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示范高中

江苏省四星级高中

学校微信

  |  

当前位置:教育科研 > 教师读书

东海县教师读书通讯(2017.06)

发布日期:2017-06-28 来源:[db:出处] 浏览次数:

东海县教师读书通讯

 

东海县教师读书活动办公室                            20176 

 

 

读书热议

——对孩子好书便可教好……………………………………………………………王 

教师书房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培训…………………………………………………………周建国

读书随笔

——《被压迫者教育学》读书感……………………………………………………张丽娜

——《被压迫者教育学》读书札记…………………………………………………李拥军

——读《怎样上课,学生才喜欢》…………………………………………………史玲玲

—一读《浅析小学品德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和方法》有感………………………吴传开

——读《最好的方法给孩子》有感…………………………………………………马文瑞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读书笔记…………………………………………王海静

——《人生若只如初见》读书心得………………………………………………… 

——《英语课程标准》读书笔记……………………………………………………王 

——给数学教师的101条建议》读后感……………………………………………孙倩云

——《完美的教学》读书心得………………………………………………………祁建军

——《大数据时代的教育》读书心得………………………………………………杨 

——高级化学实验改进设计实践》读书笔记……………………………………代工厂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陈 

 

读书热议

对孩子好书便可教好

   王霞 来源:现代教育报

  做教师多年,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兼班主任。常有人不解:工资低,活儿重,何乐之有?夜深人静的时候,拖着疲惫的身躯,离开一摞摞作业和教案时,也曾想过这些,想来想去,无外乎我爱孩子们,他们也喜欢我。因为喜欢,乐于付出,因为喜欢,乐于亲近。

  这是何夏寿老师的散文集,被誉为中国式的《爱的教育》。方卫平教授在序言里说,教育本身也是一桩由大俗中行大雅的事情。尤其对于那些最基层的教育工作者而言,崇高、神圣的教育精神标签有时未免显得过于遥远,更多的时候,他们的每一天与所有人一样,也为世俗生活的欲望和悲喜所缠绕,也经受着这一生活的各种塑造与考验。教育并非要求教育者抛弃这一俗世生活的权利,而是愿他们在俗世生活中仍能坚持教育一词最核心的角色。在何夏寿的这本书里,处处都体现了这样的核心。

  在作者心目中,教育是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里的,特别是家庭的影响,是无可取代的。当老师说难很难,说不难也不难。只要对小人好,书便可教好。小人就是小孩子。作者按母亲的说法,按自己认为的好法去督促逼迫孩子们默书,倒被孩子咬伤,家长也不理解。母亲又说:不要强迫小人。会背的背,不会背的可以读,再不会的让他跟你念。手指头伸出来还有长短,哪能人人都会背?母亲就是天生的教育家,这样的教育理念,不就是如今那些教育专家们所说的尊重差异、个性教育、以生为本等等教育思想的研究成果吗?不惟母亲,豁达开朗的父亲、从未上过学的姐姐、提携后人的师长、朝夕相处的同事、天真烂漫的孩子、天天相处的邻里和陌路相逢的匆匆过客,都以其天性的善良、纯朴又深邃的言行,在作者眼里都是民间教育家。这些教育家们的教育都是有形化于无形的高妙,让作者领悟到终生受益的教育真谛以及生命的意义。其实,这反映了作者的内心,满满的是对学生的关注和爱,所以在他的眼里,处处都看到教育的闪光,悟到了教育的道理。(读何夏寿《爱满教育》有感)

 

教师书房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培训

周建国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教师核心素养是教育发展的软实力,培训是改善教师素养的重要路径。当下不少培训虽然把发给了教师,但并没有把瞄准方法告诉他们。如果能在培训中引领教师读书,虽一时半会儿难见效,但终究能改变教师的素养。读书是教师从内心出发的自我培训,是涵养理论、内化行为、提振底气的必然选择,也是修补精神构造最强大的力量。因此,笔者以为,读书就是教师最好的培训。

  当下不少教师依旧被绑架在应试战车上,致使他们忙应试而缺失读书意识和能力,不读书成了常态,而读书的教师反而成了另类且稀缺;可悲的是这些不读书的教师,还禁止学生读与应试无关的闲书。因而他们终究跳不出应试窠臼。

  读书是教师提升实践智慧的必由之路。互联网虽然增加了学习通道,但课堂依旧是当下学生主要的学习渠道。为了丰富课程,向学生输出有光亮的智慧,教师必须具备解构、扩展、整合教材以及拓展文本等能力。为此,教师要向蜜蜂学习,要在书山丛林里不停地采集,输入思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吸收、加工、建构、提炼,产生新的认知和见解,这样才能源源不断输出创新的智慧。因此,读书是教师输入思想输出智慧的桥梁。

  因为被应试裹挟,不少教师依旧围着教材、教参和教辅书转;有的为读而读,漫无边际,缺失读书目标;有的教师读和做依旧两张皮。在信息大爆炸时代,教师穷其一生也难以读完浩如烟海的书籍,所以,教师要有选择、有计划地阅读经典。其实,教师读书与电脑要装一定数量的程序一样,如果没有足够程序,电脑无法运作或者功能不强;如果装了太多程序,电脑就会死机。教师只有读了一定数量的书,才能左右逢源驾驭教学。不为教书而读书,就是指教师要跳出学科的限制,跨界和自由地阅读,不要用专业阅读来拒绝其他阅读。教师要把读、思、做、写嵌入实践。尽信书,不如无书。作为实践者,教师更需要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因此,要读懂社会、人生和学生,边读边思边做边写边跟进,以读促思、以思促做,把书读活、读透,做出特色,写出风采;发现不足,回头再读,循环往复,从理论消费者蜕变为草根理论创造者。

  教师要做互联网+”教育阅读的促进者。互联网是20世纪末上帝送给人们的最佳礼物,也是打破垄断思想、加快教育转型的利器。为此,教师要与时俱进,既保持纸质传统阅读好习惯,又接纳丰富多彩的互联网立体化阅读。虽然读视频、读图和听书等碎片化阅读,可能零碎和间断,但只要坚持不懈,照样能积聚跨界成长正能量。为此,教师要跳出因循守旧的深井,打开心门,敞开脑门,建好自己的博客、微信、微博和QQ群等,建设资源库,扩大朋友圈,发布读书心得和课堂视频等,利用圈子的力量推动读书,辐射并分享读书的智慧,优化并叠加小环境的合力,从而改变教育大环境。

  校长要重视建构教师的读书文化。教师不读书,责任虽然在本人,但是,要改变教师读书的生态环境,校长必须改变观念且要带头读书。因为校长就是教师的精神领袖,只有校长当好阅读领头羊,才能去影响并推动教师的阅读;为了保证教师的读书时间,校长应该淡化应试,规范办学行为;为了改变发书后就完事的陋习,校长不但要请专家把脉问诊开良方,还要请优秀教师现身说法,使大家感受到读书的力量。

  让读书真正成为教师的自我培训。书籍是没有围墙的大学,如果教师能手不释卷,就是终身读大学;读书不但是教师最好的备课,是改善核心素养成本最低的自我成长,而且更是教师觉醒和增加良知的阳光大道。期盼校长能用好手中权力,推动教师读书;更期盼培训部门在学分认可、改变培训方式和优化内容等多想办法,促进教师读书落地生根。(作者单位:浙江省奉化市教育服务管理中心)

读书随笔

做一名压迫教育的解放者

——《被压迫者教育学》读书感

东海县和平路小学  张丽娜

假期拜读了巴西学者保罗.弗莱雷的名著《被压迫者教育学》。初见此书,颇为不喜,教育与压迫一词结合,赋予了一种沉重感,使作为教师的我产生了一种压抑感。但随着阅读的加深,内心被保罗.弗莱雷的思想震撼着,感受到了此书封面上“影响力教育理论”的魅力,从中受益匪浅。

一、压迫来源何处

什么是压迫?为何会有压迫?压迫了什么?一连串的的问号,开启了我的阅读之旅。保罗提出了人性化和非人性化两个主题词,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对立既是压迫的来源。我们人生下来是不完善的,但是人性让我们有渴望追求、向往完美的过程,这是人性化的根本体现,甚至是本能追求。而非人性化与人性相悖,它对人成为更完善的人进行某种扭曲。人性追求完美的本能需求导致与那些使他们变得不完美的人作斗争。这种人性化和非人性化的矛盾冲突导致了压迫和被压迫的产生。

压迫者的兴趣在于“改变被压迫者的意识,压迫他们的现状。”被压迫者越是适应了被压迫的现状,就越容易被统治,由此看见意识压迫更为可怕。“灌输式”教育就是典型的压迫教育方式。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成了知识储存的容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忽视了学生是以独立鲜活的生命个体存在的这一现实。在这种灌输式的压迫教育中,学生的创造力降到了最低点,甚至直接被抹杀。在这样的压迫式“灌输式”教育中,学生知识储存的越多,其改造世界所应具备的批判意识就越不会显现。他们只能作为旁观者,而非世界的改造者,只有空洞的头脑。纵观当下,我们在批评学生缺乏创造力、想象力、批判精神时,是不是也应该反思,是我们在有意无意中压迫着学生,扼杀了他们改造世界所应具备的能力,是我们阻碍了,他们成为世界的创造者。由此看来,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当下的教育评判机制、教育人的确在压迫孩子,阻碍了他们变得更加完善、完美的追求。这种压迫式的“灌输式”教育所产生的矛盾迟早会显现出来。学生会在生活中、实践中发现他们当前处于的被压迫式的教育方式与他们追求完美人性格格不入,从而投身到解放自身的斗争中去。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在压迫式的“灌输式”教育下,学生所表现的一些逆反行为,是不是就是他们人性中的本能反抗行为的表现。

二、如何实现压迫教育的解放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如何寻求教育的解放,打破压迫式的教育局面,保罗.弗莱雷指出需要对话。对话的本身的精髓所在就是“词”。但“词”不仅仅是对话的工具,词的基本要素是:反思和行动。反思和行动二者缺一不可,无论少了谁都不能实现改造现实。人类的活动正是由行动和反思构成的,这就是实践。要想成为一名压迫教育的解放者必须通过实践来进行。教育的解放不能单靠口头的说教,必须通过实践来进行,在反思和行动中来实现教育的解放。

1. 现教育的解放需要对话精神

那些幕后操纵、专喊口号、“灌输”、严格控制及规定规章制度都不是教育解放者的组成部分。做一名教育解放者不能否认和人们的言论自由和进行独立思考的权利。缺乏对话精神的教育解放者,不是真正的解放者。教育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不是恩赐,也不是自我实现,需要人们在不断的反思中把教师和学生从“驯化教育”中解放出来。

2.实现教育的解放需要被压迫者有主观改变这一现象的意识

保罗.弗莱雷指出要想取得压迫教育的革命胜利,除了需要对话精神外,还有一点至关重要的是被压迫者要加入到教育解放中来,要批判性的意识到自己在改造世界的主体地位。如果缺失了这一点,无异于进行一场没有人民参与的革命。因为,被压迫者是被用来压迫他们相同的方法和步骤拉入到解放革命进程中的。反思我们的教学课堂改革,如果教师、学生没有主动改变现状的意识,那这场改革就是不成功的。

愿我们在保罗.弗莱雷的启示之下,做一名压迫教育的解放者。

与弗莱雷“对话教育”的初次邂逅

——《被压迫者教育学》读书札记

东海县和平路小学教育集团   李拥军

《被压迫者》这本书,咋看上去一点也想不到是关于教育学方面的书。就是这一本书名让我有了想读的欲望,想知道书中的“被压迫者”是什么意思。带着这样的好奇心我读了《被压迫者》,也深深地被书中的教育理论所吸引,尤其是他提出“对话教育理论”。“对话教育理论”究竟是什么样的理论,带着问题我开始在《压迫者教育学》书里找我的答案。

一、平等的对话

对话应在平等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正如弗莱雷所说的那样:“这种对话不能被简化为一个人向另一个人‘灌输’思想的行为,……因此,师生之间的对话就不是训话,不是讲解也不是说教。真正的对话是有效的交谈和启发式的交流,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之间的交流。要实现平等对话教学,教师要学会倾听。教师要真诚地接受和接纳学生的观点和看法,学会尊重学生、重视学生,容许学生大胆的提出自己的看法,在倾听中发现学生的语言亮点,促进更深层次的对话。

二、充满挚爱的对话

弗莱雷认为,如果不热爱世界、不热爱生活、不热爱人类,那么就不会有对话。“爱是对话的基础,爱也是对话本身。”师生之间的对话不仅仅是传递某种知识,还可以在彼此的对话中将爱的情感传达给对方,从而使得对话在充满爱意与理解中进行。教师爱的对话一方面体现在没有偏见地对每一个学生都提供对话的机会,课堂中的对话有时往往演变成教师与优秀学生的“独角戏”,充满爱的对话应该是教师同时也关注课堂对话中的弱势者。另一方面“爱必须产生其他的自由行为,否则就不是爱”。教师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不能代替学生做出判断和选择。教师的爱应该是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而不是一切对话都以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学生达到预定的目标。

三、具有谦恭态度的对话

弗莱雷指出,如果对话者双方之一傲慢自大,缺乏谦逊,瞧不起对方,总是认为别人无知,而看不到自己的不足;如果把自己看做是不同于他人,是了不起的人,是精英,是真理和知识的拥有者;如果对别人的贡献不闻不问,担心被别人取代,那么就不可能进行对话,自满与对话是不相容的。长期以来,教师被认为是知识的化身,是主宰学生命运的人。因此,教师在学生面前喜欢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姿态,不愿放低姿态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学生也由于恐惧教师的这种权威,而不敢与教师交流。陶行知先生就倡导教师放下架子,他说道:“如果你不肯向你的学生虚心请教,你便不知道他的环境,不知道他的能力,不知道他的需要,那么,你就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教导他。”师生之间的对话,就是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学生平等相处,与学生交换彼此的看法和意见,让双方明晓共同点和差异性,求同存异,相互理解。

