当务之急。如果说,课改受益的主角是学生,那么,课改实施的主角就是教师。新教育实验一直强调,教师就是课程,也正是强调教师在课改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个推动的过程中,教师起到“活化”课程的作用,教师自身的素质,毫无疑问是其中的关键。

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更是从综合素质的纬度解读教育,强调转换机械的应试教育观,把对学生的知识点的训练变为引导学生进行能力的习得,从而对教师的素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教育上的更高要求,也对书目研制提出了更高要求。以此为标准,社会上现有的书目中,有的明显陈旧,需要进一步修订,有的书目过于艰深,更适合学术研究而非一线践行,有的书目不够专业,缺乏对教育的完整理解,也就缺少合理的内在逻辑框架,更有少数书目被商业机构操纵,假推荐图书之名,行推销图书之实。能够有着足够教育专业的研制水准,具备公信力的教师书目,将会在无声无息中推动教育的发展。

第三,专业的教师书目,是十八大之后全民阅读工作深入推进的需要。中国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新常态之下需要“心”常态。阅读,是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为心灵提供着最丰富最精纯的养分。十八大之后,全民阅读工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各项阅读举措在全国各地风起云涌。

一所没有阅读的学校,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同理,每一位教师,就应该成为一位真正的读者。以专业的教师书目进行阶梯式阅读,不仅能够培养出知识结构全面的教师,还能让教师在阅读的过程中言传身教,成为一位阅读代言人,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一位阅读推广人。

教师专业书目研制五原则

我们在研制这份服务于中国中小学教师的专业书目中,特别强调和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开放性与原创性并重的原则。教育是人类自我提升的工具,教育的本质源自对人的深入研究,对人性的深刻洞察。所以,只要是足够优秀的教育著作,任何国家、任何民族、任何历史时期所涌现出的,我们都应该有着为我所用的魄力。和其他中国人基础阅读书目一样,教师书目也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并且在选入外国图书时,尽力兼顾美、德、英、法、奥、日等不同国家的作品,力争更加丰富。同时,不同文化背景之上的教育,是不同土地上开放的花朵,难免有着“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现象,因此而诞生的教育著作,也有着本土作品更接地气的现象。因此书目也强调中外教育著作以大约46的比例分配。

第二,理论性和操作性并重的原则。很多人听到“理论”二字,就把它和枯燥、乏味、深奥联系在一起。其实,真正的理论,就是破解和记录的规律。

教育与教学本身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有其特殊的规律与方法。有人曾经总结说:“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归纳了这些方法,能够从根本处打牢教育的地基,这一类的图书,自然也是教师书目的根基。人类的教育虽然不断变迁与发展,但是教育的根本不会变化,教育培养人的功能不会变化,教育过程的内在规律不会变化。

落实到具体的实际操作中,从学校应该开设什么课程,到课堂教学的效率,从教室环境的布置,到教育活动的设计,既有许多不确定性,又有许多操作性很强的具体方法,所以,课程论、教学论的著作,学校文化的书籍等等,自然是作为一名教师应该阅读的,也是教师书目必须推介的。

第三,经典性与阶梯性并重的原则。经典著作是人类的精神高峰。阅读经典,就是与大师对话。因为教育本身就是文化的选编和传承,在教育中阅读经典著作的作用,更是重于其他职业。所以,阅读教育经典,一方面本身就是继承与传播优秀文化,一方面也是在进一步学习着传授优秀文化的方法。现代的许多教育新思想,新流派,其实只不过是用我们这个时代的语言和案例与过去大师的对话而已。

人类几千年的教育历史中,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育思想财富。这些财富保存的载体主要就是教育的经典著作,阅读经典,与过去的教育家对话,是教师成长的基本条件,也是教师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教育智慧的形成,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跨越由这些经典构成的桥梁的过程。这是一个不可逾越的过程。

在书目研制过程中,我们也强调了阶梯性的原则,同一类型的书,不仅考虑到内容的不同侧面,同时兼顾着不同难度,让读者能够通过这样难度由低至高的阶梯性阅读,领略到专业阅读之美。

第四,价值观和完整性并重的原则。没有价值观的书目,是缺乏教育立场的书目,就像一个人,长得再美,却没有灵魂,最终无法产生真正的吸引力。倡导立足传统,强调现代建构,推崇人本精神等等,都是我们通过选择图书所传达出的教育立场。

第五,前瞻性与实用性并重的原则。教育是一项创造未来的事业。作为教育书目,必须强调前瞻性,强调面向未来。否则,一份所有图书都读完就能用的书目,就只是一根功利的拐杖,只能探索几步路,而不能成为一座灯塔,能够照亮远方和高处,给教师更高远的引领。

同时,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教师的职业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要长期不断地深入人的复杂的精神世界。”关于人的学问,最主要的集中在心理学方面,与心理学关系十分密切的是脑科学与生理学。同时每个人都是一个社会的人,了解一些社会学知识,尤其是关于家庭关系学、学校社会学、媒体传播学等方面知识,对教师也十分必要。

《致教师》:让人有回家的感觉

作者:梁杰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人生旅途中最贫困的不是困境,而是精神的疲惫状态,心灵需要温暖滋润,此时读朱老师的书会让人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在近日于清华附小举办的朱永新《致教师》图书研讨会上,“最美教师”、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八一中学教师高进儒这样评价朱永新的《致教师》一书。在《致教师》一书中,朱永新用真诚的语言、真挚的情感给一线教师写了40多封信,他相信每位教师都能从平凡走向优秀,从优秀走向卓越。

教育在社会进步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而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教师的生存状态应该受到重视。“教师好了教育才会好,教师好了孩子才会好。老师幸福了,孩子快乐了,师生共同成长,才能真正过上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与会专家认为,打造一支有教育理想、教育情怀、真正幸福的教师队伍才是最重要的。研讨会上,朱永新与来自教育界、出版界的20多位一线教师、专家一起,探讨如何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我非常乐意跟老师们一起交流、探索、思考,我也会不断地给老师们写信,今后还可能出版《致教师》之二、之三。”朱永新希望通过与一线老师对话、交流,不断走进他们的心灵,发现他们的真正需要。

《致教师》是朱永新的最新力作,2015年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后,广受社会各界好评,不到一年的时间,销售超过20万册。该书被本报读书周刊评为“中国教育报2015年教师喜爱的100本书的TOP10(前10名)”,目前已进入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6年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候选名单。与《致教师》一起亮相的,还有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一线教师和网络读者们自发书写和发表的《致教师》书评集《心灵深处亮盏灯》。

教师书房

教师读书的“忙”与“闲”

作者:孙贞锴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说起教师的“读书”,自上而下都是大张旗鼓地倡导支持,具体到教师个人,在自我总结中也多是宣示自己在不断地“读书学习”,如果你说哪个地区、哪个学校、哪个教师“不注重读书学习”,恐怕会令对方颇感不悦,因为大家在这方面多多少少是做了一些工作,费了一点心思的。

但在私下我们不难发现,不少老师对“阅读”没有感觉甚至嗤之以鼻,更多人则常常会诉苦:唉,太忙了,没有时间读书学习。这种“有心无力”的背后,除了教师本体因素的作用之外(如不善规划、不爱学习等),确也是一种不得不正视的客观情态。

苏霍姆林斯基在《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中指出:“要把看书学习变为教师的精神需要,应有一些非常具体的、容易捉摸和便于衡量的前提和条件。这首先就是时间——教师的空闲时间。教师能自由支配的时间越少,他陷在写各种各样的计划、汇报里的事情越多,那么,他没有什么东西可教的时刻就会来得越快。”现在大多数中小学教师本身承载的工作量比较大,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已经很少,针对这一情态,教师更需要集中有限的空闲和精力潜心教研,有关方面首先应该考虑的是怎样引导教师利用相对的空闲时间进行有效的读书学习和专业规划,并在某些必要的统一的集体活动之外尽可能为教师创造一点自主的空闲时间。遗憾的是,在浮躁功利、形式至上之风的浸染下,学校、教师往往为某些繁苛的项目所捆绑,被一些琐细的事务而困扰,如此折腾更不堪重负,谈何读书学习?而且很多教师在宣传鼓动下只知道一味地挤学生、抢时间、拼分数。面对如是导向,很多人自然利用一切时间“忙”着,忙着那些不管有用无用、不管得当与否但对于眼前“功利”却实实在在的东西,尽管这样的日子从其内心来说着实很苦、很单调、很乏味,尽管教育生态和教师发展已然潜伏并呈现“亚健康”症候。

这时大家似乎看清了一点:有时越是说要做“有思想的教师”,实际走向却越是在做“思想单纯”的教师。久而久之,我们会看到这些群落之中整体及其个体内涵的缺失,尽管这种缺失仍会以某种特有的方式被掩饰乃至美化着。

诚如爱因斯坦所言,过多忙碌、负担过重必然导致浮浅。

现在,我们倒过来想想:如果教师的工作量都有较大幅度的减轻,空闲时间大大增加,教师的“读书学习”和专业蕴涵是不是就会大大增进?未必。

一个显见的例证是:在一些教师平均课时数和执教班级数量减半的学校,我们没有看到教师中间专业学习的热情有多高,恰恰相反,看到听到的是不少教师如何充分利用这些比较充裕的空闲时间上网玩游戏、聊QQ、看电影,如此等等。在教师的整体休闲领域这些活动有其合理性,但将其在工作时间内无度地移植、扩展显然是不当的,对此教师本身应有清醒认识,保持自觉自悟、自警自励。

