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示范高中

江苏省四星级高中

学校微信

  |  

当前位置:教育科研 > 教师读书

东海县教师读书通讯(2016.08)

发布日期:2016-09-05 来源:[db:出处] 浏览次数:

 

东海县教师读书通讯

 

东海县教师读书活动办公室                              20168 

 

 

科研短讯

——教科室举办“晶都名师”科研写作培训班

读书时讯

——打开猎头世界的大门…………………………………………………………佚 

读书热议

——克己守礼增强社会责任感……………………………………………………梁月倩

教师书房

——《教育美学十讲》:教育是发现和创造美的事业……………………………吴 

读书随笔

——从《和孩子一起读书的幸福》中谈阅读体会…………………………………黄海燕

——《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读书笔记……………………………………………黄宏刚

——《我的教育理想》读后感………………………………………………………汤宜成

—一读《做最好的老师》有感………………………………………………………袁堂昕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孔红卫

——《图画书的讲读艺术》给我的阅读力量………………………………………李 

——《中学生写作心理》读书心得…………………………………………………刘桂平

——《教育原理》读书笔记…………………………………………………………高  

——中国式“失语”时代下的孩子们………………………………………………李 

科研短讯

教科室举办“晶都名师”科研写作培训班

   为进一步推进“晶都名师”培养工程,提高晶都名师及骨干教师教科研写作水平,做好“十三五”省市规划课题的申报工作,82,东海县“晶都名师”科研写作培训班暨“十三五”教育规划省市课题申报培训活动在县实验小学教育集团西双湖校区举行,来自全县中小学、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教科研负责人、“晶都名师”第二、三层次及骨干教师等600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县教育局副局长朱亮出席活动。

   活动中,围绕课题选题、题目拟定、论证过程以及填报格式等申报工作中需要重点注意的问题,张迎春、吴传贵、赵继光三位骨干教师结合自身写作及课题研究的切身体会,分以《转学为做:直面课题研究的实践意蕴》、《申报课题的几点思考》、《课题申报与研究的注意事项》为题做了精彩报告。市教科所所长孙朝仁作了《课题申报的若干问题》专题讲座,从“什么是教育科研课题、选题的意义和原则、选题的过程与方法、一个好课题的特点、课题的主要来源、申报书的填写”等六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的专题辅导。孙朝仁指出,关于课题背景,突出层次性;关于选题的意义和价值,突出指向性;关于选题概念界定,强调叙述性;关于课题研究思路,强化清晰性;关于课题研究目标,务必条目性;关于课题研究的内容,体现可操作性;关于课题研究的方法,突出匹配性;关于预期成果,强调相关性。

   此次培训活动,对我县教师论文写作及课题研究创作的积极性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读书时讯

打开猎头世界的大门

——清华大学出版社《猎头》一书在上海书展隆重亮相

  822日下午,由清华大学出版社主办的《猎头》读者见面会活动,在上海展览中心成功举办。此次活动除《猎头》的美女作家钮蓓雯(Joanna)女士外,还特地邀请到了三位重量级嘉宾,他们分别是:中国著名猎头机构FMC创始人、猎聘网《大猎论道》栏目第一任主编陈勇先生;上海电影集团影视传媒有限公司联席董事长祝毅先生;清华大学出版社心理学事业部主任、成长保创始人兼CEO路小得女士!每一个职场人都可能会有跳槽、加薪、事业家庭平衡等方面的困扰,活动现场作者及几位嘉宾的分享让在场的观众受益匪浅。

  《猎头》85后美女作家的精彩人生

  和《猎头》这本精彩的职场小说一样,作者钮蓓雯(Joanna)女士的人生同样精彩绝伦。她是Wishes Management Consulting创始人,上海电影集团影视传媒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她集众多标签于一身:猎头、创业者、天使投资人、作家、影视传媒公司董事、妻子、母亲……并且把自己的每一个角色都演绎到了极致,这令现场的观众叹服不已。

  作为一个资深猎头人士,她创办的Wishes Management Consulting深耕地产、金融、传媒三大领域,为很多企业都找到了得力高管;作为一个作家,她的著作《猎头》被评价为让猎头更了解职场,让社会更懂猎头的行业佳作;作为一个天使投资人,她投资的盈家生活、星意(上海)两家企业,均被券商立项进入新三板流程;作为一个影视公司董事,她筹划拍电影、电视剧,带队投入商务合作;作为一个妻子,她从容自信,保持对丈夫的欣赏与爱;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她坚持陪伴,且从未停止对自己的更高要求,用言传身教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我有很多个身份,事实上所有的身份都源自于猎头。正如钮蓓雯(Joanna)在现场活动时所说,猎头是她的老本行。谈到自己的猎头经历,Joanna显得有几分激动,尽管她很年轻,但从事猎头行业已经有7年之久,可谓阅人无数。从一个猎头新人,到带团队,再到一腔热血的创办猎头公司,在很短的时间里,她体会了比常人更为丰富的心路历程。

  当你做了猎头,你会比同龄人早几年认知世界,因为你看到的和同龄人不一样。”Joanna创作《猎头》一书的初衷,也正是想让大众通过这样一本书更了解猎头这个有些神秘色彩的行业。

  在创办wishes的六年中,Joanna遇到过不同风格的顾问,也曾经看过FMC不同类型的顾问:初入职场十分青涩的,工作经验特别丰富的,做了合伙人的……但也经历过个人成就、赚钱欲望非常强的顾问。所有的这些,构成了小说的一个群体:猎头群体。《猎头》一书中谢晓阳、伊丽莎白、艾晴、强森等人物内部之间的成长与变化,就是一群猎头顾问们在现实社会中的真实缩影。

  职业经理人也是《猎头》一书着重刻画的一个群体。Joanna曾遇到过一件有意思的事,一家文化传媒集团突然开除了工作5年的CEO,对于这件事,职业经理人们褒贬不一:销售总经理认为是集团眼红CEO的业绩,故意陷害;财务总监认为是CEO向集团隐瞒财务信息,惹火烧身;行政总监则认为是CEO私生活不检点……明明是同一件事,但不同的人却有着完全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看法。这是作为一名猎头,经常能看到的有趣现象,也是人性、利益的平衡。同时,这也正是Joanna想通过小说的手法展现给每一位读者的内容。

  另外,在整个小说里,还有一个更精彩的群体:企业家群体。地产、金融、传媒、服装四大行业企业家之间的联动,企业家与职业经理人之间的矛盾与相容都隐藏在小说的情节中。

  总的来说,不管你是想成为猎头目标的职场小鲜肉,还是对职场勾心斗角感兴趣的温室花朵;无论你是好奇上海OL白领们的小资生活,还是身在职场还有一个写作梦;也许你是如今风光不再的外企白骨精、留不住人的小老板;也或者是对职场一无所知的莘莘学子、以为北上广就是天堂or地狱的父母……不管你是什么身份,不管你身处职场中的什么阶段,总有一个理由可以让你翻开《猎头》这本书!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作者钮蓓雯对于职场妈妈平衡家庭和工作的艰辛深有体会。活动现场,她也分享了自己的亲子教育方法,在对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些问题的处理上,她建议现场的职场妈妈们可以通过请教一些专业人士获得科学的处理方法,这样既节省时间又减少烦恼。作者特别推荐了成长保,一款解决家长困扰的互联网产品,成长保面向中国家庭,利用原创亲子IP和专业测试,聚焦儿童心理发展,让专业的儿童咨询师,借助移动互联网技术帮助家长预防或及时发现孩子成长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为家长提供轻咨询和问诊服务。

  资深猎头支招:如何巧用猎头促进职业发展?

  作为猎聘网《大猎论道》栏目第一任主编,中国著名猎头机构FMC创始人,《猎头》一书的著序者之一,陈勇先生绝对算得上猎头行业的资深专业人士。

  关于大众十分关心的如何利用猎头找工作的话题,陈勇先生在活动现场也是毫不藏私的给出了自己的建议,那就是一定要搭建自己的专属职业顾问团队

  一个人对职业的选择往往是能力,兴趣,家庭,过往经历,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很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陈勇看来,要想借助猎头找到好工作,首先要找到与对自己所在的行业,职能,地域,职位层次都比较了解的猎头顾问,并与他们建立一个长期稳定的关系,让他们成为自己的专属职业顾问;其次,要努力搭建一个猎头顾问团队,毕竟单个顾问能够覆盖的职业机会有限,且有时候猎头顾问的意见也难免有失公允,而团队则很好的避免了这些问题。

  最后,陈勇先生十分谦逊的表示,我刚才所讲的偏概念,偏理性,Joanna的小说描述的是猎头顾问们真实的生活,工作,他建议大家有机会可以读一读这本书,如此一来,就会对怎样运用猎头找到好工作产生更深刻的认识。

  IP大热,《猎头》有望被搬上大银幕

  2016817日,上海电影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此次活动我们特地请到了上海电影集团影视传媒公司联席董事长祝毅先生,上海电影集团影视传媒公司,简称上影传媒,是目前中国最具规模和实力的上海电影集团旗下公司,以影视制作和商务合作为主要核心业务。

  在祝毅先生看来,《猎头》这本职场小说有很大的影视改编价值,“看过小说的很多朋友都会感觉这是一本特别适合改编成影视剧的小说。

  目前,市场上优秀的职场题材十分匮乏,其原因主要有四:一是专业编剧缺乏丰富的职场经验;二是想创作职场小说的职场人很多,可坚持完成的却寥寥无几;三是现有的很多职场小说视野单一、人物线索单一,缺乏冲突性、戏剧性,不够引人入胜;四是绝大多数职场小说作者对影视行业缺乏深入了解,沟通的时间成本很高。

  而《猎头》这一职场小说恰好规避了以上这些问题,Joanna从事猎头行业七年,自身从职业经理人到创业者逐步转型,对猎头行业的了解很深刻,且小说人物线索非常多,每一个人物性格特征、思维习惯、行为轨迹都很突出。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Joanna从五年前与祝毅先生一起合作,就开始对影视剧有所了解,正如祝毅先生在活动现场所说,把猎头搬上大银幕,我想这也是Joanna从创作一开始,就持有的一份期待。

  目前,《猎头》一书的作者钮蓓雯(Joanna)女士正在与祝毅先生深入洽谈关于《猎头》一书的影视改编工作,我们相信在不远的未来,广大读者可以在电视、电影屏幕上看到这部精彩绝伦的职场作品。

