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示范高中

江苏省四星级高中

学校微信

  |  

当前位置:教育科研 > 教师读书

东海县教师读书通讯(2016年9月)

发布日期:2016-10-07 来源:[db:出处] 浏览次数:

 

东海县教师读书通讯

 

东海县教师读书活动办公室                              20169 

 

 

读书时讯

——《中国价值》连环画图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柯  进 

读书热议

——一个时代的“教育之问”………………………………………………………石中英

——探索中国未来教育之道。润物无声,大教无言………………………………佚 

教师书房

——读和写是教师成长的咖啡伴侣…………………………………………………段 

读书随笔

——《微课程设计与案例赏析》读后感……………………………………………王 

——读《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有感………………………………………………顾月玲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祝久善

—一做适合孩子的教育………………………………………………………………李海英

——《新教育之梦》读书笔记………………………………………………………徐建香

——由读《给教师的建议》想到的…………………………………………………杨广军

——读《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有感…………………………………………………薛相华

——《教育学原理》读书笔记………………………………………………………陈小东

——读《班主任之友》有感…………………………………………………………焦 

读书时讯

《中国价值》连环画图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者:柯进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大型连环画图书《中国价值——图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与源》创作原稿近日在国家图书馆(典藏博物馆)首次展出。该书借用绘本形式讲述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经典故事和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以中国连环画形式图说中国价值,将大道理化为小道理

《中国价值——图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与源》大型连环画原创作品,内容紧扣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及12个关键词,编撰绘画了62个故事、300多幅连环画。

《中国价值——图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与源》大型连环画原创作品展承办方江南书画艺术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个坐标进行有机嫁接,文字、绘画两个创作组二十多人,历经16个月、数十次研讨和修订,以连环画为载体,选择了优秀传统中国故事,通俗形象地图说中国价值

《中国价值——图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与源》大型连环画原创作品,挖掘和整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的经典故事,采用中国传统连环画的表现形式,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追根溯源,是一个帮助全民阅读、从中华文明史中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核的一项文化创新工程。

《中国价值——图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与源》连环画图书生动形象地帮助全国青少年诠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孩子带进喜闻乐道的故事,让童心融入情趣盎然的画面,点点潜移默化,步步启迪人生。

展览开幕式上,团中央宣传部、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江南书画艺术馆、路漫(北京)品牌管理顾问四家单位,向河南汤阴县留守儿童代表捐赠价值30万元的《中国价值》大型连环画图书。

  

读书热议

一个时代的“教育之问”

——读顾明远先生《中国教育路在何方》

作者:石中英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近日,顾明远先生的新著《中国教育路在何方》一书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一部既高屋建瓴又通俗易懂的教育思想力作,值得每一位教育决策者、研究者和实践者悉心阅读。该书从宏观方面提出了一个振聋发聩的问题:中国教育路在何方?这个问题是顾先生提出来的,但又不是顾先生一个人在问的问题,而是这个时代中国社会每一位关心教育、关心教育改革的人都在问的问题。因此,这个问题就是一个时代问题,是这个时代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不能不探询的一个重大的、纲领性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缺乏思考或思考不清楚,教育改革就会迷失方向,极容易陷入到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境地,甚至会出现违背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越改越忙、越改越乱的现象。

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重要教育改革的亲历者、研究者和咨询者,顾先生不仅以极大的思想勇气提出了这一重大的、纲领性的问题,而且还基于自己几十年从事教育实践、管理、研究和大量国内外教育考察的经验,对该问题进行了系统、严谨、丰富的思考,并给出了明确的、肯定的、极富建设性和指导价值的回答。顾先生在分析了教育问题的社会根源、教育系统本身的责任、素质教育观念问题、人才培养模式问题、教师与教师教育问题以及学制问题后认为,教育发展的出路在于改革,而改革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全社会,包括学校教师、家长、政府官员、用人单位、媒体都要有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用实际行动支持教育改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出教育的困境。这一重要观点,鲜明地反映了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的社会性质,是对以往教育改革正反两方面经验的科学总结,具有极其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为未来的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该书上篇的结语部分,顾先生引述了老子《道德经》中有关不言之教”“无为而治的思想,认为它们体现了教育之道的要求,从而将对上述问题的回答上升到哲学的层次。他在书中明确地提出:教育应遵循教育规律和儿童成长的规律(即是道),让基层的教师、让学生有所为。教育行政部门不为,下面学校就能有所为,有所创造,办出特色;教育局长应该放权给学校,局长的无为而让校长有所为;校长要放手让教师改革创新,校长的无为酝酿出教师的新鲜经验。家庭教育也是这样,父母事事都包办代替,孩子的能力就难以发展。教师的无为并不是说不为,而是为了让学生有所为。教师表面上无为,其实是为了放开手让学生有所为。如果教师事事都管着学生,学生是难以有为的,也难以成长。这些主张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也反映了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共识。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改革带有极强的行政色彩,往往采取自上而下、由外而内的路径,校长、教师、学生等在教育改革中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发挥。这种改革模式有它的优点,对于解决一些宏观的教育问题如体制问题、机会供给问题、资源配置问题等很有效。但是,这种改革模式很容易导致改革行为的短期化、形式化和功利化,校长、教师和学生从改革中的实际获得并不明显。未来的中国教育要走出这种传统改革模式的困境,应当像顾先生所指出的那样,在继续发扬传统改革模式优势的同时,借鉴道家自然哲学的思想,从内心里敬畏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正确认识和不断扩大校长的办学自主权、教师的教育教学自主权,切实尊重和实现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权利。只有这样,一个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教育新时代才能够到来,建设世界教育强国的梦想也才能有望实现。

《中国教育路在何方》的下篇汇集了顾明远先生新近一段时间来关于一些重大教育问题的思考,涉及到教育的本质、教育悖论、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教育观念现代化、核心素养、教育污染治理、体育、教育学普及等主题,观点鲜明,批判性强,可谓是对中国教育路在何方问题的新思考、新筹划。这些文章显示出来的问题之敏锐、材料之鲜活、判断之准确、说理之透彻、表达之生动令人叹为观止,非静心品读不足以领略其教育论述之精妙。以《教育领域里的悖论》一篇为例,顾先生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材料对八大教育悖论进行了生动的揭示,读后让每一位教育者、研究者和决策者脸红、出汗和心痛。这些悖论的提出直观地说明了中国教育现实与理想的差距,教育改革所面临的窘境以及未来需要努力破解的难题。《水仙花教育学》一文,更是使用清新的文学语言表达了顾先生对教育真谛的领悟与理想教育的憧憬——“我们对待儿童要像对待水仙花的嫩芽一样,小心谨慎,不能碰伤他。我们要放手让他自己发展,自由成长,不需要大人的过多干预,不需要过多的雕琢。

阅读《中国教育路在何方》这本书,我不仅领受了许多思想上的教益,也经历了一次心灵上的洗礼。作为中国教育界、教育学界德高望重的老一辈学者,顾先生在书中的字里行间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他对于儿童福祉的深切关爱,对广大校长和教师的无限信任以及对于祖国和人民教育事业的深厚责任。顾先生在书中的很多地方都谈到,儿童的情感非常细腻,家长和教师一不小心就可能伤害他们,因此在教育工作中要注意细节,不能粗枝大叶。广大校长和教师是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的主体,要努力地保护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实际工作中信任和尊重他们,为他们创造安全的工作环境。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灵魂,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要超越狭隘的功利主义和经济主义,将人类生存的多个方面融合起来,为所有人提供发挥自身潜能的机会,以实现可持续的未来,过上有尊严的生活。这些认识不仅体现了顾先生对于教育规律和儿童成长规律的深切体察,而且表现了他作为一名教育家、教育学家广阔的思想视野和博大的教育情怀。

最后,我十分确信《中国教育路在何方》这部内涵丰富的思想力作定会得到成千上万读者的喜爱;十分确信中国教育路在何方这个振聋发聩的顾明远之问会激励成千上万的教育者共同探索中国未来教育之道。

探索中国未来教育之道。润物无声,大教无言

——《白鹿原》中的教育骊珠

内容提要:

本文从教育的角度来审视《白鹿原》这部小说。陈忠实在他的这部小说中,真实的记录了渭河平原上与教育有关的片段,把这些片段串联起来,我们就能清晰辨别关中平原上的教育生态。关中大儒朱先生堪称人格教育典范,教会女子学校更是关中旧时代的特色教育先声,宗族私学向我们揭示了祠堂里的教育管理规范,宗族家法进一步向我们展示了世俗民风的社会教育底线。向前人学教育,从小说感悟教育大道,这正是教育人应该保有的心态。

关键词:润物 无声 大教 无言

白鹿原全书34章,50万字。书中讲述了关中白鹿原上,白、鹿两家在半个世纪的明争暗斗。以此为主线,变幻着自辛亥革命到解放战争的时代风云在白鹿原的硕大投影。小说结构庞大但是绵密有致,文笔简练处如疾风过境,浓墨处如繁花似锦。张弛有度,读之令人过目难忘,是90年代以来难得的好作品。小说博大精深,包罗秦中生活万象,其中白鹿原上的教育典故不少,细细品读可以让我们从中感知那个时代的教育特色。

一、大儒朱先生:白鹿原上的人格教育典范

朱先生,是小说主人公白嘉轩的姐夫。朱先生从小聪灵过人,十六岁应县考中秀才,二十二岁省市中头名举人。第二年赴京会试之际,父亲病逝。朱先生为父守灵尽孝不赴公车,后取消了省市举人的资格。陕西巡抚奏明朝廷力主推荐,皇帝破例准了省试结果。巡抚准备委以重任,朱先生坚辞不就。后入了白鹿书院。

在书院中,朱先生先是推翻了书院中的四位神像,后来又被人当神一样传诵。晴天戴帽准确预知下雨;夜观天象预知天旱言中,农夫丢牛求救朱先生随口一说居然又中,所以,朱先生在原上被人们奉为圣人。其实,朱先生之所以被白鹿原的百姓广泛认同,最主要的原因可能还是他求学时代创下的治学传奇、事亲至孝的美德以及不为名利折腰的个人气质。后来的圣迹更多的是出于乡民的附会。

若干年后朱先生仙逝,人们一遍一遍咀嚼朱先生禁烟犁毁罂粟的故事,咀嚼朱先生只身赴乾州劝退清兵总督的冒险经历,咀嚼朱先生在门口拴狗咬走乌鸦兵司令的笑话,咀嚼放粮赈灾时朱先生为自己背着干粮的那只褡裢,咀嚼朱先生只穿土布不着洋线的怪癖脾性。人们历数朱先生的奇闻轶事,到最后发现他所做的事全都是与人为善的事,竟然找不出一件坏事。说他是白鹿原最好的先生,应该是原上乡民对朱先生最淳朴的评价,这大概也是朱先生去世后整个白鹿原的人全都来为他送行的原因。