面对相对富余的空闲时间和有利条件,很多人或者找不到前进的支点和取向,或者仍然驻足于那种原始的工作方式,多少年下来,我们看到的恐怕仍然是:这些群落之中整体及其个体内涵的缺失。

为此,我要对爱因斯坦的话作出补充:不知何以所负,过而不当的闲散也必然导致浮浅。

我们倡导教师专业指向的读书学习,绝不是要大家进行书呆子式的闭门造车,绝不是要大家单纯务虚而松却教学实务,绝不是要大家无视考试、分数等现实教育测评合理层面的诉求,而是为了切实转变和提升教育理念、趋于正当的教育价值取向,为了建立和坚守教育者应有的人文情怀和精神本体,是为了建构清醒、理智、敏锐、深远的专业头脑和专业思维,稳步增进教育教学内涵,以更适切的方式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苏霍姆林斯基一再强调教师要养成思考的习惯,要“把读书作为精神的第一需要”,而其“读书学习的需要只能在教师集体的整个精神生活的气氛中养成”。可见,没有一种置身集体的健康文化的引领,没有一种基于个体自觉的专业觉醒,教师无论有多“忙”抑或多“闲”,都很难实现真正的“专业发展”,更难以探寻并获得真正的“幸福感”。

只有真正“忙”其所“忙”、“闲”其所“闲”,教师才会“忙”而不乱、“忙”得更有价值,才会“闲”而有道、“闲”得更有意义,在“忙”与“闲”的相得益彰、互补互助中,真正步入和达成一种持续稳健、蓬勃向上的成长与发展境态。(作者孙贞锴,系山东省烟台市实验中学语文教师)

做教师专业阅读的领跑者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吴奇(天津中学语文教师)

我阅读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至今已有20年了,我最喜欢的是“教师书房”版。它是我的专业阅读园地,也是我辛勤笔耕的沃野。

教师书房,犹如百花园,为全国广大教师提供精彩纷呈的书籍;好似智慧屋,不但通过丰富的教育智慧引领教师精神成长,还拓展教师的阅读领域,为教师专业阅读提供指南。

“教师书房”版中的“书里书外”大气磅礴,恢弘廓大;“灯下漫笔”细细评说,娓娓道来;“教师荐书”贴近一线,操作性强;“读书那些事”有趣有味,含智包慧。

2017年来了,期待“教师书房”版所选之书内容更精彩,更接地气,评说文章更耐读,读书故事更吸引人,读者阅读更积极。

刘波(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教科所教科员)

“教师书房”是我较为关注的一个版块,每周一我都会在中国教育报电子版上先睹为快,拿到报纸后再慢慢品读。“教师书房”中提到的好书,我感兴趣的就会买来读。而自己读过的书,在“教师书房”看到相关书评,则有一种觅得知音般的感觉。

2017年,我将继续与“教师书房”一起成长。我希望“教师书房”继续给大家推荐好书,并成为教师专业阅读的领跑者。客观地说,当下中小学教师的专业阅读并不乐观。去年,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曾发布过新教育研究所研制的“中国中小学教师基础阅读书目”,这个书目对引领教师的专业阅读很有意义。我希望“教师书房”能对这个书目进一步关注,选择一些书进行重点介绍,让专业阅读的理念更加深入教师心中,让教师在专业阅读中加快成长步伐,有更多的获得感。

段伟(湖北省英山实验中学大别山区种子教师)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2016年度的“教师书房”,给我们呈现了天南地北教育人读书的那些事。

时下,在教育界,有很多想借助读书寻求精神突围的教师,他们内心不甘、敏感、热切,又经常茫然无向、欲振乏力,无形中催生了“荐书”的现实之需。教师书房具有某种“先锋”的意味。

2016年,“书里书外”在第一时间关注了教育热点书籍,契合了广大教师的潜在心理需求和趣味。向一线教师介绍了从大师硕言《我们三代人》,到草根教师《唤醒理性的不安》;从一位母亲眼中的美国教育——《没有围墙的学校》,到国际汉语教师入门——《汉语教师应有的素质与基本功》等百余本教育专著。

在飞速变化的世界里,“教师书房”如同一个身处前沿的侦察兵,为我们暗开了一扇扇窗,默指了一条条路,让我们活的豁然开朗,意境层生。

期待2017年,“读书那些事”有更多的“直抵心灵的创意写作”,期待更多的老师分享自己对传统经典的感悟,以经典的厚重影响教师的厚重。

读书随笔

从《阅读的力量》中谈体会

东海县实验小学  黄海燕

刚刚读罢的《阅读的力量》,是一部竭力推崇阅读具有非凡力量,力求用事实说话的作品。作者斯蒂芬.克拉生本着科学的态度,客观地进行了一系列的阅读对比研究实验,在多种多样的对比实验中展示了自由阅读无与伦比的魅力。

作者在书中旗帜鲜明地指出阅读的力量在于:阅读是唯一的方法,唯一能够使人乐于阅读,培养写作风格,建立足够词汇,增进语法能力,以及正确拼写的方法。

作者还指出:自由自主阅读是提高语文能力最有效的手段,不论阅读的内容是通俗小说、青少年浪漫文学、报纸,还是经典文学著作,阅读这种行为本身都会对提高语言能力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由此可见,阅读本身也并不复杂。

那么,若想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必须事先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是学生应该具备的十分重要的能力之一,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阅读能力强的学生比阅读能力弱的学生在获取知识、增长见识、扩大视野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阅读能力强的学生语言能力自然而然就比周围的同伴强出许多。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国家阅读能力的持续下降会导致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缺乏动力,经济社会发展丧失后劲。那么,眼下摆在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面前的任务当然就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现实中,我们的学生有阅读习惯的人又有多少呢?一项调查显示,小学生完成作业后,阅读课外书的比例还不到50%。这样的调查结果确实令人感到意外,更令人痛心的是学生的语言水平也都普遍不强。众所周知,人的成长中最不可缺少的就是读书。古人亦云“宁可三日食无肉,不可一日居无书”。可见书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造成如此现状的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师比较缺乏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意识。

一些教师认为,教师的工作就是让学生学好课本知识,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他们没有认真思考过阅读能力对学生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他们更多的是考虑如何讲好课,如何管理好学生,至于阅读,都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阅读,教师很少干涉他们。许多教师表示,他们没有去关注过学生的阅读状况,更没有去引导过学生的阅读行为。一直以来,为了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我们语文教师把许许多多的精力花在了阅读教学上,期待阅读教学对培养和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出于这样的期待,语文学科的老师把大把大把的宝贵时间都花在了教好一篇篇课文上;我们的语文教研也是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培训老师教好一篇篇课文上。事实上,对于那些阅读能力差的学生并没有多少改观,学生的阅读能力依然是停滞状态,他们的语言能力也缺乏持续上升的动力。

二是学生缺乏浓厚阅读兴趣。调查发现,不少中小学生的阅读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父母或老师安排和规定的。由于阅读带有强烈的功利色彩,中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一点一点地被消磨掉。阅读兴趣的消失,使阅读变得缺乏内在动力,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中小学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三是学校缺少良好的阅读氛围。良好的氛围对一个人的行为影响是很大的,阅读也不例外。阅读能力的培养也需要有良好的阅读氛围,由于种种原因,在许多中小学校,学生的阅读活动尚处在初始阶段,由于缺乏有效组织引导,没能够在学校形成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因此,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四是没有热爱读书的家庭环境。对一些阅读能力较强的中小学生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阅读能力强的中小学生的家庭阅读环境较为良好。许多中小学生表示,他们热爱阅读是因为受到父母等家庭成员热爱阅读的影响。还有一些中小学生说,由于家庭成员喜欢读书,他们的阅读兴趣能够得到尊重。而且,他们的阅读活动还经常受到父母的指导。父母还经常性地给他们传授阅读方法和技巧,让他们受益匪浅。

五是缺乏有效的阅读评价机制。由于许多中小学校没有建立有效的阅读评价体系,学生的阅读活动一直处于自生自灭状态。在阅读方面,他们没有受到过老师的表扬或批评。由于缺乏评价的积极引导,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中小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很难被调动起来。

由于以上几个方面原因的存在,造成了当前普遍存在的学生阅读能力低下,学生语言能力较差的现状。所以,我们必须尽快扭转阅读教学的这种“高耗低效”的被动局面,破除为阅读教学所设置的重重障碍,使其恢复阅读的本色。

轻轻合上这本由枯燥数据和生动理论相结合《阅读的力量》书的时候,我也就找到了当下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找到了培养孩子语言能力的方向。若想改变目前青少年的阅读能力低下的现状,还需要我们花大力气去打造阅读环境和营造阅读氛围,开展实实在在的阅读活动。只有通过我们的努力,才能让更多的下一代被“阅读的力量”改变;只有通过我们的努力,才能使更多的孩子因为具备阅读能力而受益终生。如果我们解决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即书的问题、阅读时间的问题、指导方法的问题等策略,我们进行阅读活动就会变得简便易行多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随即就会逐步增强,他们的语言能力自然而然也会随之提高。