  活动最后,为了答谢广大读者对《猎头》一书以及本次活动的支持,特约颁奖嘉宾成长保创始人兼CEO路小得女士,为现场幸运中奖读者颁出了包括价值至少120元的《波音波音》话剧票、作者签名版《猎头》图书以及《现代阅读》杂志等丰厚礼品。整场见面会活动在观众满载而归的喜悦中圆满结束。 

读书热议

克己守礼增强社会责任感

----读《<多元文化中的中国思想>21世纪跨文化流通十六讲》后有感

黑龙江大学 梁月倩

  乐黛云先生在对跨文化流通理念进行梳理的时候认为在全球化的今天,如果我们追求的是一个均衡发展的多元文化的世界,我们就应该有更深刻的文化自觉物质的成长、繁荣不能无限制,希望年青一代追求的是公义,自觉以及公义的具体含义是自己有所认识而主动去做公平正义为大家服务的利他精神。也就是要不可缺乏自我制约,没有利他之心。

  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为仁,所谓克己就是应该对自己有所规范,有规范有规矩,才能在个人、在社会安定和谐,承担社会应有的责任。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决定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并在201661日起实施。高等教育法第一章第五条修正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条修正切中了教育实践中的核心问题,即进一步丰富和明确了教育方针,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应该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在国家提出当代大学生培养要有社会责任感的要求时,如何实现德才兼备的培养目标是当前的重要议题。

  社会责任感不是具体道德规范,不是学生行为准则,不跟学历水平、经济水平、社会发展挂钩,这是一种为他人着想,体会别人工作艰辛,着想别人的处境不便,用道德和人格精神上的自我优越来践行实践的。

  先生的号召不能不令人深思,当我们的时代发展到了一定物质文明昌盛的时候,的确是该更好地建设精神文明了。有社会责任感也在法律角度写入法条,遵守社会公允的礼仪制度,常常需要克制自己。克己,表明了对自身欲望的抑制,也表明了自身欲望和社会规范不是完全统一的。

  习近平主席在六一儿童节的讲话提出:中华民族要继续前进,就必须根据时代条件,继承和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特别是包含其中的传统美德。要求不应该仅仅针对少年儿童,更是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要求。有教养有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每一个中国人该继续传承下去的美好事物。中国在27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就强调,而西方的教养之始来自骑士之规约,时间跨度不过才千年左右。礼乐之邦、尚礼崇礼是我们一直被教育的观念,每个人在生活中处处都彰显自己的礼貌教养,也可以在行为上表现出社会责任意识。

  今年4月份的时候搭乘了一架从海南经停青岛回哈尔滨的航班,里面80%的是年纪在60岁以上的银发族,不用说,这是冬天在海南过冬的大爷大妈春暖花开时节回家了。能在海南过冬,能乘坐飞机回哈,应该是家庭条件不错,儿女们孝顺,自己又有些积蓄的群体,甚至可能还是从体面单位退休的呢!可是行为真的不是那么体面。经停后上飞机的乘客想把手提行李放进头顶的行李舱,立刻有不在少数的大娘们尖叫起来:别碰我的箱子,里面是带的水果,你怎么能乱碰呢?面对大娘们的指责,后来的乘客没有办法,又没有找到其他的地方,不少人只好把行李放在脚下,屈膝坐两个小时回哈。你方唱罢我登场,到哈后,大爷们则身手敏捷地熟练地踩在最外边的座椅上把一个个行李拿出舱,可是没有一个人脱鞋或是在脚下垫上废纸再踩的。当今社会,责任意识中有一部可以指对老年人的礼让尊敬,但是,如果我们说应该尚礼尊老,老者也应该在道德精神和行动方面表现出来值得尊敬的一面,这样才会有年青人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并且心甘情愿地去承担。克己这个词汇很明显地体现了道德修养应以集体为重心的原则。也就是说,当个人的欲望和社会公允的行为规范发生冲突的时候,应该克制个人欲望,而选择社会规范。那么培养当代大学生有社会责任感的实际任务应该是以培养分清识别社会规范、遵守集体利益为先导。

  对比中国克己守礼的行为标准可以提及的是西方的绅士礼仪。西方中世纪骑士精神的现代投映是当代西方人整体的节制守礼。骑士之规约作为骑士的信条要求骑士们保护弱者、忠于主人、为教会而战、尊敬女性等等。骑士制度作为一种崇高的尘世生活的形式可以视为一种带有伦理理想外表的美学思想。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社会从整体上看,最值得尊敬的不是科技和国力,而是由教养聚汇而成的社会尊严氛围。

  为西方绅士精神奠定基础的是骑士之规约。刻在理石板上让人诵读,也从小刻画在未来的骑士心中的这些规约要求人们在道德和人格精神上凸显自我优越感。优越感是建立在具有精神道德、恪守公平竞争、注重自我荣誉、信守诺言、崇尚精神理想、讲究修养礼仪、慷慨扶助弱者、尊重爱护女性等等个人高贵品质之上的。这种自我制约代代相传才形成了现代西方文明的礼仪制度。

  而中国传统的高贵品质比来自中世纪的骑士之规约要早千年,礼贤下士、过庭之训等等待人接物的礼数更为恳切动人,也是华夏文明被称为礼仪之邦的原因。在法治制度不断提高的社会要求下,大学生要有社会责任感需要从精神自尊自重角度入手,克己利人。

  克己对于普通百姓而言不是轰轰烈烈的大事件,而是平常无奇的日常生活,是蕴含于骨子里的深刻思想表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系列的价值取向蕴含的深意不过都是公平正义的表现。各级政府号召全体公民围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集体背诵、学习、实践。在大环境下,因为慑于群体的压力,但凡有些自觉心的人,都能发现本身教养跟文明的差距。在干净整洁的环境里你不敢乱丢垃圾;在安静的图书馆你不敢大声交谈;在秩序井然的队伍中你不敢插队;在清新雅致的房间,你不敢旁若无人的点燃香烟。所谓的克己,是考虑他人利益后的行动,受环境感染力的制约后的选择。

  克己是道德修养,和贫富没有直接有关系。最近几年经常见诸报端的是比较有钱的人在飞机上种种出格之举,而被弘扬大爱精神的最美教师、最美道德模范、最美乡村干部往往是来自偏远地区的善人善举。所谓克己,直白地讲,就是不论出身和背景,都要努力做个更好一点的人。每次做事每次面对陌生人的时候,不会因为自己而让别人觉得不舒服,这是克己的最简单道理。

  克己需要考虑他人利益。承担社会责任就是为了他人的利益去行动,并非按照自己的愿望行动。比如在图书馆、在展览厅、在会议室、走在高高的台阶上时能缓步慢行,能在不知不觉间体谅周围环境的需要的人,是深刻在骨子里的克己

  大学教育能够承担一部分的社会责任培育,但是不能够完全培养出克己守礼的行为。如果结合传统道德教育,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标准大学生会更多。克己培育的是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价值观,海内海外、人前人后,价值的标准不会动摇。它体现的不是作秀和乖巧,而是品德的最可贵之处。

克己是一种精神气节,是传承下来的精神积淀,是骑士之规约那样的约定俗成后的渗透到骨子里的气量,是为其他人考虑的公义大气。当新闻报道缺乏社会责任感而造成的事件时,所有中国人都应该想一想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克己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积累,养成好教养、好品德。家庭是一个人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每个人的第一个老师。为人尊长者要时时处处给年青人做榜样,以身作则,用正确行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教育。希望人人都从点滴小事中培养为他人的公义之心、像骑士规约那样自我制约,未来高等教育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青年一代时必定成功。

教师书房

《教育美学十讲》:教育是发现和创造美的事业

江苏省苏州市花朵幼儿园 

  读了杨斌先生的《教育美学十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感受颇深。乍听名字,教育美学好像很深奥,读起来才知道原来教育美学离我们并不遥远,这是一本让我们走向教育艺术和教育智慧的书。

  全书十讲,可分为四个层面:第一至第五讲,是教育美学的主题内容,分别讲述教师、教学、知识、校园、学生之美,是对导言中教育美学相关内容的具体阐述。教师之美中教师的魅力、教师劳动的美感体验和职业幸福,描述了教师必须具备对美的精细的感觉,也充分肯定了教师本身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教学之美告诉我们,成功的教学需要我们去创造教学艺术;知识之美主要讲了学科之美的价值以及学科之美缺失的原因,对当下教育具有警醒意义;学生之美启发我们,教育的诗性就是要以美去滋养生命。第六讲谈教师美学修养,有良好美学修养的教师对学生、对整个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拥有音乐的耳朵发现的眼睛,这是走向美学的基本保证,也是教师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第七讲着重阐述美育在教育方针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美育和教育美学对于创造性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第八讲至第十讲分别讲述百年中国教育美学发展历史上的三个重要人物:蔡元培、李泽厚和赵宋光。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李泽厚先生的美学思想:以美启真,启示我们:美,对于教育不是外在的附加上去的东西,也不是零零星星、若有若无的东西,而是教育作为一种实践的本质规定。建立教育美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教育教学本身更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符合了教育教学规律,也就自然符合了美的规律。读来真有醍醐灌顶之感。

  全书围绕教育美学这一核心话题依次展开,开头有总纲式的宏观鸟瞰,让我们对教育美学有个大致了解;中间有立体丰富的横向展开,内容丰满厚实;结尾有教育美学史上的经典人物介绍,给读者以纵深的历史感。整本书结构严谨、逻辑严密、体例一致,字里行间处处闪烁着作者对教育美学的独到见解和智慧之光,让我们对教育有了一种全新而清晰的认识。

  教育美学其实就是教育智慧之学。教育教学智慧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去创造。曾经读到过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位老师带着小朋友们来到公园的草地,原本想让大家观察天空中的鸟,然而小朋友们却对草丛里的小虫子更感兴趣,于是这位老师就临时调整了教育活动,鼓励孩子们寻找各种各样的虫子,这次活动孩子们找到并认识了十几种虫子。这种教育智慧不也正是一种教育美学精神的体现吗?