四、充满信任的对话

弗莱雷指出,“只要建立在平等、爱、谦恭、相信人的基础上,对话才是一种双方平行的关系。”如果缺少爱、缺少谦恭、不相信人,就不会产生信任。如果没有信任,也就失去了对话的条件,就会成为家长式的操纵。信任能打破师生双方的限制,摧毁束缚学生心灵的枷锁,使对话在两个平等的人之间进行。当教师赢得学生的信任时,学生对于教师的教导就不会反感。没有信任对话是不可能存在的,信任可以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激发他们的热情,实现自我教育和独立活动的能力。教师要把自己的真实、具体的想法告诉学生,做到言行一致,对学生的问题不敷衍,说话负责任,只有具有爱和谦虚以及对学生的信任才能产生对话。没有信任就有对话是自相矛盾的。

五、充满希望的对话

弗莱雷认为,“希望扎根于人的不完善之中,人通过不断探索摆脱不完善——这种探索只有在与他人的沟通中才能实现。”这种观点告诉教师:“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同样,学生也是在不断探索中去达到完善的,而这种探索是需要在教师怀有希望的对话中进行。在对话中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在对话中帮助学生发展。

六、具有批判思维的对话

弗莱雷认为,“对话双方不进行批判思维,就不会有真正的对话。”“只有要求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对话才能产生批判性思维。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没有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对话不是一味地接受他人的思想观点,而否定自己的;也不是强迫他人同意自己的观点,而是一种双向的交流,对彼此差异认识的过程。对话性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养成。师生在相互倾听、商谈、欣赏、质疑中使学生不再去死记硬背知识,而是在掌握知识中感受、体验和经历,从中寻找自我;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发现自我、反思自我的机会;在批判性思维的对话中能引出学生的不同观点,促使学生相互理解,产生更趋合理的结论。

从弗莱雷的对话产生的条件中我们清晰地看到,只要对话条件具备,师生之间的对话将是和谐的、完满的。真正的教育不是为谁的教育,也不是关于谁的教育,而是学生必须参与到教育的形成过程中。每一位教师都应信任赏识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怀着谦逊的品质,对学生充满希望,赋予一片真挚的爱心在对话中,教育一定能取得成功。

读《怎样上课,学生才喜欢》

东海县白塔埠中心小学    史玲玲

从教十一年,我认为对于教师来说最快乐、最有成就感的应该就是学生喜欢上自己的课,能对自己所教学科持续保持着兴趣、乐学、学得好。让学生喜欢上自己的课,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最近拜读了魏勇老师的《怎样上课,学生才喜欢》,这本书为我指明了方向。

全书共分为五辑。第一辑:千万不要忘记自己曾是学生,告诉我们作为教师要不忘教育的初衷及教育的本心,从学生的经验出发,以真实的自我与学生相处。第二辑:好课的标准是什么?魏老师从自身的实践出发,告诉我们何为好课,教师应该教什么?第三辑:魏老师以好问题作导线,引导我们这些新教师用问题走入学生,走向课堂。第四辑:即是关于怎样上课,学生才喜欢。魏老师说:“如果一个课堂总是教师在自我展示,那么就是对学生的不尊重。”课上我们应该让学生学会思考,让学生的思想主宰课堂。在书中魏老师还告诉了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始终站在学术的最前沿,把学习变成日常生活,他告诉我们好的课堂来自于平时的积累,比如平常的阅读,聊天,思考和写作中。

怎样的课才能赢得学生的青睐呢?首先,考虑到教育的三要素,大部分人都会将第一要素归结于如何成为一名让学生喜欢的教师,学生喜爱的教师,他的课学生也一定喜欢,于是问题便接踵而至:什么样的教师才会受到学生的喜爱呢?学识渊博的教师,学生喜欢;生动形象的教师,学生喜欢;思维缜密的教师,学生喜欢;亲切自然的教师,学生喜欢;幽默风趣的教师,学生喜欢;宽容尊重的教师,学生也会喜欢。好教师又有一个共同点,正如魏老师在书中所提“所有的好教师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始终能够站在学生的立场来看待教学教育。做好老师其实不难,只要你不忘记自己当学生时对老师的希望和要求,当时你希望老师怎样做,今日你就怎样做。”书中魏老师让我们实施与自己天性一致的教学方式,他说:“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都应该有自己自成一体的风格,我们应该怎样选择与自己天性一致的教学方式。”所以我想我们每位教师都能自成一体,在学习别人好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思想的时候,尽可能的学习其中能够与自己的天性和谐共生的东西即可。因而好教师需要用与自己天性一致的,让自己觉得自然的方式去上课。

怎样才能上好课呢?何为好课呢?有人说:“好课不一定完美,但一定要有其独特之处,那种看似如行云流水,一切尽在掌握之中的观赏课只能是人工盆景,尽是雕琢的痕迹,反而失去了自然的灵动,山野的韵味。”教师要想上好课,首先就得知道好课的标准是什么。魏勇认为,好课的标准有四:一是好课要以学生为中心。课的本质意义不是为了教师的自我展示,学生也不是教师上课的道具。学生真正期待的是未知的风景和思想上的共鸣。二是好课有一定的模糊性。模糊性并不是指知识点和教学思路模糊,一些需要精致的东西仍然要准确到位,尤其是课的内在逻辑仍要保持必要的流畅合理。三是好课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好课的开放性有两层意思:一方面指师生具有开放接受合理观点的心态;另一方面指能够打破学科界限,实现学科融合。四是好课是有边界的。好课是开放的,但并不是说好课没有原则,没有边界,好课需要循着教学目标、学生实际、课堂状态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而不能毫无目的地延伸扩展。

古往今来,上课都是教师传道受业的重要途径,教师只有上好了课,才能守住讲台这块阵地,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才能让学生发自内心的敬仰你,那么怎么上课才能让学生喜欢呢?魏老师书中说:“课堂不是教师自我展示的平台。”教学中应该注意到以生为本才是好课的前提。魏老师认为课堂其实是师生共同经历的精神旅行或精神探险,在此过程中,学生始终在惊喜中享受发现的乐趣,在这种探险中,教师的角色接近于导游,始终在宽松愉快的气氛中引领游客有计划的领略未知的湖光山色,去探寻茂林修竹中的某一处幽静。教师要善于从教师这个高冷的角色转化为未知的共同学习者,时刻提醒自己曾是一名学生,以学生的视觉拨开恒更于师生之间的雾霾。

魏老师在书中向我们阐明了这样的一个道理:想要学生喜欢听自己的课,自己就必须要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跟学生对话。也就是说,要在书本世界和学生的经验世界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其实,无论是哪个学科,如果借助“桥梁”把书本世界和学生的经验世界打通,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这样才能够真正地把教育教学中的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素养。我很喜欢魏老师书中的一个比方,他说:“教师很多时候就像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策划一次学习活动,把自己所掌握的学习资源整合在一块,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尤其是顺应学生自己的好奇心和天性的方式高效的来学习。”我想我们也可以尝试在教学中做个节目支持人或活动策划人。

读完《怎样上课,学生才喜欢》一书,自然是忍不住羡慕魏老师的学生,用魏老师的话叫做“在魏勇的课堂上活过一把”,这种感觉我虽未亲尝,但想想已对此向往不已。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像魏老师一样懂得站在学生的立场去看待和思考问题,让我的学生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有所收获,让他们更加喜欢我的课堂。

充实课堂、活跃气氛、提高教学效益的终南捷径

——读《浅析小学品德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和方法》有感

牛山街道中心小学  吴传开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儿童的生活是品德教学的基础,如果脱离了生活的土壤,我们的道德教育也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那如何让品德教学走近学生的生活世界?最直接的途径就是让学生走出校门,贴近生活,步入社会,在实践与体验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学会做人,把生活材料引进课堂教学,引入生活的源头活水,使小小天地容纳人间万象,使学生在生活的丰富多彩、有血有肉的感性材料中学习道德知识,熏陶道德情感,形成道德行为。

邱兆平《浅析小学品德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和方法》,给我们很多新的收获与体验。下面我就谈谈感触最深的几条:

一、真实鲜活的生活材料应是品德课堂的“源头活水”

“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课程理念决定生活化是小学品德课程的首要特征。《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童年是一个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它不仅仅是未来生活的准备或教育手段,其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发展内涵和价值”,因此我们要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源头活水,从儿童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中挖掘生动鲜活的材料,引入品德课堂并生成活动主题,充分挖掘和锤炼生活材料这一极具教育价值的“富矿”。

1.文字型——包罗万象

文字型的材料包括案例、故事、诗歌、谜语、名人名言等等,这些材料学生在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常常可以接触到,对孩子们来说有着一种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所不具备的特殊的亲和力。例如在教学《我的家乡在哪里》(本文所举课例均为浙教版)时,我一开课就让大家来猜一则谜语,是猜一个地方:“我在这里生,我在这里长,出门走四方,到老不相忘。”学生的兴趣马上就被吸引住了:这里生,这里长,到老不相忘的家乡啊!对家乡的亲切与热爱之情情油然而生。文字型的材料包罗万象,只要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就能发现它们与教学内容的本质联系,就可以为我所用,成为我们的品德课堂传道、授业、解惑的优良载体。

2.数字型——准确具体

在品德课教学中引入有关数据,可以增强观点的说服力,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有位老师《从四大发明说起》一课时,学生在反馈课前调查“纸发明之前,人们在什么材料上写字,这些材料有什么缺点”的环节中,列举了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信的故事。这时,老师抓住这一有利资源,请学生算一算:如果一根竹简上能写十个字,那么东方朔给汉武帝的那封信大约要多少根竹简?(3000多根)如果按教科书那么大的纸来写,每页按1500字计算,大约需要多少页?(20页)我们使用的《品德与社会》有11万字,如果用竹简要多少根?(11000多根)。那该怎么拿?那如果今天我们在报告厅上课的话,每个同学后面都得跟着一队武士,反正抬书的比读书的人多。(师生哄堂大笑) 再估算一下,自己书包里的所有书,如果用竹简书写,大约需要多少根?那我们怎么来上学?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学生在算算、想想、议议中主动地获得的印象远比教师讲授来得深刻,而这一认识正是来自于贴近生活的、准确具体的数据材料。

3.图片型——形象鲜明

书本上的插图、杂志上的图画、自己拍的照片等图片型材料能对人物、环境、主题等提供生动叙述,有助于说明教材内容的意义,从而使课堂上的“理”更好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例如在教学《家乡特产知多少》时,我发动学生搜集家乡特产的商标、包装盒以及图片,在课堂上予以展示交流。引导学生四人组合作进行简单的分类,体会到家乡特产的丰富,以及它与我们的经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豪情。一张张照片,一幅幅图案,真实地展示了家乡特产的风貌,为家乡赢得了赞誉。热爱家乡,宣传家乡的热情浓浓地写在了他们的脸,深深地印在了他们的心里。

4.音像型——立体动感

运用幻灯、电视、电影、录像、录音等音像资料,可以使教学更生动、更直观,既有利于增加教学的信息流量,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多媒体、网络资料将在今后的品德课堂发挥其无穷的魅力。如上《日新月异的交通》一课,教师可以事先录像社区十字路口繁忙的交通现状,再从网上及其它资料上下载城市里繁华而有秩序的交通镜头,播放现代社会新出现的导弹头列车、磁悬浮列车的运行实况,从而让学生坐在教室里领略日新月异的交通工具的风采,感受它们给人类带来的快捷和便利,感受到科学技术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巨大魅力。

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发展的。品德课中也只有引入现实生活的源头活水,才能引发学生思考、探索、参与、创新,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使课堂焕发出生活的气息与生命的活力。品德教学所需的各种材料只要选取合理,使用得当,也都能达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效果。

二、恰到好处的呈现材料能为品德课堂“推波助澜”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其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在品德课教学中把生活材料引入课堂,不应仅仅是简单的罗列和重复学生生活中的问题或现象,而应以此为载体,实现“基于生活材料,超越现实生活”。

我们引入的生活材料,本身对孩子来说就具有亲和力,能使道德教育更贴近孩子的现实世界。引入的材料,既可以用来印证道德观点,也可以用于以观点来说明材料;既可以是用材料引入话题,也可以是用材料升华主题;既可以运用材料创设情境,也可以借助材料突破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善于捕捉孩子心灵跳动的脉搏,把握住教学契机,恰倒好处地呈现材料,能为品德课堂“推波助澜”。

1.先声夺人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在这一环节恰倒好处地呈现现实生活中真实感人的生活材料往往能够迅速调动学生的情绪,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和目标,从而达到一种先声夺人的效果。例如在教学《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时,我一开课就播放宋祖英唱的《爱我中华》的MTV,那气势磅礴的长城黄河,那高亢激情的旋律音韵,那“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家喻户晓的歌词,看着,唱着,学生的情绪从一开始的新奇渐渐变得激动:我们伟大的祖国就是由这些文化不同、语言不同、穿着各异的五十六个民族汇聚成的大家庭!这一材料的呈现,不仅牢牢抓住了孩子们的心,而且为进一步了解各民族的特点和培养尊重热爱少数民族的思想,打下了认知和情感的基础。

2.砥砺思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引入开放性的材料,并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既可以提高学生兴趣,也可以锻炼其思维能力,提高其思维品质。例如在执教《节日大观》时。学生感受到斗牛节带给人的的紧张和斗牛士的勇敢后,我问学生:“通过刚才的了解,你对斗牛节有什么感受?”一个学生说:“我觉得这么些牛很可怜……”第二个学生紧接着说:“斗牛士很危险……”第三个学生马上说:“我觉得还是不要斗牛的好。”“非洲的野牛已经很少了,再这样斗下去的话,估计要绝种了!”一个学生无不担忧地说道。“现在都提倡要保护动物,我觉得斗牛耗费的资金很大,因为养一头公牛要46年。”大家议论纷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思维十分活跃。此时呈现材料,有助于启迪学生思维,有助于启迪学生思维,有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可以说是“一石而双鸟”。

3.渲染情境

品德课教学是知识、能力、觉悟的三位一体,教学中适时地引进材料有利于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有位老师在《我来做个小导游》课上,通过媒体带领学生游历了集镇的道路、建筑,感受集镇建设的布局正在不断扩大和部门设施正在不断健全,我们的家乡正昂首阔步不断向更先进更发达的城市道路迈进时,适时地播放了《梦想天堂》这首学生非常熟悉的乐曲。这时,蓝天碧水进一步唤起了孩子对绿色的向往,花香鸟语更点燃了他们心头对美好家园的憧憬。一曲《梦想天堂》引发了他们心底更美的憧憬,把孩子们对家乡的感慨推向了高潮,同时也使道德教育如春风化雨,点点滋润着孩子的心田。