朱先生无愧天地,自有他宽宏的雅量、不凡的气度、高贵的节操,朱先生的言行堪为世范。也值得我们揣摩、咀嚼、潜心学习。

二、教会女子学校:关中旧时代的特色教育先声

教会女子学校是关中基督教会所办。这所学校的先生像是一个模子铸出来的,一律的女人,一律的穿着,连行为举止说话腔调都是一律的,只有模样的宽窄胖瘦黑白的差异;脸上的表情却同样是一律的,没有大喜大悲,没有慷慨激昂,没有软溃无力,更没有暴戾烦躁,不爱不恨,不忧不虑的平和神色。经过多年训育的高年级女生也就修炼成这份习性和德行。古城的各级行政官员军职官长和商贾大亨等上流社会的人们,都喜愿到这所女子学校来选择夫人或纳一个小妾,古城的市民争先恐后把女儿送到这所学校来就读。

19世纪中期,随着《南京条约》等签订,传教士大批涌入中国。早期来华传教士,初期都在民间传教,但中外文化差异使传教收效甚微。在这样的情况下,成立学校给年幼的孩子灌输教会意识,并培养本土传教力量,成为传教的选择。

女校最初成为贫苦女孩子的收容所。美国基督教圣公会在上海的第一所女校文纪女校开办于1851年,起初只有8个学生,都是揭不开锅的穷苦人家,抱着给家里省口饭,也让孩子能活下去的心态送去。女校的课程针对这些女孩设置,也都是一些生存技能。1855104日,女传教士钟凯琳(Catherine Jones)写给纽约传教会总部的信中,记录了女校的日常教学活动内容,其中课程包括使用上海方言阅读四福音书、使用上海方言上阅读和书写课、针线课、绣花课等。教会学校的例行祷告,竟然也是来自美国的女传教士迁就学生使用方言教授。

经历了半个世纪的积淀,到19世纪末,教会女校积累了一定口碑,当地人都知道教会愿意收留女孩,也开始愿意把女孩交给教会抚养。女校发展也影响着中国社会,女子该享有教育权开始被民众甚至政府接受,并以法规确定下来。1907年,清政府学部颁布《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19121月,民国临时政府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明确宣布女子同男子享有同样的受教育权利。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女子教育理念的普及,中国一些上流阶层家庭开始主动把女儿送入女校接受教育。进入女校学习成为一种身份的彰显,而且女孩子在女校镀金以后身份也大不同,能娶到女校学生在社会上也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

那么女校在贵族化之后,有了哪些改变呢?

英语是最为重要的一点,教会女校多数教英文。当时上海齐名的两所女校中西女中及圣玛丽亚女校皆用中英文并重的双语教学方式。除英文外,其他课程的内容也大大丰富,国文、历史、地理、哲学、工技、数学、法律、会计、医药等都成为可选择的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自由选择。

圣玛丽亚女校与现在高校教育最大的不同,是保留并增加了很多女性差别化教育的课程。除起初教授的女工刺绣外,更多陶冶情操,增加女性素养的课程也被加入进来。音乐方面,学校有专门的琴房,后来还设立琴科作为一个毕业方向,拿到毕业证书可以做钢琴老师。学校每周都举行音乐会,学生可以邀请亲友参加——这在现在的许多艺术院校都难以做到。体育方面,圣玛丽亚女校禁止女学生缠足,一旦发现也要求立刻放开,如不执行,做退学处理。学校每周有必修体育课,校内还有体育社团,鼓励学生运动。从崇尚力量的篮球到优雅的高尔夫球,都有涉及。

学校严格的校规礼仪培养了女学生们的风度仪态。宿舍监察严格,要求整齐干净,按时起居。每逢礼拜日,学生统一穿旗袍皮鞋到教堂做礼拜,引众人围观。即使在学校因战乱搬入大陆商场,女学生们依旧烫着精致的鬈发,穿旗袍大衣,未露任何松懈疲惫之态。

学校甚至还为学生设置了必修的家政课程,因为校长担心女学生们重视功课,回家不肯做家务,干脆把这也列为考核内容,凡高级四年,每学期均有烹饪二时期与中级及初二有缝纫二时,亦女子应具之常识也。

教会女子学校给那个教育资源严重缺乏的时代一个新的选择,也成为现代文明的曙光照进女性世界的福音。在今天看来,女子接受教育是一件非常平凡的事情,但是在那个时代,却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小说中描写的教会女子学校的教师行为规范也很有特色,不忧不虑、不骄不躁,不怒不悲、不爱不恨,这些教师行为上的示范对女子素养的提高具有样本意义,这也告诉我们:我们希望学生怎样,我们自己也要做到怎样。教师行为规范,应努力做到不偏不倚。

三、宗族私学:祠堂里的教育管理规范

白鹿村在白嘉轩的策划下,修整祠堂,兴办学堂,干了一件泽被子孙的好事。学堂修好,族长白嘉轩被推举为学懂,鹿子霖被推举为学监,两人找白鹿书院的朱先生寻求帮助。朱先生推荐了同窗徐秀才到白鹿村坐馆执教。学馆共三间厦屋,学习的方桌、条桌、长独凳都是学生从自己家里带来。学堂里读书的都是本村的娃娃。

私学的开学典礼显示学校教育与宗族教育的关系。在学堂厦屋的南墙上,贴着至圣先师孔老先生的石刻拓片,祭桌上供奉着时令水果。岸上两支蜡烛由族长白嘉轩点燃,祠堂庭院里的鞭炮便爆响起来。族长点香后就磕头,孩子们全都跪伏在桌凳之间的空地上。学监鹿子霖与徐先生依次敬香跪拜后侍立祭台两边,关照新入学的孩子一个接一个敬香叩头。村民最后拜完,族长把一条红绸披到徐先生肩上,鞭炮又响起来,开学程序结束。

在全套程序之中,我们可以看见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堂与宗族的关系,这种关系非常生动的揭示了私学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地位:教师受聘于宗族,对宗族负责,对学生负责。宗族对教育的重视、对教师的尊重与支持尽在祭祀不言中。

徐先生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方法我们可以来考察一下。

1、严格施教。背不过书,写错字,挨徐先生的板子算不上什么耻辱,学堂里找不出一个侥幸者。

2、惩处适度。某日徐先生指派黑娃到河滩柳林里砍一根柳树枝,黑娃带上了白孝文和鹿兆鹏。三人出门后却去看村庄里看给马配驹的热闹,完了半天,回到学堂,已经放学。徐先生让三个学生跪下,用这根柳木每人给了一板,从左边挨个儿打到右边,又从右边打到左边,徐先生打了每人十个板子,让他们说实话,三个人谁也不招认去看配种热闹的事,跪到天黑,三个家长不约而同找到学堂。可想而知,三个娃娃被家长领回去以后的拳脚。

私学教育,该教的教,该罚的罚。倒也是非分明,宽严相济,体现了小学阶段孩子求学的特点与教师管理的特点。在教学教学中,家长洞明事理,支持教师的管理,这不能不让现在很多袒护孩子的家长汗颜。

四、宗族家法:世俗民风的社会教育底线

小说围绕白鹿两家在白鹿原上的明争暗斗。在这条主线背后,众多人的命运随时代变幻而起落沉浮。白嘉轩是族长,整部小说中,白嘉轩代表宗族对本族男女的教育堪称震撼。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宗族教育相对学校教育来说,对一个人的影响更加持久和深远。

白嘉轩成为族长以后,在他的倡议下,首先完成了对宗祠的修整,并建起了村里的学堂。随后,白嘉轩会同朱先生一起,制定了宗族共同遵守的乡约,白嘉轩把这份乡约刻在石碑上,这份乡约成为宗族子孙做人做事的行为规范。这份乡约公布以后,先后劝勉惩戒过不少人,有打麻将的,有吸毒的,有通奸的,不一而足。其中比较突出的有黑娃带回来的田小娥,有与小娥苟且的朱孝文,有上山为匪最后改恶从善的黑娃。

田小娥被宗法处置是因为她与鹿子霖苟且的事被狗蛋发现,鹿子霖与小娥联合起来惩治狗蛋,他们把狗蛋痛揍一顿,于是,田小娥的奸情暴露在大众视野,白嘉轩心照不宣,帮鹿子霖遮遮掩掩,白孝文主持这场惩罚淫乱男女的仪式,田小娥与狗蛋被吊起来,两人分别被族里执刑人痛揍一顿。这一次狗蛋浑身被抽得稀烂,三几天后死在破烂厦屋的水缸下。田小娥因为得到鹿子霖的照顾很快恢复。

白孝文被宗法处置是因为他成为鹿子霖报复白嘉轩的牺牲品。鹿子霖要田小娥诱惑白孝文,结果一天晚上村里看戏的时候,田小娥居然真的把白孝文引诱到床上。此后白孝文不能自拔,最后纸包不住火,终于被送进了宗族执法堂。惩罚白孝文的举动震撼了白鹿原,这次惩罚由弟弟白孝武主持。这次惩罚后,白嘉轩执意把白孝文分出去,即使如此,白孝文还是割舍不断对田小娥的依赖,在土窑里还抽上了大烟,白孝文的败家便如大浪淘沙,直到卖田卖地卖房,最后外出乞讨,碰上大旱之年,白孝文几乎饿死在田小娥土窑前的沟坎里。他像一条垂死的狗一样带回舍粥现场,总乡田福贤把白孝文举荐到县保安大队。此后白孝文命运发生转机。若干年后,白孝文混成了保安团的营长,成为白鹿原上有头有脸的人了,于是托人做中,让白嘉轩重新认他这个儿子。白嘉轩顺势而为,接纳白孝文回乡拜谒祖宗。拜谒祖宗以后,白孝文到了母亲坟前痛哭了一场。白孝文至此重新被白家接纳,这也算是白鹿原上的一宗浪子回头的好案例,对整个乡村甚至整个白鹿原的教育意义堪称深远。

黑娃拜倒在宗祠也是一出浪子回头的另一种版本。这个黑娃是白嘉轩家的长工鹿三的儿子,因为外出打长工与主人家的小妾勾搭被驱赶。后来那个叫田小娥的妾被驱逐,黑娃找到小娥,带回家里,为家人乡民所不容。闹农会时黑娃担任农会主任,掀起了白鹿原上的大风暴。大革命失败后远走他乡,投奔革命队伍、兵败溃散后上山落草为寇,后被收入县保安团,表面上效忠国民党,实际上为共产党效力。解放战争来时配合共产党起义,最后却被白嘉轩的儿子白孝义除掉。

黑娃在县保安团做了营长以后,心里就盘算着要回乡拜祖。碰上到县城的白孝武,趁机说了这件事,白孝武回家把这事对白嘉轩说了,白嘉轩愉快地答应了黑娃的请求。黑娃鹿子谦进入县保安团以后,白孝文给他张罗了一门亲事,随后,黑娃又在县城买了房,家室安定下来以后,黑娃找到朱先生,拜朱先生为师念书,在朱先生看来这也算是一桩奇事。朱先生接纳黑娃成为自己的关门弟子,表明了朱先生对回头浪子的态度。黑娃脱胎换骨的修身之举,改变了整个保安团和县城的风气,黑娃的名声大震,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黑娃回乡祭祖。