我们语文教师,急需落实的工作其实就是鼓励学生自由阅读, 尽快提升学生阅读的兴趣。《阅读的力量》不厌其详地列举了一些方法,其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制造与书接触的机会,也就是说家中接触书的机会越多,阅读就多;教室中的书越好,阅读也越多;学校中的图书馆越好,阅读也越多;接触使用公立图书馆的便利度也影响孩子的阅读量。作者竭力主张“自由自主阅读”,并且澄清了看漫画书其实与孩子的偏差行为不仅没有明确的关联,反而可以引导许多人养成阅读习惯。作者告诉我们,其实看漫画书并没有任何害处,甚至有不少事实都可以证明:漫画书可以导致阅读更多“有意义的”书。漫画可以成为培养学生大量阅读的手段。轻松的阅读是不够的,不过它们会带领人通往更深的阅读。

一想到以往的行为,我们就会脸红。发现孩子们看漫画书,就会毫不留情地予以没收,每个学期,哪个班主任不是收一大摞的漫画书啊!在不经意间,我们伤害了多少孩子的心吶,最重要的是扼杀了多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阻碍了多少孩子们的阅读能力的发展呐。就目前的语文教育来看,阅读教学应该是学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学校首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读书的空间,继而应该带头阅读,阅读应该从教师做起,因为学生读书的兴趣与水平是直接受教师读书兴趣与水平影响的,因此,教师的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学校教育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想方设法地引导孩子学会阅读。

与斯蒂芬.克拉生《阅读的力量》一书持有相同观点的是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书中的好几篇内容都与阅读有关,真可谓是英雄所见略同。在《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手段》这篇文章中,作者为我们明确地指出了:阅读能力的培养,还可以有效的转化后进生的工作的观点。文中有这样一段论述:“学习困难的”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由此可见,苏霍姆林斯基早就深刻地意识到阅读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作为教师最伤神的就是后进生工作,找到了后进生转化的突破口,无异于获得了后进生转化工作的制胜法宝。

著名的儿童文学家陈伯吹先生在《青少年读书向导》的序言中说:“人在一生中,好奇心最强烈、求知欲最旺盛的日子,莫过于青少年时期”,而这时期最不能错过的,是“不显身、不出声的好老师”———文学书籍。作为语文教师,理应成为学生阅读的榜样,并引领学生走进浩瀚无际的知识的王国,寻找知识,探求真理。

巧借“微课”,玩转“翻转课堂”

——读《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有感

东海县海陵路小学 王娟

微博的普及与流行,无意中推动了一股“微”潮流,接着微信、微电影、微小说、微学习等走进我们的视野。时至今日,多媒体、电脑、互联网、信息技术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教学方式也在不断更新。微课程——新型的教学模式,将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怎样的改革?用了半个月的实践,我拜读了《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收获很多……

一、何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微课”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实践,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反映教师在针对某个知识点或环节的教学活动中所运用和生成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体。“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亦称之“课例片段”、“微课例”、“微课堂”。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

所谓“翻转课堂”, 是从英语“FlippedClass Model”翻译过来的术语,一般被称为“反转课堂式教学模式”。首先由教师创建教学视频,学生在家或课外观看视频讲解,然后再回到课堂中进行师生、生生面对面的分享、交流学习成果和心得,以实现教学目标为目的的一种教学形态。

巧借“微课”,玩转“翻转课堂”,翻转课堂的课前学习主要借助“微课程”教学的方式开展,“微课”是“翻转课堂”必不可少的学习资源,是实施整个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微课”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翻转课堂”的实施效果。所以,我们有必要精心选择“微课”,合理设计学案、教案,提高“翻转课堂”的效率。

二、为何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现代的教育更多关注的是孩子是否在学习?如果孩子不学习,教师能做些什么来帮助他们学习呢?自2013年以来,随着高效课堂、建构式课堂模式、翻转课堂、可汗学院等新概念的普及,微课程已经悄然走进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到微课程的队伍中来。究竟是什么吸引着大家呢?

我们的常态课堂,教学的重点都是围绕某一个知识点展开,在长达40分钟的课堂中,精彩的环节都是那么的短暂,而学生的注意力也往往只能保持10-15分钟,如果学生没有集中精神听讲,学生就很难保持学习兴趣,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无从谈起。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并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科学习的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回首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呆板无趣,学生反复吃着旧饭, 在茫茫题海中拼命挣扎,苦不堪言。如何把学生带到一个环境,帮助他们成为更好的学习者呢?

翻转先驱乔纳森·伯格曼和亚伦·萨姆斯经过了多年的实践和调研,总结了翻转课堂在实施中体现出来的优势:翻转可以帮助繁忙的学生,翻转能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翻转增加课堂互动,翻转让教师更了解学生,翻转能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翻转改变了课堂管理……

三、对于翻转课堂实施过程中问题的反思

一种新事物的出现,总会引来一定程度的争议,翻转课堂是从国外引进的一种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对于我们的教育可以说是一个“舶来品”。究竟“我们的教育是否需要翻转课堂?”“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对我们的教育是否有用?”“何时该进行翻转式教学?”等一系列问题都值得我们教师深思……

(一)客观因素

1.学校、家庭目前的设施。

对于新型课堂教学模式,还必须有硬件、网络的支持。目前仅有少数学校的条件支持翻转课堂的实施,不少学校办学条件如技术方面、经费方面、管理方面等还不足以支持大面积进行翻转课堂的实施。而且对于相当一部分家庭,没有相应的设施,特别是在农村,父母外出务工,爷爷奶奶不能对孩子进行必要的监督和指导。所以需要等待时机成熟时才能进行大面积推广,这就需要政府和社会在教育投入上加大力度。

2.学科的适应性问题。

各个学科的微课资源还不够完善,有人提出是否所有的课程都适合翻转教学的疑问。经过调查了解,目前翻转课堂教学实验多数集中于理科类、术科类课程,因为这些课的知识点很明确,教师只需将某个教学重点、难点、考点、疑点制作成l0分钟的精彩教学视频,就可以方便学生下载自学。因此对于不同类型的课程、同一类型课程的不同内容进行翻转式教学时应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二)主观因素  

“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中,也滋生了诸多问题:如何恰当地检测学生自学的效果?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留给学生自主交流的空间应当多大?如果学生不愿意参与这种学习方式,课中跟不上节奏,课后“补差”参差不齐怎么办?可能有些同行会问,教师如何形成翻转氛围。关键是让学生确定学习作为自己的目标,而不是争取完成任务。

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的应用对于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从思想态度方面就参差不齐,对于原本计算机网络技术跟不上的教师,更是无从下手;有一定信息技术基础的,不愿意多付出一点时间在课外,大大阻碍了该模式的实施。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更需要领导层面的影响,“校长带头,小兵加油!”仅凭个人力量是很难长期做下去的。

我会以探索的精神去尝试着实施……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温泉镇第一中心小学 刘尧尧

我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每一条建议都充满教育智慧,事例生动、分析精辟,启人深思。从中我明白了许多鲜明的教育观点。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在一年级就开始出现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了二、三年级甚至有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学生呢?是这些学生太笨,是他们上课不专心听讲,还是从教师自身寻找原因?

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弱势群体。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恩赐或施展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等待我们塑造的苍白魂灵。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些阳光给那些落伍无药可救的后劲生。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对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要走到他们跟前,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习题。学习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们光听别的学生流利的回答,记黑板上的内容,而要设法使他们独立思考,因为思考的过程已经包含对知识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们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哪怕获得一点点进步也好。

一、成功教师应具备较高的综合素养

何为教师素养呢?苏霍姆林斯基从三个方面阐述教师的教育素养:这首先是指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广博的知识。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懂得各种研究儿童的方法。教育素养还有一个方面,谈到它不能不使人焦急,这就是教师的语言修养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是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述就越是情感鲜明,学生听课以后需要花在抠教科书上的时间就越少。教育素养的第一个标志,就是教师在讲课时能直接塑造学生的理智和心灵。教师讲述教材就好比是向交谈的学生发表议论。教师不是宣讲真理,而是在跟学生娓娓谈心。

如何提高教师素养?众所周知,名师、大师的教育素养都是很高的,能够集文学家、艺术家、书法家等大成于一身,而且具备很好的人格修养。我自知距离名师还很远,应想尽一切办法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还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好,那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把读书当作发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告诫我们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读好书能够净化我们的灵魂,开启我们的教育良知,锻造我们的优秀品质,因此静下心来读书是提高教师素养最有效的手段,是教师走向成功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二、成功教师应善于引领学生

关于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论述:“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没有兴趣的指引和铺垫,学生会觉得学习是枯燥无味的,从而产生厌学心理。

因此,教师要在培养学生学科兴趣方面要多下功夫,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顺利获取知识,在体验一次次成功之后,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样才能激发学习的动力;教师要钻研教学方法,用科学的教法引领学法,例如,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那样,我们若能把带有游戏性质的作业、科技知识、百科知识、趣味故事、趣味实验等列入教师备课的内容,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成功教师应善于课堂提问

关于课堂提问。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教师要能对教材进行深思熟虑:找出因果联系正好在那里挂钩的、初看起来不易觉察的那些交接点,因为正是在这些地方会出现疑问。而疑问则能够激发求知的愿望。

课堂提问便是一种引领,课堂中提问的意义是要激发求知欲,提问点应该恰当到位,应该是铺垫学生获取知识的台阶,好的提问就像节奏明快的韵律操,流畅优美。想想自己的课堂上真正有效的问题有多少呢?想来觉得如芒在背!