4.画龙点睛

好的课堂,是想象展翅而飞的起点,可以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实现提高、升华,可以使学生深思、醒悟、激励、奋发,留下“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韵味。

5.拓展升华

生活的过程就是道德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有教育作用。小学生自己生活中的事例即是极好素材,充实教材内容,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我帮你你帮我》教学中,我发现有部分孩子表现出对别人的漠视。我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是由于那种独生子女唯我独尊的习惯造成的。这是孩子真实情感的流露,不能忽视。怎么办?我布置了这样一个实践活动:尽量找机会,每天对同桌说一句赞扬的话,并做好记录。半个月后,我在全班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很多孩子改变了原先的态度,从心灵深处开始接纳同桌同学,原本很困难的赞扬现在变得很自然。其实,在不知不觉中,孩子们的情感品质已经得到了提升——他们学会发现别人,学会了以宽容之心赢得宽容,学会了通过尊重别人赢得别人的尊重。

三、“全方位、立体式”的运用材料将使品德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在学生思想和行为之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在品德课堂教学中引入焕发着浓郁生活气息的材料,正是重视了课堂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有效的衔接起课堂和生活这两个时空,让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这将有利于他们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

当然,学生道德认识的形成、道德情感的熏陶、道德行为的养成仅靠在课堂上简单地罗列和呈现一两例生活材料是远远不够的,新课程的理念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作为材料引入课堂,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此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新资源和课堂教学新的生长点,多层面、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的对这些材料进行比较、剖析、综合、拓展,使品德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1.课首,注重调查和积累生活材料,铺垫学生的道德认识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活”的源泉。开课环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道德基础,让学生通过生活调查积累生活材料,借助已有的道德经验,为直奔主体教材的学习“铺路搭桥”,为实现该课的道德认知教学目标起到铺垫作用。

如执教《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课时,就可以在课前发动学生小组分工搜集材料、调查情况:1、搜集有关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及中共一大召开的有关资料,作摘录或制成一份小报。2、搜集有关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浴血奋战,艰苦革命的有关故事材料。3、学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歌曲。学生通过循序渐进的生活调查和资料收集,不仅自我积累和整理了大量生活材料,而且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了共产党领导人民翻身得解放的艰辛,引起对中国历史探究的兴趣,提高了合作学习的能力。而且上课前将各组的小报或实物展览在教室四周,上课时让学生讲述有关战斗的故事,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自信心,真正让学生成为品德课堂的主人。

2.课中,注意剖析和体验生活范例,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育情悟理是品德课达成教学目标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环节,因为“情”是通向“理”的桥梁,“情”和“理”又是促进学生“知”“行”统一的纽带。“情” 从何处来,“理”在何处明?课中,教师在凭借教材的基础上,要把生活材料作为教学的新资源,引导学生对道德素材进行深刻的价值分析和心理体验,激发其道德情感,达到悟理的教学目的。

3.课尾,注重列举和评析生活实例,升华学生的道德认识

凡是品德课提供的道德素材,虽然来源于生活,但都是通过编者进行了认真的筛选并进行适当加工处理的人和事,毕竟是典型的、高境界的,甚至是较为理性化的教育材料。为了让学生明理更为深刻,价值取向更具有生活意义和社会效应,在课尾环节,教师应让学生多列举和评析生活中的实例,多质疑生活中的“两难”问题,使品德课教学更具有生活化气息,以达到帮助学生进一步升华道德认识的目的。

如执教《李奶奶身上的伤痕》一课,针对过去和现在复杂的中日关系,人们对日本政府对待历史的态度持有完全不同的意见这一现状,我在第三教时组织了一次辩论会:有人说,我们现在已经强大不能任由他们欺负,要还历史一个本来面目,对于目前日本政府歪曲历史行为采取强硬的措施,坚决予以还击,否则我们无法向先人交待;也有人说,中国目前正遇上了最好的和平发展时期,我们要争取和平环境,应心平气和地对待这件事,继续发展和日本的睦邻友好关系,避免冲突升级。这两种观点,你倾向于那一种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按不同的观点分成两组组成辩论的正反两方。先在组内交流意见,稍作准备后进行辩论。双方都应用了一定的事实材料,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在来来回回的辩论中,教师发现时机成熟,适时做了小结:面对近年来日本政府首脑多次参拜靖国神社、拒不承认南京大屠杀、篡改历史教科书,企图美化侵略,掩盖历史等种种罪恶行经,我们完全有理由采取强硬措施,坚决予以还击。因为他们的做法实在令人气愤,太伤感情了。可是,我们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国家还不够富裕,人民还不够富足,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发展经济,强大国家是最为主要的。我们要争取和平环境,努力发展经济,强大国家。所以,我们应心平气和地对待这件事。通过外交手段与日本政府进行交涉,摆明立场,同时继续发展与日本的睦邻友好关系,避免冲突升级。同时鼓励同学们关心国家大事,能以史为鉴,永远牢记这段历史,为维护世界和平作贡献。就在对这个“两难”问题的讨论中,学生不仅明白了铭记历史的真正含义,而且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如何为维护世界和平,在和平大环境中求得发展的道德认识得到了升华。

4.课外,注重实践和拓展生活材料,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

教师虽然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明白了生活中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的道德行为准则,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但学生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就未必能按课内所要求的道德规范去做。所以,新课程标准还特别强调:要拓展材料、加强实践,促进学生的知行互动和谐发展。

如《走进新时代》一课,在教育学生懂得科学技术给社会带来巨大进步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以在课外组织“身边科学的利与弊”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搜集生活材料和辩论生活话题的形式,进一步深化认识,培养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可以根据城乡特点,由学生民主确定他们感兴趣的辩题,如:电脑的利与弊、化肥的功和过等等;然后发动学生分正反两组分别搜集相关资料和辩论依据、研讨辩论方案的技巧;再在让学生充分阐述观点、呈现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形成共识:科学技术有利有弊,关键在于如何正确科学地使用和利用;最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就如何“正确利用科学”发表见解。通过在实践中搜集和拓展生活材料,能较好地引导学生崇尚科学精神,懂得趋利避害,进一步规范了学生的道德行为。

总之,邱兆平老师的《浅析小学品德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和方法》使我受益匪浅,生活材料进课堂,的确是充实课堂、活跃气氛、提高教学效益的终南捷径。但是,引用材料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在于借助材料阐明事理,冶情励志,达成教学目标。如何引用材料,如何用好材料,对品德课的教学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是一个值得思考、值得探索、值得参与实践的问题。

默默守候,静待花开:用心陪伴孩子们

——读《最好的方法给孩子》有感

东海县桃林中心小学  马文瑞

有一句话这样说的“让孩子慢慢长大,静等花开。”这里的“等”,并不是老实呆着,啥事也不做,而是在给予孩子陪伴,给予孩子“养料”,给孩子自由的同时制定规则,这样才能看到“花开”。

有幸拜读了王芳的《最好的方法给孩子》,很有诚意的一本书。,她是北京电视台主持人,国内一线情感节目支持人,她不是专门的教育家,这本书她将自己的多重角色转化为亲子教育上的天然优势,将一名新时代优秀妈妈具备的开阔眼界和全新思维融入女儿的养育教育过程中,呈现了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成长故事。其中一些非常好的具体方法,很值得借鉴应用。

书中分成一个个小主题,全面地讲述了在教育孩子上面的各个问题。不流于形式,而是实实在在分享了作为一个母亲,这一路走来在孩子教育上的点滴经验。对我而言,最有颠覆性的帮助是,对于孩子的陪伴,重量更要重质!现在跟大家谈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父母应该是孩子的好朋友

只有成为孩子的朋友,她才能够在思想上与你进行沟通,我们做家长的才能够真正知道孩子心中的想法。所以现在孩子放学回来会主动对我说些学校发生的事情和他不开心的事情,我会给他正确的引导和解释。

二、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

小孩子也有自尊心。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们的自主意识也在增长。要教会孩子,只有你尊重了别人才能得到别人对你的尊重。有时候我们无须大声的训斥,其实他们已经知道自己是做对还是做错了。特别是在人多的时候,更应该保护好他们小小的自尊。

三、保持平常心,循序渐进

我现在对我孩子的要求就是每天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孩子有时候,遇到不会做的作业,我也着急,经常凶她,但是后来我发现这样对孩子的学习效果没有明显改善。我才明白,学习不能急于求成,以后我就告诉他,要想学习好,首先要在课堂上专心听讲,把老师教的知识记在脑子里,遇到问题多想想,多动动手,一定会做出来的,所以我们要多鼓励孩子,而不是训斥孩子。

其实教育是一个很复杂的工程,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孩子的成长,要适当的进行调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育儿经,把孩子教育好这是我们所有家长及老师最大的心愿!要多给孩子鼓励,要多肯定孩子,不要脾气上来了就一味地否定孩子。要有耐心,少些抱怨,因为孩子只有给予鼓励和肯定才会懂得欣赏。

从中明白了:她是一个有思想,充满智慧,高情商的成功妈妈和教育者。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她分享了很多好方法给读者。而且,展示了她说话做事充满智慧的一年。她教会孩子乐观,爱笑,坚持,有规矩,学习方法。她最推崇的教育方法就是润物细无声,在生活中教会孩子很多知识,道理。

文中提到一章节是《爹妈啥样,孩子就啥样》,是在说家庭教育的魅力在于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一个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做家长的要提高自己多方面的素质,这样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反思一下自己,我总是想让女儿成为我要求的那个样子,比如逢年过节亲朋好友聚会的时候,看见亲朋好友的孩子做各种表演,自己也要求孩子唱歌,小孩子越是让她表演,她越不听话,扭扭捏捏地不干,逼急了索性还耍起脾气来。看着别人家的孩子表现得那么优秀,自己的孩子平时爱说爱唱的,可关键时候不给我争口气很是让人恼火,于是对孩子一通批评。现在想来自己是多么幼稚,我也很自责:难道这是每个妈妈的通病吗?总想让自己的孩子不输给别人家的孩子,其实无形中就形成了拿自家孩子和其他家的做对比。从这件事上,我觉得要深刻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在女儿身上过多地关注,这样反而会无形中成为她的一种负担。我应该学会放手,抓大放小:不就是一次表演吗,孩子想唱就唱,想跳就跳,不想唱何必勉强,我们大人要做的就是尊重孩子的选择。

一、父母都知道陪伴孩子的重要性

每个父母也都希望自己有时间多陪伴孩子可事实是妈妈没时间陪孩子,因为要上班、要买菜做饭、洗衣拖地,还要买买买;爸爸也没时间陪孩子,因为要上班,要加班,还要出差。每天的工作和日常生活已经把爸爸妈妈逼成了一个个陀螺,哪还有时间陪孩子呀。

其实,10个一毛就是一块。每天把刷微信的时间腾出15分钟陪孩子就够了。15分钟,也就是少看一两篇文章或几条说说的时间。一天15分钟,一月就是450分钟,也就是7个半小时,一年就是90个小时。积少成多,坚持长期每天15分钟陪伴孩子,将会收获幸福的亲子时光。就像王芳说的“陪女儿的时间就像零钱,不攒着可能随手就丢了,但是用心积攒,就是一笔很大的财富。”所以,忙碌的爸爸妈妈可以“用存零钱的方式来陪孩子”。

二、阅读绝对是孩子成长必备的营养

在家里留出一个角落,放一个小书架,一盏台灯,一个地垫,给孩子一个可以阅读的空间。或晚饭后,一家人都静静地看着自己喜欢的书,即使不说话,也可以感受到彼此的平静和家的温馨。

节假日,带着孩子去书店。在那样一个四面是书的环境里,在一个所有人都在看书的屋子里,不用你说,孩子也会慢慢爱上看书。有一个朋友,孩子上二年级,几乎每个月她都会带着孩子去书店。她看自己喜欢的书,孩子看自己的书,一呆就是几个小时才出来。这样的孩子,还会担心他不爱读书吗?

回家探亲、外出旅游也带上书。在火车上见过一个小朋友,整个行程他不是在看书就是在和别人聊书。并且还借助书交到了朋友。虽然不需要走到哪,书带到哪,但在外出旅游或者长时间等待的时候带上图书,不仅可以让孩子有事可做,还可以让孩子养成阅读习惯。除了阅读,多带孩子旅游、多让孩子听音乐、多给孩子拥抱和肯定都可以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三、经常听到有家长说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任性,动不动就发脾气

实际上,不是孩子乱发脾气,而是家长没有教会孩子处理情绪。当孩子有情绪的时候,我们先要接纳孩子的情绪,并告诉孩子可以释放情绪,但是有原则,比如不能伤害他人,尤其是老人和比自己小的弟弟妹妹,比如不能总发脾气,一个暴躁的孩子是大家都不喜欢的,比如不能在公共场合发飙,那是很没有家教的表现。

经常听到有家长说现在的孩子越来越懒,连饭碗都不帮忙端一下。实际,这不是孩子懒,而是家长太勤快。当孩子刚运动完回到家,家长就把毛巾、温开水递到了手上;当孩子还没上桌,家长已经把鸡蛋剥好了。正是家长的勤快剥夺了孩子动手的机会,也正是家长的勤快给孩子的懒提供了土壤。要想孩子勤快,就做个懒家长吧。

经常听到有家长说现在的孩子越来越内向,半天不说一句话。其实,这不是孩子不爱说话,而是父母太爱说话,把本该孩子说的话都说完了。一个妈妈领着女儿去幼儿园报名,老师问:“妞妞你叫什么名字呀?”,孩子刚张开嘴就听到了妈妈的声音  “ 她叫朵朵”,“几岁了?”  “刚三岁”。像抢答一样,这位妈妈又代女儿回答了。这样的孩子,不是内向,而是没有开口的机会。

分清哪些是孩子的事,哪些是家长的事。在养育孩子上,宁可“清闲”,也不要“越权”。因为我们做父母的要明白:

一、爱到最美是陪伴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陪伴孩子成长的引路人。现代社会,有很多事业有成的父母,给孩子提供了衣食无忧的物质条件,但孩子由老人或是保姆带大,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孩子性格、心理都容易出现偏差。其实,孩子真正的快乐,不是美味可口的零食,不是琳琅满目的玩具,而是爸爸妈妈的陪伴。作为主持人,王芳其实非常忙碌,可她从不以工作忙父母可以帮忙带孩子为借口错过陪伴女儿成长的机会。女儿才一岁多一点,王芳就时常把她带在身边,妈妈工作,婉儿咿呀学步,偌大的录影棚和婉儿小小的身影形成鲜明对比,总在提醒王芳除了事业,我还是个妈妈。如此一来,孩子不仅有了妈妈的陪伴,还接触了形形色色的陌生人,从小就培养了孩子的交际意识。这就如同她自己所说:我觉得最好的培养就是她的情商变得很高,知道跟什么人说什么话,她想得到一个东西知道怎样跟别人表达。这真是一位智慧的妈妈。

二、多花心思教孩子

如同我们做老师的,在语文教学中,要使用多样丰富的教学手段,让教学过程趣味盎然。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启蒙教育,父母要多花些心思。书中讲到,女儿在认字识字出现困难时,作者头脑风暴出许多认字绝招。比如飙车的,她给女儿讲飙车就是很快地开车,互相比赛。古代也没有车,但是狗很多,有三只狗准备比赛看谁跑得快,于是使劲往前跑,跑得比风还快,一只狗跑到了前边,另外两只跟在后边,所以飙字左边三只犬,上面一只,下面两只,右边是风,这样女儿再也不会忘记了。闪烁着童真童趣的教学,让妈妈也变成了孩子,和女儿平等的交流。这真是一位可爱的妈妈。

王芳老师的文字特实在,接地气,而且很有震撼力。我想看过此书的妈妈要发脾气时一定会先忍忍,要唠叨时一定会少说几句,努力改过。那些道理在故事中,让你不得不认同,不得不信服。

也特别喜欢王芳老师的这句座右铭:“书有未观皆可读,事已经过不须提。”其实这句话的原文应该是:“书有未观皆可读,事经已过不须提”,是一幅对联。意思是:要人广读博览,增强学识,凡是没看过的书都可以拿来读一读;同时,还要心胸宽广,对别人的过错不要老记在心里,不愉快的事情已经过去了就不要再耿耿于怀了。

王芳老师说前半句给孩子,后半句给父母,我觉得都合适。没看过的书都可读。也许有人会说垃圾书呀、闲书呀、精力有限要读经典呀之类的话。但我想说,读书首先要读起,读进。

常有人说现在谁还读买书啊,谁还读书啊?手机一打开什么都有,即使想读了,会问怎么读书,读什么书,怎么坚持读?我说先从手头的书读起,读你喜欢的。我开始用心读写的时候,有一位我敬佩的前辈就善意地提醒我要读经典,不要读那些二手、三手的东西。我羡慕他的思辩,也尝试读过他推荐的书籍,感觉文字都懂,但无法联结。最后感慨:原奶虽好,但无法吸收也是负担。还不读点能消化吸收的东西。于是由着自己的喜好读着、写着、记着。虽然成长的速度慢点,但总在长着。最明显的变化是现在的记录基本能达意,重读一些书籍时感觉也不一样了。所以,我觉得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大树有大树的伟岸,小草有小草的风姿;花儿有花儿的浓香,小草也可有小草的清香。做自己,哪怕很粗糙,坚持下去,总会越来越精致的。不是吗?

 还有许许多多的教育案例,在书中比比皆是。现在,我不仅仅是一位老师,更是一位母亲。最好的方法是什么?是陪伴,是交流,是竞争,是尊重……只要有心,每位有爱的爸爸妈妈,都能想到专属于自己最好的方法给孩子。 

感谢王芳的这本书,是这本书教导我在今后的育儿的路上尽量少走弯路,把最好的方法送给孩子。我自己也争取做一个洒脱、积极,上进、乐观,不斤斤计较,遇到困难想办法解决的妈妈!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读书笔记

东海县石榴街道中心小学  王海静

我教数学18年了,知道了怎样去设计一节课,基本上是知道了怎样去评课,大大小小也讲过几次优质课。但是这些还是不能真正提高我的执教能力,不能使我有质的飞跃。直到静心读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后像吴老师说的一样完成了从学“术”到悟“道”的蜕变。同时我也找到了自己下一步的学习方向,把这些策略用到自己的课堂中去,

本书中介绍了16种教学策略,每一种教学策略都能对课堂教学起到指导作用,都能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少走一些弯路。以前总以为设计一节课只要是仿照教参制定了学习目标,找到了教学难点重点,准备好了学具教具,预设到了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就可以上了,读了第一章才知道没这么简单。“课前设计体现着教师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对文本的解读、对学生的了解,甚至还包括对教学方式的选择和运用。”因此,要上好课,要重视课前设计。主要可以运用学情调研的策略、制定教学目标的策略、设计探究学习的策略、设计合作学习的策略。读到“探究学习的策略”这部分时,我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一次我讲“长方体的认识”在认识面的数量时,反复的让学生数并给它们起名字,其实五年级的学生凭以前的经验很容易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读完这一章知道了怎样去设计探究活动。其中有这样一篇文章我印象深刻:“提问和理答的策略”,提问对于课堂教学并不陌生,它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手段,课堂离不开提问,但如何能进行有效的提问呢?如何能通过提问让学生能够自主的去发现问题呢?我想这都是教师们在设计课堂教学时首要考虑的问题。教师课堂提问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优秀教师的提问总是能够把握住课堂教学的核心,特别是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总是他们提问的重点。每节课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去思、去想、去问。教师不仅要在每节课堂上创造质疑机会,还要使学生真正开动脑筋想问题,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自己不懂的问题。把这一时间真正利用起来,而不是走走过场而已。教师要关注学生发言,并进行理答,杜绝错误理答和不理答现象。要适时地采用追问的理答方式,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要适时地采用问题转向的理答方式,创设交流研讨的学习氛围。通过读这篇文章我知道: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从问题开始。学起于思,思愿于疑。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精心设计提问,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并有意识的为他们发现疑难问题、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从而引导他们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

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在进入社会后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应用,因而这种作为知识的数学,通常在走出校门后不到一两年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唯有深深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等随时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身。这观点让我们认识到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是极其重要的,它对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本书给我们阐述了多种思想方法的策略: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的策略;渗透转化思想的策略;渗透对应思想的策略;渗透函数思想的策略……教会教师如何在课堂中帮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

另外在读这本书的时候还给我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精彩的课堂教学实录,在书中的每个章节都是引用一段案例来进行对比说明,吴老师的团队用他们大量的精彩课堂来给我们阐述有时是一个浅显的道理,可见他们的用心。他们追求事业的精神同时也在感染着我,让我坚定了我的职业信念。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学理念、教材编排等都发生了变化,如何面对学生的实际来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实施“以学定教”还是有些难度的。本书中吴老师就支了三招,即把握一个前提——领会课标精神;做到一个基本——读懂教材;树立一个意识——研究学生。回想我那前前后后三个学期的教学,感受颇深。

一、把握一个前提——领会课标精神

课程标准是教育的纲领性文件,有助于我们制定教学目标和开展教学活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总体目标与10个核心概念是课堂教学的大方向,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积累活动经验,提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课程目标中对结果目标和过程使用的行为动词不一样,教学目标的定位也不一样。准确把握每一个目标行为动词的准确内涵,是制定课时目标的前提。回想过去一年的培训中,也有这样的内容。培训时老师将教学目标分为三个维度讲解,并详细到每个行为动词上,至今还是受益良多。但在平时自己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还是不能准确的运用恰当的动词,果然要学习、要钻研的还有很多。

二、做到一个基本——读懂教材

在备课制定教学目标前首要做到的就是读懂教材,读出教材里的数学知识、知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学生学习知识的方式、教学知识承载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等。不仅如此,还需纵向把握知识脉络,横向沟通知识联系,系统梳理知识网络和数学思想网络,全面了解知识体系,明确所教的知识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确定好教学的起点和方向。如此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进而“教学有术”。而这正是我的缺陷:不能很好的将学过的和未学过的知识做迁移,从旧知自然地过渡到新知的学习中。学生往往对于陌生的知识产生畏惧感,而由他们学过的知识来引入,不仅能巩固旧知,还能很自然地过渡到新知的学习中,让他们产生亲切感,觉得新知识并不难解决,也增加了他们学习的自信。

三、树立一个意识——研究学生

教是为学服务的,课堂是为学生设计的,因此要努力读懂学生,自觉树立研究学生的意识。而且现在又提倡“以生为本”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书中给了三个方法:在班中选择教学内容进行学生前测与分析,进行群体研究;也可有意识地在班中选择个别学生进行观察和访谈,进行个案研究;还可以通过作业、课堂观察、课后测试等方式对学生的过程进行全面研究。如此可以让我们的教学目标更为清晰,让教学更符合学生的需要。之前居老师也提到过这个思想,并做了些实践。上课之前了解好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或者是生活经验,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确定他们的学习起点,以这些为前提制定自己的教学计划。教学过程中想办法在课前引入时培养学生的兴趣,在课上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和自信感。

吴正宪老师用自己心血写成的这本书是一本贴近教师、贴近课堂的指导用书。这本书告诉了我如何从一招一式的背后去挖掘深刻的道理,完成从教学技术到感悟教学规律的升华;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上好每一节数学课;如何让每位学生获得高质量的数学学习等。我读过一遍还不能真正悟出其中的道理,我要多读几遍让她成为长期指导我教学的老师。让我早日完成从“学术”到“悟道”,再到课堂应用提高执教能力的蜕变,这个过程虽然很痛苦,我愿意破茧成蝶。

字斟句酌 情景生辉

——《人生若只如初见》读书心得

东海县实验中学富华路校区    丁娟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险觅天应闷,狂搜海亦枯。”,这是唐朝诗人卢延让于《苦吟》中所作的推敲写照,古代很多文人都是留须的,捻须也是一些人思考问题时的习惯动作,作诗的时候,总是一面捻抚胡须,一面苦思冥想,为了吟成一个字,常常捻断了数根胡须。

  古人为了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文学创作,耗尽心神,再读安意如的《人生若只如初见》,更是感慨良多,觉得这本书就像夏日傍晚清爽的风儿,吹走了我在研究本课题时的种种困惑与疑虑,让我在进行本课题研究时更深入地沉浸在古典诗词优雅的殿堂中,通过安意如淡淡却不失清澈深透的语言点析中,寻找到了找到研究课题的切入点,针对学生目前的遣词造句水平的现状,直击学生创作的触发点,从而全面提升初中生的炼字能力,进而提升语文的综合素养。

  笔者认为提升初中生的炼字能力必须考虑到初中生的学习认知水平、生活情感体验、个性特点差异同等不同实际情况,依据写作心理激发其写作兴趣,才能使其“由畏而好”,从而提高炼字能力。

一、初中生目前炼字的情况概述

  本人在教学实际中发现,中学生的遣词造句能力较为低下,对于阅读教学中字词赏读分析茫然无措,心中有所感,但就是不能用准确的词语概括、描述,作文教学中同样存在这样的现象和问题,语言苍白无力,缺少准确性和生动形象性,这些都是初中生炼字能力低下的外在表现。所以,提升初中生的炼字能力是提高初中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的第一步,更是全面提升初中生综合素养的第一步。迈好伊始步,才会有后面的步步生莲、精彩华章。

二、读《人生若只如初见》有感

(一)有感于安意如

  “邂逅一首好词,如同在春之暮野,邂逅一个人,眼波流转,微笑蔓延,黯然心动”,精致的封面,写意的花朵,触摸《人生若只如初见》,一股古朴典雅之息直击中心怀,翻开带着墨香的书页,安意如,这三个字便仿佛从远古的殿堂里走来,散发着误入凡间的清灵,这位年轻而优雅的女作家对于一些经典诗词的解读,不像一般的诗作评论,干瘪,乏而无味,她文字惊艳,视野读特,加有一些现代人的事例,淡淡的一个温婉小女子的心灵感受千百年的经典,与古诗词翻转流年,看透事态人心,不尽寂静寥远。

  这本书里有很多精彩的语句,不仅仅是用词准确,还有丰富的情感蕴藏其中,不知一个文化层次水平不高的女孩子这么深厚的驾驭语言文字的功底究竟从何而来,对于中学生来说,这可以说是一个励志姐呢。

 (二)有感于语言的精炼

.字斟句酌显真实,准确还原现本貌。

诗作来源于现实生活,生活是活生生的真实,很多同学不能用准确的词语来表情达意,描摹生活中的一些真实存在。若是能够对所创作的七言绝句中的某些字或词进行准确、合理的反复辨析锤炼,学生在说话或写作时,就能更有目的地的进行语言组织,更能准确地描述客观存在,准确还原现本貌,不能让听者一头雾水,不知所以。

  (1)准确使用动词。

   动词,就是用来表示动作或状态的词。为什么在炼字的时候一定要炼好动词呢?因为每一首诗词里都含有某些意象,若想使这些意象真正鲜活灵动深邃起来,必须把这些表示动态的词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起来,而名词只是充当主语或宾语,只是一个被陈述描写的对象,本身没有表述性,回顾我们曾学习欣赏过的古典诗词,很多动词就是点睛之笔、神来之词。

   “文字总是一面戳破爱情伪善的面具,揭露它的嗜血本质,一面又忙着为它披上象征纯洁善良的白羽衣,把它打扮成世界上最令人向往的圣物,为它摇旗呐喊。”这是安意如评析《减字木兰花·相逢不语》的文章开头。这里用了准确的动词,揭示出文字在人们现实与想象中的效用功能,如“戳破”有力地道出文字具有揭露事物本质核心的作用,“披上”“打扮”这两个动词真实而用如看客一般淡然口气抒写了文字在被爱情冲昏头脑的饮食男女想象中的迷惑性,看似简单的几句话,却把文字的矛盾解释清楚了。

   八年级李丹同学在校园花圃中看到了盛开的姿态颜色各不同的月季,便赋诗《咏月季》:“色彩缤纷各不同,千姿百态最嫣红。暗香浮动蝶翩飞,稀疏篱边映碧空”。在朗读几遍后,她把“飞”改成了“舞”,我觉得“飞”字真实地写出了蝴蝶被月季的清香所吸引,翩然飞来,问她改动的缘由,她说起初觉得“飞”很有动感,后来仔细推敲,“飞”只是一个飞的动作,而“舞”还带有一种舞者的兴之所至的姿态美,与月季的暗香交融在一起,更准确地写出了蝴蝶流连花间的动感与活力,也会让人想到杜甫的名句“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我国古代诗人在炼字时,下的功夫最多的非动词莫属,可以说,离开了推敲动词,炼字艺术就会黯然失色。初中生在“苦吟”动词类关键字时,一定要用字精准,表意精确,要注重对动词本身的动态性情状的描绘,更要琢磨炼动词时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2)贴切使用形容词。