  一位懂得教育美学的老师,他的孩子们一定会感受到更多成长的幸福,教师自己也会更多感受到教师职业的幸福。何为教育?我想说,教育就是要发现美,创造美,让孩子们感受到生命成长之美。 

读书随笔

从《和孩子一起读书的幸福》中谈阅读体会

黄海燕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现在的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语文阅读的积累。《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对于低年级(1-2年级)学生,要求“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因此,语文教师对于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励,阅读方法的指导提上日程。

基于自己市级课题的立项,我也准备了一些关于阅读类的书籍,让保证自己的课题的研究质量。我最近阅读的一本书名字叫《和孩子一起读书的幸福》。这本书从为什么要让孩子阅读,如何给孩子选择合适的图书,应该让孩子养成哪些阅读方法和习惯,怎样营造孩子喜欢的阅读环境这几个横向坐标了诠释了一个母亲课外阅读激励方法,也从日常生活的实例反馈呈现了这位母亲的激励阅读成果这样一个纵向深度,其间我们可以了解很多孩子的思维,阅读体验和心理历程。让我们教者也收获良多,在了解孩子生理、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构思自己课题的研究方法的进一步探索。

下面我将结合着《和孩子一起读书的幸福》这本书中的部分内容,结合着自己的课题,谈谈体会。

一、为什么要让孩子阅读

君子学以聚之,学生课外阅读的好处很多,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阅读可以让孩子更有自信,更有想法。印象深刻的是书中笔者和孩子同做一道高中地理题。结果大人做错了,孩子做对了。因为孩子阅读的科幻小说《机器岛》中有关于太平洋附近地震、火山爆发等描写。凡尔纳写的科幻小说了能让孩子学到很多方面的知识。还有一个事例是这个10岁的孩子出的一道选择题:幸福、兴趣、财富、成功,只能选一项的时候你会选择什么?来自于《小故事大道理》的理解,这个孩子是这样说的:你如果拥有了兴趣,你就会努力地去做,那样你就会成功,你成功了自然会拥有财富,这样你当然就幸福了。从这些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孩子通过阅读可以让孩子变得更自信,更成熟,更有想法。我在激励孩子阅读的时候也可以把这两个案例中的题目出给孩子们做做。相信孩子们的答案会有很多种,再伺机出示答案,并告诉他们答案的出处(《机器岛和《小故事大道理》)。相信这样独特的方法更容易激起孩子们阅读的兴趣。

2.读书可以提高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阅读对于孩子成长的意义是立体而全面的,不仅仅对于孩子的知识面、情感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促进意义,同样对于孩子的理解、推理能力的提高也是非常明显的。在二年级下学期的考试卷中就频繁地出现阅读理解题。阅读理解题可以很好地检测到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值。其实阅读理解的过程就是明理、推理的过程。孩子在阅读早期阶段就开始展现这种能力。开始孩子理解的是材料的表面含义,随着年龄的增长,就会要求孩子理解超越文字表面的含义。如果通过大量练习,孩子们的推理能力就可以提高。孩子通过阅读能够培养推理能力。因此在课堂中经常摘录一些文章进行拓展训练也是阅读的一种方式,既能联系课文让孩子们印象深刻,有对孩子的阅读推理能力进行了有效训练。在日常教学中,我每天会读一篇文章,并对一些细节和学生共同点评,我觉得这样的读书方式可以为低年级学生的写作打下好的基础。

3.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指个人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坚持阅读无疑是提高儿童语文素养的基本途径,但语文素养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在短期内很难看到效果,但长期坚持阅读和背诵经典就会发现效果。我所教的班级已经背完了《三字经》和《弟子规》,现在开始背诵《小学生必背古诗120首》。我觉得这些都是非常经典的诵读篇目。在早自习的背诵中,除了变换背诵的方式,我还和学生比赛背诵。孩子们的诵读兴趣一下就被调到了起来,再结合着讲解,孩子们不熟练都不可能。

二、应该让孩子养成哪些阅读方法和习惯

兴趣虽然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但是光有课外的兴趣,只凭兴趣毫无目的、不苟地去茫茫课外读海中潇洒走一回其意义和收效也不得而知。如有的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读书的引路者,我们应该会帮孩子们读书,辅助他们读书。在《和孩子一起读书的幸福》这本书中,笔者介绍的读书帮扶方法是可以好好借鉴的:

1.螺旋式上升读书法。所谓螺旋式课程,就是以与儿童思维方式相符的形式将学科结构置于课程的中心地位,随着年级的身高,不断构建学科的基本结构,使之在课程中呈螺旋式上升的姿态。在儿童课外图书的选择上,也可以遵循这样一个原则,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和他对事情的认知不断深化的基础上,使他阅读的书籍在内容上不断上升。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儿童对阅读的兴趣,才能保证他从阅读中感受到快乐和收获知识。在低年级的阅读工程中,除了文件中推荐的必读书目外,我还会让孩子读读《十万个为什么》、《中国上下五千年》、《小屁孩日记》这些经典的低年级阅读书目。越是符合他们思维阶段的书,越容易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学生选读的书目非常重要,有意思的名著才能吸引孩子们的兴趣,这才是愉快阅读,在此基础上积累阅读财富值,会事半功倍。

2.拓展式阅读法。《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广发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且明确提出了课外阅读的数量,因为没有一定阅读量的保障,孩子是很难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的。为了更好地实现课程标准的目标,必须加大阅读量。我们可以利用图书馆、书店、网络等信息渠道来加大孩子的阅读量。在加大孩子的阅读量的过程中,拓展性阅读是一种非常不错的方法。这种拓展性阅读既包括对语文教材的拓展性阅读,也包括对于课外阅读的拓展性阅读。这里,我主要谈一下语文教材的拓展性阅读。所谓语文教材的拓展性阅读,就是指紧紧抓住语文课本,以课本为中心,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由一篇课文、一本教材的阅读带动几本、几十本乃至更多的课外读物的阅读。在教学前后,可以把原文、原著推荐给孩子,让孩子在由整体到局部、局部到整体的阅读中,不仅能更立体地理解课文,而且可以培养起读名篇、名著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也曾经提出“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观点。关于如何选择拓展性阅读材料,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进行。1)从相关内容拓展。如有关课文作者的介绍、课文写作背景的介绍,文中涉及的某个知识点的补充阅读以及作者的其他作品等。如由《赤壁之战》《草船借箭》延伸到《三国演义》。2)从作家的角度延伸。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可以通过向孩子推荐该作家的其他作品,一帮助他们了解该作家的其他作品。(3)相同主题的拓展。最好的阅读材料是同题文章,即表现的主题相同或所写的题材一致。这样既能丰富课内知识,又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便于开展有针对性比较阅读。如《春望》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是一喜一悲的对比。其中孩子能够更好地理解诗人的爱国之情。

3.比较阅读法。比较阅读法是指将两种或多种材料对照阅读,分析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阅读方法。比较阅读法在学术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比较阅读法的形式非常丰富,这种读书法对孩子来说同样也是比较适合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比较是使思维深化的重要手段,比较贯穿于阅读思维的全程过程之中。在对材料作比较时,思维必须要有条理性,特别是作宏观比较时,应有比较的侧重点。其次采用比较读书法有利于调动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人更加深刻的理解读书的内容,提高阅读效果。指导低年级学生做好比较阅读是比较有意义的事情。低年级的孩子理解能力不是很高,所以比较面不宜易广,比较度不宜深。可以简单地从人物的性格,内容的不同,思想感情等几个方面比较。在进行比较阅读时,可以引导学生做一些必要的阅读笔记。阅读笔记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表格,比如填图,这样有助于理解、记忆和知识的积累。

教师、学生、家长明确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再采取一定的策略和方法让孩子读大量的书,结合班级支持的的阅读存折读书激励法,想必会有很大的收获!

《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读书笔记

黄宏刚

最近有幸读了杨景芝老师的《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这本书,收获、感悟颇多。杨景芝老师是我国著名的儿童艺术教育专家,她几十年如一日,用自己的爱心和心血,浇灌艺术教育的园地,在儿童艺术教育的实践和理论方面双双取得可喜的成果,不仅亲自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的艺术人才,而且总结出了一整套可行的经验和理论,值得广大美术教师去学习和参考。本书是她的最新著作,是她在儿童艺术教育的研究中迈上的又一个更高的台阶。读完这本书给我留下了三个最深刻的印象:

第一、   是她的开放的心态和理论的开放性。

“开放”与“交流”是分不开的,就老师来说,通过与儿童的亲自交流,感悟到儿童可爱的童心,深入儿童心理的内部,细查他们的感知、想象和理解等心理能力的发展,发现他们固有的发展潜能和智慧,了解到不同个性和不同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的不同兴趣、能力和要求,找到了因材施教的契机和突破口。老师不仅与儿童本人交流,而且与他们的作品交流,通过与成百上千儿童作品对话,她找到了打开儿童深层心灵的钥匙,探索出一套有利于提高儿童素质的绘画教学内容、方法和规律。

更重要的是,老师从不满足于自己亲身探索出的经验和成果,而是一直以一种开放的心态,保持着与国内外同行的密切交流,并在交流中取长补短,不断丰富自己。交流的结果,使她首先打破了以教师为主的传统灌输式教育模式,代之以启发式教学,以调动儿童的发现能力和创作能力。随着实验的深入,他又打破了从国外传来的完全以学生为主的过度自由的教学方式,在不损害儿童积极性和独创性的前提下,加强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和指导,尽量使美术教学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老师还同国内外艺术教育前沿的专家们一道,对仅仅传授“绘画技术”的传统教育思想发起挑战和进攻,及时地把美术教学转移到素质教育的方向。

本世纪以来,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和教育理论的完善,人们对艺术教育的认识经历了由浅入深的过程。早期,不管是美国还是英国,艺术教育都是与教育的总体目标提高儿童的素质相脱离的。所谓学校艺术课,不过就是传授学生唱歌和画画的技巧,艺术教师绝不会去指导学生阅读和讨论与艺术作品有关的自己了,更不注意培养他们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批评能力。至本世纪初,随着心理学和儿童行为学的发展,点燃了人们对儿童画的兴趣,人们开始探察儿童画是怎么样揭示人的情感和精神发展的。儿童艺术被视为儿童自我表现和创造性的表达,艺术课堂被视为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个性培养的所在。20世纪60年的以后,人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艺术不仅有利于儿童个性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还有利于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艺术教育不仅教会了儿童画画和唱歌,还使学生有机会接触人类迄今为止的大多数伟大的发明成果,对这些伟大的成果的知觉、理解、欣赏和评论,有利于提高儿童的全面的文化素质。自此以后,艺术教育不仅包括学习艺术创作,还必须融合艺术批评、艺术史、美学等学科知识。任何一个自称有教养的人,如果不懂艺术,就算不得是一个真正有教养的人。

老师的儿童艺术教育的实践和理论是在一定的国际大背景中发展起来的。由于她一直保持着一种开放的心态,所以每前进一步,心中都装着中国特殊的国情和人情的结合。正如杨景芝表示的:“我试图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儿童美术教育途径,我不赞成脱离儿童实际得以传授知识和技能为目的的美术教育学科中心论,反对用模仿的教学方法压抑儿童的创造力。”“另一方面我又感到教学内容完全从儿童兴趣出发存在不足,它缺乏科学系统对角线体系……致使教育产生放任自流的不良后果……我主张美术教育依靠发展儿童知觉、美感和创造性,促进儿童成长。”