关于学生注意力问题。苏霍姆林斯基形象地把学生的注意力比作一根丝线。他在带领孩子们上完一堂有趣的植物课后这样写道:“要让所有的孩子都围拢来看这些植物,我就得用注意力这根很细的丝线把孩子们都拴在我的身边来,这就好比是一根无形的缰绳,只要一个儿童的注意力转到一件有趣的事物上,那根丝线就断了,于是我给他讲的和所指给他要看的东西,他就再也不看,不听了——思想开了小差。我在教育教学中体会到,学生课堂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完全在于教师的引领与调控,教师要抓牢注意力这根丝线,使用好这根缰绳,才能确保高效课堂。

四、成功教师应善于思考

善于思考才能有创新,读《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我们可以看到苏霍姆林大师的教育智慧,似乎能看到他正在凝神思考,郑重地审视着学校教育的每一细节,我觉得善于思考是他精彩人生中最具魅力之处。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第五条提出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第一套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套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源来源。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论述来看,第二套大纲是保证第一套大纲顺利完成的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

苏霍姆林斯基思考学生学习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发现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学生识记和保持在头脑里的知识是很多的,因为它是进行后继学习非常重要的一种保障,许多学生却掌握得并不牢固,要么是不理解去死记硬背,保持得不长久,要么是记住了不知道如何去运用,成为一种的知识。久而久之学习上失去兴趣,沦落为差生,那么如何避免呢?最重要也最有效的一种办法,就是实施第二套大纲。具体地说,就是每呈现一种新的知识或材料时,要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与此相关的感兴趣的内容让他们进行阅读,以使他们更好地去理解这些知识,并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更多的疑问,从而进一步激起他们的求知愿望,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对知识的感受性,教师要尽力为学生识记、记熟和在记忆里保持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而创造一个智力背景。这样,他的智力背景越广阔,他所需要识记的教材就会变得越简单。反观我们平常教学,不顾知识积累和学习体验过程,只顾死记硬背结论的做法简直就是一种摧残。

再如,关于后进生,如何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苏霍姆林斯基以成功案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为了帮助一个叫费佳的后进生,苏霍姆林斯基自己亲自编了一本书《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他抓住儿童的心理特点,收集或编写很多有趣的、能够引起儿童思考的习题来训练他。并且还为他提供一套适合他阅读的书籍,大概有一百本,后来又为他配备了另一套图书,约有二百本,正是这种大量的阅读,使费佳的成绩逐步赶了上来。可见,阅读能教会学生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上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觉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我们每一位教师对待教育教学中的每一项工作或每一个细节若能像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善于思考,相信学困生在我们手下会越来越少。

读过这本书,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勤于读书、善于思考,做一名成功的教师。通过读书,提升教育素养;借助思考,使教育充满睿智。因为只有智慧含量较高的教育才算得上是一种阳光的沐浴、雨露的滋润,才能真正涤荡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素养。

读《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37个技巧》有感

  东海县平明中心小学  轩稳殿

    暑假期间,我读了一本《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37个技巧》的书,这本书是由Pérsida HimmeleWilliam Himmele两位美国的拜欧拉大学跨文化教育博士所著。心中感触颇多,深感受益匪浅。现将心中所思大致梳理如下:

一、教的远方,有朋自远方来

现行的课堂班级集体化教学,不可否认,由于时空所限,其短板越发的明显,但反过来想,如何在局限的教室里让学生的学习最大化、最优化、最合理化呢?或许应该更切合当下的班级集体化教学,引人深思。如何确保每一个学生真正在有限的班级整体学习时间里,都能集中精力,热情参与,进行深入思考,大胆发言,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其实,一直都在困扰着我们的教师们,半刻也未曾离开过;如何才能从根本上快速高效提高班级整体成绩,一直以来,老师们都在不懈的努力着。“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美国的教师们和我们一道也在不懈的探索着,《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37个技巧》集中了37个美国中小学教师最爱用的技巧,有案例,使用方法以及确保实施的措施等,简单,易学,方便,高效。大洋彼岸的美国教师们用他们的实践,他们的智慧,他们对教育的虔诚汇聚成了这本书,书中他们以他们及学生们努力过的方式向我们娓娓道来,并坦率他们对此仍在不断地探索,仍在努力改进,不断地完善中,精益求精,上下求索。作为中国的教师,其实,一直以来,我们一直都在不断探索并实践着如何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37个技巧》指出:“应该通过教孩子们他们最在意的事情,来教他们所有东西。”“良好的教育会给人们带来更好的职业选择,也会带来自由”等等。看到这些,真可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二、教的修养,不知而不愠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希望所施教的,学生们能够真正理解,学生通过内化能够自己知道,主动自我实践所学,理解教师们的良苦用心。《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37个技巧》的书中指出:“作为一个老师,关键不在于你是否理解了,而在于学生是否学会了。”学生真正由学的方式跃升到学会了,又能够成为是一种普遍的学习现象。于是,基于一厢情愿的为了学生能学好,我们开始对学生不停地唠叨,自认为这是有必要和理所应当的,殊不知,《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37个技巧》指出:“只凭对学生的唠叨不休,无法激发他们深入地投入认知学习。”关键是很多情况是学生根本不领情,一番唇枪舌战,学生毫发未损,我行我素,依然故我。这让我们老师很窝火,甚至于失态。显然,这是不理智的。如此说教非但起不了作用,反而严重挫伤我们教师自己的情绪,受伤害的反而是我们教师自己。这就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警戒。作为一名教师,不能过度依赖甚至迷信说教,否则,就成了“阿长”嘴里所谓的“神力”。首先,我们要反思自己,反思自己课堂的问题,“问题在于太多的学生都只是作壁上观,要么是消极地没有参与进来,要么是主动不去参与。这样,他们也就没有发出任何信号,告诉老师他们在想什么,已经学会了什么。他们的学习状况,实际上处在老师的雷达盲区。”明白了这些,我们才能坦然处之,做到学生不知而不愠。从而静下来,想方设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而不只是去说教,无休止的唠叨。教,要不知而不愠,反思且努力改进。

三、教的操守,教而不忠乎

《论语》有曾子三省:“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作为教师,我们也要三省吾身,“教而不忠乎?”《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37个技巧》中也说:“老师对学生的学习表现的影响,超越了种族、社会地位和班级人数等因素。如果接受了无效的教育,它的积累剩余效果会继续持续数年之久,哪怕在无效教育之后,进行有效的教育。”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课堂,我们有多少失败的经历,我们又是如何的贬斥我们的学生,为自己开脱。我们又何尝认真解剖自己,认真地向学生坦诚:“今天,你们学的如此糟糕,一切都是老师的错。” 《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37个技巧》告诉我们:“一个儿童所接受的教育质量,高度依赖于其老师的教学效果。” 显然,当下的网络教育平台、各式五花八门的辅导机构也无法替代我们教师的存在。为此,我们不得不扪心自问:教而不忠乎?作为一名教师撇开各种口号,不言所谓高调子,我们的施教,首先要忠于学生,忠于我们自己的内心。学生是我们的上帝,经济市场下顾客上帝的教育市场理念。我们要忠诚于我们的课程,努力挖掘开发我们的教材,不断地研究我们的学生,以满足我们学生的需要。学生的需要得到了满足才是我们教师对于教育最大的忠诚。“孩子,今天,你学的满意吗?”“孩子,你还有什么需要吗?”在这样的不断追问下,不断地改进我们的教学,不断地改善我们的教学效果,不断让学生在每一次教育中得到满足,实现“教而忠乎。”

四、教的征途,传不习乎

    “我们的学生可以自由思考,把事情做得更好吗?”《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37个技巧》的这一问,不得不让我们冷静下来思考是否传不习乎?很多情况下,我们会发现班里总有那几个家庭作业经常完不成的孩子,某些学生隔三差五出现一回,抄袭更是普遍现象了,更有甚者,班里的优等生也偶尔不完成家庭作业。为什么会这样?难道这样的普遍存在是应该的吗?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它?追来追去主要还是学生学的问题,一者没学会,二来还是一知半解,再或者学得不开心,在作业合理的情况下,至于其他都不是主要问题。因为,如果学得很好,很开心,他们便会不顾一切的快速完成家庭作业,还会自主的主动参与课外的纵深学习,进而扩宽学习的宽度和深度。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的课堂,“老师必须要习惯放弃某些控制权,不再一个人喋喋不休,不再不加深入地单方面灌输大量内容。”“还必须创建良好的课堂氛围,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鼓励相互尊重,只要学生感觉有信心与大家分享,就要给予充分信任。”这样“教学不再是老师揣测学生学习情况的猜谜游戏。”书中的这些观点,让我们觉得是否传不习乎?更多的是在课堂上,而不再仅仅只是在课后,课堂之外,这个“习”更多的是在课堂之内完成的。首先,让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之上充分的习得。“让我们对自己、也对学生做出承诺:我们绝不做永远不知道学生的思维可以有多么深刻的老师。与此相反,我们要用多种方法给学生们创造机会,让他们把自己认知能力的深度表现出来。”真正落实切合实际的传而习乎。

五、教的境界,教不亦乐乎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指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教也应是有境界的。或许我们认为教的最高境界:是为了不教,是学生主动的参与学习;再或者孟子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等等。而《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37个技巧》指出:“人们的平均在校学习时间每增加一年,谋杀犯罪和暴力斗殴犯罪率就会降低30%,飞车抢劫犯罪率下降20%,纵火罪下降13%,入室偷盗和盗窃罪下降大约6%,”而“辍学者被监禁或坐牢的概率,至少是高中以上学历的八倍。”“有效的教育可以做出改变。”教的境界应该帮助学生积极改变,“引导学生们钻研更深奥的内容,以此建构他们的学习信心,帮助他们在学校和人生中取得成功。”所以,“不论你任教于城市学校,还是农村学校,也不论你所教授是平均水平的学生,还是天赋出众的学生,或者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是移民的孩子,还是残障学生,是饱受学业失败打击的学生,还是摇摆于继续学业与辍学之间的消极学生,你对孩子们的有效的出色教育,都可以满足父母们的心愿,帮助他们的子女实现他们的梦想。一个老师,就能给学生带来这么大的改变。”一个老师的施教对学生带来了积极的改变,这才是教育最大的不亦乐乎。教的境界,应该根植于最普遍的土壤中,渡学生,也渡自己。教,方不亦乐乎。