   形容词是用来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 状态、特征、或属性的词,主要用来描写或修饰名词或代词。初中生创作的七言绝句,同样也是一种把客观的生活主观化的写作,这种写作也要达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历其境之效果,这就离不开把无形化作有形,把抽象化作具体的方法,“苦吟”形容词,有时更会产生妙笔生花、叹为观止的效果。

  “有些人,却是栀子花般的清洁,隔夜就萎谢了,衰败得刺目。个性里注定是金销玉碎,不能两全。这种人不管岁月如何叠加,灵魂始终锐利而洁净。”这是安意如对于王维的《息夫人》的评价。“天下女色,无人能及息妫”,两个国家先后因这一个女子而亡,面对爱着自己的两个帝王,在胜者面前只能三年不说一句话,安意如用了“清洁”“锐利”“洁净”这些贴切的形容词,准确捕捉到了王维对于息夫人的怜悯同情,更贴切地道出了息夫人内心的凄楚落寞,无可奈何的活着,即便如此,却依然沉默坚持,这是属于一个灵魂纯净的女子的坚守。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同学在炼字方面的进步。晚自习的下课铃声在寂静的冬夜中传得很远,刺骨的北风直让人打颤儿,七年级葛香盈同学走在昏黄的路灯下,一首《盼春》吟咏而成:“天寒地冻路人稀,行人归家盼暖衣。遥爱江南春色满,何时绿叶掩黄鹂”。诗中“绿”“黄”都是表示色彩的词,颜色鲜艳,富有生机,生动再现了春的盎然与活力,和“天寒地冻”的眼前瑟索寒冬的现实环境形成鲜明对比,更加突出了小诗人对春天的渴盼之情,点明诗作的中心主旨。

(3)精心捕捉数量词。

  数学要求数字精确,不能有丝毫误差,非常严肃,而从文学作品的角度来看,数量词也是一丝不苟到枯燥乏味的程度,其实,经过诗人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他们的安排驱遣之下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李商隐的《锦瑟》,开篇就是“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意思是:“锦瑟呀,你为何竟有五十条弦?每一弦、每一音节,足以表达对那美好年华的思念。”,“五十弦”、“一弦”、“一柱”这些都是数量词,并没有什么富于诗意的表达,也没有什么深刻的内涵,但在高明的诗人的笔下,却获得了一种朦胧之美,难以言说,却又感慨万端,令人追忆美好却永不再来的往昔。

   “一老一少,一悲一喜,霎然生动,虽是画工拙劣,却也抵得过了。”这是安意如对于诗人杜牧《清明》的解读,老人清明上坟回来,悲戚难忍,孩子不谙世事,未经忧患,用了数字“一”,构成一组感情色彩鲜明的强烈对比,简简单单的数字,却蕴含了多少难以叙说的世事沧桑于其中。

  平静安宁的湖面,几丛苍黄的芦苇在秋日里摇晃,想到那个已经转学的旧日同窗,不由暗自神伤,七年级薄鑫雨同学触景生情《秋伤》:“一湖秋水寄愁肠,满目蒹葭入画窗。与友初识相遇处,故园独步暗心伤”诗中“一湖”、“满目”都是很直白浅显的数量词,但经小诗人的巧妙慧心的点染,别具风味,准确地描绘出眼前的景致,又将自己满腹的感伤怅惘之情融入这“一湖”、“满目”之中,情景交融,诗情无限。

   由于初中生的知识积淀和眼界阅历等原因,能写出平仄规范的七言绝句已是不简单的了,在这基础之上能好好进行动词、形容词、数量词这三类的炼字,对于初中生表达准确性的提升也是大有裨益的了。

2.字斟句酌出生动,形象描摹展风流。

  语言表达仅仅做到准确还是不够的,还要力求生动形象,新鲜活泼,,好像身临其境一样。炼字要在反复的锤炼辨别中,选出最生动,引发无限想象力的字眼,在描摹出形的基础上描摹出“神”,一展诗作的风采,令人陶醉。

(1)斟酌修辞

   “修”就是修饰的意思,“辞”的本来意思是辩论的言词,指一切的言词。修辞就是修饰言论,也就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炼字,就要学会灵活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这是增加作品生动性的最便捷快速的方法。巧妙的比喻,会使人豁然生趣,诗意倍增;在情理之中,却又在意料之外的夸张,令人一惊,使人一悟,给人一趣,满足读者对诗句和诗的欣赏。赋予自然物以人的动作、情感,拟人手法也是初中生运用较多的修辞手法之一。修辞要修的其实不仅仅是具体的辞,要修的是活跃的思路,修出自己的风格,显现出诗人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修养。

  “你知道,我对你的誓言,如同我手中高擎的汉节,如何星月沉沦,都不曾低落”,这是安意如对在历史上以刚烈节义著称的苏武的《留别妻》的解读,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道出了这个铮铮男儿对于“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的妻子的庄严告白,家国同重,但不能两全,苏武心中,妻子永在。读来,令人悲戚心痛。

(2)斟酌虚实

  作品中的“实”指的是主要是指具体实在的客观事物,或正在发生的真实的事件。“虚”指的是与“实”写内容相关的回忆、背景、联想或想像,或相对来说比较抽象的情感、思想、认识或理论。刘勰在《文心雕龙》所言“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为一方”,联想想象是文学的基础。眼前之物,往往使人触生联想,将它表现出来,也是一个让诗作生动起来的妙招,更是炼字的一个妙招。

  “因为沉睡了千年,在我醒来的一瞬,我脑海里浮现的那个人依然是你,胸口的朱砂痣突然蔓延成血。”这是安意如对于《上邪》的解读,这是虚写,因为不会有人真的能沉睡千年而醒来,这虚写是为了衬托主人公的矢志不渝的深情,较之直接的告白更容易打动人心,引发共鸣,这就是虚实相生的妙处。

   古人很讲究炼字,有“百炼为字,千炼成句”之说,在教学实践中,读了安意如的作品,觉得她都是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才让文章获得了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回想起我们学生的作品,炼字能力也正在逐步提升,真让人喜悦。一字传情,凝炼的文字表达丰富的蕴含,炼字只是为了提升初中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方法,本课题中学生创作七言绝句只是炼字的其中一种形式途径,创造并非生造,炼字琢句,也须点到为止,修饰太过则显累赘,求新太过则成险怪。要告诫学生掌握一个度的问题。

“苦吟方觉意韵浅,炼字才知功底深。”,炼字并非朝夕之功就可以一蹴而就,学生对语言进行锤炼,从字词的海洋里挑选出最准确、最生动、最具意蕴的词语来进行语言表达,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字斟句酌的炼字具有永不褪色的艺术魅力。 

《英语课程标准》读书笔记

东海县山左口中学   王宏

作为一个中学英语老师,首先要把英语课程标准搞通搞透,为此,借助市个人课题研究的机会,我又重新研读学习了《英语课程标准》。《英语课程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基本理念

(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

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面向全体学生的核心思想是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英语课程应该是为每一个学生开设的。因此我们设计的教学目标就应该是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达到的,当然我们也应该积极的创造条件,满足那些有更多学习潜力的学生的需要。同时在这一理念中必须注重素质教育,我们英语教育也因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让学生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体验语言的美,而且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还要渗透情感教育。

(二)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将课程目标设定为九个级别并以学生"能够做某事"具体描述各级别的要求,这种设计旨在体现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能力发展循序渐进的过程和课程要求的有机衔接,保证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的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三)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

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课程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过程。

我们的英语教学要始终使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要以学生为中心,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生理特点,以及他们的兴趣、爱好来设计教学内容,也就是说我们教师的备课要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教授内容为主。我们在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或误解:我的备课内容讲完了就是完成任务了,不管学生的状况。还有老师认为有效教学就是教的有效,而不考虑学生的接受如何。这一理念要求我们要以学生的需要为依据。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就是只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现有基础、学习潜能、兴趣爱好、学习风格等方面的差异。

(四)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

本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五)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成。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终结性评价应着重检测学生综合语言技能和语言应用能力。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英语课程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六)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

英语课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要积极利用音像、电视、书刊杂志、网络信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主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二、教学建议

()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力求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每个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

1、鼓励学生大胆地使用英语,对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

2、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

3、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

4、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他们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

()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及其文化、对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消极的情感不仅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英语教师要做到:

1、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2、把英语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

3、特别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

4、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做到教学相长。

()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标准》以学生 "能做某事"的描述方式设定各级目标要求。教师应该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

教师应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

除英语教材以外,学校和教师还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其他课程资源,如广播影视节目、录音、录像资料、网络资源、报刊杂志等等。

在开发英语课程资源时,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网络上的各种媒体资源以及专门为英语教学服务的网站为各个层次的英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另外,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又为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络,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具有交互功能的计算机和网络学习资源还能及时为学生提供反馈信息。再有,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使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分享学习资源成为可能。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资源,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学习。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建立自己的英语教学网站,开设网络课程,进一步增加学习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学校应该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可以组织学生建立班级图书角或图书柜。鼓励学生制作班级小报、墙报;鼓励学生交流学习资源。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考虑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学生和家长的经济承受能力。要注意开发多层次、多类型的英语课程资源,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不能一味追求课程资源的多样性而增加学生的经济负担,更不能造成课程资源的浪费。学校要建立有效的课程资源管理体系。已经具备的课程资源要充分利用,要杜绝课程资源闲置的现象。要不断地对课程资源进行更新和补充。

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过程中,要坚决制止编写、销售和使用粗制滥造的教辅材料。严格禁止学校和教师购买或向学生推荐非法出版印刷的模拟试题、同步练习等材料。

在设计"任务型"教学活动时,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并具有可操作性;

2、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

3、活动要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发展语言技能,从而提高实际语言运用能力;

4、活动应积极促进英语学科和其他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联系,使学生的思维和想像力、审美情趣和艺术感受、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发展;

5、活动要能够促使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语与他人交流,发展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活动不应该仅限于课堂教学,而要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之中。

()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为他们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是英语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让他们在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习。教师应做到:

1、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制订阶段性学习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2、引导学生结合语境,采用推测、查阅或询问等方法进行学习;

3、设计探究式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4、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发现、归纳和实践等方法,学习语言知识,感悟语言功能;

5、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并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

()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语言与文化有密切的联系,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教师应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努力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了解外国文化,特别是英语国家文化;帮助他们提高理解和恰当运用英语的能力,不断拓展文化视野,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

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学习渠道,改进学生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应做到:

1、利用音像和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软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促进个性化学习;

()组织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积极开展各种课外活动有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和个性、展现才能。教师应有计划地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英语课外活动,如朗诵、唱歌、讲故事、演讲、表演、英语角、英语墙报、主题班会和展览等。教师要善于诱导,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

()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英语课程的要求

教师应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英语课程的要求。为此,教师应该做到:

1、准确把握本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和内容,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研究语言教学的规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实际情况,选择和调整英语教学策略;

2、发展课堂教学的调控和组织能力,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和方法;

3、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能在自己的继续学习和实际教学之中加以运用;

4、自觉加强中外文化修养,拓宽知识面;

5、要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需要以及当地客观条件,积极地和有创造性地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

6、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师。

三、 英语课程目标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这五个方面共同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

    总之,通过《英语课程标准》的学习,使我受到了深刻的启发和教育,对英语课程的性质和理念,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任务型教学模式等方面都有了认识,希望在今后的英语教学中学以致用,理论指导实践,为今后的英语教学实践和市个人课题研究提供更快更好的服务。

 

《给数学教师的101条建议》读后感

东海县石湖中学  孙倩云

最近选读了扬州大学数学科学院季素月教授主编的《给数学教师的101条建议》。这本书,收获很大,对自己的教学也有了许多的帮助,尤其是教学设计篇的《问题情境的创设,贵在自然、真实、贴切》、《数学课引入时,要创设思维情境》、《要重视生活中的数学》等内容与我的研究课题有着密切的联系,给我研究课题带来了许多帮助。本书中提出的建议是全体作者的集体智慧的成果。在这些作者中,有扬州大学数学科学院的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有江苏省特级教师,还有耕耘在一线的中学数学高级教师。是他们在我教书成长的历程中增添了不少色彩.