从白孝文到黑娃,两个青年后生都经历了坎坷人生,他们最初同样被宗族遗弃,不得不远走他乡,但是经过近二十年的拼搏与奋斗,各自成人成才。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不管一个坏人有多坏,当他能够好的时候,还是希望能够在宗族面前获得认可,这也是他们出人头地以后,都不约而同的想要回乡祭祖的原因。这充分展示了宗族制度对子孙后代赋予荣誉的教化功能。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宗法制的社会,尤其是到了封建社会的晚期——明清时代,在封建统治者的极力提倡下,各宗族通过建祠修谱、置设义庄、开办族塾等活动,将尊祖敬宗和封建的三纲五常结合起来,使得宗族在充分发挥其诸多社会功能的同时,起到了极大的教化作用。

中国社会自古对祭祖就非常重视,认为是后辈尽孝的重要形式。《礼记祭统》上说: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是故小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养则观其顺也,丧则观其哀也,祭则观其敬而时也。尽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祭祖可分为家祭、墓祭和祠祭,而祠堂祭祖在家族祭祀中又是最正规的一种。

在祭祀时,一般要读谱,使族众了解家族的光辉历史,讲述先祖的光辉业绩,以鼓励族人;要宣读族规,以教育族众;参加祭祀的人要思念祖宗遗训及其遗范,以教育自己。另外,不少家族为做到忠孝一体,特别重视礼仪演讲。

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祠堂祭祀更是一个精神联系的纽带。通过祠堂雍雍睦睦的祭祖活动,加强了血缘关系,联系了族属感情,强化了家族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古人认为礼莫大于祭,祭为教之本。通过祠堂祭祀之礼,外则教之以敬君长,内则教之以孝其亲,这样以来,家族儿童从幼年起,长幼之序、孝悌之礼等礼仪就在其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

中国传统社会以家族为本位,历代统治者为了达到以孝治天下、以礼安天下的目的,十分重视通过家族实施教化,而作为一个社会基本组织的家庭,则通过祠堂最大程度发挥伦理教化作用。通过祠堂的各种活动,宣传宗族社会的伦理道德,要人们尊祖敬宗、忠君行孝、服从尊长,家庭实际上成了文化道德的实施机关,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牢固地浸淫、内化于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中。

白鹿原上白嘉轩灵活运用祭祖仪式,既宣示了宗族家法的权威,也借助回头浪子的成长事迹激励勉励后辈重德向善,实际上也进一步强化了宗族的权威。黑娃祭祖以后,白嘉轩对儿子白孝武说过一句话:凡是生在白鹿村炕脚地上的任何人,只要是人,迟早都要跪倒在祠堂里头的。这句话深刻揭示了个人在家族、社会之间的位置,也明白无误的揭示了宗族教育在个人伦理道德成长与形成中的作用。可惜的是,自近代以来的巨大社会变革,把维系中国几千年的宗族制度瓦解了,由此出现的社会伦理教育真空到现在也没有被填补上。

小说《白鹿原》博大精深,文章中无数人物的曲折命运共同描绘出了属于那个时代的教育影像,不管是教育人物、还是教育理念,不管是教育方法,还是教育过程,都能给我们带来深刻思考。认真学习小说中的教育案例,深刻领会小说中的教育真谛,也可以让我们无限接近教育的本质。

教师书房

读和写是教师成长的咖啡伴侣

作者:段伟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生活中,一些人钟爱咖啡,恋上咖啡入口时那沁人心脾的苦味及入喉时那醇香甘冽的微甜。其实读和写何尝不是如此:阅读要采撷书中思想精华,是参悟天地之苦;写作须追求行文的骨骼血脉,是谋篇遣词之苦。但匀速行进中缱绻了品读的愉悦,氤氲着写作的乐趣,恣意张扬挥洒与文字相处的别样气息。

阅读是生命的一种状态,也会沉淀为一种素养,升华为一种视角的高度和宽度。夜静伏案,一卷在手,驰骋古今,经天纬地。人生的这种体悟,正如宋代程颐所言: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浸润在书香里,品读文字,虽吉光片羽,但雪泥鸿爪可能成为生命中的伏笔,或神秘而美妙的线索。看小说,丰富生命的阅历;读散文,品味人生的滋味;诵诗歌,感受世间的情怀。

阅读是种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力臻高格的追求。爱读、善思考,慢慢会走出狭隘和肤浅,变得内涵丰富,乐观进取。因读书而积淀的魏晋遗风、唐宋风骨,如影随形,若隐若现,抹不去,洗不净。读着读着,你会发现你不再人云亦云,你有你的筋骨,心有戒、行有界,唯心亨,行有尚

阅读是为自己寻一处灵魂的栖息地,取法乎上的自我成全。阅读的广度,改变你生活的内涵;阅读的深度,决定你思想的高低。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读着读着,你会发现你越来越有悟性,悟出不迁怒,不贰过的修身奥秘。你愈来愈有问题意识,会很快甄别出哪些人是同根同源,哪些事同性同体。

阅读经典方能不窥牖,见天道,让你慧眼明流,洞察人生。经典不是炒作,是经过历史沉淀淘洗后的精华。品读经典和品咖啡一样,吸的是一种幽香,品的是一种心智。读着读着,你会发现你越来越有底气。陶醉于经典绝妙的文字中,你自然而然地律己恕人。你会超越寻章摘句,去关注术的精深;会淡看情节的悬念和表达的匠心而侧重道的广博。

阅读既是吸纳也是牛嚼,让新旧知识碰撞发生化学反应变成你自己的养料。咀嚼文字的微言精义,愈挖愈出,愈研愈精我思故我在。读书,不要仅仅满足于开卷有益,读书还须思考,尽信书,不如无书。学进来的东西,如果没有同你原有的知识碰撞和糅合,就只能存储在那里。读着读着,你会发现你越来越有自己的思想,你有新的审美期待,较之于那些流光溢彩的美文,你会不自觉地倾向质朴平淡、直抵心底的真谛。

读书是输入,一种继承;写作是输出,一种传播。以写之法去读,以读之法去写。写作能拓展我们的心灵疆界。经由自己的文字,我们可以从眼前的世界进入更多、更丰富的可能的世界

写作是思想的磨刀石,写作是教师阅读、思考的外显性标示。思考固然可以不动笔,但不动笔、不形成文字的思考往往是肤浅的、零碎的、浮光掠影的。写作能让你静下心来,写作过程中你会把模糊变成清晰、破碎变得完整、零乱变得有条理,你会去反复推敲,反复思考,一路走下去,一路记下来,边走边记,等回过神来,纸上文字便是这趟思考之旅的见证和收获。写作的过程成了一种吸收性极强的学习。

有人说锤炼语言,就是锤炼思想,追求表达的独特与精致,也就是追求思想的独特与精致。文章不厌百回改,反复推敲佳句来。众多名家出大作的经验证明:真正要写出一篇好文章,没有贾岛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推敲精神不行,没有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磨砺精神不行,没有郑板桥的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的创新精神不行。写着写着,你会发现你旁搜远绍的文字越来越简洁明了,钩玄猎秘的思路愈来愈通透畅融。

好的文字是一种唤醒,是心性里淌出来的一泓清泉。当写作成为一种需要之后,你会发现写然后知不足,由此激发你再阅读的渴求。

写着写着,便写成一种习惯。你会拿捏写作的思路机关。你知道哪里要泼墨如水,汪洋恣肆;哪里要惜墨如金,跌宕顿挫;哪里要流岚虹霓,小桥流水。你会记录工作中的精彩瞬间和无奈的苦涩,让行走中的生命风景加以定格。你会将点滴的生命记忆和工作感悟串联成思想的项链,去写青春年少的痴心谵语,去写人到中年的雍容淡雅。让心在一行行文字中跳舞,让情在一个个故事中荡漾。

写着写着,竟写成一种自我。你的语言变得俊逸清新,你的眼睛灵动而毒辣,会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月旦人物,裁量文章,不但能够一语传神,而且谑而不虐,饱含智慧与幽默。你有你的精识慧解,会观察生活、记录生活,甚至会对某个话题产生持久的关注与思考。穿梭在读、写、思之间,会不自觉地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你的文字议论精当,斐然成章。

石蕴玉而生辉,水藏珠而川媚,读和写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教师自我补钙的同时,为孩子们源源不断输送最鲜活、最人文、最壮骨骼的营养提供了保障。读和写是教师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咖啡伴侣。

读书随笔

《微课程设计与案例赏析》读后感

东海县海陵路小学 王娟

用了一周的时间读完了《微课程设计与案例赏析》四章的内容,本书就研究如何对这些成果进行再开发,成为微课程的脚本做了一些分析:首先,从文章中发现经验——从文章中寻找最有价值的经验;其次,将经验变为成果——从经验深度追问,抽出“策略”、“方法”、“波折”等;最后,进行课程化开发——将成果进行“课程化”开发和“可视化” 开发。

作者提到在教师的工作经历里不可避免的要有一些读书写心得、教学写故事、研究写论文的基本任务,但往往这些文章都停留在“经验层面”,由于对这些经验推广的关键元素研究不够,所以最终“典型经验可以打动人,但很难复制”。对我来说第四章微课程的创作最轻松,因为自己多少年就教PPT,感受到较简单一些。但并非传统意思的PPT制作。李玉平老师的PPT制作非常有特点,文字、图形、动画、声音都很有讲究。文字脚本要求做到不多一字不少一字的精准。一波三折,峰回路转,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十分的难得。图片要表情达意,处理的融入情境之中。有声有色是这种微课的又一特色,要处理好音乐与内容的关系也得下一些功夫。

对我来说最难的是第三章微课程的创作,这里重点是对脚本的处理,非常的精细,一次又一次精雕细刻,这是最费功力的。由易到难并不是最让人害怕的,那是把已有的内容增加、删除和修改的过程最让人难忘。如果是自己写的文章,谁愿意删除呢?可制作微课就是要精华,没有别的办法。

一、微课程素材来源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就开始逐渐进入信息时代。时至今日,多媒体、电脑、互联网、信息技术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网络覆盖到全球的每一个角落的同时,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教学角色等许多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革新。翻转课堂的出现正好迎合了新教学模式的特征。

书中制定的一些标准是非常有价值的,像“文字、画面、音乐”是组成微课程三个最直观的要素,从视觉、听觉等诸多感官给人带来新的视听享受。要求微课程要精美、简洁、具体、意外、深刻和情感六大特点,做好写不容易。“小现象、小策略、小故事”三小研究是团队长年积累的丰厚成果。文稿要达到“简洁、悬念、风趣、反复、过度、均衡”六大标准有点难。素材要达到“科学、意外、深刻、简单、可信”五个标准。制作微课程最大的难度在于创意,主张风趣、快乐。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微课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

通过学习,我对微课这一新兴事物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微课和以往的网络视频是有本质的区别的,我总结为以下三点:

首先,网络视频课强调的是老师怎么上课,时间较长,对于授课对象的特点考虑得不是很充分,而微课时间较短,510分钟左右,学生的注意力充分集中,符合先学后教的规律,引导学生在微视频条件下的自我学习,激发他们主动参与的热情。

其次,我认为微课优于网络视频的是,微视频中教师是不出现的,学生可以更集中思想只关注教学内容和探索学习的方法。

再次,网络视频是把课堂教学进行压缩,所有环节都呈现,实际效果并不好,而微视频都是借助的数字化技术,通过信息平台随时能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完成进阶作业,老师能了解每个学生和全班的情况。

二、微课程的开发步骤和标准

书中最重要的收获就是微课程的开发步骤和标准了,因此我对微课程的开发步骤和标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第一步:确定内容。对文章进行初选,研究加工价值,确定是不是可以进行开发。确定素材需要作者的判断力,如果视角敏锐,读1~2遍就能完成。虽然这一环节仅占总精力的10%左右,但它是微课程制作的基础。

内容是微课程的生命,适合开发微课程的文章一定是有新意、能给人启发的文章。我们制作微课程所选择的内容要注重下列五条标准:科学、意外、深刻、简单、可信,选择素材时,重要的是要寻找到文章中的亮点,这是微课程制作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如果素材没有选择好,后面的工作做得再好也没有多大的价值。

第二步:梳理文章。文章内容往往比较多,要确定一个主题进行第一次加工,形成微课程的文稿。这一步是关键,也是难点,需要作者梳理最核心的价值点,同时还要关注细节,还原过程。它占总精力的60%左右。

选择好素材只是第一步,进行二次加工才是关键,要抽出主题,删掉与主题关系不大的内容,形成微课程的文本稿。梳理文稿是制作微课程的关键,也是难点,从简单的现象中发现与众不同,从无意的操作中梳理出策略,从有趣的故事中寻找启发……这些都是有难度,需要敏锐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

第三步:加工脚本。将梳理出来的文稿进行加工,形成制作微课程的脚本。这是对作者文字功底的考验:需要将形成的文稿进行再加工,使文稿变得精练,而且有悬念、有波折,它占总精力的30%左右。

文中还为我们提供了具体的应用参考:学生在家可以通过QQ群等社交媒体与同伴进行互动交流,分享各自的学习收获,探讨在观看视频过程中遇到的疑惑,互相解答。对于同伴之间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反馈给教师,进行师生交流,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并帮助学生解决有困难的问题。

三、个人的一些实践及思考

例如教学《图行的旋转》一课,首先选定微课,教师对此微课加以钻研,设计一些提示性、引导性的问题。比如:什么是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图行的旋转有哪几个要素?怎样将一个图行按顺(逆)时针旋转90度?需要注意什么?

教学的主要内容经学生自学之后,课堂教学更需要高质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在具体环境中应用所学内容。这也是体现学生

1.自主解疑。教学《图形的旋转》,课中,教师负责为学生自学时产生的问题创建环境。比如,“什么是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这些问题是学生自己能解决的,就让学生进行自主交流释疑。

2.协作学习。稍微有难度或者考查学生小组协作能力的问题,则让学生通过小组协作进行解决。比如“图行旋转的要素有哪些?”仅凭自己的理解可能还不够完善,这时,组织交流辩论,教师适时点拨,达成共识。交流展示的过程中,教师、学生都可以给予及时的评价。如果学习问题掌握了,则进入下一个问题的解决,如果学生还未真正掌握,教师可重新创建环境来解决学生的问题。比如:学生仅根据微视频中“三角形是如何顺时针旋转90度”还不太明确,课中,教师可以结合课件或实物的演示,一步一步地交流,加以明晰。

3.反馈评价。当所有的问题解决完之后,教师可布置课堂测验来巩固学生的学习,或者拓展他们的学习。随后,学生完成网络平台上或其他资料上的相关练习,并通过观看教师录制的习题评析视频进行自主探究、反思提高。翻转课堂的练习模式是多样的、多角度的。

评价的内容也是丰富的。可以是评价课前自学情况,课中交流互动表现,练习监测掌握情况等等;评价的形式也是多样的。(1)可以生生互评:评一评课前自学交流的积极性和态度的认真程度;评一评课中交流的主动性和合作的认真程度。(2)可以师生互评:评一评课前完成自学任务情况和课中的表现等。

一种新事物的出现,总会引来一定程度的争议,翻转课堂是从国外引进的一种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对于我们的教育可以说是一个“舶来品”。究竟“我们的教育是否需要翻转课堂?”“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对我们的教育是否有用?”“何时该进行翻转式教学?”等一系列问题都值得我们教师深思……

面对网络化大数据时代,学习的工具和方式也在颠覆式发展和进步。思考还在继续,因为问题从来都没有停止……一种模式的好坏不是看他外表多么光鲜,而是对于我们的教学到底产生了多大的影响,这种探索之路还需要很多人来走……

读《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有感

东海县石湖中心小学  顾月玲

为研究个人课题的需要,这学期我研读了北京师范大学董奇校长的教育专著《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董校长是心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董奇博士在心理学方面的造诣之深,这部教育专著也是他从事研究工作和教授研究方法课程的基础上精心撰写而成的,可以说此书将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和教育研究进行的有机整合,从心理学的层面给我们的课题研究做了具体的指导,特别是提供了一些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法,通过学习,可以有效提高了我们教师课题研究的理论水平和理论素养,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指导性。

我对于教育研究的理解非常的肤浅,平时也很少读相关的教育研究的专著,可以说理论基础比较差,所以课题的研究对我来说也是比较高深莫测的,同时又缺乏“专家”的引领和指导,也只能是结合自己浅显的理解,借鉴他人的“成果”,完成自己的课题研究。

一、理论指引,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

书中指出:“同其他任何学科一样,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水平直接取决于其研究方法,而研究方法又受研究者特有的方法论和科学积水发展水平的制约。研究的方法论既是指导着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又代表其发展水平。”因此,作为一线的教师,要想参与教育科学的研究,提高科学研究的水平,必须具有一定的理论素养来支撑,离开的理论的学习,可以说教育科学研究也就没有的方向。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体系主要包括哲学方法论、一般科学方法论以及具体研究方法。哲学方法论的基本观点主要有普遍联系观、动态发展观、矛盾统一观和质量结合观,它对于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指导作用不是僵化的、教条式的,也不是牵强附会的。一般的方法论主要是系统方法论,它主要是从整体与部分之间、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中综合地研究对象的一种方法。具体研究方法主要是数据收集的基本方法又观察法、实验法、访谈法、问卷法、测验法与量表法;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主要是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

因此,我们对于理论的学习不能放松,要时刻加强学习和研究,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积淀自身的文化底蕴。

二、方法指导,提高自身的研究水平

“研究的设计”一章中,董奇博士说:“研究课题确定以后,就需要考虑如何设计研究的具体实施方案。在心理与教育科学的研究中,研究者可采用的收集研究数据的具体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方法收集数据,都会涉及如何根据研究目的选择研究对象、确定研究变量与指标、选择研究工具与材料、制定研究程序等一系列共同的问题。考虑和处理好这些问题,为检验研究假设、达到研究目的而采取合理、有效和经济的研究路线和方式,就是研究设计工作的目的所在。”他还说:“研究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和完善,不仅直接关系到研究的进程,而且还影响着研究结论的可靠性、科学性。因此,要揭示规律,得出科学的结论,就必须在用各种方法收集和分析研究数据之前,缜密地做好研究设计工作。”

全书中董奇博士用平实的语言详尽地介绍了研究设计的基本内容及标准,描述了进行心理与教育科学的研究中经常运用到的方法,如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及测验法。同时还详细地表述了这些研究方法在设计、实施、评价等环节的具体操作流程,心理与教育科学领域的研究所获得的原始资料、数据无法在研究报告中全部呈现,因此,研究者必须对研究结果进行整理,利用科学的方法,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对原始资料进行审核、评价与汇总,从而使资料、数据完整地、真实可靠地反映事实。在此基础上,对经过整理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才能从中抽取或推论出有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的正确的研究结论。因此,董奇教授在书中讲授了研究结果的分析、呈现与评价的相关知识。

结合教育教学实际以及我主持研究的市级个人课题《二年级学生习作素材积累路径的实践研究》的过程中,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课题研究是一项非常复杂的长期工作,同时,课题研究也是一个学习过程,是一个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学习过程伴随着多次学习、思考、总结、论证。在这个过程中,研究者的理论水平、看问题的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得到提高。还有课题研究假设的提出、课题论证报告的格式与内容、课题论证报告撰写技巧等从实际的层面加以具体的阐述,让我们能够知道该如何操作,如何实践,让我们能够掌握科学的方法,避免走好多的弯路。

另外,我们课题的研究,大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需要搜集大的资料,如何有效地查阅研究文献,也是科学研究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作者从研究文献的类别、搜集原则、渠道、方法、研究文献的阅读方法、研究文献的格式与内容、步骤和方法等方面向我们进行了介绍,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很强的指导性。资料的搜集和整理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我们从资料的收集开始,要围绕课题进行整理和归类,充分发挥其作用,为“我”所用。

研究课题确定以后,就需要考虑如何设计研究的具体实施方案。方案的实施也关系到课题研究进程、研究的结果。因此,课题研究的设计也尤为重要。而一个研究的课题从选题到论证到资料的搜集到研究设计,看似简单的过程,实际是一项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我们认真的领会和学习,更是提高我们自身水平的一个途径。

三、实践反思,共促自身的素质发展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启示我们要在学习中要不断进行思考、反省,在反思中更好地实践、提高。我们的阅读离不开实践和反思,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反思和运用,我们才会不断地成长。我研读《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后,虽然对一些常识性的问题能有所了解,但是要在实际的操作和课题的研究的灵活运用上,还有好多的差距,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思考和摸索。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说我们的读书学习需要积累与坚持的话,那么教育科学研究更需要的是尝试和实践,在学习中尝试,在实践中成长。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东海县安峰中心小学  祝久善

关于李镇西这位著名的教育家,早就听说过,只是没有读过他的书。最近,买了一本他的《爱心与教育》,刚一看,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这部书是李镇西老师在工作第一线,辛勤探索素质教育的结晶,以手记的方式记录了一个个令人感动的教育故事。说实话,我才只看完了他的手记一,就被其中所记录的教育故事深深地打动,几次不知不觉地热泪盈眶。如果说,单纯的理论套套谁都懂,那么李镇西老师触动读者心弦的则是一个个朴实真挚、载满真情的案例,记录着他与学生之间的情与爱。

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不由得对李老师潜心教育,矢志育人的志向和教育实践十分赞赏与钦佩,深深的体会到李老师的伟岸和博大,发现了其中许多关于教育的感言、认知和真谛。