总之,当你的课堂上出现:“有的学生虽然认真听讲,但从不发言,你无法及时获知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有些学生则干脆在下面讲小话、看小人书、睡觉、发呆,他们觉得课堂枯燥无味,进而厌倦学习。”的时候,《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37个技巧》会给予你帮助,而且,读后你又会发现它所提供的帮助有不仅仅只是这些。“调动所有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深入思考,我们的学校就将是一个充满活力、令人振奋的地方,学生们就会正面出现在学习的舞台,并占据舞台的中央。”而又不仅仅止于此。

教育与谁对话——读马丁·布伯与魏书生

东海县张湾七里小学  郇克会

一、对话马丁·布伯:《我与你》的真诚世界

马丁·布伯《我与你》这本小书的文字深刻隽永,艰深古奥,虽然自以为有点“哲学”基础,但读来还是很模糊,只能略知一二,何光沪的读后感中知道,这是诗化哲学和生命哲学的特征。也或许正如“我与你”折射出的生命光辉一样,很多东西是只可意会的生命彰显,而不是文字所能表达清楚的。

首先,应该搞懂三个字的意思,我就是我,生命的我,“盈、真、纯”的称述。你,意在表达一种面对面的、亲密无间的人格关系。“你”,自由无拘,卓然挺立,独一无二。“你”充盈苍穹。 这点很重要。与,意思是关系的意思,所以“我与你”又是关系哲学。“我—你”关系是一种亲密无间、相互对等、彼此信赖、开放自在的关系。“我—它”关系是一种考察探究、单方占有、利用榨取的关系。在“我—你”关心中双方都是主体,来往是双向的,“我”即付出又得到。在“我—它”关系中,“我”为主体,“它”是课题,只有单向的由到客,由我到物。这种关系,不需要高深的理论修养,而是深沉的人生体验。这是一种真正的符合人性的关系,只有通过这种关系,才能成为真正的人。这种关系涉及人的整个存在,它要求人用自己的整个身心对别人的全部做出回应,如果建立了“我—你”关系,那就不可能去仇恨别人了。对自然而讲,就是建立一种“共生”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要努力使生活“神圣化”。

这种关系哲学反映在教育中,书中有如下的一些富有启示的论述。

“人的纯粹活动,人的无意欲行动超乎于认识精神与艺术精神之上,因为有限具体的个人在这里无需依附恒久的质料,他自身就是比任何质料更为长久的结构;言说只洪亮音乐在他周围振起,生机勃勃,直抵精神的灿烂星空。在此间‘你’在幽深奥赜中呈现于人,于玄秘之境向人呼唤,而人以其整个人生报以回答。在此间,语言时时化为人生,此人生既实现法则有破除法则,这就是教育。教育的目的非是告知后人存在什么或必会存在什么,而是晓喻他们如何让精神充盈人生,如何与‘你’相遇。”(36)

从“对话”的角度看:

“上帝包容宇宙但非为宇宙,同样,上帝包容‘自我’但非为自我。由于这不可言说的玄奥,我得以用我的语言称述‘你’,恰如每个人各以自己的语言称述‘你’;由于这不可言说的玄奥,才有了‘我’与‘你’,有了对话,有了精神,有了作为精神之本源活动的语言,有了永远你不灭的‘道’。”(82-83页)

“形象无言之蕲求,人类活泼之言说,生灵缄默之表露,这一切都是通向‘道’的门径”(89页)。给我们启示,对话的路径可以通过形象、语言以及生命的相互体认的缄默。

对“相遇”的精彩描述:

“相遇时辰飞卫刺激知觉心灵的极乐‘经验’,相反地,当此之时,变化产生于人自身;有时,它若一缕轻微气息,有时,它若一场酷烈角斗,但不管怎样,它必产生。践行了纯粹关系之真行活动中已领承了一种‘充实’,一种秉性的‘增益’,一种先前未成有过的‘扩充’,一种他无从揭示其来源的‘恢拓’。”(95页)

布伯认为的真正的师生关系是:

“真正的教师和与其学生的关系便是这种‘我—你’关系的一种表现。为了帮助学生把自己最佳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老师必须把他看作为具有潜在性与现实性的特定人格,更准确地说,他不可视他为一系列性质、追求和阻障的单纯聚合,而应把他的人格当做一个整体,由此来肯定他。这就要求教师要随时与学生处于二元关系中,把他视作伙伴而与之相遇。同时,为了让自己对学生的影响充溢整体意义,他不仅须从自己一方,且也必须从对方的角度,根据对方一切因素来体会这种关系。这取决于他能否激发学生,使其也对他执持‘我—你’态度,把他也视为一特定人格,加以肯定。”

笔者以为,布伯先生对该书的一个总结最好,能让我们从更高的角度俯视教育,也是对上面罗列的几点的一个最统整、高远的解释:

“你必须自己开始。假如你自己不以积极的爱去深入生存,假如你不以自己的方式去为自己揭示生存的意义,那么对你来说,生存就将依然是没有意义的。每一件事物都在等待着你去圣化;每一件事物都在等待着在相见中被你发现,在相见中被你实现……。用你的全部存在去同世界相会吧,这样,你也将与上帝相会。”

我,应该是一种“圣化”的存在,讲一切可以与自我相遇的自然、人际、精神都“圣化”,走这样的人生之路。我,应该是开放的、真诚的、热忱的、满怀希望的、属己的、存在的,在与“你”、与“他”、与我们自己的不断相遇中,秉持“亲密无间、相互对等、彼此信赖、开放自在的关系”,就是充满“道”与富有创造的人生。从事教育,也是如此。但背景就是我们波澜壮阔的人生。

二、对话魏书生:《教育工作漫谈》的真情

论教学,好多名师都算是成功的;论教育,好多名师不能算是真正的成功。在我的阅读视野中,有两位老师深深地影响着我,一位是于永正老师,一位是魏书生老师。于老师的教学与教育都是成功的,魏老师的教学与教育也是成功的。于老师爱学生,对学生的教育不仅仅是语文,更有广阔的生活,有艺术,有实践,是把孩子放入教书育人的背景中进行的。晚年的他,还曾发出无限的憧憬:要是能再教一届孩子该多么幸福啊!每次想到他炽热的教育情怀,我总有一种感动,甚至是一种流泪的冲动。教书和育人永远是教育中分不开的一件事。最近读魏老师的《教学工作漫谈》,魏老师的教育情怀再一次深深地感动着我。

魏老师的教育从哲学、历史、心理、科学开始,不是单从语文教学。这注定,他的教学境界是高的,他的教育情怀是深远的。一个只从学科教学出发的教育,是注定目光短浅的。人的教育的复杂程度也绝不是独立的学科教学所能完成的,即使我们的学科教学达到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它也注定是片面的,不完整的。培育一个,或者说要自我成就自我为一个优秀教育工作者,单从学科教学的角度进行专业提升,也注定是偏执一隅,绝不会有大的教学境界和丰硕的育人成果。魏老师的方法是科学的。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最好的学习是自我学习,最好的成长是自成长。教育的本质不就是形成学生的这些最根本的本领吗?本领一旦形成,成绩、能力、素养,乃至整个具有完整个性的人的培养,还是一个难题吗?魏老师教育的成功,最大的证明,就是他所培养出的学生,他所培养出的完整的一个个独立自主、自我学习、自我成长的学生。教育的成功、教育的成果,还有什么比这个更有说服力、更有证明力?教育根本不是把老师培养为各级的名师、参加各级的比赛,教育也不是把学生仅仅培养为考试的能手,不是搞形式多样的创建、验收、活动等近乎噱头的喧闹。教育的根本结果与成功,就是看我的学生成为了怎样的人,而不是取得了什么暂时的方法、能力与知识。

魏老师的教育是综合的、系统的。他的语文学科教学,只占其中的一部分。他带着学生进行科学的班级管理,形成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他带着学生进行持之以恒的锻炼,强健学生的体魄,更为学生形成一种内在的精神。这不就是古人讲的外治武训,内修文德吗?他每周教学生一首歌,进行艺术的教育,每天让学生积累一首古诗、一句格言,常常让学生们口头作文,每天放学路上背一个单词,每天写500字的作业……这是科学的哲学,辩证的教育,系统的训练。在科学的班级管理制度下,每位学生都进行着的积累,在的积累中形成质变。教学是如此,教育是如此,人生、社会、历史,不都是如此吗?这也正是他践行的辩证法三大规律的体现。这世间唯一值得相信的就是,唯有持之以恒地抓住教育的变,才能实现最好的教育。而这些看起来都是那么简单,没有深奥的阐释、没有高超的艺术,一切都质朴到近乎寻常。素以为绚的辩证就在其中。观今我们的课改,请问哪一项学科教学是成功的?哪些学校、教师的教育又经得起推敲?我们都在各自的学科教学的道上似乎是在越走越远,越走越深,越是这样,偏离教育的整体、系统也就越远。