这些建议给所有的新、老教师及时提供了迫切需要也本该得到的帮助和培训:为“教”和“学”提供即时而有效的指导;为新教师提供各种实用的教学技巧;促进新教师和教师指导者之间更多的探讨和互动;为老教师提供有益的指导方法和案例;为任何有意于自身提高的教师提供了素材。这些建议和一些观点,对于当前的数学教育者来说,确实有一定的帮助。数学是当前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直到大学毕业,都离不开数学,数学几乎成了我们生活的必需品。

书中主要以一个个的小案例、小故事、小情景呈现,虽然是从小的视角出发但是却能让人进行较为深刻的思考,能说明一个大的观念和意境,从不同角度对数学教师的成长、数学教学行为提出了有益建议,这些建议给我提供了较好的帮助。如:为“教”和“学”提供即时而有效的指导;为我们青年教师提供了各种实用的教学技巧、指导方法和案例。

《数学新课程标准》为数学课堂教学增添了很多活力,带来了新理念和新思想;尊重学生的个性;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这些都是适应时代发展和需求的,但是,我们却发现,学生的学习习惯、课堂纪律都似乎变差了,学习成绩也下降了。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到底应该追求什么呢?文章作者说到:"把复杂的数学知识教得非常简单明了,让数学课散发数学特有的魅力才是数学教学所应该追求的境界。因此,数学课只有追求更高层次的简约求实的境界才会彻底解放学生,充分展示教师的教学个性,为学生的教学学习提供持续的动力"

回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我在这本书中找到了某种类似的契合点,让我感到一阵惊喜。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直到大学毕业,数学几乎成了我们生活的必需品。一节课45分钟,学生的学习精力是有限的,作为一名数学老师,选择恰当的学习内容,特别是抓住课的本质内容,就尤其重要,呈现给学生的就会显得既精又简。

如何巧妙的做到这些,关键在于两点:

一、教学过程要简化。数学学习本该是一件简单而快乐的事情,有些教师的课堂设计使许多原来简单的课堂变得纷繁复杂。有些教师为了"作秀",特意设计一些障碍与陷阱,搞得学生半天摸不着头脑,反而降低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学设计应该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教学过程简洁明了,轻重得当,没有那种费尽心机联系生活只为理解某一概念的做法,收获甚好。

二、使用教学媒体要适当。起初,多媒体的使用很流行,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实践证明,过多使用多媒体会引起学生的视觉疲劳,还会削弱学生对课本的理解和利用。多媒体课件不是万能的。我们还是要以常规媒体为主,多媒体为辅。有些教师过分的依赖多媒体,到了没有多媒体就上不好课的思想,这是不合乎教育教学规范的。关键时候可以用。其实只要我们吃透教材,把握好学生,课堂教学照样可以很成功。

结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感觉有一些事例特别能引起共鸣,也有一些建议给人不少的启迪。书中谈到目前学校在教学中"用昨天的知识,教今天的学生,做明天的事"的状况,要求深化教学改革,也就是要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理念变成全体教师的自觉的教育教学行为。因为只有老师的观念转变了,课堂才有可能转变,学生才有可能转变、才有可能获得新的发展。说到教师的教育理念,使我联想到更多的是关于评课。无论评优课、展示课、交流课等,专家们似乎都要看教师是否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毕竟只有先进的理念才能指引自己的课堂在平凡中创新,才能探索出适合学生的教育。因此,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应该与时俱进,认真学习和理解数学课程标准,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在思考中实践,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不断积累教学经验。

首先做好上课的前提是备好课。将“备教材”、“备学生”、“用学生的眼光看教材”三者结合起来,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数学、学数学本应是一件简单而快乐的事情,但有时因为自己备课的不成熟反而会影响到学生的接受程度,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学生不是一个可以任意装进各种东西的空的容器,也不是可以任教师随意“书写知识”的白纸。所以应该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开始自己的教学,这样才能做好上好课的前提——备好课。

其次要让学生“在做中学”。在这部分看到一些感同身受的话,如“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和困惑,就是某种类型的问题曾经对学生讲过,甚至不止讲过一次,但在此出现类似问题时,有的学生还是做不出来。正确率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高。”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会责怪学生上课时没有认真听,于是再讲,可结果事与愿违,错误仍然出现,这种“怪圈”仅仅是因为学生不认真听吗?看完这章的内容后,我明白了这句话“听来的不可信,看来的不真实,亲身经历的难忘怀”。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尽量多的“动手做”的机会,在“做”中学数学。做了、说了,也就体验了;真正体验了,内心才会真正有感受,之后有见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留一些时间给学生自己体验,留一些问题让学生探索,留一些困难让学生克服。

再次就是加强自身能力。通过“数学老师,请直面学生的疑问”这篇文章,让我感受到教师要坦然面对自己的解题能力,同时也要求自己要不断进行知识积累,从而适应教学的更高要求。在平时的听课和教研中,看到有经验老师课堂的行云流水,对课堂生成的快速反应并漂亮的处理,对某一知识点的见解,举一反三的能力,都让我很羡慕和佩服。总之,要加强自我的知识储备。

另外,书中还介绍了如何对待学生的错误:用爱去惩罚;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何引导学生从质疑探索中获取知识;如何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等,这些也都是今后在学习中我要注意到地方。作者提出“把复杂的数学知识教得非常简单明了,让数学课散发数学特有的魅力才是数学教学所应该追求的境界。因此,数学课只有追求更高层次的简约求实的境界才会彻底解放学生,充分展示教师的教学个性,为学生的教学学习提供持续的动力”。达到这一点,这对老师的要求是很高的,我以后会多反思自己的教学,多留心积累教学中的经验,通过生活中的发现和学习来充实自己,让自己和学生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我时常感慨语文老师能灵活地利用语言的魅力让自己的课堂风声水起,而我们的数学课堂相比之下总是那么的枯燥乏味。怎样才能让我们的数学课堂也能像语文课堂那样生动有趣呢?在书中我找到了些许答案,即"在数学课堂中注重语言的魅力"。原来,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同样可以用丰富多彩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来叩开学生的心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数学教学不是靠给学生加压,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产生学习的推动力。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联系数学知识,抓住"热点、活点、趣点"正确引导,用丰富多彩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活跃的思维过程中,学习方法,真正领略到数学知识的精彩、美妙和趣味。比如,在引入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可以利用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漠孤烟直”在数学家眼里是垂直于平面的直线,那么“长河落日圆”在你眼里会是什么样的数学图形呢?学生一边诵读王维的千古名句,一边在脑海中展开丰富的想象。

其实只要我们吃透教材,把握好学生,课堂教学照样可以很成功。这就要求学生认真做到:“听课堂”(直接用感官接受知识)。具体内容包括:1.听每节课的学习要求;2.听知识引入和形成过程;3.听重点难点剖析(尤其是预习中的疑点);4.听例题解法的思路和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5.听好课后小结。其次是“思课堂”,具体内容包括:1.多思、勤思,随听随思;2.追根溯源地思考,善于大胆提出问题;3.善思,由听和观察去联想、猜想、归纳;4.树立批判意识,学会反思。第三是“记课堂”,具体内容包括:1.记笔记服从听讲,要掌握记录时机;2.记要点、记疑点、记解题思路和方法;3.记小结、记课后思考题。

书中提到老师应该不断的学习、有自己的追求。教师要努力学习,“学而优则存,学而优则进,学而优则胜”;广泛阅读,自觉反思,成为学习者。教师做事要有风格,做人要有气质;要有真挚的博爱和慈善的宽容,以爱的情怀去教育学生,以海的博大去宽容学生;要有广泛的兴趣爱好、深厚的人文素养和广博的知识积淀。我们读书学习不是为了应付上课,而是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我们不应当只停留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因为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之一粟。教师要成为研究者,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在实践中探索,从而使自己能在理论上提升,在经验中升华,在研究中突破,在追求中完善。        

读完了这本书,回味无穷,使我懂得了只有多读有关这方面的书籍,才会有更多的思考,才能探索课堂教学规律,才能进行更加有效的数学教学。探索的道路是艰难而漫长的,而如果有导师为我们指引方向,那么我们就可以少走许多的弯路。《给数学教师的101条建议》就像能为我们数学教师指引方向的导师,引领着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继续阅读这类书籍来丰富自己的阅历,让自己在阅读中享受教育的乐趣,找到思考的快乐。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孩子,以苛刻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工作,从事教师这门工作,必须勤勤恳恳,踏踏实实,我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时刻以这101条建议,来提醒自己。

《完美的教学》读书心得

江苏省东海高级中学   祁建军

我有幸拜读了肖川先生的《完美的教学》一书,感受颇深。肖川先生的《完美的教学》分四章,第一章的主题是有效教学;第二章主题是优质课堂;第三章的主题是课程的使命;第四章的主题是学习的意蕴。本书文字优美、自然、含蕴丰厚、耐人寻味、立意突出而高远,在轻灵与明快之间闪耀着思想火花,对于指导我们教师如何教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结合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特点,如何去领会、践行肖川先生的教育教学思想呢?

一、立足实践,服务生活

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积极走进和深入生活,观察和思考生活,从真实的生活中提炼出教学资源,从鲜活的生活世界里吸吮着充盈的甘露,以学生为主,为学生所用,引领学生达到“知、思、情、信、意、行”的有机结合。

(一)做实教学目标,顺应学生需求

现代生活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应服务于生活。为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班情学情,制定出具体的、层次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一般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界定。课程目标、模块目标一般是广义的,如《经济生活》,制定教学目标尤其要着眼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和时代发展的需求,着重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基本素质,如创新精神、合作思想、诚信观念等。这里就蕴涵了宏观的、方向性的新课程“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只是总的要求,并不是每一节课都能全部体现,有些课只有其中的一个或两个方面的目标,也是可以并可行的。狭义的教学目标就是每节课的课时目标,课时目标的制定则需要我们老师进一步做实、做精、做细、做活。

在《经济生活》“公司的经营与发展”教学中,应紧紧围绕“公司要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这一教学目标展开,从“公司——市场——竞争力”三个层面逐一递进。我是这样设置生活探究路径:有人说“眼睛盯着市场看,一切围着市场转。企业做的再大,它也是一条鱼。而市场是水,鱼必须生活在水中”,这体现了什么经济学道理?留出思维空间,让学生去探索,则更有价值,因为这顺应了学生长远发展的需求。

(二)课堂正反辩论,产生智慧火花

课堂教学本身就是生活世界的一部分,是教师和学生生活其中的预设情境,要求把教师和学生看成是存在于生活世界中的不同主体,而不是一方主体,一方客体;要求把课堂看成是师生之间的交往行为,而不是知识授受的认知行为。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发扬民主,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鼓励学生之间辩论,也允许学生和教师辩论。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中,求真务实,推陈出新。

【例】有人认为,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越多越好,因为这表明市场繁荣。也有人说,流通中需要的货币越少越好,这样可以避免通货膨胀。

课堂活动设计:将班级同学分为两组——正方、反方,进行自由辩论,学生畅所欲言,亮出自己的观点,在思想的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这样既熟练地掌握了书本知识,又提高了科学的思维能力,还锻炼了生活必备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创新方法,探求真理

传统的政治课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的“教”,学生则是被动的“学”。教师没有充分关注学生:主体缺失;教学没有充分实现互动:没有生成。政治课有效教学生活化正是基于解决这样一个普遍性的问题而提出的。

(一)激发兴致,感受快乐

政治课有效教学生活化倡导政治教师充分挖掘生成性因素(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构建学生可能的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兴致,让学生参与其中,体验着“学有所用”的快乐。

【例】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1)讨论法——人们的消费观念存在差异,对于不同的消费观念,同学们可以采取讨论的方法,通过不同观念的碰撞,提高阐释、分析问题的能力,认同科学的消费观。(2)社会实践法——本课所学知识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在现实生活中可以“立竿见影”。比如,绿色消费、勤俭节约等,都不只是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同学们可以从自身做起,如将垃圾分类、不浪费食物及生活用品,从而培养良好的消费习惯。所以,教学方法的变革,其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获得全面发展,特别是学会了与人交往、合作,培养了社会责任感。

政治课教学应该做到“源于学生生活”、“立足学生活动”和“强化学生的自我体验”,着力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实际演练——做中学;在实践中马上应用——教别人。

(二)脚踏实地,深化研究

我们面对的学生和师生共处的这个时代是在不断变化发展之中。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变则通,通则畅,畅则兴。变是教学也是一切事物生存发展的唯一途径,这是辩证法“发展观点”在教育教学上的诠释。

老师们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切实可行的方式、手段,引领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生活的实境中感悟。让学生参与生活,对生活元素进行解析,撷取其中的理论内涵,在不断反复解释生活现象、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领悟知识的真谛和理论的价值。

三、创设情境,释放潜能

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在于是以学生对于知识的本质、规律等的自我体验、探究、生成为基本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激发和活跃状态,学生的潜能得到挖掘,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一)举物示例,巧设情境

教师虽然可以利用现有的环境、条件,通过引喻、阐释导入教学,但是,现成的情境毕竟很少,因此,教师必须从教学内容出发,精心组织,巧妙构思,创设良好的符合教学规律的情境。

如在讲授《生活与哲学》“事物的矛盾具有特殊性”时,可采用多媒体课件导入。上课时,向同学们展示一组精美的四季图片,学生们兴趣高涨,无不为画面展现的美妙场景所折服。这时我因势利导:同学们,请大家边看边思,你们能结合本课的内容谈谈体会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发言踊跃。有的说,春天是明媚的……夏天是热闹的……有的说,秋天是喜悦的……冬天是肃静的……“很有诗意,但是点题还不够到位,有补充的吗?”讨论非常热烈,最后由一位学生代表发言:“春天是绚丽的,夏天是热情的,秋天是浪漫的,冬天是纯洁的。一年四季各有各的迷人之处,我们的世界才会如此美丽。这说明了不同的事物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差异,生动体现了矛盾不仅具有普遍性,而且具有特殊性,即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话音刚落,全班学生发自内心地鼓起掌来。实践证明,这样的情境导入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其产生共鸣,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会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找准了思维入口,也就架设起了由已知、经可知、达未知的桥梁。

探究问题:请同学们阅读思考挂图“动物的多样性”和相关文字介绍,这反映了什么哲理?相关文字介绍(略)

教学指导:彰显思想政治课的科普和德育功能。中国地域辽阔,自然生态环境复杂多样,被称为野生动物的天堂。我国野生动物不仅种类繁多,数量丰富,而且特产动物多(自然生成——“矛盾具有特殊性”),大熊猫、朱鹮、金丝猴、褐马鸡、扬子鳄等100多种珍稀动物都产自我国,这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爱护它,珍惜它。地球上不能只有人类,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家园。

由此,筹备开展以“打造优美环境,共享碧水蓝天”为主题的探究学习。

活动设计:①收集、撰写、张贴有关环保方面的标语口号。如,“青草绿树你我他,咱们同住一家”;“保护一片绿地,撑起一片蓝天”;“心动不如行动,去怨不如去干”等。②成立“绿色天使”学校植绿护绿小组,鼓励学生们在校园里认养一棵小树苗,利用课余时间给它浇水施肥、梳妆打扮。③参加“爱鸟周”和“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活动,大力宣传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④举办“保护绿色家园”手抄报比赛等。

(二)紧扣重点,营造情境

课堂教学一定要突出重点内容,一节课可能有一个或几个“重点”。一个“重点”也可能在几节课中多次出现。因此,“重点”的选取要有轻有重,能力层次的设计要科学合理。

在讲《生活与哲学》“探寻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时,应扣住“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价值观的指引”这一重点逐层推进。我鼓励学生发言,让学生去想、去说,让学生动起来,在探索和研究的过程中认识客观世界。教师要与学生一起营造情景交融的心理氛围,与学生一起成长,在情趣中进行教学,在愉悦中克服困难,在体验中感悟知识,在满怀热望中不断取得成功。为此,全班同学满怀豪情地朗读了《理想之歌》,“理想是登山者的颠峰,它虽在雾霭中朦胧,却像是黑夜的火把,让攀登者祈盼憧憬。理想是航海者的标灯,它虽在大海中闪暝,却像是夜中的火种,让航海者眼亮心明。……理想是种田者的收成,它虽在春日里播种,却像是种下了希望,让种田者期盼硕丰。……理想是奋斗者的成功,它虽在一生中完成,却像是激流勇进,让奋斗者倍感光荣”,边读边思,把学生带入了诗情画意般的美妙境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抓住了重点,受到了教育,为学生在重难点的突破中推开了一扇窗,打开了一扇门。

紧扣重点,组织好探究性学习活动,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或能激起问题的事物或现象,来驱动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观察、收集、提出和求证、做出解释等建构重点知识的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能学到知识,又能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同时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探究教学要求教师充分发挥“信息源”的作用,要变教为诱,变教为导,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重视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力”,而不仅仅是学生将来一纸“学历”的取得。虽一字之差,但内涵却有本质的区别。学生不是直接从老师那里获取现成的知识,而是变学为思,变学为悟,学会学习。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心灵相约,向美而生。让我们师生共同感受生命的崇高,体验快乐的成长!