一、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做个充满智慧的老师。我由衷地佩服李老师,尊敬李老师,因为李老师用他的智慧化解了一个个棘手的教育难题。例如在“万同偷随身听”事件中,李老师开始是非常严肃的告诉万同,游贤的家长报了案,公安局的人已经来到了学校,当万同承认是“我与游贤开玩笑”后,李老师马上顺着他的话说是有误会,于是下面就用更缓和的语气来处理完了“失窃案”。再看看关于程桦的教育。当程桦骄傲自满的时候,李老师没有简单的用一句“胜不骄,败不馁”来说教,而是用充满智慧的头脑给程桦定出了他下一步的奋斗方向“超越自己”。在和程桦交流的过程中,李老师既列举了许多杰出人物的事迹,又从理论上给他解释了“成熟”的含义,使程桦的思想起飞后,变得更加矫健,最终取得了成功。从以上事迹中我们可以看出,李老师无论是在对后进生的转化还是在对优等生的培养中,除了他对学生有一颗负责任的爱心,还有他的智慧在里面。

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要树立榜样。本书中有一个爱心教育故事的主人翁杨守丰,她与人为善,顽强进取,珍惜时间,热爱学习;母亲精神失常,父亲体弱多病,家中有4个比自己小的弟妹,自己也长期被病痛折磨,小小的年纪面对如此让人揪心的家庭环境,竟表现出无与伦比的乐观,坦然和自信,最后还是被病魔夺取了可爱的生命。如此坚强的品性深深的感染了我,感动了我,震撼了我的心灵。我会给我的学生讲这个故事,让他们以杨守丰为榜样。在我的课堂管理及日常生活中,我一贯坚持着:用我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学生树立行动的榜样,为自己树立良好的形象。我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就要首先做到。就像张老师说的,教师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身份,一种社会期望。在孩子眼中,我们是他们吸取知识的源泉,更是学会做人的标杆,所以我们更应该承担起教师职业道德对我们的基本要求——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试想,一个教师,要求学生上课要遵守纪律,而自己在学校集会时却谈笑风生;生活上要求学生讲究卫生,谈吐文明,而自己却散漫邋遢;活动课要求学生积极活动而自己却无精打采……所有的这些,学生会用眼睛复制下来,用耳朵记录下来,用脑子把它们存储下来。这样的老师怎么去做好学生的榜样?怎样去维护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有怎么去建立自己的教师权威?这种行为也大大削弱了教育的力量。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不仅自己要做好学生的榜样,还应该有意在学生的生活范围内树立学生榜样,从学生身边找榜样,学榜样。表现有些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目的让每一名学生知道他,向他学习。让学生发现,我的身边就有我学习的榜样。

三、教师要用心去爱学生。书中所描述的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为人师表的尽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对子女的爱。他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真正的爱。不但是爱优秀生,而且更后进生。李老师说:爱,当然不等于教育;但教育,永远不可能离开爱!这是他十几年从教生涯凝聚成的一句名言,是他对于爱与教育的理性的思考的结晶,翻阅厚厚一本《爱心与教育》,每一章、每一页、每一句无不是对这话的生动阐释。

名家有言:读一本好书,就像是和高尚的人对话。读李老师之书,也能让人的思想豁然开朗,给读者洗涤心灵;又能给人以启迪,授人以规矩。那么,又该如何去领会、体验、践行李老师著作之要意呢?

第一,是要用心去读,去思考,去实践。一要用心读透这本书。老师为什么能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为什么会取得了那么多的成绩?就是因为它对教育的用心和真情的投入。当然,爱和尊重是教育前提。在此基础上,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他坚持以教育手记的形式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想,加上自己的反思和总结,长期以来,才形成了一系列的教育真经,值得广大同仁深研。二要因感悟而见诸行动。学然后知不足,我们读名人大家的故事,一定要仔细研读,认真体会,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把其中的一些“真经”采取适当的方式不同程度地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要时时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李镇西老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  三要边学习、边反思、边提高。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即使再好的方法,适合这个学生但不一定适合另一个学生。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只有时时刻刻做个有心人,多观察,勤思考,多总结和反思,才会让自己的所学、所悟恰当的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才会让自己的工作如虎添翼,教学和管理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第二,是要用心去感悟,用言去抚慰,用行动去关爱。书中所描述的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为人师表的尽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对子女的爱。他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真正的爱。一般的老师是难以做到的,他对学生的爱,不但是爱优秀生,而且更爱差生。尤其我在书中读到他从不忘记学生的生日,还在学生生日时给学生送上一份生日礼物;在课间经常和学生一起活动;在课余时间或假期中带领学生一起走进大自然;对班级中的优生、中等生、差生坚持按号轮流家访等等,老师在教育岗位上处处闪耀着爱的火花。作为一名教师,面对着一群天真无邪、稚淳可爱的孩子们,我们又倾注了多少爱在孩子身上呢?老师在书中这样写道:“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他还说:“离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师爱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剂。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所以,让我们对孩子多一份爱吧。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我自己是非常赞同这话的。假如没有爱学生的心又何来的教育好学生呢?假如没有爱心和童心,又何来与孩子打成一片,更好地教育孩子呢?说爱心和童心是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再恰当不过了!

老师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很难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么好的教育!”是啊,爱是我们的语言,和学生相处,只有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只有爱才能换来学生的真心和信任,成为真正受学生爱戴的老师。作为老师,你将你内心深处的爱心传递给你的学生了吗?自省过后,我发现自己做得的确不够。身为一名数学老师,由于带2个班,又不是班主任,所以平均与每班孩子相处的时间并不多,常常是这节课进这班教室,下一节又要到另一个班级上课。很少有时间和学生交流、谈心,所以学生对我也并不是特别亲近和了解,其实我是很爱他们的,我由衷地为他们的进步而高兴,为他们的失败而难过。但作为老师,我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可能太过追求在学生面前的威严了。其实,“师生在人格上应是绝对平等的,教师不应自视比学生‘高人一等’。因此,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应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

第三,是要带着志趣去从教,带着责任去敬业守责。老师对爱的执著也深深打动了我。老师做的许多事情都很普通,我们也都可以做到。可为什么老师能成为名师?而我们却在日常工作中变得越来越平庸呢?这是因为老师对教育的一份执著,对爱的一种坚持。正如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而我们只是把教育当成自己谋生的工作。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在万同的身上,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后进生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着哪一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老师,只有爱心的坚持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

深读李镇西老师的《心与教育》,才能深刻体会和感悟书中的内容,才能真正理解李老师教学中所融入的师生之,才能找寻到李镇西老师教育成功的奥秘。这本书给我一种领悟,一种发现!它要求我们用真心、爱心和责任,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种子,以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我们的事业,拥抱我们的孩子!

做适合孩子的教育

东海县曲阳中心小学  李海英

现在的教育体制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在寻求最好的教育之路,教育是一项树人的工作。我校从事教育工作的老教师经常在反思: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我有时也和他们探讨。在读了王振宇编著的《适合是最好的教育》后,有了重新的认识。

该书认为:教育,以孩子为本;教育是农业式的活动;“不做”也是一种教育;落实政府责任,尽陕改变学前教育落后局面;早期教育要敢于破除迷信;关键在于培养幼儿健全的性格结构;别让你的孩子伤在起跑线上;正确看待异想天开;不要忽视“好学生”的心理健康;顽童也需要尊重……总之,适合是最好的教育!适合儿童的教育,就是尊重儿童,因材施教。此书特点是一文一主题、一篇一特色,虽没有大块头书籍之波澜壮阔,但却具有小溪流水般的清晰流畅,让人也颇受启发。

在读了前三篇中,我了解了所讲的“适合”,就是同时满足两个方面的要求,可以说判断好的基本标准是适合。所谓追求好,实际上追求的是合适。所以没有好东西,也没有坏东西,只有适合与不适合的东西。不做也是一种教育:所谓保护环境,不是要做一些保护的事情,而是不做破坏的事情。教育除了要求严于律自、为人师表之外,还要求教师能够正确判断,在什么情况下,不教的效果可能会更好。因为教育是一种艺术,也是劳动创造性得以发挥的领域。

通读完全书,使我的思想有了一个更高层次的认识。文中语句让我记忆犹新:

1、教育者要把“爱”作为教育的最高境界,爱是对教育的奉献,尊重是教育的真谛,尊重是创造的源泉。

2、有的同学害怕学习,其实没有必要,只是没有重量,他是你随时可以获取,又随时可以携带的宝库。

3、没有好教育,也没有坏教育,只有适合于不适合的教育。(好的和坏的教育,只有学生有发言权,是不是适合他们成长的需要,他们是不是喜欢我们所提供的教育,适合的才是做好的。)

4、世界上做伟大的推销员奥格•曼获诺说:我明白了,原来这世界上有三种人,第一种人从自己的经验中学习——他们是聪明的。第二种人从别人的经验中学习——他们是快乐的。第三种人既不从别人的经验中学习,也不从自己的经验中学习——他们是愚蠢的。

5、在既往的活动中,由于人对自然“做”的太多,造成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以致世界各国都大声疾呼“保护环境”。我们知道,“环境”是无法表达自己的意愿并发出自己的声音的。但是,我们可以大胆地推测一下,如果环境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他一定会说:你们的人类不必自作多情。我不需要你们的保护,你们只要不做破坏的事情就谢天谢地了。(教育犹如环保,我们所做的事情必须是有利于环境的维护,而不能是对于环境的破坏。)

6、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一切知识的源泉。

7、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各种学问最根本的目的,是要解决“人怎样活着”的问题,史称“苏格拉底命题”。(是啊,任何学问,任何研究,难道不都是解决人怎样活着的问题吗?我们的教育又意欲让学生怎样活着呢?大家共同思考!)

8、古训:为人要存厚,做人要自在。

掩书而想今天的教育,尤其是老师对课上学生的表现的抱怨,令我有感而发,我们对学生缺乏一种正确的认识,只是关注成绩,而并非关注的是全面的教育。我们知道,活泼、欢快、高能量的顽童,或许每天都会惹人烦恼、生气,甚至是愤怒。常常看到他们贪玩、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做小动作等,也常常听到家长、老师的抱怨和失望的语气。因而,在很多人看来,顽童爱玩、不听话似乎是不务正业,甚至觉得后果堪忧。其实,顽童之与顽童,正像工作之与成人,是一种必需的生活方式,可以说玩是孩子的第一份工作,是孩子的另一种学习。我们成人要做的,不是漫骂、殴打,而是正确的引导。

    冰心曾说过:“淘气的男孩是好的,调皮的女孩是巧的。”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必须改变对他们的成见。顽童并非学业不良儿童,更不是问题儿童,而是个性鲜明的常态儿童,其中不乏超常儿童,如爱迪生玩成了发明家,徐霞客玩成了地理学家,比尔盖茨玩成了世界首富。所以我们应该更多地看到他们的优势,真诚地赏识顽童,把玩的权利还给儿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尊重他们的选择,并不断地激励他们扬起自主的风帆。

    陶行知还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作为教育者,应擦亮我们的双眸,面对部分顽童的别具一格、独创的见解不能充耳不闻、视而不见,更不能鄙视、挖苦、讽刺,使顽童创造能力的火星夭折在幼芽状态,相反你会发现所谓创造发明就是观察到的事物相同,而构想出的事物与别人不同而已。培养创造能力不能只挂在嘴边的口号,而是落实在每一桩小事中的思维。作为家长和老师应该认真研究并掌握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熟悉儿童各个年龄阶段的特征,和他们叫朋友,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爱,让他们到现实生活中亲身去观察、体验、感受,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训斥,积极鼓励和保护他们的创造热情。我们要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可爱的顽童。不是苛责,不是鄙夷,是心与心的碰撞,是情与情的交融,让他们有自由呼吸的空间,尽情创造。要知道创造在每个孩子的心里都有,顽童的心里更蕴藏着无限创造的种子,给他一个空间,就会显现。真爱孩子,给孩子营造一片自由锻炼的空间,努力为他们提供丰富多彩的锻炼机会,莫让爱成为束缚孩子创造的囚笼。

   为了每一个顽童的健康成长,作为人民教师的我们。必须端正自己的教育态度,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善待顽童,给他们创造的空间,发展他们独特的个性,让社会多一些人才,让他们都像金子一样焕发耀眼的光芒!