魏老师的教育思路是对的。他说,教书必先育人。人是最根本的。人的问题、思想的问题、性灵的问题解决不了,教学就不会成功到哪里去。是啊!我们的课改,我们的以人为本到底体现在哪儿呢?魏老师不正用他的实践清晰地告诉了我们吗?他在语文课上给学生们讲科学、讲心理学、讲优秀的文学、名人传记等等,为的就是唤醒、培育学生的心灵,培养人的自我奋进、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精神,学生有了这样的心灵、有了这样的思想,那区区一科语文又算得了什么呢?我们常说,状态比方法重要,那状态又是何来?状态来自心灵。心灵又比状态重要。心灵教育,即人的教育永远是第一位的。人的教育肯定是全面而系统的。由单一的学科教学是实现不了的。当下的教育又恰恰是分裂的学科教学主宰学生、主宰教育。而所谓的系统科学的国家课程也只不过是个幌子而已,试问,天下能有多少的学校能很好地贯彻全面的国家课程?大家几乎都是各自为政,独立的学科教学,把整体的教育分解得支离破碎。

魏老师的教育告诉我们,什么是完整的人的教育、什么是完整的心灵教育。这个根本不解决、前提不解决,我们的教育、我们的课改、我们的未来就不会取得根本的成功。想诉诸于外界的整体的改变,大概总是一种奢望,能像魏老师一样,反躬自身,从改变自我开始,从自己的班级开始,从自己的教育开始,才是一条实际可行的道路。

我梦想,我践行,也要像魏老师一样教书育人、一样去做教育、一样去实现自己的教育人生。从哲学、科学、历史、心理、系统的视野下进行,从全面、综合、最基本的实践路径开始,从学生的心灵教育、灵魂塑造、个性培养开始,决不仅仅从单一的学科教学开始,探索学生的成长之路,实现自我的教育人生。

魏老师的为人、为学、为师,乃至为父、为,都令我那么景仰!他是最好的哲学,最好的心理学,最好的教育学,甚至是最好的宗教!魏老师,我永远敬爱着的一位最朴素的、真正的教育家。

 

 

课堂失语,惟情能言

——加强情感体验 承续阅读文化

东海县实验中学富华路区    

被誉为“民间文化的抢救人”的作家冯骥才在看到雄浑壮阔、原始古朴的贺兰山岩画后,内心颇有感触,特意为此提字“岁月失语,惟石能言”。千古岁月逝去,伟大的先人们却为我们留下了“能言”的各种文化瑰宝。冯骥才说:“原古先民以默默的文化符号表现出他们对生活的勇气和情感,对观者内心形成强烈的冲击。”同样,课堂教学加强情感体验,将有助于提升解读文本的能力,承续文本背后的文化。

一、加强情感体验,让课堂“活”起来

长期以来,教师上课是上给听课老师看的,教师关心的是课好不好听、好不好看。课堂设计注重包装、作秀、表演,一个本该安安静静思考的学习场所,变成了热热闹闹、追求听课者的视听效应的表演舞台。课堂上争相斗艳只有少数的几个学生代表。而作为课堂主体的大部分学生则在课堂上默默无言,被边缘化了。

因此,要杜绝学生“被失语”现象的发生,就要从根本上扭转教师的教学观,让每个教师清楚课堂教学的目的是“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发展学生、唤醒学生”。语文教师要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己任,课堂上让学生真读、真说、真问、真写,不要虚晃一枪,不要虚假作态,做到不装、不演、不做作。

真正的问题在引导。“质疑问难”应该是学生在自主阅读过程中有了疑问或不解,而自己不能解决,于是向老师或学习同伴求解的过程。然而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提出的“疑问”,其答案在课文中是显而易见的,因而学生对这句话无疑可言,之所以“有疑”,完全是迎合教师的需要,是教师牵着学生沿着他的教学流程走。

例如:《第一次抱母亲》带给学生的是一种强烈的震撼。因为在孩子的生活中早已习惯了母亲无数次的“抱”,但小小年纪的他们却从没想过母亲也是需要“抱”的,儿女也应该抱抱母亲。但教师设计这个质疑环节,没有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既没有揣摩学生的学习心理,也不了解学生的知识、认识基础。其实质是传统的“教师中心说”作祟。因此要解决学生的“被失语”现象,首先要消除“教师中心说”,在课堂上置换教师和学生的位置,变原先的教师牵着为跟着,跟在学生身后,适时地推一推,恰当地拨一拨。

加强情感体验是一个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文化得以延续的重要来源。但纵观中国当下的教育形态,无论是小组合作讨论,还是传统的师生对话,亦或是问题贯穿课堂,学生个体都已逐渐“被失语”,取而代之的是各类小组成果展示。在各地泛滥的“洋思潮”中,生搬硬套课堂模式和教学套路,这些对原有淳朴课堂的破坏和重建,是对历史文脉的割裂,最终形成毫无生气的千校一面。提高课堂效率,应重其内涵发扬,在融入生活、融入学校中焕发生机,在传统的记忆里传承。

二、加强情感体验,还要注重修炼内功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很多教师片面理解了这些理念,在课堂上将其演绎成了一种主体放任、主导放弃的教学过程。学生说来说去、学来学去,始终在前理解的水平上徘徊,错误得不到纠正,偏颇得不到拨正。教师一味地想着“个性化解读”,退化或放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其实质是无视学生的发展需要。可喜的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专家、学者也充分认识到了这种现象的危害,在2011年版课程标准修订稿中特别加了一句“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给“主体”和“主导”进行了合理定位。

“合作探究”是课程理念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很多教师认为在课堂上容易凸显课程理念的一种标志。于是“合作学习”便成了当下阅读教学课堂的“宠儿”。然而在如此多的合作探究过程中,或者是合作探究的内容不适切,或者是教师的组织安排不周到,或者是学生不具备合作学习的能力,百分之八十的学生“被失语”了,课堂被少数成绩优等而又善于表现自己的学生独占着,大部分学生则成了观众、听众,游离于学习之外,他们是彻彻底底地“被失语”了。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的是以生为本。在这种理念指导下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理应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体学习的需要,尽可能地让每个学生获得学习实践的机会。然而,审视阅读教学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恰恰忽视了绝大部分学生的个体需要。只是追求对全班学生用了这种方式,而不去思考需不需要用,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每个个体有没有得到发展,即不考虑用的效果,从而导致相当数量的学生“被失语”,“以生为本”的理念仅仅蜕化成了一种装点门面的形式而已。教师为了活跃气氛,不惜余力让学生“热闹”。喧嚣的表演,仅浮于表面,忽略“热闹”后的归纳与反思。加强情感体验是个长期、持续的过程,需要有完善细致、科学合理的流程设计和教学规划。这就要求我们在加强情感体验中,不要只做“面子”工程,还要做好“里子”建设:要完善小组合作的流程,使加强情感体验有所遵循;加强对小组合作交流的执行力度,做到每个人真正参与小组合作交流;加大对小组合作交流的成果展示;重视对加强情感体验教育和推广。同时,还要学会去粗存精,撇弃陋习,留其精华。只有练好厚实的“内功”,加强情感体验才能行之有效。

三、加强情感体验,让学生身临其境

目前,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使有些教师步入了“标准化”的泥潭。为了让学生读出教师认为的“文本味”,教师便不遗余力地进行细致化的指导,乃至重音、高低、停顿要读到教师满意为止。这种唯教师的情感表达为标准的“有感情朗读”,是对学生个体情感表达的轻视。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小学阶段的三个学段都提出了“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教学目标。《詹天佑》一文中有一处对詹天佑的心理描写 “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怎样读好这句话呢?请看一位教师的指导过程:

师:为了突出詹天佑的爱国精神,朗读的时候我们要突出一些词语。(教师在这段话中的一些词语下打上了着重号:“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师:在朗读的时候,我们只有把这些加点的词语重读才能表现出詹天佑的爱国精神。来,我们一起试试。

于是,课堂上响起了整齐划一的突出“重点词语”的朗读声。可以说,这时的学生是教师情感的代言人,在这种标准化的朗读中,学生“被失语”了。

事实上,“言语作品的节奏是自然的,无一定规律,依随着每一个表达主体的心声而变化,是每一个心灵的旋律”。感情朗读应该是学生个体表达自己对文本的情感理解。教师要指导学生去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然后引导他们“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所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要尊重、重视学生的情感表达,教师没有权利去“绑架”学生的情感。

温家宝总理曾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可以深刻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进程,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没有先进文化的发展,没有全民族文明素质的提高,就不可能真正实现现代化。”作为课堂文化的“活化石”——情感体验,是传承课堂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也积聚了一个民族优秀的智慧和高超技艺,应是“前世之宝,后世宝之”。在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同时,也要加强情感体验,承续中华民族文明,构建一个真正的大语文课堂。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读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的一点感悟

东海县石梁河中学    汤宜成

生活是认识的过程,是探索的过程,是心灵感悟的过程。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梦想,伴着岁月的脚步从儿童到少年,再到成人,路越走越长;书越读越多;认识越来越广泛;思想也越来越复杂,一次次艰辛的付出和挣扎都是为了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近期读了郭思乐的《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他认为“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主体。”他把这作为生本教育的特征之一,就是真正认识和把握学生这个主体,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教育价值的原则。我认为很有见地。