《大数据时代的教育》读书心得

东海高级中学    杨静

大数据改变的不仅是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想法,还改变着我们的学习、以及教育学生的方式。“大数据正悄悄影响到教育体系的每个层面,对于全世界的学习与教育活动,都会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大数据能告诉我们什么是最有效率的,并且揭示那些过去无从发现的谜题。”

一、大数据时代对传统教育的考验

当我们越来越关注学生个体、当大数据扑面而来的时候,人们对原本习以为常的教育范式的追问也越来越强烈:为什么一定要按照年龄大小入学,而不是根据学生个体的学习能力?为什么一定要上满规定的年限才能毕业而不是依据学生的学分?为什么要在相同的时间内学习相同的内容,而不是依据学生自己的学习习惯自主选择?为什么要等到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才反馈,能否进行即时的反馈?为什么总是根据经验来作出判断,而不是依据对数据的分析和研究?……对这些问题的深思和回答的过程,就是教育改变的过程。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将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学习三大新要素

大数据将帮助我们以前所未有的视角判断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展示那些以前不可能观察到的学习层面,进而可以基于学生的需求实现教育的“私人订制”;大数据改变学习的三大核心要素是反馈、个性化以及概率预测,这将对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

(一)教育反馈

教育一直比较注重反馈。反馈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学生的作业,二是阶段性的测试。除此之外,教育的反馈还有一个很鲜明的特征:单向性。我们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打分或者作出判断,要求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但很少评价自己做得如何。在学校里,几乎没有做过全面评价一个教师教学水平的工作。教师只要能教出考分比较高的学生,不管这是因为学生自身的潜能、或通过教师大量作业的训练而取得的,就能获得好的声誉。

大数据将在改变教育反馈的即时性和单向性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随着学生有更多的学习在平台上进行,教师可以及时捕捉到每一个孩子学习中的个性问题,并提供及时的跟进服务;让教师可以发现学生群体在学习中的共性问题,把教学的重点从基于经验判断转向基于数据的统计和分析。

(二)个性化

大家都承认,学习是非常个性化的行为。因为遗传、家庭、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不同的孩子学习的方式和路径有很大的差异。但以班级授课制位范式的学校教育,给学生提供的总是经过反复打磨的、经过标准化处理的信息,就像服装商店里所卖的均码服装,体现的是工业化批量生产的特征。每个学生在教室里都得到同样地对待,整齐划一地学习相同的内容,使用同样的教材,做同样的习题。

但今天的商店,已经从提供均码的商品转向个性化的定制。无论是服装、鞋帽,还是食品、生活用品。种类繁多的服务,为不同兴趣爱好的人们提供了满足自己心意的可能。不过,这样的个性化定制,还没有在教育领域得到呈现。虽然有“幕课”、“翻转课堂”等教育的实践,但班级授课的基本模式没有改变。

强大的数据平台和支撑学生学习的数据分析系统,将有可能实现对每个学生学习信息的采集、整理并分析。通过这样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一个个具体的学生喜欢在什么时间段内学习,知道他在学习中遇到的关键问题是什么,并根据他的问题提供针对性的辅导资料。教育从批量供给转向个性化指导的技术已经成熟,实现这一转变将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三)概率预测

我们比较习惯于非对即错的判断方式。甚至在教育决策的过程中,这种判断方式也是经常使用的。使用哪一个版本的教材作为区域统一使用的教材,确定让谁来担任毕业班的教师或班主任,做出是否开展某项教育实验的决定……。当我们面对大数据的时候,这样的决策将会让位于概率统计。如果通过某专业机构的预测,当我们选择了另一个版本的教材时,将有80%的可能会让这门学科的教学质量得到提升。面对这样的数据,我们将做出怎样的决策?是选择该教材,还是否定它?虽然有80%教育质量提升的可能性,但依然有20%的风险在其中,我们能规避这一风险吗?

随着大数据预测在精确度和细节上的提高,我们能够利用这些数据给家长、学生所提的建议也将更多,但这些建议很多都是以概率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我们如何自己习惯于概率思维,并让学生和家长也能习惯于概率分析,是教育者将要面对的新课题。

三、面对风险与挑战

我们常说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在为人类带来新福祉的同时,也伴生了不少危机和问题。大数据逐渐走进教育的过程中,这样的风险和挑战同样不可回避。

(一)私人信息因为数据采集而被人利用的问题

最近这些年,因为电信、银行、医院、订票机构……对人的基本信息的采集,以及因此而导致的数据信息泄露等问题,一直被人们所诟病。教育进入大数据时代之后,所收集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基本信息,还包括他学习过程的所有记录,这让人们对信息的安全性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信息的泄露有了更多的担心。

(二)是数据被神话所带来的问题

如果经过数据分析,发现一个学生在某一学科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学校或者家长是否能做出决定,让孩子就在该领域发挥自己的特长?人的一生的成长是很复杂的过程,人的很多潜能常因为没有“药引”而未被激发出来。过渡迷信数据的作用,过渡深化数据的魅力,或许会给学生一生的成长带来负面效应。

(三)是过去积累的数据对今后的影响问题

在我们国家,每个人都有一份档案,记录了其成长过程中方方面面的事情。如果在人生的关键环节有一些污点,在后续的工作安排上会受到较多的限制和影响。大数据将积累一个人更多的信息,其中包括表现优秀的信息以及犯错的记录,一个成长过程中的人所犯的错误,如果被大数据一直惦记着,并影响到了他今后的工作,这对他本人来说是否公平?

今天的教育工作者大都对数据的分析和研究不在行。要让大数据在教育领域说话,需要在教育系统配置专业的力量。他们既是数据和信息领域的行家,在算法上非常精通,又是教育方面的行家里手,对教育的规律和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有深刻理解。这需要我们在人才培养方面有新的思考。尽管存在着这样活着那样的问题,大数据对教育的价值依然是利大于弊的。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大数据同行,或许可以让我们的步履走的更加坚实。

高级化学实验改进设计实践》读书笔记

东海县第二中学    代工厂    1章 化学科学的继往开来
§1
古代化学的产生与近代化学的建立
1
1 古代化学的产生
1
2 近代化学的建立
§2
现代化学的发展
2
1 20世纪化学各分支学科的发展
2
2 现代化学的前沿
2章 化学的魅力与化学家的责任
§l
化学的魅力——化学是一门中心的、实用的、创造性的学科
1
1化学是一门中心的学科
1
2化学是一门实用的学科
1
3化学是一门创造性的学科
§2
化学家的责任
2
1 化学还不够成熟,化学需要发展
2
2 化学家必须正视传统化学和化工过程对于人类社会已经造成的负面影响
3章 化学教育与科学素质培养
§1
科学与科学教育
1
1 什么是科学
1
2 什么是科学教育
§2
化学科学与化学教育
2
1 化学的教育功能与化学教育
2
2 化学科学与化学教育的联系与区别
2
3 化学学科素质解析
§3
科学素质观下的化学教育实践
3
1 体现科学认识过程,教给学生科学方法
3
2 改革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3
3 指导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独立性
3
4 化学教学中科学态度的培养
3
5 接近社会生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4章 化学学习能力及其培养策略
§1
化学学习能力的构成和实质
1
1 化学学习活动分析
1
2 化学学习能力的构成和实质
1
3 化学学习能力的形成过程
1
4 化学学习能力的结构特征
§2
化学学习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2
1 努力创设问题情境
2
2 合理构建认知结构
2
3 重视培养学习策略
§3
化学学习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3
1 “活动一建构模式的教学结构
3
2 “活动一建构模式的教学案例
5章 化学课程的变革与发展
§1
我国化学课程的历史沿革
§2
国际化学课程改革的特征
2
1 典型的中学化学课程概述
2
2 国际化学课程改革的特征
§3 21
世纪中学化学课程的发展
3
1 化学课程目标的构建
3
2 化学课程内容的整合

3
3 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
6章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反思与展望
§1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
1
1 实验在当今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1
2 中学化学实验的选材及手段的现状分析
1
3 中学化学实验研究的现状
§2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价值的重新认识
2
1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2
2 对化学实验能力内涵的重新认识
2
3 实验教学与科学方法的学习、探究
§3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及实验发展的趋势
3
1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方向
3
2 中学化学实验发展趋势
7章 对活动课程的重新认识
§1
活动课的性质、功能及其评价
1
1 什么是活动课
1
2 活动课的基本特征
1
3 活动课开展的意义及作用
1
4 中学活动课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1
5 中学活动课实施的原则
1
6 活动课的评价
§2
化学课与活动课的有机结合
2
1 “化学活动课合理性酌探讨
2
2 中学化学活动课的内容与形式
2
3 开展化学活动课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3
中学化学活动课案例选编
3
1 环保类活动课案例选
3
2 化学小制作类活动案例选
3
3 化学检测类活动案例选
8章 多媒体与网络化学教学
§1
化学教学中的现代教育技术
1
1 现代化学教学技术的兴起
1
2 化学教学技术的发展前景
§2
化学多媒体CAI与案例评析
2
1 案例一:晶体的多媒体教学设计
2
2 案例二:电解池、电解反应nash动画辅助课件
§3
化学多媒体CAI课的基本要求
3
1 教师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技术同步更新
3
2 熟悉多媒体CAI系统,做到运用自如
3
3 恰当选用教学媒体辅助课堂教学
3
4 不断总结多媒体cAI的教学技巧
3
5 在保证内容科学性基础上优化动画设计
3
6 培养教师多媒体CAI的教学机智
3
7 利用多媒体推动课堂教学互动
3
8 合理选用化学工具软件
§4
网络化学教学与案例评析
4
1 “有机物分子的空间结构网络课的教学设计
4
2网络化学课件的开发与利用
§5
多媒体与网络化学教学的展望
5
1 现代化学教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5
2 进行多媒体与网络化学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9章 化学教育展望
§1
时代与教育
1
1 信息化的社会与教育
1
2 学习化的社会与教育
1
3 科技的发展与教育
§2
化学教育视野的拓展
2
1 化学教育目的科学化
2
2 化学教育对象大众化
2
3 化学教育内容社会化
2
4 化学教学方法现代化
后记

化学是实验科学,实验能力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多年来广大教育工作者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要加强实验教学,教师的实验素质是关键。“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检验化学科学知识真理性的标准;是化学教学中学生获取化学经验知识和检验化学知识的重要媒体和手段,是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以实验为基础展开化学教学已成为所有化学教学工作者的共识。那么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使化学实验教学更切合教学改革的潮流、适应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需求呢?只有对化学实验进行不断改进和创新,化学实验才会充满生命和活力、保持其在化学教学中的独特魅力。

本书围绕“化学创新实验”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阐述了实验创新与化学学科发展的关系,介绍了化学创新实验研究的基本思路,具体课题,探讨了化学创新实验教学的理论以及教学设计;结合大量的实验,解析了化学实验研究的基本方法,揭示了“趣味实验”,“生活实验”,“异常实验”对创新教学的重要作用,分析了实验条件,实验装置等因素对创新实验及其教学的影响,展示了新技术应用(如传感器技术等)改变了实验研究的传统手段,提升了创新实验教学的效率。

一、化学实验改进与创新的目的

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起源于实验又依赖于实验。所以实验不仅是研究化学科学的重要方法,也是化学教学的重要手段。国外许多中学的化学实验时间占课时总数的30%,有的甚至多达50%;在我国,随着对教育的重视和教改的不断深化,实验在教学中所占的比例也不断增加,。人们对化学实验之所以如此重视,是因为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化学实验,是根据中学培养目标和中学化学教学的目的要求,经过选择而安排的教学实验,它是化学教学的基础,是化学教师常用的教学方式,通过化学实验室实验的研究,教师能充分认识到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和如何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

二、化学实验改进与创新的必要性

   由于化学学科的特点和化学反应的复杂性。化学上的规律、理论都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因此,离开了实验就不成其为化学,也就谈不上学习、研究化学。化学反应的复杂性:条件变了,化学现象或结果可能随之改变;有些问题至今还有不明确的地方,一些实验现象、结果本身需要进一步探讨;即使是很简单的基本问题,至今尚有许多不完全清楚的情况。·中学化学教材看似浅显易懂,但内容高度概括,常常隐含着很深的科学道理。

化学实验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功能要充分挖掘,尤其是它的育人潜能如何通过教学实验体现出来仍需研究。从化学教育现代化来看,化学实验是个突破口和生长点,现代化的新方法、新手段、新教材……可以在实验中体现和应用,这同样需要不断地进行引进和研究。从对化学教育工作者来说,从事实验研究应该是基本功。只有亲自从事研究,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具有科研能力并养成科研习惯。

在中学基础课中的化学实验一般具有较强的典型性、直观性和可靠性。多年来经过无数次重复,人们积累了大量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按说应该达到“炉火纯青”了,但事实并非如此,很多实验仍然在不断被完善、改进、改造、取代、补充。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化学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基本特征,挖掘和开发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实验改进与创新的好处

中学化学教材所安排的实验是否完全合理,是否需要补充一些有益于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实验,现有课本中的实验哪些需要改进,如何改进,改进的原则是什么?这是一种极其普通的实验研究,又是极容易取得实验成果的研究。