第二、   不管是她的理论还是她的实践,都浸透着一种爱心。

诚如她在书中指出的,“爱与尊重是教育的出发点”。这里不仅有对其从事的艺术教育事业的爱,还有对她的教学对象(儿童)的爱、对儿童作品的爱、对儿童在绘画中表达的天真烂漫的个性和情感的爱。

从大处说,对美术教育的爱来自于她对整个人类命运的关心。当世界即将跨越第三千年的门槛时,世界各国有识之士对地球和人类自身命运的关心日益增加。众所周知,当前除了人们常常谈论的经济危机和环境危机外,还有一个精神的危机。这一危机的一个最明显的标志,就是现代社会竟然把作为人自身之感受和理解的最忠实写照的艺术,这种能在人的精神世界掀起狂涛巨浪的艺术,这种被视为人类“最后的精神家园”的艺术,也当成一种商品或人自身在社会中地位的标志和虚假包装物。与之相对应,艺术教育界也兴起了一种急功近利之风,许多人甚至把美术教育视为挣钱的行当,美其名曰培养画家,实则是培养能快快挣钱的画匠。这种仅凭灌输技艺培养出的画匠,少有真正的艺术家气质和人格。许多流浪在西方街头,以乞讨的方式向外国人卖画的人,就是这种教育失败的明证。面对这一物欲大潮,老师鲜明地指出“从爱心出发进行教育”的主张。在教学中,她常常主动接近学生,以自己对美术的挚爱,激励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热爱;以自己对学生点滴进步的由衷高兴,点燃学生对艺术的兴趣;以自己平等参与学生活动的行为,增加学生对她美术课堂的眷恋。“用爱心和学生平等对话”不是摆摆样子的问题,而是一场激烈的内心革命。杨景芝能够亲自带领一批611岁的孩子去艰苦的湘西采风,与学生一起顶烈日、浸暴雨、走牛粪石路、忍受蚊虫叮咬,是一般急功近利之徒难以办到的。这一事实说明,要想使艺术教育摆脱精神污染,艺术教育家必须对艺术教育事业无限虔诚,要想通过艺术教育提高学生的素质,教师首先要提高自己的素质。想通了这一点,与学生平等对话,就永远不感到失面子,与学生一起摸爬滚打,就永远不感到艰苦和枯燥。因为在这一与学生融合的过程中,教师自身也得到了智慧和审美快乐。众所周知,智慧和审美快乐是一种精神性的东西,它与物质性的东西截然不同的。就物质的东西而言,你给别人的越多,你自己就越贫穷。但是像智慧和审美快乐这样的精神财富,就完全不同,你越是大量输出获赋予他人这种快乐和智慧,你自己的快乐和智慧就越多。杨景芝正是用自己的爱心和对话活动改变了“教师是蜡烛,照亮了别人,牺牲了自己”的传统看法。在杨景芝的教学理论和实践中,虽然教师任然是蜡烛,但是它既照亮了别人,也提升和扩展了自己。一句话,爱心成为相互的东西。

第三、   是其艺术教育理论的严肃性和认真性。

本书洋洋20余万字,涉及了艺术教育的方方面面:从儿童审美心理活动的描述,到对“素质”的理论和实践界定,从构筑开放性教学体系,到对美术教学方法的探讨,从对儿童艺术创造的研究,到对儿童美术欣赏能力的观察,无一不凝聚着她心血的结晶。很显然,老师在书中写的一切,不是灵机一动的产物,也不是东平西凑的结果。从其引用的资料的广度和深度来看,她为了写这本书,肯定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资料,阅读了艺术教育方面大多数名著。但是她并不是从书本到书本,而是有感而发,许多见解和看法,许多理论和规律,都是她20多年来一次次地办实验班和认真观察中得来的。她总结的许多教学规律,得到了教学实践的验证而行之有效,并在全国许多地方得到成功推广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新课改倡导的美术教学,既要重视学生对艺术的感受、表现和创造力的培养,还要注重美术更多地与文化、历史、生活相联系,创建多维互动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感受美,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学,让学生围绕目标自主选择内容、材料和方法,让学生在只是探索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教学中,应努力用新的理念来组织教学,不要让所谓权威的说教代替了学生的直观体验,扼杀学生探索的自由,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关注学生的情感,改进教学和组织形式,才能实现教学目的,创造教学的新境界,使美术教学更好的服务于学生,服务于社会。

《我的教育理想》读后感

汤宜成

在这个暑期里,我拜读了朱永新所写的《我的教育理想》一书,我感觉对教师这一职业又有了新的认识。

这本书所写的内容是朱永新“理想”中的教育,其实也是许多教师心目中“理想”的教育。

首先来说说这本书的作者朱永新先生是一位颇不平凡的人物。他自改革开放以来由大学本科而后硕士、博士、博士后,所学的专业有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现在是苏州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又是一位官员——苏州市的副市长。在苏州这一人文荟萃之地,从事文教的官员,历史上常有清闲、风流、儒雅之士,但朱永新教授似乎并不清闲,因为他有“我的教育理想”,因而便有了这本《我的教育理想》。 

朱永新认为,教育和其他职业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教育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是其他事业所不具备的,它要求教师富有更高的灵性与悟性。 

朱永新提出,一个理想的教师,应善于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生活中的一些人,之所以没激情,是因为他发现不了自己的可爱之处和伟大之处。一个人永远不会超过他追求的目标。同样,一个人也永远不会超过对自己的评价。一个人对自我的评价,往往是这个人事业能否成功的标志。自信使人自强,适当的“骄傲”使人成功。只有自信,才能使一个人的潜能、才华发挥至极致,也只有自信才能使人得到“高峰体验”。他还认为一个人要取得成功有两个重要的前提:一个是追求成功,一个是相信自己能够成功。

社会的不断发展要求教师转变旧教学观念,树立新教学理念。新的教育理念讲求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站在高科技革命的高度,改变知识的传递方式,优化教学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牢固树立创新教育观念,坚决摒弃一切落后的教学方法,改变不适于迅速提高教育水平的传统作法;对自己所教学的内容要以独立思考,大胆探索,运用先进的教学思想,让学生走向自主创新的学习之路,这样才能创新教育,发展教育。

朱永新认为,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教师不但自己要充满爱心,更应该将爱传播给学生,让学生也成为充满爱心的人,唯有如此,教育才算成功,教师的爱才叫真正的爱。教师们要将溺爱宠爱偏爱等一切庸俗浮浅的假爱从思想与行为中彻底清除,要以一种博爱仁爱真爱充实思想,并能蓄之于内,形之于外。

教育需要理想,只有燃烧起理想的火焰,我们才能使我们整个民族变得强盛,变得有凝聚力,我们才能在与世界各国的竞争中站住脚。在即将结束的雅典奥运会上,夺取金牌的运动员们不正是有夺金的理想才会在奥运会的赛场上奋力一搏并化理想为现实了?一个理想的教师,应善于认识自己,发现自己。”自从走上工作岗位以来,教学工作上的得与失曾经激发起我极大的动力:由于第一次的失败让我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弱点,因而决定冒出一句:“难道我不行吗?”,这个追问让我不断地思索,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断的摸索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并采取措施努力的协调好,最大限度的管理好一个班级。终于获得低层次上的收获,而这一点收获让我变的有些麻木,使我变成了一个没有目标要求的老师,仅仅是为了能完成自己的任务,不在去“不断地追求成功,设计成功,而更重要的是撞击成功。”就象书上说的一样,对自己的存在失去了自信。不再不断的认识自己,发现自己。

“我们的教育对象,我们的学生,处在非常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时时刻刻接受多方面、多层次的影响。”的确如此,这些富有个性且能大胆张扬个性的学生给了我当头一棒:原以为有些功底的我对待刚进中学门的初一新生,岂不好办。可结果大出我的意料之外:自认为处理很好的一堂课会变的一踏糊度,简直让我惊讶,效率可以低到10%。当出现此种情况时,自以为是的我竟然把责任全部推给学生“担任起教育警察的任务,不是肯定成绩,而是发现缺点。当学生非常非常优秀的时候,不是去肯定他们、激励他们,而是将他的问题放大化”。有幸能及时地看到这本书,让我马上“刹车”重新审视自己:问题到底在哪儿?再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一下,多方面结合起来共同来解决目前的困境。

“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老师。”我感觉从现在起为了解决自己的困惑,就要这种毅力。首先身先士卒,让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理,用在行动上;其次多和学生交流、沟通,多多的帮助他们,让我的学生在充满爱心的环境里学习,愉快主动地获取更多的知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带去的不仅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带着他对未来社会的理想的追求。

试问自己,我所教育的孩子,在离开学校的时候,能够带去他对未来社会的理想的追求吗?面对这个问题,我惶恐之至。

好在,教授的书及时提醒了我。于是,我开始思考,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如何努力,才能让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尚不敢妄谈理想的教师)。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首先加强自身素养,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为学生负责,为社会负责。勤于学习,充实自我,奠定作为一名对社会负责任的优秀教师的基础。有了这样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得心应手的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例如,在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时可以有意识的和他们探讨一些社会问题,人类发展问题,国家命运问题,等等。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刻意的安排一些相应的讨论或者作业,比如可以让学生进行相关问题的写作。也可以利用假期时间带领学生进行社会问题的调研。

总之,我相信,只要我们付出努力,并注意在教学实践中的不断摸索与总结。我们一定能够像朱永新教授所说得那样“使学生更好地生活,使今后的社会更加理想、更加完美”。

读《做最好的老师》有感

  袁堂昕

这些年教育界流行这么一个说法:北有魏书生,南有李镇西李镇西老师的一些教育思想早就有所耳闻,最近,我拜读了教育名家李镇西写的《做最好的教师》,这本书记载了老师从教多年的经验与收获,书中从作者步入岗位初期写起,从青涩写起,到有一定的经验,到经验丰富,满腹经纶,将自己的成长与成熟一步步介绍给了我们。

看完书之后,我就想哪段给我的触动最大。马上想到的就是李镇西老师有这样一段话给我印象深刻: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因此,你若是工人,就要当技术最出色的工人;你若是营业员,就要当服务质量最佳的营业员;你若是医生,就要当医术最高明的医生;你若是教师,就要当最负责的教师;甚至你哪怕只是一名个体户。也要当最受顾客称道的劳动者!你也许不能成为名家,不能名垂青史,但你可以成为同行业中千千万万普通人里最好的一个!我所谓的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职业中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