《新教育之梦》读书笔记

  东海县牛山街道中心小学  徐建香

有机会翻开了那本蓝色封面的《新教育之梦》,掩卷沉思,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这位教育大师知识的渊博,对教育至真的感悟与至纯的挚爱,他对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远瞩,令我油然而生敬意。这本书,给了我深刻的感触,也激发了我内心深处蕴藏的那份渴望。“人要会做梦。优秀的教师要永远伴随着自己的梦想。当生活没有梦时,生命的意义也就完结了,教育就没有了意义”。尽管说梦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有些遥远,但我们生活着就要怀有梦想,工作着还要编织理想,并努力去实现理想。

书中提到的新教育实验六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熟练运用双语、创建数码校园、构筑理想课堂,使我们这些一线教师眼睛一亮。读完此书,我一下子被书中那句“中小学搞教育科研,就是应该从记录自己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的思考开始的,把这一串的‘珍珠’串起来,那就是一条非常美丽的项链。”朴实的话深深的感染与震撼了,我们平时不是一直在讲科研先导、科研兴课吗?如果我能从教育随笔,教育日记开始,那不是最真实的科研吗?从那时起,我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一定要坚持从关注学生心灵开始,记下自己教育中的点点滴滴,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和学生一起成长!  

在这样的学习与反思中,我常常在想,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是师生一起成长,所以,我也一直问自己,在课堂上,我真的关注学生的心灵,体现教育的平等与民主了吗?在课后,我注重教学的反思并落实在以后的教学中了吗?教育随笔我坚持写了吗?在这样的感思中,我不敢也不能将自己定下的目标忘却——从关注学生心灵开始,记下自己教育中的点点滴滴,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和学生一起成长!这将是我长期而永恒的追求!

书中讲到:“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爱的教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就如夏丐尊先生所说的那样:“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工作对象是特殊的,面对的是学生,学生是有思想、爱憎分明的人。而我们的工作和任务是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新人。一位合格成功的教师应学会如何去爱自己的学生。

教师爱学生,首先要做到的是尊重学生。自尊心是人的心灵里最敏感的角落。一旦自尊心受辱,轻者就此一蹶不振,重者进而愤世嫉俗。所以只有尊重我们的学生,尤其是学生的人格,才能拥有一群灿烂的健康向上的学生,也才能为学生所尊重。

教师爱学生,其次,要相信每一个学生。为人师表还要能推己及人,以彼之心,度己之腹。也就是《新教育之梦》上所说的换位思考。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一件事情,从某一角度看是不可忍受的,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却未必没有可谅之处。作为教师,应设身处地的思考,才能解决问题。学生遇到问题时,如果是家庭因素的,就应联合班主任找来家长寻求解决的办法;如果是自身因素学习有困难,学习习惯还没养成的,则可以通过恳谈,鼓励的方法解决。

教师爱学生,还表现在教育的民主性中。我们教育中的民主精神还不够,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命令学生服从,师生之间平等对话太少。我们经常抱怨社会缺少一些民主,但是孰不知社会民主的基础是学校的民主。没有学校的民主,何谈社会的民主。所以我们教师应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可以通过谈话,适当的引导,适当的鼓励,这样才能更多的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不但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也更有利于教师在稳固的基础上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所以,我们教师应该投入全身心的力量去爱学生、爱教育。只有爱,才能赢得爱。爱是教育的源泉,也是教育成功的基础。

书中还说:读书,是孩子们净化灵魂、升华人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因此,实施有效的道德教育,一定要建立起书香社会,建立起书香校园”“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让学生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中净化自己的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因此,我们鼓励学生大量地进行课外阅读,并且学校举行了图书漂流”“诵读经典活动,大力倡导学生诵背古诗词,《三字经》《弟子规》《论语》。读书不仅能提高孩子们的写作能力,增长他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陶冶情操,净化灵魂,升华人格,而这不就是我们做教师的最重要的任务吗?鼓励孩子们读书,也许会使学生的负担加重一些,但是当孩子们从书中找到了榜样,当孩子们从书中学会了做人,当孩子们的心灵受到了陶冶,那么这种所谓的负担能使他们受益终身,这样的好事为什么不坚持呢?我想,今后我们不仅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坚持鼓励孩子多读书读好书,还要在这方面加强指导。

教师应当怎样进行德育?理想的德育是:注重从自然的活动中养成良好的品德,让学生重视与书本为友,培养学生的健康生活情趣和才艺,寻找生活中的榜样激励学生,分阶段、分层次地完善学生的品德,不时地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增强学生的自觉性,从而建立起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发挥合力的作用。

应用建议一: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教师应当以身作则,首先自己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发现母亲》一书的作者王东华曾这样说“智力教育是‘教’给孩子的,但品德教育是‘教’不给孩子的,而只能做给孩子的”。

应用建议二:努力成为学生的朋友,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法官,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心声,做学生忠实的听者,对学生心灵上的困惑给予必要的帮助。

多年担任班主任工作,对如何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多少有一些体会,然一口气读完〈理想的教育〉这一章时,才真正感受到朱教授倡导的“建筑人格长城”的魅力。他说“道德教育应该存在于活生生的生活中,在孩子们与孩子们的交往中。”我想,这也许就是“无痕的教育”吧!可是我们的教师似乎已习惯于说教、灌输,到头来苦口婆心,嘴唇磨出老茧仍收效甚微,思品课教学〈遵守纪律〉,学生们却在底下大声喧哗;语文课告诉孩子们要学会“给予”,可孩子们却纷纷质疑,认为这样会被认为是“傻瓜”。“左耳听,右耳冒”的现象常常困扰着每位教师,为什么呢?我想,最主要的还是因为我们没有找到让学生乐于接受的途径。朱永新教授认为理想的德育,应该“让学生与书本为友”“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才艺”“注重为学生寻找生活的榜样““重视心灵的沟通”,还要教给学生“自警、自我、自励”。这无疑给我们指明了德育工作的方法、途径。也许这只是一种理想化的教育,但是我却坚定地认为:“谁在保持梦想,谁就能梦想成真。谁能不懈追寻理想,谁就能不断地实现理想。”

理想的教师,是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是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是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是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是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是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

感谢《新教育之梦》,她,让我心随激情飞扬,梦随理想共舞,此时我又想起了叶澜教授的爱:每个学生的心灵都是一片绿叶,每一片绿叶下面都是一个绿色的心灵世界。我愿意做一把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和学生一起成长。

由读《给教师的建议》想到的

东海县平明中心小学  杨广军

再次品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每一条建议都充满教育智慧,事例生动、分析精辟,启人深思。从中我明白了许多鲜明的教育观点。

一、成功教师应具备较高的综合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从三个方面阐述教师的教育素养:这首先是指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广博的知识;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懂得各种研究儿童的方法;教育素养还有一个方面,谈到它不能不使人焦急,这就是教师的语言修养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是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述就越是情感鲜明,学生听课以后需要花在抠教科书上的时间就越少。教育素养的第一个标志,就是教师在讲课时能直接塑造学生的理智和心灵。教师讲述教材就好比是向交谈的学生发表议论。教师不是宣讲真理,而是在跟学生娓娓谈心。

我们都知道名师、大师的教育素养都是很高的,能够集文学家、艺术家、书法家等大成于一身,而且具备很好的人格修养。我自知距离名师还很远,应想尽一切办法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还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好,那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把读书当作发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告诫我们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读好书能够净化我们的灵魂,开启我们的教育良知,锻造我们的优秀品质,因此,本人认为静下心来读书是提高教师素养最有效的手段,是教师走向成功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二、成功的教师应善于引领学生

关于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论述: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没有兴趣的指引和铺垫,学生会觉得学习是枯燥无味的,从而产生厌学心理。

因此,我们要在培养学生学科兴趣方面要多下功夫,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顺利获取知识,在体验一次次成功之后,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样才能激发学习的动力;教师要钻研教学方法,用科学的教法引领学法,例如,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那样,我们若能把带有游戏性质的作业、科技知识、百科知识、趣味故事、趣味实验等列入教师备课的内容,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成功教师应善于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教师要能对教材进行深思熟虑:找出因果联系正好在那里挂钩的、初看起来不易觉察的那些交接点,因为正是在这些地方会出现疑问。而疑问则能够激发求知的愿望。”

课堂提问便是一种引领,课堂中提问的意义是要激发求知欲,提问点应该恰当到位,应该是铺垫学生获取知识的台阶,好的提问就像节奏明快的韵律操,流畅优美。想想自己的课堂上真正有效的问题有多少呢?想来觉得如芒在背!