判断一个中学化学实验的好、坏,就要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分析、评判,其间需考虑的因素很多。就化学实验本身而言,我们在选题,设计及改进时应考虑到以下这些原则。a.安全性原则;b.目的性原则;c.简易性原则;d直观性原则;e.可靠性原则;f.科学性原则。

研究创新性实验是锻炼教师创新研究能力、强化提高个人素质的很好形式。其可与教师的科研相结合,是在开放实验室中进行的实验,它区别于一般开放性试验,不尽可以设计成教师自己的实验改进,还可给学生留出更大的创新空间,能让学生的兴趣与能力得到充分发挥。通过研究创新性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科研意识、激发自主学习和研究的热情,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得到全面提高,这种教学、科研、实践三结合的 

四、实验改进与创新的实施

1.改造实验仪器,使操作简便易行

教学中我们已习惯使用传统的实验仪器,虽然会带来较好的效果,却往往忽视仪器的笨拙和使用时的千万小心,这种视经典为权威的思想往往就是教师缺乏创新的症结所在。实际上,科学的实验方法就是应该不断的发现问题,传统仪器的不当之处无疑给我们提供了实验创新的课题。   

2.改造实验装置,体现化学反应的“绿色化”

对于一个传统的实验装置,其可行性是不容置疑的,但或多或少也存在一些弊端:如连接仪器较多,操作起来不方便;反应时间长,不利于教学;产生有毒尾气,危害人体健康;等等。要进行实验的创新与改革,这些都应成为考虑的因素。

在教学“燃烧的条件”时,若把红磷、白磷直接放在空气中燃烧,既污染环境又危害健康,如果能创造条件让实验在封闭的条件下完成,即可解决上述弊端。该实验的“绿色环保”设计,具体做法是:①挤压气泵通入空气,无明显现象(说明可燃物虽与氧气接触,但温度达不到着火点也不会燃烧);②用酒精灯先给试管均匀预热,后对准红磷与白磷的中间部位集中加热,同时挤压气泵(使空气先通过红磷再通过白磷),此时可观察到白磷剧烈燃烧而红磷无明显变化,由此即可证明燃烧的条件。本实验最大的优点是自始至终都在封闭的条件下完成,有利于环境保护,符号绿色化学的要求。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实验,由于教材提供的实验装置密封性不易控制,加上导气管内尚留有空气导致误差较大,基于此可进行如下改进:将足量白磷放在试管中并塞紧胶塞,用酒精灯加热使白磷充分燃烧,待试管冷却后浸入水中,在水面下拿掉胶塞,过一会再塞上胶塞拿出水面观察(事先把试管五等份)。本实验所用仪器少且效果十分好。

3.根据物质的化学性质,设计趣味实验

教学中,可以根据物质化学性质的特殊性,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既能丰富课堂内容,巩固所学知识,又能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根据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又不能支持燃烧的性质,可以设计比较有趣的灭火实验:先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然后将蘸有酒精的棉条点燃后放进集气瓶中(注意不要将棉条全放进瓶中),可观察到浸入瓶中的那部分熄灭,若把棉条提出后又恢复燃烧。通过这一简单的实验设计,学生的思维火花也耀燃纸上。

五、实验改进与创新的功能和作用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化学教学是化学学习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教学实践证明,凡是重视并认真做好化学实验,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教学功能的,教学效果总是较高的,学生的科学素养也能得到有效的训练和提高。

科学实验的主要功能是认识自然,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能动地探索自然、适应自然和利用自然。有的学者讲得好:实践在先,理论在后。想和做,做和想是人类一切智慧的总和。纳入教学中的化学实验,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生动和直观现象,使学生感知充分的、可信的事物材料,激励学生积极思维,形成观念或概念,达到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培养解决化学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目的。科学实验的任务是探索人类未知的自然奥秘,是为了直接去发明或发现;而教学实验的功能主要是运用化学实验的成果,扩大学生的认知领域和缩短认识过程。具有实效性和简约化的特点。化学教学实验是重要的教学策略,也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化学实验充分利用了科学仪器和手段。化学实验能增强化学知识学习的效果,“实践出真知”,荀子说:“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行之,明也。”学习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技能特别是动作技能的学习一般遵循“模仿—训练—熟练”的练习规律。最关键的环节是操作、训练,没有操作和练习,就不可能形成技能。“听来的容易忘记,看来的容易记住,做了的才能学会。”实验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观察能力是人们有目的地利用感官去获得关于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的能力。

在观察的基础上对感知到的实验信息进行思维加工,即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抽象和概括,这种能力就是思维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应该养成观察与思考相结合的学习习惯。科学的本质是“求真”,教育的本质在于“求善”。

应该尽量多地让学生亲自参加实验探究活动,感受和体验探究过程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探究与创新的精神和实践能力。

有不少化学家就是在中学学习阶段受到执教老师的感染和化学学科本身特有的魅力的吸引,而走上躬耕化学科学之路的。综观我国的化学教学,实验教学仍是薄弱环节。轻视演示法、实验法和参观法等,忽视想象力、直觉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当今,教师专业化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教师的角色正由知识的传授者逐渐向教育实践的研究者转变。化学教师是化学

教育科研的主体,重视并加强化学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对完成教师由“经验型”,“传递型”向“科研型”,“专家型”的角色转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既是中学化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实现中学化学教学目的的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很多化学教师高考时报考化学就是因为化学课中有实验,实验是很多化学老师的兴趣所在。当然,兴趣也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只有对化学实验进行不断的研究,化学实验才会充满生命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使化学实验教学更切合教学改革的潮流,适应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需求。

汲取先哲智慧,践行学术型历史课堂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东海高级中学     

康德(17241804年),作为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在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六第四课时中,教材仅仅用了不足三百字左右的篇幅对其思想进行了简短的介绍,主要强调的是康德的“思想自由”,即“人不是他人的工具,人应该运用自己的理智,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但是,作为和柏拉图并肩的西方哲学家,康德以其体大思精的哲学思想一直被后世学者所研究。本文通过略窥康德的力作《纯粹理性批判》,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一谈个人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一、康德其人及《纯粹理性批判》

康德出生于普鲁士邦哥尼斯堡。除了在邻村做过一段时间的家庭教师,这位安静的教授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他的故乡,也没有结过婚。所以,哲学史家柯普斯登曾说康德的一生基本上是平淡无奇的。但是,通过一些书籍的描述,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一个生动而具体的康德的形象:(康德)大约五英尺高,谦逊,瘦小,然而在他的大脑里却蕴涵着或酝酿着影响最为深远的近代哲学革命。一位传记记者说,康德的一生过得就像是规则动词一样,非常有规律。海涅说:“不管是起床、喝咖啡、写作、授课、用餐还是散步,康德都设定了时间。”当康德身着灰色大衣、手执拐杖,走出家门朝菩提树小道——现在仍被称为“哲学家之路”进发时,邻居们就知道已经是三点半了。一年四季,不管是天气阴沉还是乌云密布风雨欲来,他都坚持散步。他的老仆人兰普则夹着一把伞步履艰难、焦虑地跟在他后头,就像是谨慎的象征。康德的规律生活源自个人的坚持,同时使得他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对我们而言,也要培养自己的好习惯。因为不好的习惯可能会变成牢笼,限制住自己,好的习惯却能够给我们一种安定感,有习惯就好像有轨道一样,有轨道才能够走得较远。

除了教材中所讲述的康德关于启蒙运动的阐述,康德的思想主要集中在哲学领域,其中他的“三大批判”系列著作,更是给当时的哲学思想带来了一场革命。而“三大批判”系列中,最让后世学者推崇的就是《纯粹理性批判》。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是在文艺复兴以来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运动的总背景下,由法国启蒙运动的推动,而在德国启蒙运动的基础上诞生的,它是这些思想运动的参天大树上结出的一个硕果,反映新兴资产阶级、首先是德国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及其意识形态的叛逆精神。了解了这样一个社会政治背景,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康德所提出的一些问题都是令人耳目一新的。翻开《纯粹理性批判》,我们可以发现,康德所写的内容基本没有一句话是与现实生活有关的,通篇都是一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康德其实想通过这些言语来揭示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能够认识什么?康德指出,“直观和概念构成我们一切知识的要素,以至于概念没有以某种方式与之相应的直观、或直观没有概念,都不能产生知识。” 对此,康德又进一步简洁地概括为“思维无内容是空的,直观无概念是盲的。”

二、学术型历史课堂的诉求

怀特海指出,“一个人如果只了解自己所学的那门科学,把它作为这门科学特有的一套固定程序,那么,他实际上并不懂那门科学。他缺乏丰富的思想,不具备迅速抓住不同概念之间的关系的能力。他将一无所得,在实际使用中也将反应迟钝、笨手笨脚。” 同样,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如果仅仅抱着手里的几本历史书,一天天周而复始的不断重复。时间长了,势必会产生一种教学上的懈怠,进入个人专业发展的瓶颈期。所以,作为老师,特别是历史老师,要不断加强阅读和学习,要多读一些史著类和哲学类的书籍来增加自己课堂教学的宽度和深度。要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品味,要适应核心素养新的要求,不断思考并践行学术性课堂。

所谓学术型课堂,就是采取史学研究方法,研读以人主体的史料,在体验和感悟历史真谛中,发展师生史学素养的课堂。其论证史实的客观性,研读史料的理解性,体验和探究历史的活动性,感悟和反思历史的情意性,发展和增强师生的六种意识等,典型体现了史学的学术特质。由此可见,学术型课堂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关注。一是,教学的内容必须有“人”,离开了“人”,历史只能是干巴巴、没有生命的;二是,课堂中强调历史的体验和感悟。因为历史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它是人的一种精神生命,而自然界则谈不上这一点。因此,对精神生命的研究,就不能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而只能是一种内在的体验;三是,课堂最终目的是发展师生史学素养。脱离这一目标要求,前面所做的一切都失去最根本的意义。

在学术型的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学过程应分为三个递进的层次。一是,对文字、图表等表面现象的理解;二是,对文字、图表等意义的理解;三是,心灵的交流,即移入历史情境,与历史人物进行心灵交流等。同样,康德指出,通过我们被对象所刺激的方式来获得表象的这种能力(接受能力),就叫做感性。所以,借助于感性,对象被给予我们,且只有感性才给我们提供出直观;但这些直观通过知性而被思维,而从知性产生出概念。由此可见,康德的这一主张与学术型课堂的诉求体现了一定程度上的统一,也就为康德的哲学智慧引领学术型课堂的发展提供了某种可能。

三、康德哲学智慧引领下的学术型课堂

康德尽管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并没有较多地直接谈及教学,但是通过书中的一些精彩语录反观我们的课堂教学,可以充分感受哲学思想对学术型课堂的引领作用。

1.阐释史实的核心概念

“人类知识有两大主干,它们也许来自于某种共同的、但不为我们所知的根基,这就是感性和知性,通过前者,对象被给予我们,而通过后者,对象则被我们思维。” 通过上述言论可以看出,康德认为,任何的认识都是从感性开始的,然后是想象,再到最后的知性。这样一个认识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可以运用到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去。

例如,在讲到人民版必修一专题六《罗马人的法律》这一课时,教师首先呈现给学生关于罗马法的一些基本史实,然后引导学生逐一厘清罗马法中习惯法、成文法以及公民法、万民法等各自的概念,进而从整体上把握罗马法发展的历程,最终形成对罗马法主要内容及影响的完整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先从感性方面去初步认知罗马法,然后再通过相关补充的材料对概念的解读,最后体会古罗马人与时俱进的历史智慧和追求法律公平正义的精神。这样的一个过程,充分地体现出史实、史料、史感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既符合康德关于对认识的诠释,也体现了学术型课堂的教学过程。

2.激发师生的心灵交流

课堂中,师生之间从言语到内心的交流,离不开一种常见的方式就是提问。教师通过提问,让问题直达学生内心深处,引发学生的思考,激起学生思想的共鸣。但是,通过听课可以发现,有许多教师提出的问题大而笼统、没有具体的指向性,让学生回答的时候无从下手。而事实上,教育的本质在于提升人的生命境界。中学历史课程提升学生的生命境界,主要表现在通过提出和解决问题,来发展学生的史学素养。如果连提出问题都出现了困难,又谈何解决问题、实现沟通呢?

康德认为,“知道应该以合理的方式提出什么问题,这已经是明智与洞见的一个重要的和必要的证明。因为,如果问题本身是荒谬的,并且所要求的回答又是不必要的,那么这问题除了使提问者感到羞耻之外,有时还会有这种害处,即诱使不小心的听众作出荒谬的回答,并呈现出这种可笑的景象,即一个人(如古人所说过的)在挤公山羊的奶,另一个人拿筛子去接。” 例如,有的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喜欢用历史的“假如”。“假如你是秦始皇,你会怎么做?”“假如你是罗斯福,你会如何选择?”这样的“假如”式提问,把学生硬生生放到一个缺少历史知识储备的、无法真正体验的历史环境中去,学生又该如何回答呢?学生只能是揣摩教师的意图、信口开河,增添课堂的喜剧色彩,使之成为闹剧。真正的提问,要立足史实,要为进一步完成教学目标所服务。正如一位教师在讲授《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对甲午战争这一重大战事形成整体印象,设计如下设问:战前各方力量如何?战争进程分为几大阶段?主要有哪几次重大战役?涌现出哪些民族英雄?战争结局如何?《马关条约》的签订在国际和国内有何直接影响?这样的一个问题链贯穿下来,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逐步完成对基础史实的掌握,为进一步深度学习奠定了基础。

杜兰特在《哲学的故事》中指出,“康德最大的成就就是告诉世人,外部世界是作为感觉被我们认识的,心灵不是无用的白纸,也不是被动的感觉的受害者,心灵是积极的,它对经验进行选择和重建。”  也正是因为受到这番话的鼓励,我才敢在只是粗略地翻阅了《纯粹理性批判》之后,写下自己浅薄、不成熟的思考,并尝试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动。接下来,我将继续对《纯粹理性批判》进行深层次地阅读和学习,因为“对思想的逻辑的欣赏,是有教养的心理的一种表现,这是在一种专门学习之后才可能具备的一种能力。” 这种能力,必定会促进个人的专业成长。

 

本期编辑:刘加宽   范来柱   尚实现   汤宜成

欢迎各中小学教师踊跃投稿,报道读书、教科研活动开展情况。邮箱:dsbgsyx@163.com