回想自己的教学生活,有时我板着脸,故作严肃,装出一副师道尊严的样子时,有时我也会在全体同学面前批评一个同学,杀一儆百;每次我远远地看着他们,而不是溶入孩子们中去时,我并没有获得他们的多少尊重、爱戴。反之,只是一个充满笑意的眼神,一个充满温情的动作,一句温馨的话语,却使他们更靠近我。正像老师所讲:教师真正的尊严,从某种意义上讲,并不是我们个人的主观感受,而是学生对我们的道德肯定、知识折服和感情依恋。当我们故作尊严,甚至以牺牲学生的尊严来换取自己的尊严时,学生根本不会买我们的账,只会向我们投来冷漠的眼光;当我们无视自己的尊严,而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诚的感情,并随时注意维护、尊重学生的尊严时,学生会把他们全部的爱心和敬意奉献给我们。这就是老师所说的教师的尊严是学生给的

平平凡凡的过着每一天觉得很幸福,分分秒秒都那么的开心.我会告诉我的学生,没有他们,我什么都不是!作为普通教师的我们,只要我们每天都在进步,每天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到更好,久而久之,许多更好组合在一起就会变成最好的。师说到老师的尊严是学生给的,是啊,只有当我们尊重别人的时候,别人才会尊重你。现在每个孩子都非常的爱面子,自尊心很强,作为老师如果我们当众批评他的话,就会伤到他的面子,会让他形成逆反心理。  

读完老师的书,我们会期望成为李老师样样思维敏捷、知识丰富、功底深厚的大师。在他的书中,教育名言随处可见,教育理论,他都能随手拈来。我们既要学习李老师的博学,也要学习他的细致入微。其中最让人受益的就是他的热爱读书与反思。通过读书,我们可以提升一个人的品味,可以提高一个人的素养。读一本好书,我们不仅可以从中收获知识,还可以受到心灵的洗礼。要成为一名好老师,多读书,提升自己基本素养,这些都是最起码要求。没有深厚的知识储备和理论修养,我们很难想象境界能提升到何处。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和思考是分不开的。教师的反思能力决定了工作中开展研究的能力。反思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的考察自己的行动及情境的能力。成功及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其工作中重要的事情。我们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一定要结合工作的现实去思考、总结,这样,我们就会在读书与思考中逐渐成长起来。     

老师对爱的执著也深深打动了我。他做的许多事情都很普通,其实许多老师都曾做过。为什么老师能成为名师?一个真正的名师。而我们却在日常工作中变得越来越平庸,这当然有本身素质的差异,但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的一份执著,对爱的一种坚持。正如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在万同的身上,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后进生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着哪一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老师,只有爱心的坚持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

有一句话说得好,选择一行,爱一行,我也是这样,当我面对那帮学生时,我觉得我应该做最好的老师,至少对得起这帮孩子!我不一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但我一直在努力,尽心尽力去做好每一件事,我希望将我的爱洒满校园,洒进每一个学生心田。 

我相信没有最好,但是我相信可以越来越好,做自己心中最好的教师,让自己在教育的舞台上,演好自己的小角色,让台下的观众为自己的表现发自内心的喝彩。许多年后,我们不会都成为名家,但是许多年后,我们一定会桃李满天下的!

大爱无痕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

孔红卫

在静谧的夜晚,阅读是我最好的休息,在散发着墨香的书页间,我的思绪可以自由飞翔。手捧厚重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它就象是一位朋友坐在对面,将它对教育的理解和真情向我娓娓道来,让我不断地激起对教育的热爱和追求。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文字优美、含蕴丰厚,读来耐人寻味。回味《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中一段段精妙的美文,我顿时感觉就像进入了一个智慧氧吧,在这里,我的心灵得到真诚的洗礼,思想得到朴实的升华,眼界得到至善的开阔。

    一、谁决定教育的方向

肖教授说:教育的方向不是由政府文件决定的,也不是课程标准决定的,更不是由教科书和学生决定的,而是由教师决定的。我震惊,我醒悟,平时,我们用分数衡量学生的方法太唯一,太武断。一个优秀的学生,其优秀之处除了学习,还有性格,更重要的还有品德。肖川教授说:“作为教师,我们首先是一个教育者,其次才是一门课程的老师。”可我们为什么面对分数,还是如此地放不下呢?在评优评先中、在年度考核中、在职称晋升材料中,我们都常以“任教的班级成绩在同年级中名列前茅”来证明自己的业绩。我们从未想过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人,具有积极,乐观,正直,光明的心态的人,对人友善,宽容和积极介入社会合作的人,作为自己的主要成绩。

“眼界决定境界,方向决定方法。”“如果我们没有教孩子们任何她真正需要知道的东西,譬如:如何快乐的活着,如何与不同的人相处,如何面对冲突和挫折,如何有个人价值感和自尊心,如今的许多教育方式所培养出来的很大部分是只会读、写、算的学习机器,而要出些人才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状元’很多,然而其未必是‘人才’,但是状元的出现,很有可能埋没一些真正意义上的可塑之人才,因为大家的目光都被状元所吸引了。这是在现行教育制度下所不可避免的事实。人人呼吁改革,但是又没有人知道该由谁来改革。其实能改变这些现状的,只有我们这些教师——最基层的教育工作者。 ”每一句话都让人擎醒,让人茅塞顿开。

“教学中的交往使学生间的合作与竞争成为可能,而无论是合作还是竞争均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个体之间面对面的交互作用,因而使及时反馈成为可能;交往使师生间的视界融合成为可能,使课堂生活生动活泼、多姿多彩成为可能——生动活泼、多姿多彩的课堂生活是学生的学校生活之所以值得过的重要原因。”从这段话中,我悟出了带着智慧与真情和学生交流,是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必需途径。教学中,不能带着情绪上课,更不能与学生为敌,学生是成长中的个体,他们的成长离不开我们教师的精心培养。

作为小学教师,我们是学生人生的启蒙者;我们肩负着的不仅仅是要教会他们说话、写字,更重要的是要引领他们成为一个具有高尚人格的个体。人生来就是具有自己个性的独立体,每个人都有不同于其他人的一面,因此我们要用自己的智慧和真情来感悟每一个孩子的心灵,只有真正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才可能正确合理地引导他们。如何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交流便是最佳途径。怎样才能使每个孩子“快乐地在学校生活”?其实谁都知道,那就是让孩子们觉得上学很有趣,让他们觉得学校是他成长的乐园。因此,我们要与孩子沟通,方可以知道孩子们的兴趣,才可以了解他们的性格,当对每个学生都了如指掌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找到孩子们都感兴趣的教学方式了。如果每个孩子都是带着兴趣来学习的话,那么我们的课堂就真正成了孩子们的课堂了。也只有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学生也就有了学习动力和求知欲。对于小孩子来说动力和求知欲就是新鲜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二、谁来解放教师

当社会各界呼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时,谁曾看到教师疲惫的容颜,谁曾呼吁也为教师减负?肖教授在《教师的解放》一节中,就教师负担过重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大概有这几种情况:1、教师的编制过紧。2、社会对教育的期望过高。3、各种接待、检查、考评、应接不暇。4、学校人际关系不够单纯,教师之间产生了恶性竞争,产生了不应有的内耗。5、教师教育观念陈旧落后,对学生要求过苛,缺乏耐心。6、学校生活缺乏挑战性和活力。7、教师的教育素养和能力有待提高。

肖教授只是列举具有代表性的几点,或许造成中小学教师过重负担的还有其它很多很多的原因。很佩服肖教授仗义执言,也能说出老师们长期憋压在心中无法言表的郁闷,让我们获得一种倾诉后的快感。

    解放教师,首先要有自我的意识和力量。面对种种的负担,只有调整自己的心态,在大量的工作面前,何不想个“偷懒”的方法,巧干,在无法拉牛上树的情况下何不让牛在树下吃草?在忙碌了一天后,何不让疲惫的身心在音乐中得到舒缓?抑或在书海中忘却?在竞争激烈的制度面前,何不把名利放在一旁?追求一种平平淡淡才是真的境界?非得地名利面前争个头破血流?还是那句话说得好:当我们无法改变社会的时候,只能改变自己。但愿肖教授的话十分灵验,能使这件刻不容缓的事情,马上得到解决。也许,形成的老师压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当我们无法改变这一社会现实时,我们只能改变自己。还是文中说得好:世界其实就是我们自己,当我们以光明、正直、昂扬、乐观的态度去看待生活,我们就会生活在光明、正直、昂扬、乐观的生活中,这就是所谓的“境由心生”。

    三、教育的理想是什么

没有理想,就没有企盼和期待,也就没有明天;没有信念,就没有勇气和毅力不断生发的源泉,我们就无法超越横亘在通往理想之境上的无数险阻和艰难;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一种认知结果的堆积;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的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没有情趣和艺术,才情就会逐渐地枯萎,生命之花就不能得到醇美的滋养;没有情趣和艺术,理想、信念、智慧与真情,就缺少了最有力、最动人的表达方式。

“作为教师,只有学而不厌,才能保持内心的开放和鲜活,才会有不断增长的与人分享的内在需要。”只有教师本身的成长才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教师需要通过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使自己更具文化眼光。庄子云: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如果把我们自己比做水和风的话,那么我们只有丰厚了自己才能“负大舟”“负大翼”,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只有多读,多想,多交流,多实践才能丰富自身底蕴。这是一个需要持之以恒的学习之道,因为丰厚的底蕴是靠长期积累而形成的个人素养。大量的阅读是我们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在阅读中不断思考才能将知识化为己有;拿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与别人交流探讨,是对自己的又一次提升;最后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传播给我们的学生。这便是真正意义上教学!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教师的重要品质,其实,前者是后者的必要条件。

    四、在教育教学中寻求幸福感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是值得一读的好书,从书中我们知道教师不仅在于教,更在于学,并且要时刻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审视教育,教学要有明确的目的和方向,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会不断进步。

过去,人们常把老师比作“红烛”,照亮了别人,燃尽了自己,这未免有点悲怆,但这也恰是老师的劳动成果和幸福所在,因为他用自己的绵薄之力“照亮”了别人,为社会作出了自己微不足道的贡献,他受到了社会和别人的肯定和尊敬,他是应该感到幸福的。特别是当他的学生桃李满天下,为社会作出贡献,回到母校,拜访老师,回顾当初老师指引的为人为学的道路,感到使他一生受益,他们的成就也有老师的一份劳动在其中时,老师的幸福将更是溢于言表的。所以,一名好老师是应该在平淡无奇的教育教学生涯中寻找到自己的幸福感的。

为师与做人一样,要做有良心的人,要为真心的师;要做善良的人,要为温暖的师;要做真实的人,要为诚挚的师;要做公正的人,要为公道的师;要做勤劳的人,要为严谨的师;要做乐观的人,要为智慧的师!为人也好,为师也罢,都要如月皎洁,如日温暖,带给自己和周遭一片明媚和纯净的光芒!要为学生打开一扇扇通往幸福的光明之窗!