关于学生注意力问题。苏霍姆林斯基形象地把学生的注意力比作一根丝线。他在带领孩子们上完一堂有趣的植物课后这样写道:要让所有的孩子都围拢来看这些植物,我就得用注意力这根很细的丝线把孩子们都拴在我的身边来,这就好比是一根无形的缰绳,只要一个儿童的注意力转到一件有趣的事物上,那根丝线就断了,于是我给他讲的和所指给他要看的东西,他就再也不看,不听了——思想开了小差。我在教育教学中体会到,学生课堂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完全在于教师的引领与调控,教师要抓牢注意力这根丝线,使用好这根缰绳,才能确保高效课堂。

四、成功教师应善于思考

善于思考才能有创新,读《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我们可以看到苏霍姆林大师的教育智慧,似乎能看到他正在凝神思考,郑重地审视着学校教育的每一细节,我觉得善于思考是他精彩人生中最具魅力之处。

苏霍姆林斯基思考学生学习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发现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学生识记和保持在头脑里的知识是很多的,因为它是进行后继学习非常重要的一种保障,许多学生却掌握得并不牢固,要么是不理解去死记硬背,保持得不长久,要么是记住了不知道如何去运用,成为一种的知识。久而久之学习上失去兴趣,沦落为差生,那么如何避免呢?具体地说,就是每呈现一种新的知识或材料时,要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与此相关的感兴趣的内容让他们进行阅读,以使他们更好地去理解这些知识,并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更多的疑问,从而进一步激起他们的求知愿望,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对知识的感受性,教师要尽力为学生识记、记熟和在记忆里保持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而创造一个智力背景。这样,他的智力背景越广阔,他所需要识记的教材就会变得越简单。反观我们平常教学,不顾知识积累和学习体验过程,只顾死记硬背结论的做法简直就是一种摧残。

再如,关于后进生,如何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苏霍姆林斯基以成功案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他为了帮助一个叫费佳的后进生,苏霍姆林斯基自己亲自编了一本书《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他抓住儿童的心理特点,收集或编写很多有趣的、能够引起儿童思考的习题来训练他。并且还为他提供一套适合他阅读的书籍,大概有一百本,后来又为他配备了另一套图书,约有二百本,正是这种大量的阅读,使费佳的成绩逐步赶了上来。可见,阅读能教会学生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上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觉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

再看我自己,我经常会责怪学生:都已经讲过了,你为什么还不会呀!同坐在一个教室里,别的学生都会了,你为什么不会呀!等等。有时候想想,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这种现象是很正常的,但再想一想,就认为这是不是对自己的一种安慰呀,小学这么简单的知识,每一个学生都应该会的。但是看了第一页到第二页的一段话,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此时,我就想:一定要给后进生更多的关心和爱,从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与学生谈心,让他们体会到老师是真心帮助他进步,并通过谈心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制订出符合孩子自身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然后从基础的内容学起,一步一步地帮助孩子,并让孩子从中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消除对学习的畏惧,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这样慢慢便成达到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学生就不会把教师单纯地看成严厉的监督者,也不会把评分看成一种棍棒。他可以坦率地对教师说:某某地方我没有做好,某某地方我不会做。他的良心是纯洁的,他不可能去抄袭别人的作业或者考试时搞夹带。他想树立起自己的尊严。

此外,反思学生在课堂上调皮、做小动作等现象,在以后的工作中,不能一味地批评、指责学生,而要学会反思自己,从自身找原因: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而学生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如看电视、打电脑、玩游戏时却那么专心致志,是不是自己的课堂不够生动,没有引起学生的兴趣;是不是自己的某些做法学生不满意,从而引起学生对自己的课堂的讨厌等等。写到这里,我又想起了一件有趣的事情,记得在一次课上,一位平时表现一直不错的女孩子竟然看起了课外书,在课后找这位学生谈话时,她竟然无辜地说:老师,我一直举手,你都不让我发言多么单纯的想法,竟然想到用这种方法来引起老师的注意。但是,班级那么多人,老师也不可能一一叫到,当我向她解释这种情况并告诉她举手更重要的目的的是告诉老师自己会了以后,这位学生在接下来的数学课堂中一直表现优秀,而且对待作业也更加认真了。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要注重关注课堂中的每一个细节,面对学生的问题,要善于蹲下身去倾听孩子的想法,并及时、认真地反思并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让每个孩子都把上数学课看作一种乐趣,并能在课堂中获得发展。

我们每一位教师对待教育教学中的每一项工作或每一个细节若能像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善于思考,相信后进生在我们手下会越来越少。

读过这本书,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勤于读书、善于思考,做一名成功的教师。通过读书,提升教育素养;借助思考,使教育充满睿智。因为只有智慧含量较高的教育才算得上是一种阳光的沐浴、雨露的滋润,才能真正涤荡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素养。

 

历练成“习” 自然成“惯”

——读《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有感

东海县房山中心小学   薛相华

作为农村小学一年级语老师的我们总会有这样的感慨——一到上课时,孩子们往往是“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作业本上,也往往是“黑一块,白一块”,简直成了个“大花脸”;课本上,也往往是书角“站了起来”,书页“满是彩虹”;写字时,铅笔全是“光秃秃的”,削铅笔的笔屑撒得满地都是……要想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我们一年级语老师多思考,多想办法来引导、教育他们,争取早日促进他们养成健康、良好的“学习卫生”态度和行为,这将让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终生受益。

目前一年级多数家长最烦的就是:孩子学习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习惯差。不少家长诉苦:“现在的孩子读书,大人比孩子还累!”这话对于部分家长来说并不夸张,孩子写多长时间的作业,家长就陪多长时间,一旦不陪,作业不是错就是没完成。甚至有的陪着做完了作业,又说忘了交或没有带。对于这些情况,我们如果放任自流,不管不问,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养成拖拖拉拉,学习不认真的习惯。

怎么办呢?我们很多老师和家长在面对具体学生和具体问题时,往往又感到“一头雾水”,非常的头痛,不知道该从何处入手,怎样去解决这些问题。最近读了关鸿羽老师的著作《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一书,给了我们很多的启迪——购买此书还是颇费了一番周折。原以为买本书还不容易,到“新华书店”或者“亚马逊书店”买就可以了,谁知这些地方根本买不到,最后还是委托单位同事在“淘宝”网店上,才买到此书。

拿到此书,我赶紧急急忙忙地读了起来。全书共分八章:养成教育的基本理论、养成教育的内容、养成教育的途径、养成教育的方法、道德习惯培养、学习习惯培养、生活习惯培养、思维习惯培养。科学、严谨、新颖、实用,操作性强是这本书的特点,非常适合我们这些理论水平不是很高的教师阅读,也很适合我们向文化水平不是很高的农村家长们推荐阅读。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它往往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孩子的“知、情、意、行”,最终形成良好的习惯。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人的行为的最高层次,将会使孩子受益终身。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关键期是幼儿时期和小学阶段,其中关键之关键是小学一、二年级。

书中写到“习惯”是养成教育的结果,养成良好的习惯是行为的最高层次。习惯不是一般的行为,而是一种定型型的行为,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养成的语言、思维、行为等生活方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新性,具有自动化的作用,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习惯成自然”。良好的习惯能促人进步,诱人发展,然而良好习惯的形成却要经历一个相当漫长、艰难地过程。

“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深思其中所强调的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对整个社会运行包括对教育领域的“教书”“育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一、织就养成教育的“网络”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受多方面影响的,只有各方面的力量协调一致,才能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力量,才能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学校养成教育的基础在班级,班级养成教育的关键是班主任(一般都由语老师兼任)。因为只有班主任才能把各科教师组织起来,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协调起来,形成养成教育的合力。

养成教育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又非常具体的工作。单靠班主任个人力量在学校班级里抓,肯定势单力薄。如果家长不了解学校的教育情况,就算家长有意识要配合也不知从何下手,甚至还会有意无意的拆学校的台,背离学校的教育宗旨,起相反的作用。因此,班主任要学会让家长做教育的助手,要主动做好家庭教育的指导工作。假如能让家长配合学校一起抓养成教育,那么,对学生好习惯的形成一定大有裨益。

二、我们要“积跬步成千里”

习惯是在不断重复和练习中逐步形成的,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不能贪多求全,而应有计划地一步一步地实施,一个习惯一个习惯的形成。例:刚入学时就要求学生书写认真,让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书写的习惯。随着学习内容的升级与年龄的增长,要求学生做作业认真仔细,形成做事严谨的良好习惯。要看到学生身上一天一天的进步。进行鼓励。不要稍有不慎,先劈头盖脸一顿批评。逐渐又培养学生的良好思考习惯。不要一遇难题就溜之大吉。这些良好的习惯都是在循序渐进中形成的。当然,学生良好的习惯,不仅仅是包括学习习惯,还包括很多其他方面的习惯,都是这样,慢慢培养。  

养成良好的习惯不能一蹴而就,必须积日累月地练,练到非常熟,再也丢不了,也便成了习惯,正所谓习惯成自然,历练成习,师生都应作长远打算。须允许学生习惯形成有个过程;须一步一个脚印,不要图快。师生密切配合,教师督促,学生认真练,经常练,学生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这样必有成效。                                                                    

三、抓住课堂这一“主阵地”

课堂教学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形成能力的主要形式,也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主阵地。从教学方面来看,教师应把教学过程中的小事做细、做全面,真正做到严谨细致。

在备课中注意细节,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师生互动时间、问题设计、板书设计都要面面俱到,不能忽略任何一个环节,否则,可能导致一堂课的失败。上课过程要注意细节,学生的一举一动、课堂反馈都要仔细观察,适时调整课堂过程,以取得最好的课堂效果。布置和批改作业要注意细节,不能一味地贪多。要精批细改,针对不同的学生层次,精讲多练。作业反映出的学生学习情况,要引起足够重视,并制定对策,及时解决。

四、教师要注意“言传身教”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我们在师范学习时,老师对“师范”二字的解释;现在我们也常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言传不如身教”。中央电视台曾经播出这样的一则公益广告——一位小男孩看到忙碌了一天的妈妈还给姥姥打洗脚水,自己也摇摇晃晃地给妈妈打来洗脚水。

教育中有许多问题“身教”的效果比“说教”的效果强。老师在学生面前灰尘满面、随意乱扔垃圾、写起字来“一挥而就”、写错了涂涂再写……都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亲其师”则“信其道”,教师如果“不拘小节”,不能成为学生的行为楷模,那么,他在同学心目中的形象就难以建立起来,学生带着诸多的心里困惑,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则不易养成。

五、建议家长有耐心,多表扬

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形成一个观点,建立一个信念,养成一个习惯,都需要经过反复的教育和训练;矫正一个不良习惯,纠正一个错误观念,更需要长期的、耐心的教育。所以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工程,需要长期抓,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暴十寒”,要有耐性,要不怕反复,要持之以恒。“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家庭教育的好办法很多,但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如果没有耐心,动不动就发火,结果只会是功亏一篑。

一、二年级的孩子年龄小,特别喜欢别人的夸奖。我们要建议家长多表扬孩子,特别是要善于肯定孩子的成绩。如果你的孩子取得了好成绩,请给他一个拥抱、祝贺,买一本书或一套衣服作为奖励。淡忘孩子以前的不足,多看进步,树立起他们的自信,建立良好的心态,并且鼓励他做到信念永存、脚踏实地,这样,你的孩子一定能获得成功。

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说过这样一段话:“21世纪的教育首先应该关心人们如何在密切相关的地球上求同存异,协力发展,进行有关人类共同生存的基本意念的教育,这其实是一种行为习惯的教育。”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养成习惯。”而习惯则是日积月累的细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逐渐养成。而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将会成为他们一生受用的宝贵财富。

培养良好习惯是素质教育的归宿,素质只有化为习惯,才能成为终生受用不尽的财富!就像关鸿羽老师所说:“养成教育是管一辈子的教育。它教给少年儿童终身受益的东西,与素质教育紧密相关。” 养成教育要让家长和我们一起来实践。