大多数人都能体验到“人在成功的时候获得快乐”,在电视上,在比赛场上,我们常见着那些赢得胜利的运动健儿挥拳呐喊,欢雀跳跃的激动时刻,最能体现此时他们心里的欢悦,所以说对学生的态度应是欣赏和赞美,不论是学习好还是学习差,因为没有赞美就没有美丽,没有赞美就没有绚烂,只要你对自己的教育对象所具有的优点和长处,始终抱着一颗欣赏和赞美的心,并想象这些优美和长处在未来的岁月里必能结出累累硕果,不管以后在前进中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他都不会怀疑当初你对的肯定。这是对学生肯定的第一步,只有对学生重视了,才有可能提高学生的成绩与素质。

“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这一点教师们早就注意到了,也在教学中有了一定的行动,不是吗?你看,学校不是也有很活跃的课外活动吗?不是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发言吗?不是天天对教师号召以学生为主体吗?但是多在程度上起作用,还是值得我们去探讨。目前的状况是学生还是基本上处于教师的指挥棒下的被动式的接受灌输,有的教师东驰效频,只用局部的变动,没有使学生有施展学习自由的时间和空间,只能处处依靠教师,这永远也不可能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体。

我们已经熟悉了眼前的教育模式,突然课改,可能很不习惯,很不情愿,但不改变永远也走不出教育质量低下的深谷,以学生为主体就是一句空话。回到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的做法可以一一说说,教师的备课,备的是学生,教师的上课,面对的是学生,教师的成绩考评,依据的依旧是学生,是学生的成绩和素质。就教案来说,必须留有学生的空间,让其活动,把教案写的全是教师的讲授,无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也不可能尽掌教授的知识,要知道“填鸭式”会撑死鸭子的,学生无消化的时空,再高能的教师既使说我已经把所有知识都教给了学生,考试成绩却一败涂地,你让我还怎样做?总不能让我去替学生考吧?熟不知学生无时间消化或消化不良,自身又能获取真正的有营养的价值是多少呢?即一定要有时间消化才有价值,有作用,有效果。要明记一点的是教案是落实在课堂上的,应在学生的活动过程中确定,如果我们的教师写出详细的进程性的教案,就不可能容纳学生的活动,学生不能在这样的课堂上开展任何创造性的思考,也就不能摆脱教师的控制,他们的思维就会日趋刻板,束缚学生,也束缚了教师的思想。

有的教师整天喊着学生难教难管理,做教师真的很累。其实,我们不痛不苦也不累,只是乱,乱如麻,不懂得如何去适应一切不尽如人意的东西,总爱哀叹落日匆匆,黄昏短暂,却从未试着去改变明天,没有着力解决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因此,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整个教学的目的和教学过程的终端,是学生主动的发展,而不是教师善于教。学生学了起来,你就会教的轻松,成绩和素质定会不俗,你说是吗?

 

 

读《班主任基本功》有感

东海县青湖中学    张永东

   读书是一个终身的学习过程,通过读书,我们可以收获知识、结识朋友、开阔视野,还能提高自我的层次。“光说不练假把式,又说又练真把式”,故今年暑假我拜读了《班主任基本功》和《教学革命》,读后感触颇深,受益匪浅。结合我12年班主任经历,我要说没有德育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

 士有百行,以德为首。德育是教育的一个永恒主题。

1.形成自己班级独特的班风

    班风对于班级的重要性自不必多说,我坚信班主任都很清楚。我要说的是班级怎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班风

1)树立榜样,示范引导

    榜样的力量在班风建设中是无穷的。班主任要抓住班级中的典型,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用榜样的力量规范、引导学生的行为,使之成为全班大部分同学的行为风范。当然榜样的树立应是全方位的,既要有学习方面的榜样、文明礼貌方面的榜样,也要有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等方面的榜样。

2)提高认识,加强指导

    学生在认识上有“先入为主”的特点,我们要懂得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开好头”:比如抓好开学第一天,做好对学生的第一次讲话,为学生办好第一件事,开好第一次班会等等。班主任要引导学生对班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行分析、讨论、评价,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使整个班集体形成比学习、比进步,讲文明、讲团结,争上游的好风气。注意从小事做起,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为良好班风的建设打下基础。

①强化集体观念抓舆论

    在集体生活中,通过集体舆论的作用可以锻炼学生的性格,培养学生的意志,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学生对集体的自豪感和责任感。良好的集体舆论,既是班风建设的一个内容,也是班风的表现形式之一。因此,在班风建设中,要打造良好的集体舆论,来强化班风的约束和激励作用,强化班级成员的集体意识。班主任要善于利用每天的晨会和每周一次的班会活动,通过组织各项集体活动加强对集体主义教育,增强集体舆论的引导工作。

②优化学风抓主流

    良好的学风对于提高教学的质量具有重要影响,是建设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集体的重要手段,培养良好的学风是班主任工作的重点,因为学生在校的首要任务是学习,一个班集体首先应是一个学习集体。为此,班主任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要强化学生的纪律意识,使学生能够自觉调控情绪和行为。因为班级学风的好坏,在课堂上集中表现在学生对课堂纪律的遵守上。要建立良好的学风,班主任要不厌其烦地对学生进行课堂常规教育,使学生能够自觉控制自己在课堂上的情绪和行为,适应课堂纪律。第二要对学生中的合作与竞争及时认真地做好引导工作,做好好胜者的“降温”和失败者的“加热”工作,防止学生中骄傲情绪或自卑心理的发生,避免出现一些不正当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对形成良好的班集体学风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③明确目标抓导向

  班级奋斗目标是班集体的努力方向,是班风建设的支柱。

2.做创新理念的班主任

1)用心是创新的源泉,“用心灵赢得心灵,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具备奉献精神,敬业精神,现实中我把教学工作当作了一个用爱心、耐心、关心、细心、热心的堆砌来赢得孩子们的亲近、感激、尊重和爱戴的“伟大工程”,不断地在实践中探索,在管理中创新,在和谐中育人。2010年我带的九(1)班的韩继笨成绩优异,然而家庭生活条件很差,我经常和他聊天谈心,让他不要产生自卑心理,同时发动我班任课老师给予帮助,比如给予衣服穿,我向学校领导反映,给予很多帮助:比如被子,袄子,食堂吃饭减免等等。我们师生关系和谐。

2)把班级管理权大胆地放给学生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大胆地把权力放给学生,你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去年高桂霞就是这样做的,首先健全班委,其次健全学习组长、纪律监督者和卫生监督员,最后一点是充分发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周一下午大扫除,高老师班级任务非常重,但是他们班级干得非常出色,这一点得到班主任认可。

3)改变对后进生的认识

我深感一个学困生对班级的影响,更清楚转化学困生的重要性,于是决定从基础差的学生身上着手,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例如班上有个叫张文通的学生,学习基础差,经过家访和与他交流,我了解到这个同学的父母都在做生意,每天早出晚归,根本顾不上他的学习。根据这些情况我采取了以下措施:首先给他调整了座位,指定专人帮助他学习,然后再和家长沟通思想,要求家长经常打电话和老师及时联系,并且监督孩子,保质保量的完成家庭作业。再根据他头脑灵活的特点,给他创造表现自己的机会,课堂上经常鼓励他发言回答问题,使他对学习有了自信心。通过一学期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在各方面取得了好成绩。

3.做学生心灵的引路人

    要想成为学生心灵的引路人,教师首先要有一颗热爱孩子的心,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其次,教师要有一颗敏感的心,要及时捕捉到孩子内心的波折,继而针对性地进行疏导。另外,教师要善于采用恰当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可以是一次私下谈话,可以是一次集体讨论,也可以是一次书面交流,让学生在孤独中感到温暖,在失望中获得信心,在迷茫中找到方向,在狂热中恢复清醒,同时也使得他把你看成心中最信任的人。

如果你成为了学生心灵的领路人,你会发现他的心离你很近很近,你不用翻山越岭去寻找他,他自然会循着你的足迹一路走来;你会发现做一名老师真好,因为有一缕缕清澈的目光始终追随着你;你也会发现,做一名班主任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累,因为我们可以体验到那份别样的幸福。

4.身边实例是最好的证明

 1)事例回放

201091我接手九(5)班班主任兼思想品德科任老师,我们的孩子大多数是农村孩子,家庭条件不是很好,故他们的父母大多数外出打工,一年才回来家一次,他们中很大一部分成为“留守儿童”。他们中部分学生共同的特点是独立意识强,不易接受别人的意见或建议,凡事从自己的角度考虑得多,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得少。很多学生无法面对困难和挫折,很多时候在困难面前把自己封闭起来。

班级里有个叫薛美玲的女生,个性强,身体素质好,在校运动会上表现突出,同时被选上参加县运动会而且结果比较理想。我依据她的优势表现,对她进行了家访,了解到薛美玲同学父母外出打工,爷爷奶奶照顾她和弟弟,平时很少与别人交流沟通,为此,我与她进行了长谈:第一、进行思想的纠正和理想教育;第二、突出闪光点引导和信心的树立;第三、引导在学习上要脚踏实地,这样经历风雨方可见彩虹!第四、进行感恩教育,回报父母长辈,服务社会。这样我和薛美玲同学签订一份“君子协议”,时刻我对她进行监督。时间一点一点过去了,薛美玲的进步得到了我们班级所有任课老师的认可(其中语文老师:欧军军在连云港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专门提到了薛美玲同学),同学们送去了赞许的目光,当然我心里也非常高兴。中考结果出来让我们很满意,超三星级高中分数线150分,考进班级前十名。

2)事例反思:

    现在的学生有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有些问题让人惊讶,当然现在的教育也就应该多方式、多手段,并且容易有争议。

当一个班主任有多少困难,不当不知道;当一个负责的班主任内心需要忍受多少痛苦,你不负责不知道。在老师的内心里都是“恨铁不成钢”!