教师是一个永恒的职业,我们要乐于分享、善于沟通、服膺真理、勤于反思、用于承担、敢于创新,用对教育的热爱唤起了我们对教育的真情。

《图画书的讲读艺术》给我的阅读力量

 李敏

绘本在我国迅速普及开来,许多幼儿园的绘本特色、社会中的绘本馆等等,都在向大家展示绘本的魅力。家长和孩子对绘本也在逐渐认识,逐渐接受,孩子们非常喜欢绘本,但基于幼儿的年龄特点,绘本虽然以简单优美、或是对比明显的图案来给予读者一种情感体验,但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感受能力,以及自我解图能力还是比较弱的,所以家长和教师的陪读、导读显得尤为重要,但家长在陪读的过程中,缺乏一定的引导方法和手段,很多时候浮于表面,对艺术家们给我们展示的图文不能很好深入的去探索、欣赏、阅读。作为一名以绘本为特色的幼儿园教师,我想我有责任和义务指导家长以正确的育儿观和科学的阅读方法与孩子共读,这样才能更好的彰显绘本的魅力,更好地达到亲子共读的目的,使绘本阅读给孩子带来愉快的情绪体验和幸福的感觉,能让孩子从中体会阅读的乐趣,孩子从而真正的喜欢绘本,喜欢阅读,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要引导他们,我们是否有这样的能力?我们的水平是否达到?我们是否有这样的力量?陈晖教授的《图画书的讲读艺术》这本书给了我很多的启发,让我从中找到了指导的力量,阅读的力量,受益匪浅。

《图画书的讲读艺术》是一本关于图画书的书、一本关于图画书阅读的书、一本关于儿童阅读的书。它综合分析了图画书的文化与技术元素,从视、听、说等多个角度解析图画书的讲读方法,更对比、联系了成人的诉求与孩子的心理,力求推广真正属于儿童的、快乐又有益的图画书阅读理念。全书充满了作者对图画书艺术的尊崇、对讲读者能力的信任,特别是对儿童读者的爱与尊重。

这本书共分为上篇和下篇两个部分,上篇是作者对图画书的故事讲读、读图与讲图、文字的读与说、主题的意会和言传、图画书设计的整体阅读和艺术的讲读与讲读的艺术等方面进行实验调查总结,给予我们不同角度的剖析和引导;下篇则是用很多的实例,每个实例用关于这本书、讲读建议、拓展阅读这三个部分让我们感受各种风格图画书的讲读要点。

针对于孩子的年龄特点,我对读图与讲图这一环节尤为关注。

读图中提出了这样的几个问题:图说了什么?怎样说的?读图读什么?怎样读?绘本这一特殊的儿童读物,画面多文字少,非常适合幼儿,读图也就显得尤为重要。读图画故事,读的主要是图说的故事。图画书图说故事,一部分以画面直接表现和描绘,另一部分通过绘画“符码系统”间接的影射和暗示。关于读图的这段文字里面的符码系统、图说系统工程、方程式、图画表意符号、视觉信息符码等等这些名词,对于我来说都是新鲜的,原来绘本的图画里藏着这么多的秘密。图画书的读图,尤其需要整体与细部阅读的协调与配合。因为图画书的每个画面通常都包含或填充了大量直接和间接的信息,各画面异彩纷呈、层出不穷的推出,图与文分别、各自又互相配合的共同叙述,都会让读者陷入目不暇接、顾此失彼的阅读状态······大量密实的或隐藏的图画细节在过后的再次或重复阅读中才会被注意到。这让我想起孩子们对于一个绘本反复不厌其烦的看来看去的这种情况有了一种新的诠释。

读图除了要读故事,读图画的叙事艺术,特别对讲读者来说,还需要读作品和作者的图画风格。在通常情况下,优秀的绘画者绘制每一部图画书作品时首先会考虑最适合该作品的艺术表现方式和技法,在造型、构图的设计和呈现过程中,画者的儿童观、教育观、艺术观都会得到潜在的体现和反映,同时也会融入绘画者个人的气质、情感、趣味、价值观、艺术理想、文化或历史的影响与渊源。因此,图画书读图不能仅仅局限于停留于读图本身。这段文字对更好地了解绘本中的画面含义及画风的侧重点都有很好的帮助。在我们进行绘本教学和阅读时,我们对读作品和作者的图画风格这一点,不够关注,往往被我们忽略,以后在绘本阅读时我们对这方面会正确的去解读。

在读图中,还提到了“儿童与成人的读图,存在方向和趣味的不同”,这也是我们在阅读时需要关注的。“讲读者在讲图时应充分考虑儿童的兴趣、关注点和个体差异,孩子的喜欢比成人的肯定其实更为重要。”这一观点充分体现了孩子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相吻合。

在讲图环节中,有说到:一本图画书的讲读,图是重点,也是难点,图画故事,如果把图看成形式,把故事看作内容那么讲故事就可以了,图不用专门讲,可是图画书的图,不仅仅是形式,它本身就是内容。现在的绘本大多图多,文字少,但是我们成人拿到一个绘本之后,总是忍不住先看字,往往是忽略图画,这种情况我们收到的信息只限于文字概含的内容和情节,而在与幼儿共读的时候也喜欢运用原版的文字。而对于幼儿来说,他们拿到书第一眼看关注的就是图画,他们是从图画再引申出文字。所以,我们曾尝试拿到一个新的绘本,只看图,不看字,然后说出看图得到的理解,大家会有不同解释,这何尝不是一种阅读!

图画是儿童读书的起点和入口。讲图的重点还是要落实在图画直观表现与表达的层面。图画书中的人物形象,更为直观而生动,角色和人物的面貌、表情、动作、情态、服饰,无不历历在目,这些鲜明生动的视觉信息,能迅速激活儿童的想象,成为儿童心中再现和重组故事的基本素材。孩子们的眼睛是清澈明亮的,往往在绘本阅读时,成人没有发现的画面细节,孩子们确能一眼看出,他们会把重点投射到人物尤其是他们所喜爱的形象上,导致他们会用更多的时间去揣摩体会人物相关的心理或情绪,进而深入理解和欣赏作品内容。

图画细节:孩子们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喜欢寻找那些隐藏着的图画细节,能让他们的阅读充满惊喜。所以在绘本阅读中,我们要善于铺垫一些悬念,讲一些很有诱惑的问题,让孩子们能够产生极大的欲望来破解这样的谜团,来找出他们的答案。悬念、问题都来自于绘本的本身,依附于绘本原来的蕴意。在绘本阅读中,讲读者的提问,问题的设疑,非常关键,这样能有效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和观察力。所以,讲细节其实就是一个讲悬念,讲问题的过程,我们其实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选用到,在绘本中同样管用。

让孩子能够用心地去感受,能够发自内心地去体会,还需要我们老师从不同的角度和程度进行暗示、引导,在阅读活动中老师应该做一个有心人,在意孩子们的一言一行。多用一些疑问的方式来了解孩子们的心理动态。

阅读活动中,我通常会给孩子们很大的空间,让他们在翻阅后表达各自的理解。这也可以与家长进行沟通,引导他们在与孩子亲子共读时,给孩子一定的空间。基本上,孩子们能够看懂大体内容,但是在讲述的时候言辞比较苍白空洞,其主要问题还是在于对画面观察不到位,导致在描述的时候容易一带而过,匆匆似流水,使有趣生动的故事显得苍白平淡。

所以家长和教师应该在孩子理解大致内容的同时想办法让故事显得生动,变得丰满。这时候多让孩子们想想为什么?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这样的疑问可以让孩子更加细致地观察到画面细节,体会到画面深处的有趣和生动。

多伴随一些肢体与表情的配合。这更适合幼儿园的孩子们。其实在阅读活动中,这样无声的语言的确有着不能忽视的作用。直接的语言提醒和问题的追问可以直截了当地让孩子直奔主题,但语言较之肢体表情缺乏了更多的生动。

我们都说给孩子一个自由阅读的空间,但这个空间有多大,这就需要家长和教师好好把握的度:太大,孩子就会自由盲目,太小就会狭窄禁锢。家长和教师要掌握火候,知晓孩子们的能力水平,给予恰倒好处的引导和提炼,这样才会使孩子在阅读中获取更多,才会使孩子们的阅读世界更丰满。

绘本是最适合儿童阅读的图书,作为家长和教师应想方设法来给予正确的引领,让绘本成为一粒幸福的种子,播撒到孩子的心田,开出美丽的花朵。

追根溯源    拨云见日

——《中学生写作心理》读书心得

刘桂平

    孔子曰:“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写作亦然。在整个作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是提高和发展能力的原动力。最近读了王禹的《中学生写作心理》这本书,觉得这本书就像及时雨,让我在进行本课题研究时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学生写作时的心理特点,特别是刚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写作心理,找到研究课题的切入点。

    笔者认为培养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学年的不同心理特征、不同写作水平下的不同的写作心理激发其写作兴趣,才能使其“由畏而好”,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一、中学生写作活动的心理及作文现状

  作文即写话。由简单写话到学会构思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中学生的写作心理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变化,构思能力随其变化而逐步形成。根据中学生不同阶段的写作心理,初中生的作文大致可分为如下三个不同水平的写作阶段。

   (一)模仿改动期。初一的学生作文多属此类。初一学生喜欢模仿而尤其注重形式上的模仿,表现在作文时,他们不满足于小学阶段的简单、单调的儿童语言和思维方式,追求更成熟更完善的表现形式。但又不善于独立思考、选择材料、概括中心、组织语言,因此往往是根据文题选找与其相适应的文章,用范文的“谱”填上自己的“词”。例如:在一次命题“那一次,我——”的作文中,初一两个班的学生中有75名同学仿写了学过的课文、读过的范文。取材构思、表现形式大同小异。但这一时期的模仿和小学的机械抄录不同,不再或很少出现张冠李戴的错误。