《教育学原理》读书笔记

  东海县白塔高级中学  陈小东

作为一名高中教师,也可以称为教育工作者。我从教以来一直担任班主任的工作,可以说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是和学生打交道,对于“教育”这个词语再熟悉不过了,可是要确切让我来说一说教育到底是什么,我却无法说清楚。一谈到教育这个词语,我就马上想到了我目前在从事的这项工作,想到了我目前每天忙忙碌碌在做的这些事情究竟是不是教育?课题立项以来,本人一边上班,一边阅读了叶澜《教育学原理》来充实自己的教学理论,为本人的个人课题《高中政治课堂“一例多境”设计优化研究》的顺利开展积累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指导。在没有开展课题研究之前,自己总是认为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这些大师的理论跟不上时代发展对于教育事业所提出的新的要求了,总是觉得那些理论已经日渐退伍落后了,但是在课题研究的开始,我就遇到了自身理论不足,水平太低,根本写不出或者找不到切合实际需要的材料和话语,在自己研究的课题陷入瓶颈之时,我想到了课题申报时所列的书单,所以静心拜读了《教育学原理》,通过阅读,本人感觉从中受益匪浅,不仅了解了很多和教育学有关的理论,同时给自己的课题研究和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指出了正确的方向,现把其中的一些个人觉得有用的地方摘抄如下:

一、教育学的重要性

教育学学科建构的核心是教育观。教育观即是对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它引领着教育实践。作者执着于教育观的探讨,强调学习教育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形成科学的教育观。认为只有形成科学的教育观,才可能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自觉树立正确的师生观,选择正确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缺乏正确教育观的引领,教师的教育教学只能在盲目中摸索,难以完成教书育人的使命。强调教育学不是一种工具、一种技术,而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教育观是统摄教育学的灵魂。关于教育,书上这样说︰教育是广泛存在于人类生活中的社会现象,是有目的地培养社会人的活动。为了有效地进行教育活动,必须对其进行研究,经过长期积累而成为教育学特定的研究对象。特别是现代社会的发展,现代教育实践的发展,对于教育学研究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有人们深入研究的教育问题很多,例如教育本质问题,教育、社会、人三者关系问题,教育目的、内容、教育实施的途径、方法、形式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问题,教育过程问题,教育主体问题,教育制度、教育管理问题,以及反映中国特色的各种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问题等。作者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学是研究培养人的学问”。作者从社会与人的关系入手来诠释培养人这一社会活动。培养人就是使个体从生物意义上的人,成长为社会意义上的人,并进而去改造社会、促进社会发展。教育为社会培养人,人接受教育才能适应并改造社会。由此,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便成为教育学发展的两条主线。社会与人,是教育学的永恒主题,教育学正是在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之间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地向前发展。

二、教师的角色和地位

明确了新课程改革下教师的角色和地位。教师是新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影响整个新课程改革过程的因素很多,比如来自社会的理解和支持,还有就是学校作为新课改的实施基地,影响更是显著,像校长的态度、学生的反应等,但这所有的因素中,教师无疑是最关键的角色。因为新课改的最终端实施者就是各位一线教师,一线教师对新课改理念、思想、内容是否理解以及理解程度的高低直接关乎新课改的成败,因此,教师的培训及专业化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师是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比较单一的。处于中心地位,以文化知识的权威出现在学生面前,过分的强调师道尊严,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就是简单的茶壶和茶杯的关系。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巨大变化、受教育者又是一个个富有思想和独特人格的生命体,加之教育教学活动本身的复杂性等,就必然注定教师角色的多样性。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知识的引导者,知识信息方面,教师知之甚多,而学生知之甚少,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传授知识是重要的,也是必须的,可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包办学生的知识。教师更多时候要作为知识的引导者的身份出现,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就是这个道理。根据构建主义的观点,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与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地构建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学生也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个过程别人是代替不了的。教师是疑惑的解答者,更是师生共同努力成为问题的探究者。教师是学习生活的管理者,更是学习生活的组织者。最后,教师还是教学的研究者,更是教学的反思者。教师的上述职业角色的多样性也从某一方面说明了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质。

  三、教会学生学习

教学并非简单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如果说教学内容已体现了这一方面的要求,而仍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的话,就无所谓能力的培养了。因此我们主张要由“喂养”式转为“觅食”式的教学。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素质教育主张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所以教师的社会职能就是体现出“导”这个特点来。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等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根本不用思考,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佳结果。与此同时,陶行知又指出不能让学生像“无头的苍蝇”似的盲目乱撞,教师应精心设计好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广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言也能够发出去,以期达到解决别类的问题。本人觉得这一观点对本人研究的个人课题有着重要的理论依据,也给与了本人有着极大的信心研究下去。“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学生怎样学就怎样教,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这里的实际出发。有两层含义:一是学生的知识程度和接受水平,二是指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生的个人文化水平,道德修养、天赋才能和各年龄段的心里水平各不相同,教师要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补偏救弊,长善救失,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陶行知曾经在他的文集中指出:“怎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也就教的快。学的少就教的少,学的快就教的快,学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可知,教师要把教和学的关系反过来,不是传统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而是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过程不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图和外界的压力,而应该取决于学生的快慢程度。从本人个人而言,学生预习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他在课堂的发挥程度,参与度高,说明其预习的好,如果没有一点的预习就直接上课,那只是老师自己的“独角戏”,是没有任何的效果而言的。因此,教师要积极的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会其终身学习的能力。

四、关爱学生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每个孩子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他可能在某个方面不如别人,但在另一方面却胜人一筹。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好恶之褒贬之,把“差生”视为“朽木”,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还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老师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的,教师也想到了。教师要做学生的“亲人、朋友和导师”。当然,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多教给学生一点谦让、宽容、仁爱;多灌输一点理想、道德、情操;多一份理智和引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找到前进的路,学会爱父母、爱他人、爱家庭、爱学校、爱祖国,心中充满爱。

五、教育技术的辅助作用

教育技术在校园教育中的应用是指:在传统校园院校中,在保持班组集体课堂面授为主的同时,教能技术被用于各类基于资源的灵活多样的教与学的活动。当教育技术在校园教育中应用时,教师和学生的主要的教与学的活动依然在校园内进行,主要的教与学的资源和环境依然是在校园之中。师生都参加的班组集体课堂面授依然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环节。但是,传统院校校园内学生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已经远远超出其所在院校的校园范围,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但是,由于有了教育技术、特别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电子信息通信技术,校园教育也将变得较少时空限制、更多开放灵活,通过不断的改革和发展,逐步形成一种集体面授教学和基于资源学习相互平衡、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全新的校园教学模式。 

总而言之,《教育学原理》的阅读和学习不仅充实了我的课余生活,而且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念,使我有了一个奋斗的目标,那就是努力的打好自己的专业知识,积累丰富的教育学理论知识,为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奠定基础,为今后课题的开展找到了许多理论支撑,同时,也我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让我不再畏惧理论不足不敢写论文、不敢搞课题研究了,最后,通过本书的阅读,我还体会的到了作为一名教师,大量阅读教育学理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读《班主任之友》有感

东海县特殊教育学校  焦然

担任班主任工作将近四年,虽然时间不长,但给我的体会却是百感交集,经验不足的我甚至来不及很好的体会这百味,常常迷惘而又无助,面对学生一次次的违反纪律,回想自己一次又一次的教育总不见成效,不免感到了很强烈的挫败感,以致对班里的事情越来越没有信心,曾几度想到放弃。其实那时的我就是泥足深陷,无法抽出身来看看究竟是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直到一次外出学习有幸聆听了《班主任之友》的封面人物郑英老师的报告,顿时让我茅塞顿开你,于是,我毅然决然的买了一本《班主任之友》。终于让我恍恍惚惚的把一些问题看得清楚了一点,对今后的班主任工作也有了一些往日刚出校门的那种无所畏惧的信心。

本书共分四部分:理论篇,经验篇,法规篇和名言篇,内容翔实,涉及面广,十分实用。比如买到此书后,我先翻看的是后两部分,不觉被编者们的细心所感动,现代社会是很注重法制法规的,但对于教师而言,这方面往往是个盲区,被大多数人所忽略,因此在做学生工作尤其涉及到法律法规时由于对各种规章制度不明了而捉襟见肘。在法规篇之后是名言篇,采撷了百余条教育名家及教育著作的精华语句,这样时时翻看,不觉在教育工作中更能信手拈来,事半功倍了。

其实,更让我欣赏的是前两篇的内容。这两篇中我先通读是经验篇部分,因为别人的经验往往不经意间契合了我工作的需要。其中一篇叫做用真情架起师生间心灵的桥梁让我感触颇深。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当中,班主任可以发现由于年龄的差距,学生们往往有些想法我们无法理解,一些做法更是让我们无法接受,如果这时班主任采取的是强硬的手段的话,不知不觉间就埋下了矛盾的种子,长此以往,问题越积越深,越深越不好处理。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这篇文章就给了我们很好的建议,用人世间最普通却最有效的方式?爱去撬开学生们这道心灵之门。但爱的付出是需要时间和技巧的。由于我们面对的是特殊群体,他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溺爱是只多不少的,那如果我们作为班主任来讲还给他们同样的爱,他们往往是无所谓的。那我们的爱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我认为应该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给予爱,譬如在我所在的特教学校里,聋生最需要的就是让他们的微小的亮点放大,让别人认识他们了解他们,这一点是他们父母给予不了的。因此班主任应该善用这种特殊的爱表扬,来达到教育的目的。一旦学生发现你不但会发现他们的缺点,还会发现他们的优点时,他们就会更加努力地做到最好来博得你的表扬。比如:我班上小程同学,他上课总是交头接耳,一次我让他到黑板帮我抄练习题,他又蹦又跳的上来了,但抄起题目来很认真,字迹也很工整,好像不是他的风格,我乘机摸摸他的头,大力表扬他一下,结果他真的进步了,像换了一个认识的似的,上课认真听讲,再不交头接耳了,每当下节课是练习课的时候,他在课间时就把题抄在黑板上了。这让我很是感动。但这只是爱的第一步。亲其师信其道古言有之。在学生把心贴近你之后,班主任还得有意无意地提醒学生他们的不足,以达到教育的最初目的。

本书的第一篇是理论篇。班主任的工作是离不开理论的支持的,但经过一段工作之后再看此书,理论不但不索然确还有点亲切。比如开篇赵铮老师谈到的浅谈班主任素质一文,越读越有味。班主任的工作是很忙的,但要忙到点子上,就必须跟上时代。”“正确对待自己,班主任就应有强烈的角色意识,随时想到自己的社会分工角色是教师,是为人师表的教育者。”“师爱作为人类情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特殊的蕴含,作用和意义。作者从多个角度分析了班主任这一角色所面临的处境,挑战和解决办法,万言不足却有点睛之笔,读来畅快淋漓。

限于篇幅,不可能把读书时的所感所想全收到一篇文章中来,而且不同的时间读同一文章的感觉也是不同的,所以不再赘述。况且有很多文章还须反刍来发掘其深意。

总之,《班主任之友》像一位真正贴心的朋友,我觉得他是真正的站在我们班主任的角度给我们安抚,并提出了许多可取的好的方法。《班主任之友》更像是我的老师,他让我烦躁的心情得到平静,在一个个鲜活而又熟悉的班主任教育学生的案例中,认识班主任工作的特点,学生的特点,让我在班主任工作的旅途中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本期编辑:刘加宽   范来柱   尚实现   汤宜成

欢迎各中小学教师踊跃投稿,报道读书、教科研活动开展情况。邮箱:dsbgsy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