德育在教学教育中显得特别重要。伟大的思想来自心灵,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着只有他自己才理解的东西。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老师具体的指导。让学生面对失败,学会接受现实,用坦然的心态去迎接成败得失。

学生是个鲜活的个体,只要给点阳光就会灿烂,只要我们愿意提供生长想法的土壤,他们心里就会长出创意的幼苗,心底就会擦出灿烂的火花,产生许多你意想不到的神奇的想法。“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值得我们每一个班主任学习借鉴。

生活中我也在想,教学生做人还是纯粹地教知识,我想大家肯定会说都教会多好啊!,然而现实可能是残酷的,故我想第一我们还是教会学生做好一个人吧,既是德育,不然教育教学肯定是残缺的。虽然我们的工资还不是很多,但是可以填饱我们的肚子,虽然没有完美的社会,但是我们心里总有属于我们自己追求的完美的人生。

最后,我还要说:没有德育就没有教育。

我的读书笔记

东海高级中学 秦雪莲

本人七八月份主要阅读了《胡铁生的最新“微课”定义》、张一川的《国内外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进展》和吴秉健的《国外微课资源开发和应用案例剖析》三篇文章,在阅读的过程中做读书笔记如下:

1.《胡铁生的最新“微课”定义》笔记

焦建利先生认为: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

胡铁生先生认为:“微课”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实际,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的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中所需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体。

首届中小学微课大赛文件认为:“微课”全称“微型视频课程”,它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围绕学科知识点、例题习题、疑难问题、实验操作等进行的教学过程及相关资源之有机结合体。

高校微课大赛文件认为:“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

“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

2.《国内外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进展》笔记

近年来,微课资源网站不断涌现,并取得新进展。如国外的Khan AcademyTED-EdTeachers TvIn TimeWatch Know Learn,国内的中国微课网、微课网、大中小学优秀微课作品展播平台等。国外最具影响力的微课资源网站是可汗学院(Khan Academy)及TED-Ed。可汗学院是由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于2006年创建的一个非盈利教育组织,现有超过4000个发布于YouTube平台的微课视频,他们希望通过这种在线教学的方式为人们提供免费的高品质教育。可汗学院[20]的微课包括数学、科学与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人文学、测试准备(Test Prep)以及与著名高校(如,Stanford School of Medicine、麻省理工学院)合作的医学、实验等,其内容主要以电子黑板和教师旁白讲授相结合的形式呈现,并配有多国语言的讲授字幕。其中理科课程较为完整和系统,教师通常采用例题讲解的方式进行知识点的讲授,没有过多的导入,直接进入主题。除基本课程外,每个专题还设有相应的拓展性内容(Additional Content)供学生提升能力。

可汗学院微课资源及其特点

可汗学院的一大特点便是为学生提供了知识地图(Knowledge Map)以及自定学习计划(如图5)。知识地图将零散的知识点以网络图的形式串起,为学生指明学习路径,并由浅层次向深层次递进,同时明确指出知识点所需掌握的技能,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每次登录学习后,学生都能在导航中看到自己的学习历程,以回顾自己所学的知识。学生还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制定学习计划,并添加用户作为自己的教师。可汗学院不仅会记录每个学生的学习历程,还对学习及测试情况进行数据统计,让学生知道自己存在的不足,及时调整学习计划。这也让教师清晰地看到学生存在的困难,便于教师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并适当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在学习、测试结束时,网站还为学生制定了一套“成就”制度,它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其颁发“勋章”,以鼓励并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可汗学院采用专题测试的形式评价学生的掌握情况。每学习完一节微课,可汗学院会提供学习者相应的练习题,以测试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如图6)。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困难,不仅可以通过“提示”选项得到详细的解题帮助,还可以在视频区中重新观看微课视频。系统会根据学生的做题情况予以评分,当学生回答正确时,方可进入下一题。每个微课的问题和提示反馈区(Tips&Feed back)可供学习者提问、讨论以及对课程予以评价,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相互学习的平台,也让教师得到学生的反馈信息,帮助学生解答问题。在“测试准备”模块中,可汗学院为参加等级考试(如SATMath)的学生提供在线测试和帮助。

TED-Ed微课资源及其特点

TED-EdTED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Design)大会于2011年在其官方网站上开辟的专门针对教育者的频道。它关注如何将TED演讲应用到中小学教学中,其微课视频发布于YouTube平台,并希望为人们提供“值得分享的课程”(Lessons Worth Sharing)。TED-Ed的微课包含32个主题,不仅有中小学课程内容,还涉及大学课程,分别有:艺术、数学、商业与经济学、科技文娱与设计(TED)、文学与语言、哲学与宗教、心理学、科学与科技、社会研究、教学与教育、健康等多个学科。微课内容多以卡通动画及真人演讲的形式呈现,视频常配有同步讲授旁白、字幕及知识介绍,具有界面生动多彩、内容简短精炼、知识点明确的特点,符合中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学习水平。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在DigDeeper上了解到更多相关知识。

TED-Ed的突出功能之一是让登录用户以“翻转(Flip This Lesson)”的形式制定个性化课程。教师不仅能以观看及“翻转”该微课的人数,判定其热门度,还能根据自身的需要对微课的主题、知识介绍、练习题、拓展内容等进行修改。而这正与当前视频教学所流行的“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相关。翻转课堂是把传统的学习过程翻转过来,让学习者在课外时间完成针对知识点和概念的自主学习,课堂则变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主要用于解答疑惑、汇报讨论,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该功能利于教师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课程,并根据教学目的制作相应的练习,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与可汗学院相似,TED-Ed也为学习者提供了在线测试,练习以选择题和开放问答题为主,但缺乏与解题相关的提示帮助,仅提供视频回放,测试的完整性不及可汗学院。

3.《国外微课资源开发和应用案例剖析》笔记

1)微课视频的目标:由英国学校与家庭部 (Department for Children, Schools and Families DCSF)全额资助,但是视频内容的编辑完全是独立 的。2004年创办时就规划用5年时间帮助学龄儿童和中小学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当时的策略基于利用好教师教学以外的时间,投入更多的时间用于教学设计研究 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Agnes McMahon2008)。

2)微课视频的内容:微课内容涵盖了英国中小学和 幼儿园的所有课程,每段视频长度一般在20分钟左右, 而且视频的中间或开头结尾部分通常会穿插教育研究者 或管理者与教师的随机访谈视频,课堂实境教学内容10 分钟左右。英国各地课堂教学改革或学校教育管理改革 的时讯专题节目(长度10~15分钟)也会定期通过该网站播放,然后收录到网站视频库,从预告到发布,最后到 入库成为常态。

3)微课视频的用途:能帮助教师拓宽教学技能,深 化教学实践,通过资源能帮助教师联系更多的同行。视频资源的开发深入了学校、深入了课堂。这些视频资源 能帮助教师节省时间并获取一些实用性的建议、教学思 想和课堂资源。

4)微课视频网站的七大愿景:(1)在教学技能、教学管理和教学引领方面承担有目的性的培训。(2)分 享彼此的实践经验,传递先进的教学思想。(3)提供实 践指导思想以便帮助教师在节省时间的同时,提高教学 质量。(4)为广大教师提供课堂教学资源。(5)鼓励 通过与时俱进地传递教育改革新闻和教学信息并走向专 业化。(6)引导广大教师利用好其他的网络教学资源。(7)为广大教师建立志同道合的网络社群。

5) 微课视频的开发原则:(1) 在展示近期教师专业发展的时候,遵循视频证据的重要性。(2) 直观记录教 学方法对课堂产生的影响要比教师对教学行为的文字描 述更加有效。(3) 重点记录学习的发生情境,鼓励观众 聚焦学生和他们的学习结果。(4) 对有需求的辅助资源提供恰当的综合描述。

微课视频资源开发和应用的启示和建议

1. 启示  微课视频资源的开发和应用从开始贯彻政府教育政 策为切入口,逐渐由政府投入过渡到学术机构和专家团队的自主创新引领应用。通过辐射带动社会公益资金的投入,基于维基功能的微课视频库共享管理机制最后向多元 化、学科化的发展方向找到了未来的出路。

2. 建议  如果教师把对微课视频资源的开发和应用行动放到 实践性活动场域中,那么,对教师教育和专业发展的研究就能够寻找到最理想的着陆场。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 做过有关教师教育和教师信念的测量,测量量表值得教 师参考和借鉴,或许能寻找到自己切实可行的研究路线图。 当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能借用网络微课视 频资源将优秀教师从繁重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的时候, 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师生关系。要让学生体会到技术除了打字、发送信息之外,它也能使学习过程变成更具意外发 现的学习、敞开大门的即时的学习、“揭秘式”的学习。 视频是增强实境的学习资源,也有利于学习环境的创设, 比较容易实现自然用户界面、实现语义互联的应用。教师在关注学生21世纪学习技能评价的同时,也在促进自己的 专业发展和提振自己的教师信念。

 

 

 

 

 

 

 

 

 

 

 

 

 

 

本期编辑:刘加宽   范来柱   尚实现   汤宜成

欢迎各中小学教师踊跃投稿,报道读书、教科研活动开展情况。邮箱:dsbgsy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