   (二)直接写话期。将口语直接转为文字,形成书面的口语。初二学生作文多半属于这种情况。随着年龄的增长、口语表达和思维能力的增强,学生已经能够根据文题选择相应的材料,能够较清楚地原原本本地叙述事物,但往往是就事物的表面现象平铺直叙。例如:描写人物就只会直接描写,不善于通过环境的烘托、人物的对比、群众的褒贬、事件的铺垫等方面去表现人物,突出主题。语言形式上则表现为词语贫乏或生造词、滥形容、语句简略或

重复罗嗦。教师给予的评语多半是中心明确而不突出,叙事清楚而不生动。

   (三)突破创新期。初二下学期到初三学年是学生作文的突破飞跃期。学生逐步进入第二次模仿期,但这时的模仿脱离了形式上的模仿,而注重思考及处理问题的方法。在作文中表现为构思能力加强,更加有意地注意段落的过渡,层次的安排,首尾的照应及各种表现方法的运用。在主题表现上也刻意求新,语汇较初二时更丰富,文章常常在平淡中露出精彩的一笔。相对的,这一时期的作文语言比较繁杂,语病也较多,特别是逻辑语法毛病尤甚。

总之,初中各年级学生的作文在中心思想、组织结构以及文字表达上都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确切掌握不同年龄、不同学年、不同写作水平的学生的心理特征,才能因势利导地引起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中学生因其年级的不同有着不同的写作心理及写作水平,因此作文教学应根据不同特点因势利导培养其写作能力,这里从“命题”、“指导”、“批改”几个方面谈谈如何“导”。

   (一)命题

命题作文是写作训练中经常运用的重要形式。好的文题往往起着概括全文,点明中心,激发学生写作热情的作用,所以要重视作文的命题。

(1)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好的作文题目应考虑到学生的生活源泉和知识经验,英国十九世纪教育家约翰·珞克说:“一个人在对任何题目发挥意见之前,他应该是先熟悉那个题目,否则叫他去说,就等于叫一个瞎子去谈颜色或叫一个聋子去听音乐一样愚蠢。”可见出好作文题目必须考虑使学生写作时有话可说,有事可叙,有情可抒。

    (2)利用和激发积极性

    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种从初一到初三,千篇一律“我最熟悉的人”、“最有意义的一件事”、“冬天(春天)的早晨”等等老生常谈式的命题状况。丝毫没有新鲜感,不能激发兴趣,岂能写出好的作文?因此作文命题应探求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初一、初二的学生稚气,喜欢敞开思想,具有开放期少年的特点。因此,文题既要注意具体,避免成人化,又要符合儿童心理,激发其想象。例如:写《他是我学习的榜样》就不如《我希望像他那样》更符合儿童心理。

    初三学生已向成熟过渡,具备了从本质上认识事物的能力,不喜欢儿童化的文题,追求写些较深刻的东西,来表达思想。文题应避免重复单调,公式化,以免造成写作心理障碍,挫伤写作积极性。这一时期可以多写些哲理性散文,如《镜子》、《荷花与藕》、《孔雀》等等。记叙文的文题要适应学生追求情节的曲折和构思奇巧的特点,要有新意,例如《班主任笑了》、《在惭愧之余》、《雷锋在我们中间》等等,文题取材范围广,要求明确,使学生学习运用选取典型的材料,从特定角度或一个侧面表现人物、记叙事件的方法。

    总之,作文命题应有层次分类型地研究心理特点,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冲动。

    (二)作文指导

前边谈到初一初二年级学生往往喜欢模仿,作文内容空洞,主要原因一是无从下笔不善构思,二是材料不充实,无话可谈。对此教者可指导其先作准备谈话然后动笔。拿记叙文的写作来说,初一学生观察事物往往不精确,容易忽略主要东西,加上遗忘的影响,印象往往模糊,如果只凭自己的感知印象写,势必会空洞,无内容,产生脱漏、含糊,甚至错误。相互口头谈论,可以帮助他们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使感知印象更明确完善,补充感知不清或遗忘的东西,加上教者相机点拨,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会由感性上升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写出来的东西会比以前丰富正确得多。有一次作文,动笔前只讲了简单的要求,结果80%的学生作文不是材料堆砌,没有重点,就是内容空洞,简单叙述。后来,教者从不同的立意角度抄了谈话题令其讨论,学生们争先恐后、各抒己见,然后再一次动笔,结果绝大部分学生的作文,材料充实,重点突出,描写也较生动了。通过谈论,学生对事物获得了较完整的印象,提高了书面语言的数量和质量,然后动笔写作,绝大部分同学就能心中有材料,落笔有词汇,文章有理解了。

初三学生不喜欢轻易发表看法,而是长于深思,其观察力、思维能力较之初一都加强了,谈论对写作的作用减弱,作文指导的重点应放在帮助他们打开思路上。如给学生提供写作材料,使学生经过分析、对比各取所需,还可以帮助学生对写作对象进行观察,提示观察角度和学生一起给获得的材料归类,帮助学生找出事物的现象和本质间的联系。另外,在打开思路时,不可忽视范文的作用,优秀的范文不仅可以给学生构思时以启示,同一文题不同构思的作文还可以激发学生另辟蹊径的创造心理。

    (三)作文批改

  作文批改的原则既应该使学生认识到作文中的不足和缺陷,又应注意避免挫伤其写作积极性。至于作文批改的方法,目前还是个探讨的问题。就目前学生的作文现状看,语句欠妥,

尚可评议,思路不清,实属大病,务必指出。而构思的毛病是简短的评语可使写生领悟的,

所以单纯地精批、细改则将事倍功半。况且,学生在作文中如果能获得并提高自我修改的能

力,那么也就标志着写作能力的提高了,这个目的依靠传统的批改方式是难以达到的。因此从培养学生自我修改能力着眼,需要采取形式多样的批改方式。

  初一学生的作文,因教师指导具体,作文结构单一,构思中存在的问题不会太多、太复杂,教师可书面批改,然后由学生写出阅后小结。文字语言方面的毛病可用符号标出,学生自己修改,这样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关心学习成果,培养学习责任心,逐步克服学生轻率对待自己作文的不良倾向,提高学生自修能力。

  初三学生的作文,因教师指导概括,学生思维活跃,构思错误多样,教者可先行归类,按类找出典型作文,课堂共批,集思广益,找出症结然后教师小结。学生对本次作文通病有了大体了解,在此基础上,对照自己的作文,有哪些相同的不足之处,自己写出修改意见,然老师提出具体要求,组织继续练习,巩固已有成绩。

《教育原理》读书笔记

高 亮

    一、本书概括

本书是刘家访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从教育是什么、教师和学生两个角色,教育的功能、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当代教育改革,共七章内容来进行论述。

    二、教育是什么

(一)教育的理解

我们可以分享几个现象:第一,家长在教育自己孩子的过程中,面对相同的情境,其教育观念有很大的差异。第二,中外教育的不同,对教育的不同理解和做法,反思什么是真正的教育。第三,教师素质的差异影响受教育者的发展。

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第一、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第二、教育的期限为人的一生,终身教育的思想备受重视,不仅仅是学校的教育,是学习方式的改革,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第三、学会认知,即获取理解的手段;学会做事,以便能够对自己所处环境产生影响;学会共同生活,以便与他人在活动中进行合作;学会生存,在每一个时期、阶段学会解决处理。第四、家庭教育越来受重视。

 (二)教育的定义

概念的理解分为几个方面:第一、教育是以人为培养对象的活动,教育要引人向善,要有社会发展相一致的品质、行为向善和有转化善良的能力;第二、激发潜能,将人固有的或潜在的品质自内而外地引发出来,使其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让受教育者自觉主动转化需求的动机,不需过多的外在干预;第三、适应或改造社会。第四、教育应当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

(三)教育的要素

1.教育者 

在教育活动中承担教的责任和施加教育影响的人。主体性表现为:(1)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实施者和组织者,对整个教育活动起领导作用。(2)教育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帮助者和评价矫正者,对整个学习活动起着校正方向、调整内容、激发动力、教给方法的作用。(3)教育者的教育反映着社会的需求和人才规格,控制着整个教育过程的推进,反映着教育的社会需求和人才规格,因而教育者教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生的发展质量。(4)教育者的教育活动内容影响着学生学习活动的内容,控制着学生活动的时间和效果,因而在教育活动中局主导地位。

2.受教育者  

人是可教的,这是教育存在的前提。受教育者作为教育的对象,其一,受教育者是一个求知的个体;其二,受教育者是一个不成熟的个体;其三,受教育者是一个缺乏技能的个体。

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体现在:(1)受教育者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的人,他们有自己的主动性、选择性、需要性和意志性。(2)受教育者在学习文化的同时,还有重组、创新、开拓的能力。(3)受教育者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智利和非智利因素的影响,该影响制约着受教育者教育活动的进行速度、效益和质量。

   3.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是联系受教育者和施教者的中介;最佳的教育内容是目的性与对象性的统一。

4.教育手段  包括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等

    三、作为一种职业的教师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是历史的产物。

(一)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1.教师的权利  教育教学权,教师选择教材和教学内容是教师的权利;科学研究权,当教师的科学研究权变成一种强制性行为的时候,它就转变成一种义务;管理学生权,这是教师所享有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局于主导地位的基本权利。获取报酬待遇权;民主管理权;进修培训权。

2.教师的义务  教师享有的权利越多,所承担的责任就越重。

(二)教师的职业特点

1.教师职业的复杂性  教师职责的多样性,角色多样性,教员、领导者、人类灵魂工程师、心理医生、朋友、父母、榜样和研究者。

2.教学的复杂性  多维性、即时性、直接性、不可预测性、公开性和历史性。

(三)教师的专业素养

1.专业精神

2.专业知识  本体性知识包括,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良好的文化素养;实际性知识;条件性知识。

3.专业技能  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教学监控能力。

    四、做为教育对象的学生

  学生是相对于教师而言,学生是学校教育的客体,学生是学习者。

(一)学生的属性

  1.学生是人  学生是一种生命存在,有着特定的人格,价值生命的存在;具有创造价值物的作用。

  2.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是处于发展中的人。

  3.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整体意义上的人;学生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4.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学生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二)教育对学生的培养 

  1.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  遗传物质、环境、学校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其中个体主观能动性是学生发展的内部动力。

  2.教育对人培养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人的未完成性需要教育去弥补和完善、人的类群化需要教育去教化和引导这说明对人的培养是必要的。而完整的大脑、丰富的智慧潜能和便捷的教育条件为学生的教育提供可能性。

   五、教育的功能

 (一)教育的个体化功能

1.教育促进个体主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2.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

3.教育促进个体价值的提升

(二)教育的社会化功能

包括教育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人口的功能。

    六、教育的学习论基础

(一)学习的定义

学,是一个通过闻、见、思而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主要是获得感性经验、书本知识。习,是温习、实习、练习,主要是巩固知识、技能,有时还包括行的含义在内。二字和一,学习便整合了学、思、习、行等多重意义,成为统一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动态过程。

(二)学习动机的培养、强化

1.培养、强化正确的成就动机

 所谓成就动机,是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力图取得成功的动机,即一种以高标准要求自己且力求实现目标的动机。其最大的价值在于,能使人正视所遇到的挫折和失败,并表现出极大的韧性和毅力,往往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不难发现,那些具有强烈成就动机的学生,总是能刻苦努力,排除干扰,克服学习中的种种困难和障碍,不断取得进步。

帮助学生学会对成败得失进行正确的归因,培养正确的成就动机,是教师、父母不可忽视的重要责任。1学生成就动机的高低与其家庭教育直接相关,父母的成就动机、父母对子女的各方面要求和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其成就动机的形成。2教师的榜样示范,以及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手段,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就动机的强弱。成就动机较强的教师的言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不同学生的成就动机除了与个人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有关外,还与他们所属的群体的成就动机有一定关系。比如,一个成就动机强的班集体。

2.培养、强化良好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我能否成功完成某项任务的主观判断,是判断个体自我能力感和自信心的基本尺度。自我效能感与一个人的成就动机、成就行为具有相互促进的关系。(1)高度重视亲历的掌握性经验:不断成功会使人建立起稳定的自我效能感,这种效能感不会因一时的挫折而降低,而且还会泛化到类似情境中去。成功的体验孕育成功,并增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教师要让学生不断的感受到成功,从而不断的相信自我,不断的挑战自我,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2)充分利用来自他者的替代性经验。一般情况下,当一个人看到与自己的水平差不多的示范者取得了成功,就会增强自我效能感。相反,看到与自己的能力不相上下的示范者遭遇了失败,就会降低自我效能感。(3)灵活运用言语说服。他人的鼓励、评价、建议、劝告等,通过言语使他人相信自己有能力获得想要获得的成果。能增强到一定程度时,能够使一个人付出艰苦的努力去获得成功,强化个体在某一方面的兴趣和特殊才能。但是,一旦出现思想困惑或难以处理的情境时,往往会迅速的减弱。如果言语说服与个人的直接经验不一致,也难以产生理想的说服效果。(4)关注个体的生理和情绪状态。

3.学习的方式、方法和策略   

他主学习转向自主学习、孤立学习转向合作学习、接受学习转向探究学习。

    七、对新课程改革产生启示的几种理论

(一)多元智利理论

 教师要关注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建构主义

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教师的职责是促使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值得关注的问题:课程改革的合理基础是什么,课程改革和教师教育问题,如何开展教学评价等。

中国式“失语”时代下的孩子们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的声音越来越沉默,心却越来越孤独。           ——题记

 

失语现象,顾名思义是指失去了语言表达的意识。本文所言及的失语现象是学生被动式地被绑架了言语表达状态。在当下教育教学中,这种被失语现象可谓比比皆是,不禁令人痛心万分。

到底是什么让我们的孩子“失语”?是失语的时代,亦或是在迎合教师中“被失语”,还是失语者的弱势——无法言说,不可说?

叶匡政在《在“公共学术”崛起浪潮中几乎失语的<读书>》一文中犀利的写到:“原本那种文史哲不分家的气息没了,派别立场、学科界限越来越明显,文风也变得晦涩艰深,原有的文学性几乎消失殆尽。对《读书》来说,这实质上是一种倒退,从“公共学术”退化到“半学术”,既没有相对的专业性,也失去了过去的可读性,杂志变得不伦不类。”可见,被失语现象背后所隐藏的原因不仅是读者单方面的,还有“掌印”的决策者。同样九年级语文课堂“被失语”想象的成因也不仅仅是老师的原因,也应该包括学生自己的,社会的价值观的引导。

一、虚假质疑,在迎合教师中“被失语”

孙双金在《公开课,到底为了谁?》一文中写到:“然而无情的现状是,这样看表象的教师占了一定的比例,有逐渐形成“热闹的大多数”的趋势。一些教师就开始迎合他们,在外在形式花样上做表面文章,追求表演效果、现场效应,以赢得些喝彩和掌声为满足。对此现象,我深深地忧虑。”

公开课教学是很多青年教师模仿的示范课、样板课。作为听众的学习者,听到的是什么,收获了什么,每一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听课不是看课,听的不仅仅是教师的精彩表演,更要关注学生的上课反应。结果往往是喧宾夺主,只看到了表面的现象。公开教学学生第一,这是不容动摇的!不能因为换了一个大场子上课,下面坐着几千位教师,就变成了观众第一,学生第二了。教师迎合观众,学生迎合教师,教学就变成表演了。

公开课,你为了谁?当然是为了学生,这是理直气壮的答案!有了这杆标杆,那么我们就要思考那些公开课:执教者哪里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哪里唤起了学生的想象?哪里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哪里提升了学生的语感?而不再是仅仅关注:哪里教师课件画面美,哪里运用了好听的音乐和视频,哪里运用了一连串的排比句,哪个环节现场响起了掌声。教师们应多在学生思维语言发展上下功夫,少在展示自己才艺上做文章!少一些表演的成分,多一些教学的规律!

“表演”不是作秀,而是引领。由内而外地自然洋溢着公开课的魅力。

二、有中生无,在不被理解中“真失语”

对一个学生而言,当代社会最艰难的不是如何与人交流,而是如何让人倾听。

你站在这个世界里,你的思想在脑中不断划出一道道闪耀的光芒。但没人知道这一点,因为你是一个失语者。

你无法告诉任何人,你无法说出你的感受,你无法让人们驻足听一听你的声音,人们似乎看不见你的存在,而你却不知道为什么。

相信这是当下很多人的感受。与人沟通,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归根结底是要彼此信任,相互交心,做到“真正在意对方,把对方看在眼里,放在心上”。这是《跟所有人都聊得来》一书的出发点。该书以世界五百强企业为基准,细致阐述其用人之道,着眼于提高沟通能力。美国人迈克·贝克特尔将现代社会屡见不鲜的交流障碍归因于个性差异:外向的人善交际,内向的人爱自省云云。

在《蔡康永的说话之道》里,蔡康永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好好说话,你才会过得好”。所谓“好好说话”,是要正视他人,把对方放在心上,简而言之,就是“讨人喜欢”。蔡康永作为一位资深主持人。“说话”是其终身志业,他所有成就皆仰赖于八面玲珑的处事之道。他自称他在意的不是“说话之术”,而是“说话之道”。由此得出结论:只有推倒阻隔思维的高墙,耐心倾听他人的想法,才能更好地与人交流,从而获得影响他人和世界的机会。

“励志男神”的艾力26岁时就一说成名。不过,他的“说话之道”并不同于“以我心换彼心”的谈话技巧。比之逐条逐款地铺陈,他的理念极为简单,即“愚公移山式的苦干精神”。好比“书读千遍、其义自见”,同样的话说上千遍百遍,还怕什么交流障碍?因此,我们看《你一年的8760小时》,看到的是连篇累牍的正能量和苦行僧式的励志故事。

若是照着此类秘籍一路修炼下去,将来的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是急功近利的机会主义者,还是动辄鸡汤加身的温情主义者,或者是跻身世界500强的成功主义者?一切仍是个未知数。

三、无可奈何,在适应社会中“被失语”

“失语症”,“失语症”……声音此起彼伏地盘旋在小A的头顶,如同哀鸣的乌鸦。“我失语了”,他想笑,可不知为何泪流满面。

作为“2014年度最佳图书”小说《无声告白》围绕一个华裔混血家庭的故事展开,只是为了展现出这样的“失语现象”。为了体现华人受到排挤的处境,就安排一个事业优秀却被种族限制而郁郁不得志的父亲;为了体现妇女受到束缚,就安排一个怀抱理想却被迫委身家庭的母亲。“她是全家人的宇宙中心,尽管她不愿意成为这个中心——每天都担负着团结全家的重任,被迫承载父母的梦想,压抑着心底不断涌起的苦涩泡沫”。这对父母甚至将人际交往也变成了一门任务,送给莉迪亚《如何赢得朋友和影响他人》,希望她能尽快融入白人朋友圈,为了显得更像“自己人”。

于是顺理成章,失意的丈夫一定会出轨(对象还是给他归属感的华裔同事);哥哥总会保护妹妹,并且对妹妹的男友心怀敌意;妹妹也一定会在家庭和朋友间受到人际挫折时投入到一个“坏孩子”身旁(也就是典型的“负心男孩”模式),最后总是会被自己复杂的心绪纠结得产生脱身的想法,这一脱身,要么借助由某件事情获得“新生”,要么就是死亡。

国人好热闹,更讲究人脉。某种程度上,人脉是否兴盛,简直就是人生完满度的重要指标。同时,这又是一个崇尚成功的国度。不信,只要打开电视,立马就被各式成功理念、完美人生的宣讲所淹没。要成功,首先要人脉。在成熟的商品社会里,这是唯一的成功模式。这样看来,现代人无疑是不成功的。

这是一个重视亲情的国度。中国社会作为一个人情社会,父母的爱往往变成过多干涉子女生活的暴力,孩子们也不得不按照父母的意愿而活,痛苦地实现着他们寄予的期待,最后失去了真实的自己。伍绮诗说:“在我成长的过程中,你的外表和周围的人非常不同,这是一种十分奇怪的体验。你会觉得自己很显眼,并且因此活得很累、不知所措——尤其是当你内心深处觉得自己属于这个社群,但别人却不这么想的时候。”

记得狄更斯在《双城记》开篇所写:“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 这是一个光明的季节,这是一个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 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 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我想说的也是如此,科技高速发展的年代,人的灵魂已被远远地落在了后面。作为嘴巴的一大功能——说话,已经慢慢被主动或被动的“失语”状态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历史发展的偶然。这就是中国式的“失语”时代在我们每个人身上打下的烙印。

然我们现在能做的是,保留内心的一份真诚,让自己的灵魂赶上自己的脚步,亦或是让自己的脚步慢下来,正如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中所写:“蒲公英年年都有,孩子那样幼小,却只有一次。”

所以,“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

所以,慢慢来就是一辈子用心去发声。我们才不会“失语”。

 

 

 

 

 

 

 

 

 

本期编辑:刘加宽   范来柱   尚实现   汤宜成

欢迎各中小学教师踊跃投稿,报道读书、教科研活动开展情况。邮箱:dsbgsy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